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服装.ppt
中國少數民族服裝-白族,目錄,白族的簡介 p.1 習俗、婚俗、節慶 p.2 白族的服飾 p.3-4白族的服飾的圖片 p.5-6白族的集中地 p.7網址推介 p.8,白族的簡介,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向來,白族人都自稱為白子或者是白尼,翻譯成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但是過去漢人稱他們為民家,納西族稱他們為那馬。在這些精美的配飾中,要屬頭飾最為華麗,往往與其上身穿著相映成趣。人口:二萬八千分佈:雲南德宏的隴川,梁河等縣。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于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習俗、婚俗、節慶,習俗 白族家庭裏,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節慶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白族人信奉佛教,所以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3月15至20日)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白族服飾,少 女 服 飾外襟上衣的外面會套上紅色或其他鮮艷顏色的外襟衣,圓領對襟,並以繡花布條作裝飾。上衣白族人喜愛白色,所以上衣和長褲均採用白色布料製造,上面繡上彩色圖案點綴。圍裙腰圍繡花圍裙,顏色多採用白色,旁邊以其他顏色布料圍上。新 娘 服上衣及長褲採用桃紅色布縫製,直領、布紐扣和開衩,袖口、衣領及下襬縫上繡花黑布條,頭戴彩色鳳冠。結婚儀式中,新娘會戴上墨鏡,被其他賓客身上的肉,新郎要盡量保護妻子,象徵新郎會一生守護妻子免受苦。已 婚已婚的白族女士,穿著款式與婚前沒多大分別,只是採用藍色或黑色布料,由婚前的鮮艷色調轉為素雅大方。,白族服飾,頭飾 以布條製成頭冠,上飾以五彩繽紛的繡花和珠片,閃亮絢麗。頭冠旁多以白流蘇點綴,讓白族姑娘走起路來搖曳生姿,顯出女性的嫵媚感覺。白族女性額頂上都戴一半月型的頭飾,紅紅綠綠中嵌鑲著各種閃亮的銀片珠飾。男子頭飾簡單,古時男人們曾用八角巾作頭飾或用7米多的長白布或黑布作包頭。婦女頭飾卻很複雜,而且異常華麗。常用的有魚尾帽、花頭巾、白纓穗、銀簪、冠針等。按工藝的不同,我們又可以將婦女的頭飾分為挑花頭巾、刺繡頭巾、扎染頭巾和多層頭巾四種。挑花頭巾是藍布底白線挑花,用幾何針法挑制各種圖案。青年人頭巾挑花艷麗、繁多。隨年齡增長,花紋圖案不斷簡化。藍底白線挑花這一反彩線挑花的色調,是白族婦女頭巾最突出的特色。刺繡頭巾是以天藍或淺綠色布為底,邊為鋸齒形彩線挑花,中間繡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紅大綠突出。扎染頭巾是用白布以靛藍扎染。樸素、明快。多層頭巾是很有特點的一種頭巾,用這種頭巾的白族人是以包紮造型與層數來區分長幼的,這種頭巾都是較簡單的藍底挑花花色。少幼女童的頭巾為單層,用紅線紮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紅線將雙層頭巾在頭上環扎一週,翻披在後;婚後婦女則戴多層頭巾,少則八層,多則十餘層。無論層數多少,最上邊一層定為藍色,挑制白花。老年人頭巾層數減至三五層,以黑線挑花。不同地區的白族婦女所戴頭飾有不同特點。大理的婦女皆戴頭帕,未婚者編獨辮盤於頂,辮上多纏紅白絨線,左側垂有紅白絨線流蘇;已婚者多挽髮髻,用臘染或扎染花布為頭帕。洱海東部地區婦女則愛梳鳳點頭的髮式,用絲網罩住頭以,或綰上簪子,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劍川的青年女子則喜戴小帽或佈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魚屬帽之類;鶴慶一帶的白族婦女所戴帽子像個大賀盤,形狀別緻,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族的服飾的圖片,白族的集中地,劍川位於兩大歷史文化名城大理與麗江之間,由此北上麗江,南下大理,都不過兩個小時的車程,交通十分便利。它是個白族聚居的縣份,全縣人口中有百分之九十為白族,人們平時穿著白族的民族服裝,說白語,就連縣內其它幾個少數民族如彝族、納西族等說起白話來也十分溜索。,網址推介,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