唐传奇与俗讲变文.ppt.ppt
唐传奇,俗讲,变文,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唐代叙事文学:小说、俗讲与变文,唐之叙事文学传奇与俗讲、变文唐代小说基本上出于文人之手,而讲唱文学则大抵出于民间,作者所属的社会阶层和作品流传范围很不相同。但两者都代表着唐代文学在叙事性、虚构性、故事性创作方面的重大成就,都在诗、文、辞赋等传统形式之外,有力地开拓了中国文学的领域,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两者之间也有一定关联,反映出文人创作多少受到民间文学影响、向着大众趣味靠拢的重要现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即“唐传奇”,唐传奇 文言叙事文学 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叫唐传奇。“传奇”的提法一般认为始于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因“作意好奇”(明胡应麟)、“多奇异而可传示”(清梁绍壬)而得名。鲁迅认为唐代“始有意为小说”,指出了唐传奇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划时代的意义。,唐人写传奇,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他们摆脱了志怪笔记小说的格局,取材于现实生活,增强虚构和想象的成份,写出了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唐代传奇的发展,是中国小说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小说已经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许多优秀的作品,皆具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唐代白话叙事文学,包括:话(市人小说)、俗讲、变文、话:一枝花话、叶能净话;主要见于见于文献记载,唐人又名“市人小说”(段成式酉阳杂俎)。宋元话本之所祖。唐代佛教的兴盛,俗讲和变文也应运而生。它们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后世的白话小说和戏曲都有着显著的影响。,附:“传奇”含义的发展变化,传奇,顾名思义是传述奇事奇遇之义。但相当一段时期内由于义界不清而使用混乱,却亦不外乎用以称呼小说及以此为题材的戏曲。今人遂专以称唐代短篇文言小说或南戏。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得名于晚唐裴铏传奇小说集。传奇,即传述奇事奇遇之义。名之“传奇”,有贬义,以区别古文之高文。(鲁迅),以“传奇”为小说作品之名,当始于元稹,他的名作莺莺传,原名“传奇”,今名是宋人将此篇收入太平广记时改题。后来裴铏所著小说集,也叫传奇。但这时“传奇”只是用为单篇作品或单部书的题目。大概是受了元稹传奇即莺莺传的影响,宋代说话及诸宫调等曲艺中,把写人世爱情的题材称为“传奇”,这是故事题材分类的名称。至于把“传奇”明确地用为唐人文言小说的专称,现存资料中最早见于元末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以后就这样沿用下来。顺带说明,“传奇”一名,应用的范围很广,不但后代说话、讲唱中有“传奇”一类,南戏在明以后也叫“传奇”。,唐传奇兴盛的原因,唐传奇的分期,唐传奇的影响,唐传奇,唐传奇兴盛的原因,文学之外因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城市经济、市民生活;科举考试的“行卷”“温卷”之风;佛道的盛行;文学自身因素:文学的继承发展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影响;古文运动的促进;说唱文学(俗讲、变文)的影响,社会生活因素(一),1、城市发达,市民生活,文人游宴,为传奇提供题材,传奇所传述的奇闻轶事也投合他们嗜奇猎艳的心理和遣兴娱乐的需要。,唐代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达,因而产生了多种面向市井民众的俗文学形式,如说话、变文等,都是以虚构故事来吸引听众的。它们不仅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也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兴趣。如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他弟弟生日时请来的“杂戏”表演中,就有“市人小说”即民间说话。又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在“光阴听话移”一句下自注云:“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唐传奇最兴盛的时期是在中唐,这里面也有社会心理的因素。唐代总体上说来,是富有浪漫精神的时代,这种浪漫精神曾经以充满激情、充满自信和进取意识的特点出现在初盛唐的诗歌中。而到了中唐,文人士大夫对社会对人生都不再那么抱有期望,他们的心灵需要在现实以外的世界中求寄托。而小说正是提供了一种虚构的世界,可以让人们在其中幻想人生、解释人生,表达对于人生的种种愿望。,社会生活因素(二),2、温卷、行卷之风,为传奇的确兴盛产生助力。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曰:唐之举人,先藉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遇数日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至进士则多以诗为贽。今有唐诗数百种行于世者是也。3、唐代佛道的盛行,助长了传奇的神怪志异内容和宗教倾向。宣讲的神异故事及想象虚构的方式都对传奇有影响。,文学自身因素(一),4、唐代民间说唱文学的影响。如俗讲、变文、说话的出现。如前述白居易与元稹听说话艺人讲一枝花话(白行简以之改写为李娃传,唐传奇的名作之一),文学自身因素(二),5、古文运动崛起,从文体上的影响。从语言上说,两者都是以散体为主。而韩柳的某些以古文写成的传记文,接近传奇小说。如韩愈毛颖传“把笔人格化,成了毛颖这样一个人。又借这个毛颖的遭遇,抒写自己的感激。因此,从表现手法说,它是托物喻意的。但它写得有故事情节,有肖像、动态、对话,且在某种程度上写出了人物性格,因此,又是一篇传奇小说。”(吴孟复唐宋八家概述)郑振铎:“传奇文的运动,我们自当视为古文运动的一个别支。”再如柳宗元河间(妇)传,虚构以影射。,文学自身因素(三),6、史传文学及魏晋小说的影响。历史传记的体例、“史才”;志人志怪小说的传统。记人记事志怪,如世说、搜神记。,史传文学之影响(1),在从志怪到传奇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史传文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主体虽非虚构,但作者为了追求鲜明生动的效果,往往有意无意地在细节描写中采用虚构手段。以史记为代表的历史人物传记,在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早已为后人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唐传奇的重要作家中,有不少人是历史学家,他们很容易继承这一传统,而更自由地运用于小说创作。唐传奇中凡以写人物为主的,几乎一概题为“传”,这也是来自史传的明显痕迹。,史传文学之影响(2),在六朝存在“文”、“笔”之分,而志怪虽然在今日看来荒诞无稽,当时人却是当作实有之事来记载的,它作为史部的旁支,属于“纪事直达”的“笔”而不属“沉思翰藻”的“文”,所以其文字风格偏向于简洁质朴。到唐代,文、笔区分的意识已经淡化,因而文人在写作野史及传闻杂录一类东西时,也往往驰骋文采。刘知几批评当时之史,“其立言也,或虚加炼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史通叙事)。这对于严格的历史著作当然不妥,但各种传闻杂录,本来就不是严格的历史著作,它经过有意识的“虚饰雕彩”,反而更向文学靠拢了。,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唐传奇源于六朝志怪,但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六朝志怪并不完全是为宣扬神道而作,它也有娱乐的目的,但总体来说,受神道意识的影响毕竟很深,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反而不明确;其中(特别是后期)虽然也有一些情节较为曲折的作品,但基本上还是粗陈梗概而缺乏深入细致的描绘。,到了唐传奇,情况才有根本的改变。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他已经注意到两者之间写作态度的不同。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更明确地指出,传奇与志怪相比,“其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正因如此,在唐传奇中出现了较六朝志怪更为宏大的篇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小说结构,其情节更为复杂,内容更偏于反映人情世态,而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理的刻划,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由此,唐传奇宣告中国古典小说开始进入成熟阶段。,附:辞赋的影响,还有故事化的辞赋也值得注意。辞赋最早就是在虚构的框架中展开铺陈描述的,即刘知几所谓“伪立客主,假相酬答”(史通外篇杂说)。到东汉,有些辞赋的基本内容也采用虚构的故事,如杜笃首阳山赋,写自己在首阳山同伯夷、叔齐的鬼魂相遇,而后来蔡邕青衣赋、曹植洛神赋等,故事更加曲折、完整。在民间,俗赋的故事化更加彻底,以六朝残存的庞郎赋尾段来看,那时的民间俗赋已经完全故事化。唐代也有不少这样的俗赋,至今在敦煌文献中还保存了好几篇。辞赋的故事化、通俗化,使它和小说相互沟通,并影响了小说的发展。如俗赋中每以骈文与诗歌交错成篇,这一特点在游仙窟一类传奇作品中仍保存着。至于大多数传奇语言偏向于华丽、在人物外貌及景物的描写上常用铺排手法,则和整个辞赋文学的传统都有一定关系。,1、神怪故事: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游仙窟、任氏传 2、讽世故事:枕中记、南柯太守传 3、爱情故事:长恨传、李娃传、莺莺传、柳毅传、霍小玉传、无双传 4、豪侠故事:虬髯客传、昆仑奴、聂隐娘、红线,唐传奇的主要内容,初期,全盛期,后期,唐传奇的分期,题材以神怪为主,创作意图是俳偕逞才。,艺术上,人事铺陈只重情节离奇,不重人物形象的完整。,初期,返 回,(一)初期(初唐、盛唐),唐传奇的发展与唐诗不同步,诗歌方面所说的初、盛时期,在传奇方面都属于初期,也就是从志怪体向传奇体转变而尚未充分成熟的时期。是魏晋小说向唐传奇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题材以神怪鬼异为主,但创作意图,则由发明神怪之不诬变为俳偕逞才,异于六朝志怪。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一时期传奇在人事铺陈夸张上有六朝辞赋的影响,只重情节离奇,不重人物形象的完整,行文也还有骈文余习。,在初唐,有些小说还完全停留在志怪的范围,如高宗朝唐临的冥报记和郎馀令的冥报拾遗就是;也有些虽仍属志怪,但已稍有些新的迹象,如梁四公记(作者题燕国公张说,一作梁载言),述四个奇人在梁武帝面前占卜射覆,谈殊方异物及与僧人论难等活动,文中用类似汉赋的问答辅陈的结构把许多琐碎材料串缀起来,构成较大的篇制。,初盛唐传奇(初兴期)代表作品:王度古镜记,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1、王度(585?625):古镜记2、佚名:补江总白猿传(欧阳纥妻)3、张鷟(660?740):游仙窟(崔十娘、五嫂),古镜记,古镜记旧题王度(文中子王通之弟)撰,文字亦以王度自述的口吻写成,然崇文总目却著录为王通之孙王勔所撰,今人多信从前一说。,此文记一古镜制服妖精等灵异事迹,它以许多小故事串联而成的特点与梁四公记相似。但它始终以古镜为中心,故事性较强,不像梁四公记那么琐杂;结构上,以王度的叙述为主线,又穿插其家奴的叙述,其弟王勣的叙述,也远比梁四公记复杂而完整;它的描写也较具体生动,文辞华美,这些都显示出明显的进步。汪辟疆称之为“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唐人小说),洵为确论。,度既税驾,将整冠履,引镜自照。鹦鹉遥见,即便叩头流血,云:“不敢住。”度因召主人问其故,雄云:“两月前,有一客携此婢从东来。时婢病甚,客便寄留,云,还日当取。比不复来,不知其婢由也。”度疑精魅,引镜逼之。,便云:“乞命,即变形。”度即掩镜,曰:“汝先自叙,然后变形,当舍汝命。”婢再拜自陈云:“某是华山府君庙前长松下千岁老狸,大形变惑,罪合至死。遂为府君搏逐,逃于河渭之间,为下邦陈思恭义女,思恭妻郑氏蒙养甚厚。嫁鹦鹉与同乡入柴华。鹦鹉与华意不相惬,逃而东,出韩城县,为行人李无傲所执。无傲,粗暴丈夫也,遂劫鹦鹉游行数岁。昨随至此,忽尔见留。不意遭逢天镜,隐形无路。”度又谓曰:“汝本老狐,变形为,人,岂不害人也?”婢曰:“变形事人,非有害也。但逃匿幻惑,神道所恶,自当至死耳。”度又谓曰:“欲舍汝,可乎?”鹦鹉曰:“辱公厚赐,岂敢忘德。然天镜一照,不可逃形。但久为人形,羞复故体。愿缄于匣,许尽醉而终。”度又谓曰:“缄镜于匣,汝不逃乎?”鹦鹉笑曰:“公适有美言,尚许相舍。缄镜而走,岂不终恩?但天镜一临,窜迹无路。惟希数刻之命,以尽一生之欢耳。”度登时为匣镜,又为致酒,悉召雄家邻里,与宴谑。婢顷大醉,奋衣起舞而歌曰:“宝镜宝镜,哀哉予命!自我离形,而今几姓?生虽可乐,死必不伤。何为眷恋,守此一方!”歌讫,再拜,化为老狸而死。一座惊叹。大量的对话。红字处,对生命的留恋、对命运的哀伤,人性化的感慨,读了不禁生同情、怜悯之心,补江总白猿传,作者已不可考。此文写梁将欧阳纥携妻南征,途中妻为猿精所盗。欧阳纥经一番历险,才终于在其他被窃去的妇女帮助下杀死猿精,救出妻子。而后其妻生一子(指欧阳询),貌似猿猴而聪敏绝伦。后欧阳纥被杀,江总收养此子,“及长,果文学善书,知名于时”。文中猿精预言其子“将逢圣帝,必大其宗”,故其写作年代当在欧阳氏尚贵盛时,即询子通于武后天授初被诛之前。又这篇小说向来被认为是“唐人以谤欧阳询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其实也很可能是俳谐之作而并非有意诽谤。,从艺术技巧上看,此文较古镜记更加成熟。作者先以部人告诫“地有神,善窃少女”来渲染气氛,而后以纥妻于戒备森严的密室中突然失踪而“关扃如故”来制造悬念。欧阳纥初探巢穴时,仍不知盗其妻者是何“神物”,直到他二度入山,白猿中计被绑后才说明是头“大白猿”,而后又通过诸被盗妇女的叙述进一步描绘他的形象。全文描写生动,曲折有致,布局严谨。尤其重要的是,这篇小说是以史家人物传记的格式来撰写志怪类故事,这对唐传奇基本体制的形成具有开创性意义。,见大白猿,缚四足于床头,顾人蹙缩,求脱不得,目光如电。竞兵之,如中铁石。刺其脐下,即饮刃,血射如注。乃大叹咤曰:“此天杀我,岂尔之能?然尔妇已孕,勿杀其子。将逢圣帝,必大其宗。”言绝乃死。(被盗妇女的讲述:)今岁木叶之初,忽怆然曰:“吾为山神所诉,将得死罪。亦求护之于众灵,庶几可免。”前月哉生魄,石瞪生火,焚其简书,怅然自失曰:“吾已千岁而无子。今有子,死期至矣。”因顾诸女汍澜者久,且曰:“此山复绝,未尝有人至。上高而望不见樵者。下多虎狼怪兽。今能至者,非天假之。何那?”红字处情感与形象的丰富,妖异的性格人性化进程,游仙窟,作于高宗调露初年的游仙窟,是一篇颇为特殊的初唐小说。作者张鷟,字文成,调露初进士,武则天时任御史,卒于开元中,当时有为人“傥荡无检”和为文“浮艳少理致”(新唐书本传)的名声。此文以第一人称自述于奉使河源途中,投宿“仙窟”,与神女十娘邂逅交结的故事。全文以骈文写成,又穿插了大量主客对答的五言诗,表现男女间的调笑戏谑,颇有色情倾向。,游仙窟所描写的内容和骈丽浮艳的文字及其杂用五言诗的结构,都显示了它与杂赋、俗赋的承接关系,可以说是继梁四公记以后(或大致同时)小说领域内又一次新的尝试。这篇小说在当时很流行,并传至日本,它对唐代传奇的孕育形成应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的。,鲁迅说它“文近骈丽而时杂鄙语”,郑振铎说:“它只写得一次的调情,一回的恋爱,一夕的欢娱,却用了千钧的力去写。”但它一脱志怪小说的怪诞色彩,转向描写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散、骈并用,还采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此书于当时传至日本,对日本文坛颇有影响。日本学者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称之为日本第一淫书。它代表了唐代传奇的一个时期的倾向和水平。,题材由志怪转向爱情,创作目的由俳偕逞才转为抒情达意。,艺术更成熟,由传奇述异变为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全盛期,返 回,(二)全盛期(780820),中唐从德宗朝,到宪宗朝,是传奇的全盛时期。自德宗建中年始,随着传奇样式的成熟,传奇创作进入了它的兴盛时期。其标志是作家辈出,佳作荟萃,出现文人创作的诗歌与传奇相辅而行的局面。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投入了小说创作,元稹、白居易、白行简、陈鸿、李绅等人以歌行与传奇相互配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李娃传和元稹的李娃行),提高了传奇的地位,也刺激了传奇的兴旺;还出现了像李公佐、沈亚之那样坚持长期写作传奇、在文学史上专以小说著名的文人,因而显著地提高了它的艺术性;,全盛期的传奇题材由志怪转向男女爱情,创作目的由俳谐逞才转为抒情达意;艺术更趋成熟,由传奇述异,变为重在人物形象性格塑造,情节曲折,具有“传”的特点。以题材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爱情小说(包括神异性和人世性的)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尤其后者,可以说代表了唐传奇的最高成就。,中唐传奇代表性作品1、陈玄祐:离魂记(张倩娘、王宙)2、沈既济(750?800):枕中记(吕道士、卢生)、任氏传(郑六、狐女、韦崟)3、沈亚之(781832):湘中怨辞(郑生、蛟女)4、许尧佐:柳氏传(韩翊(翃)、柳氏)5、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斗鸡者贾昌)6、白行简(776?826):李娃传(李娃、荥阳公子),7、元稹(779831):莺莺传(崔莺莺、张生、红娘)8、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淳于棼、槐安国王)、谢小娥传(谢小娥、申兰、申春)、古岳渎经(水怪无支祁)、庐江冯媪传(冯媪、梁氏、董江)9、李朝威:柳毅传(柳毅、洞庭女、泾川龙子、洞庭君、钱塘君)P38210、蒋防:霍小玉传(李益、霍小玉),离魂记,肃、代两朝,陈玄祐离魂记、牛肃吴保安这类现实人世和爱情题材的出现,预示着中唐传奇题材的变化和创作高潮的即将到来。离魂记作于大历末年,作者陈玄祐。小说写倩娘与表兄王宙相爱,父亲却将她许配他人,倩娘的生魂于是随王宙逃遁,身体则卧病闺中,后倩娘回家探亲时,二者重合为一。这篇小说脱胎于南朝幽明录中的石氏女,篇幅约长出一倍,虽仍属于短小之作,但突出了对爱情主题的渲染描绘,文辞也很优美,作为过渡性的作品,它预示着以后大量优秀爱情小说的兴起。,另外,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小说集,如牛肃纪闻、张荐灵怪集、戴孚广异记,都带有过渡的色彩。这些书多记神鬼怪异之事,但其中有些作品叙述详赡、篇幅曼衍、讲究文采,已非六朝志怪旧貌。而且在纪闻中,如裴伷先、吴保安、苏无名等篇,以史传笔法详尽曲折地描写了当时一些行事卓绝特出的人物,无诡异之事而叙述浓至,开辟了以传奇样式撰写人世故事的新境界。,沈既济,唐传奇盛期首先崛起的作家是沈既济(约750797),德清(今属浙江)人,曾任左拾遗、史馆修撰,官至礼部员外郎,史称其“经学该明”(新唐书本传)、“史笔尤工”(旧唐书本传)。史书撰有建中实录,传奇撰有枕中记和任氏传。枕中记是一篇讽世小说,所写即著名的“黄粱美梦”故事:热衷功名的卢生,在邯郸旅舍借道士吕翁的青瓷枕入睡,在梦中实现了他娶高门女、登进士第、出将入相、子孙满堂等等一切理想。一旦梦中惊醒,身旁的黄粱饭犹未蒸熟。于是他顿时大彻大悟,稽首再拜吕翁而去。,沈既济任氏传,在爱情题材方面,沈既济的任氏传也标志了唐传奇进入盛期的显著特点。文中写贫穷落拓、托身于妻族韦崟的郑六,邂逅自称“伶伦”而实为狐精的任氏,娶为外室。韦崟闻知任氏绝色,依仗富贵去调戏她,甚至施以暴力,而任氏终不屈服。韦崟为之感动,从此二人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后郑六携任氏往外县就一武官之职,途中任氏被猎犬咬死。郑六涕泣葬之,“追思前事,唯衣不自制,与人颇异焉。”,全文层次井然,叙事精工,对任氏的形象刻画尤其出色。任氏传不同于初期传奇特征有三:其一,小说更充分地使用人物传记的形式,使主要人物任氏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其二,以往小说中的神怪形象,作者所强调的是其诡异的一面,而在本篇中,任氏的形象更偏重于人性的一面;其三,以往的小说中,妖精作为仙佛的反面,大多以残害人类的面目出现,任氏却一反往常,率先以一个坚贞刚强、聪明可爱的狐精形象出现在文学创作中。总之,神怪题材在这篇小说中进一步向富有人情味、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了。,元稹莺莺传,由著名诗人元稹作于贞元末的莺莺传,则是第一篇完全不涉及神怪情节、纯粹写人世男女之情的作品,它在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故事大略述张生寓蒲州普救寺,适其表姨郑氏携女崔莺莺同寓寺中。其时绛州发生军队骚乱劫掠。张生与其将领友善,庇护了她们母女。在郑氏所设答谢宴上,张生认识并倾心于莺莺。在婢女红娘帮助下,张生以诗求私通,始遭严拒,但最终莺莺不能自持,以身相许,二人幽会累月。后张生赴京应举、遂与之绝。一年多后,张生与莺莺已各自嫁娶,张生偶过其家,以表兄身份求见,莺莺赋诗拒之,二人遂“绝不复知”。文中又附杨巨源崔娘诗、元稹会真诗等。小说所述张生行事与作者元稹一一皆合,故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元稹自己的写照。,莺莺传其实很难简单地指为“爱情小说”,张生对莺莺,只是把她看作一个具有诱惑性的“尤物”乃至“妖孽”,始而为其美色所动,主动亲近,最终却为了自身利益将她抛弃,而这种行为在小说中竟被称颂为“善补过”。但另一方面,在发表伪善的议论的同时,作者毕竟还是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在一个短暂的时期中彼此慕悦和自相结合的经过(这表明元稹对于其自身经历仍颇怀留恋).,小说中的崔莺莺的形象,也是刻画得比较成功的。她以名门闺秀的身份出现(实际其原型家庭地位较低),端庄温柔而美丽多情。她以传统礼教作为防范别人和克制自己的武器,内心却又热烈渴望自由的爱情,而终于成为封建势力和自私的男子的牺牲品。由于小说中包含着作者真实的经历,它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也就比一般作品来得真切;作者的文学修养又很高,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摹人物的体态举止,并以此呈现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让人读来确实很有美感。由于小说中存在着反映青年男女向往自由爱情的基础,它后来被改造为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小说本身也更为著名了。,这篇小说的缺陷,除了上述写作态度上的矛盾和由此造成的作品主题的不统一,从结构上来说,后半篇不仅记述了莺莺的长信,还穿插了杨巨源和作者本人的诗歌及张生“忍情”的议论等,也显得松散累赘。而这主要还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小说以外的因素所造成的文体不纯现象。,柳毅传,柳毅传则是一篇既有奇异的情节、浓厚的神话色彩,又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传奇作品。作者李朝威,生平不详,其创作年代也难以确定,大抵是元和年内。故事是在戴孚广异记三山的基础上增加爱情内容衍饰而成,但不仅是情节改造得更曲折,人物性格也完全改观。小说中的传书人柳毅,是个落第返乡的举子,他为在泾川牧羊的龙女传书,纯出义愤。当钱塘君将龙女救归洞庭,以威临之,欲将龙女嫁他时,他不屈于威武,严辞峻拒,表现出坚毅的品格。洞庭龙女初以父母之命远嫁泾河小龙,受到厌弃虐待,通过亲身经历,她转而追求爱情,抗拒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之命,“心誓难移”,终于获得了幸福。,龙女的叔父钱塘君,更是一个作者倾注了心力的具有叛逆者气质的英雄人物,一出场,作者就给他安排了“千雷成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的惊天动地的场面。他敢于置上帝之命不顾,掣断金锁玉柱,飞赴泾川;他能无视传统伦常,吞下泾河小龙而为侄女另择佳偶;他是如此刚猛无畏,却又能折服于柳毅不假辞色的抗拒,在一个荏弱书生面前赔罪认错。在这篇极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爱情故事和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中,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它因此长久以来受到广泛的喜爱。,李娃传,这一时期写人世爱情的传奇名篇还有李娃传和霍小玉传。李娃传的作者是诗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简(776826),字知退,贞元末进士及第,元和间授左拾遗,累迁主客郎中。小说略述天宝中荥阳公子某生赴京举秀才时恋上娼妓李氏,一年余资财耗尽,假母设计弃之,遂愤懑成疾,后沦为唱挽歌的歌郎。一次与人赛歌时为其父发现,责其玷辱家门,鞭打至昏死而弃之。生复得同伴相救,但浑身溃烂,沦为乞丐。一日雪中哀叫,为李氏所闻,乃悲恸自咎,赎身而与生同居,勉其读书应举。生进士及第,授成都府参军。适其父任成都尹,乃父子相认。父感其事,备六礼迎娶李氏。十余年后生官至方面大员,李氏封汧国夫人。,这个故事纯为虚构。在当时社会中,士人和妓女的爱情不可能有完满的结果,像李氏那样更异想天开。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回避了尖锐的现实矛盾,并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经常套用的一种模式。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人们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即希望久经磨难的情侣最终得到理想的结合,而读者也从中对人生得一种幻觉上的满足。,李娃传艺术成就,从小说艺术来说,李娃传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其一,它的故事情节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波澜曲折,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而结构非常完整、叙述十分清楚,很能够吸引人。其二,小说主要人物李娃的性格也比前出传奇作品显得丰富。她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在荥阳生钱财花尽时,镇定自如地在一场骗局中抛弃了他,这是由其营生性质所决定;但当她目睹荥阳生陷入极度悲惨的境地时,被妓女生涯所掩盖了的善良天性又立即显露出来,机智果断地对自己和荥阳生将来的生活作出安排。这一过程中,她的性格特征既有承接又有变化。,其三,虽然小说本身出于虚构,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很多真实动人、描写细腻的细节,显现一种生活气息。其中关于东肆、西肆赛歌的描写,令人如见唐代城市生活的景象。,霍小玉传,霍小玉传的作者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义兴(今江苏宜兴)人,长庆初官翰林学士,后贬汀州、连州刺史,大和年间卒。小说写出身贵族而沦落倡门的女子霍小玉与士子李益相爱,自知不能与之相伴始终,只求李益与自己共度八年幸福生活,而后才另选高门,自己则甘愿出家为尼。然而李益后来却违背誓言,避不见面。小玉百般设法,求一见而不可得,以至寝食俱废,卧床不起。最后一黄衫豪侠强挟李益来见,小玉怒斥其负心无情,愤然死去。死后阴魂不散,使李益终生不得安宁。,唐传奇中以爱情小说最有情致,而霍小玉传尤为精彩动人。同样是写妓女与士子的爱情,李娃传情节曲折,故事趣味很浓,而霍小玉传的情节相对简单,但在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和表达感情的强度上,则要超过李娃传许多。沦落风尘的霍小玉热烈地爱上李益,与之立八年相守之誓,是在不幸的命运中想要抓住自己的生命的一种苦苦挣扎,然而这一点希望也被自己所爱的人破坏,使她坠入黑暗的深渊,这会令人感受到社会是何等不合理和无情。而同样是表现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李娃传是通过幻想的“大团圆”来给人以虚假满足,霍小玉传则以悲剧的结局来激发人们的渴望,也更有感染力。还有小玉爱和恨都极端强烈的性格,也给人以震撼。,玉沉绵日久,转侧须人,忽闻生来,欻然自起,更衣而出,恍若有神。遂与生相见,含怒凝视,不复有言,羸质娇姿,如不胜致,时复掩袂,返顾李生。感物伤人,坐皆欷歔。因遂陈设,相就而坐。玉乃侧身转面,斜视生良久,遂举杯酒酬地,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多写士子与妓女的关系。这一方面与唐代社会的特点有关:在当时繁华都市中,青楼兴盛,士人常流连于此,因而产生许多风流故事;另一方面,也同南朝民歌的情况一样,由于婚姻关系通常并非因两情相悦而形成,所以文学中所表现的较为自由的恋爱,大抵是在婚姻以外。只是小说与歌曲相比,其表现的力量要强得多了。,讽世小说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中唐传奇,爱情小说之外,讽世小说也值得注意,名作枕中记,南柯太守传又有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今属甘肃)人,元和中曾任江西从事。他撰有传奇四篇: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古岳渎经。其中南柯太守传命意与枕中记略同,述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治。孰料祸福相倚,先是与邻国交战失利,继而公主又罹疾而终,遂遭国王疑惮,被遣返故乡。这时他突从梦中醒来,方知前之荣耀蹉跌悉是醉后一梦,而所谓“槐安国”者,实乃庭中大槐树穴中的一个大蚁巢而已。,讽世小说的认识意义,南柯太守传与枕中记,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但中心完全是现实的人生思考,而不是为了传述异闻。它们明显地反映出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佛道的思想影响,中唐文人那种沮丧迷惘的心理和逃离现实的愿望,因而初盛唐人热情追求的功名事业,在这里被描绘成一场大梦。枕中记写卢生梦醒之后说:“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南柯太守传也记淳于棼梦醒之后,“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这些与中唐诗歌有一致之处。由于作者对功名事业取否定的态度,因而也写出了士人沉迷于利禄、官场中勾心斗角以及世态炎凉的情形,具有较强的讽刺意义。,艺术成就,在艺术上,两篇小说均有结构谨严、描摹生动之长。不过枕中记偏向于史家的简洁文笔,南柯太守传则更为小说化了,其情节之丰富、细节之详赡,都胜于前者。作者把梦中的一切情景尽可能写得真切别致、饶有趣味,有力地反衬出现实人生与梦幻无异的主题;小说中安排淳于棼之友周弁、田子华于梦中出现,又写淳于棼醒后掘开蚁穴,所见泥士推积的形状与前梦所历城廓山川一一相符,更进一步渲染了幻中有实、似梦非梦的氛围,其手段是很高明的。,其他作品,在唐传奇的盛期,除了前面述及的讽世小说与爱情小说两大类型,还有不少写其他内容的作品,其中也有佳构。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就是一篇兼及政治与爱情的历史小说。陈鸿字大亮,贞元年间登太常第,大和三年为尚书主客郎中,白居易之友。他的长恨歌传是配合白居易长恨歌而作的,内容也大抵相似。不过小说中前半部分政治讽刺的意味要更明显,与爱情主题的矛盾也就更突出。此外,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记述谢小娥的父亲与丈夫行商在外,被人杀害,小娥寻访仇人为他们报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小说中别具一格。同为李公佐所作古岳渎经,写大禹治水时被锁龟山下的淮水神无支祁在唐世一现,此物形若猿猴,善于腾跃奔走,鲁迅等人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与此有关,因此这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上有一定的价值。,爱情题材减少,侠义和历史题材增多,神鬼题材复炽。,骈偶句增多,出现大量传奇集与杂俎。,后期,唐传奇后期特点,从穆宗朝起进入唐传奇发展的后期。首先,侠义和历史题材增多而爱情题材减少。这与中晚唐之际,藩镇蓄士养刺客成风和人们企图通过前代故事总结兴亡隆替教训有关。它们有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藩镇跋扈火并的现实。其次,神仙鬼怪题材复炽,这与时局动荡,士子升沉不定,多企隐慕仙有关。再次,文体上骈偶增多,出现大量传奇集及杂俎,是这时期传奇的又一特点。,唐传奇发展后期,单篇传奇的数量大为减少,特别是爱情题材显现衰落,但在文宗大和年后,尤其是宣宗大中初到懿宗咸通末(847873)的二十几年里,传奇小说集的创作却十分兴旺,其中不乏富于文学趣味的作品。题材方面,豪侠小说等取代爱情小说而兴起,也丰富了唐传奇的内涵。所以说,进入晚唐的一段时期中,传奇创作仍然维持着尚属繁盛的局面,只是成就不如前一阶段突出。到了唐末,小说集的内容变得琐杂起来,有些恢复到六朝志怪的面貌,有些转化为名人遗事佚闻的记载,失去传奇的结构和趣味,唐传奇这一文学样式于是宣告分化瓦解,走向衰微没落。,晚唐传奇名作与重要作品集 1、牛僧儒:玄怪录(集)、周秦行纪(薄太后、戚夫人、王昭君、潘妃、杨贵妃)2、李复言:续玄怪录(集)3、裴铏:传奇(昆仑奴、聂隐娘)4、杜光庭:虬髯客传(“风尘三侠”李靖、红拂女、虬髯客)5、薛调:无双传(无双、王仙客)6、袁郊:红线(田承嗣、薛嵩、红线),晚唐豪侠小说,豪侠小说是晚唐传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当时,一方面藩镇各据一方,多蓄游侠之士,另一方面民众在动乱的生活中,也幻想有特异能力的人为他们主持公道,豪侠小说便顺应这样的形势和社会心理而兴起。这类小说又常和爱情故事纠缠在一起,更增添了它的浪漫气息。名篇如裴铏昆仑奴,写一老奴武艺高强,为其少主窃得他所爱的豪门姬妾,使二人如愿以偿;裴铏的聂隐娘和袁郊的红线传,均写身怀异技的女子因知遇之恩,为主人排难解纷的故事。这些小说中所赞扬的侠义人物,都是从个人经历的关系上“知恩图报”,这反映着民间的一种道德观。,虬髯客传,最著名的豪侠小说,是以单篇形式流传下来的虬髯客传。它的作者,以前一般认为是杜光庭,其实杜所作虬须客实为虬髯客传的删节本。宋代类书绀珠集中有裴铏传奇的节文,其中“红拂妓”一条显然出于虬髯客传,所以这篇小说有可能原来是传奇中的一篇,后来别出单行,而又佚去作者之名。,小说中写隋末天下纷乱,杨素的宠妓红拂慧眼识英雄,私奔李靖,二人在客店中又遇到意在图王的“虬髯客”。后虬髯客见到“李公子”即李世民,知天下有主,又不甘称臣,遂远去海岛称王。这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同时写三个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风采,在彼此映衬中更显得生气勃勃。所以“风尘三侠”的典故广传于后世,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更难忘记这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再则,小说于英雄豪迈之气中,穿插儿女之情的旖旎,读来尤觉深有情趣。对豪侠小说,过去往往评价不高。其实,这种小说作为平庸人生和卑琐人格的反面,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由豪迈的人生境界的向往,有其独特的价值。,爱情题材虽说在晚唐传奇中显得衰落,但毕竟还是出了几篇较好的作品。如皇甫枚的步飞烟,写身为豪门姬妾的步飞烟为追求爱情而遭毒打致死,较生动地刻划了她“生得相亲,死亦何恨”的坚强性格。另外,像薛调无双传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社会动荡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很动人。,唐传奇艺术成就,鲁迅先生说唐传奇乃中国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真正现代意义的小说出现,表现在:1、“有意为小说”。有想象虚构、有一定创作目的。白行简李娃传。2、篇幅较长,故事完整,情节曲折生动。3、人物形象鲜明。4、文辞华艳,或骈或散,有诗笔,有议论、有叙事。,唐传奇的地位与影响,1、标志小说文体的独立、成熟。2、叙事文学走向文坛。加强文学的表现力,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3、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情节模式。如元明清著名的小说、戏曲取材多本于此。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也对后世戏曲、小说等产生深远的影响。,附一:唐传奇艺术上之得与失,唐传奇作为文学史上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短篇小说,难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传为传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营养,但同时传奇也就往往采用史传的简洁笔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细致的描述,有时更用归纳的方法写人物,这对小说而言,其实是不合适的。又譬如云麓漫钞说士子欲以传奇显“史才、诗笔、议论”,确实唐传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议论成分,有的还夹有众多诗篇,这也造成小说文体的不纯。但尽管如此,唐传奇毕竟展开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传奇这种文言小说样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较唐传奇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创作,并被改写为白话小说。事实上,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由于唐传奇的兴起本身与民间文学有一定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民间的素材,这使得文人创作同大众的爱好有所接近,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在众多的传奇作品中,我们看到追求自由的爱情成为中心主题,而妓女、婢妾这类低贱的社会成员成为作品歌颂的对象,这里面就反映着大众的心理。所以它为后世面向市井民众的文艺所吸收。最显著的是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可以说,唐传奇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唐传奇也形成了独特的散文体式。较之六朝骈文,它是自由的文体;较之唐代“古文”,它又多一些骈丽成分和华美的辞藻。这些特点从小说的要求来看未免过于文章化,但对后代散文却不无有益的影响。,1、沈既济枕中记明汤显祖邯郸记2、陈玄祐离魂记元郑光祖倩女离魂3、许尧佐柳氏传明梅鼎祚玉合记 张四维章台柳4、陈鸿长恨歌传清洪昇长生殿,附二 唐传奇与后世小说、戏曲,5、白行简李娃传元石君宝曲江池 明薛近兖绣襦记6、元稹莺莺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 宫调、元王实甫西厢记7、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汤显祖南柯记 8、李公佐谢小娥传明凌梦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9、李公佐古岳渎经西游记孙悟空形象,10、李朝威柳毅传元尚仲贤柳毅传书、元李好古张生煮海、清李渔蜃中楼11、裴铏昆仑奴明梁辰鱼红绡、梅鼎祚昆仑奴12、杜光庭虬髯客传明张凤翼红拂记、凌梦初虬髯翁13、袁郊红线明梁辰鱼红线女、无名氏双红记、京剧红线盗盒,佛教东渐,僧徒为弘扬教义,讲经化俗,在佛寺进行“俗讲”。,俗讲的底本分为:押座文、讲经文和变文。,俗讲,返 回,佛教东渐,僧徒为弘扬教义,讲经化俗,在佛寺进行“俗讲”。由都讲唱经,法师讲经,两人互相配合进行。“俗讲”之名最早见于中唐,实由六朝唱导、转读等发展而来。俗讲的底本:僧徒俗讲演唱佛经故事之底本,可分为三类:押座文(缘起)、讲经文、变文,而以敷陈经文的讲经文为正宗,押座文(缘起)不过是引子,变文则为吸引听众听讲经文而说唱的民间故事。,变文的起源和种类,变文的体制特点,变文的思想意义,变文的艺术成就,变文,变文始见于中唐,其得名可能与佛教的”变现“、”变相“有关,其种类有:与佛经故事有关,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