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数学教法改革的有效整合.doc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数学教法改革的有效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数学教法改革的有效整合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数学教法改革的有效整合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数学教法改革的有效整合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文结合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问题,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优点,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当前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数学教法改革有效整合的一些途径。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等数学教法 有效整合高等数学是高校理工科、财经类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除了高等数学有一定的难度外,其教学方法陈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是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探求更为有效的、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试就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途径进行探讨。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优点高等教育大众化使更多的学生进入高校,由此产生了生源成绩差异较大,其中数学成绩差异更大的现状,而教师多数仍按“注入式”对所有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也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高数课程内容抽象,加上任课教师受学科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并一味追求高等数学作为学科的严谨性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致使学生认为高等数学高不可攀,也影响了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最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容量比较大,使得“粉笔+黑板”的模式难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互动时间,导致很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很不适应,从而使一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效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现代教育技术则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具有以下优点。1.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达到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目标。例如,极限思想是高等数学学习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抽象概念。在传统教学极限内容时,我们难以将学生头脑中长期固有的“有限”概念突破到“无限”中去,也就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极限这个概念。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如下的演示:随着圆内接正边形边数的不断增加,正边形的周长会越来越接近圆的周长这一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这种无限的过程,从而较直观地理解极限的概念。2.学生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学习中所碰到的难题、疑问及时发到网上,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这样不仅可及时解决问题,而且还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3.在教学中适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师在习题课教学时,可以安排到设置有局域网的教室,这样学生就可通过习题课评价系统,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不懂的地方可以及时进行反馈,然后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4.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中,由于电子板书和无线话筒的使用,其清晰、大号的字型、先进的声音扩放系统完全解决了后排的学生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和听不清教师的讲授,以及粉尘污染教室环境的问题,改善了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的诸多优势使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具有广阔前景,然而受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和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经验不足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也正面临着一些困境。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数学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发现,完全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高等数学教学,也会有以下一些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某些教师把计算机当成高级幻灯机,靠电脑屏幕一闪而过,只显示瞬间结果没有过程,而学生的思维速度是不同的,单凭屏幕一闪而过,有些学生根本不理解其中的数学知识内涵;况且显示的速度很快,学生根本无法记下他们没有理解的内容。这与高等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科学,板书材料要前后联系,要一步一步写在黑板上,才会使学生有回味反思余地之间明显相脱离。2.现代教育技术让教师的教案由文本变成电子,教师的电子教案则是以前的文本教案的机械搬家,只是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上加了几张扫描的图片或插图而已,这样教学只不过由以前的“人灌”变成了“电灌”的教学模式,实质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中心”,学生学起来更吃力。3.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包括对学生心理、生理及情感的关怀。例如教师常常整堂课使用液晶投影机,使学生在黑暗的教室长时间盯着屏幕,记着笔记,一堂课下来,多数学生感到身心疲劳,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还有就是繁多的、不恰当的音响效果有时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任何一项新技术都是双刃剑,以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恰当结合,获取课堂教学的最佳效益,这是高数教师最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三、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整合的途径实践告诉我们,旧有的“注入式”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情景下的教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因此要建立理想的教学模式,我们可采取措施,使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建立理想的教学模式,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1.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要采用媒体演示、媒体练习等直观性的教学方法,也要采用个别化教学方法和小组教学方法等,使抽象的高等数学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直观可视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求曲边梯形面积”时,可通过课件演示图1到图2,“分割越细,精确度越好,当分点趋于无限多,分割无限细时,小矩形面积之和的极限便是曲边梯形的精确面积”。这样教学方便直观,学生也容易理解。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的教。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较强的表现时间、空间、运动和静止状态的特征,将不易观察到的事实、现象、知识发生的过程展现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通过感知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将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启迪学生思维,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如在讲解空间平面曲线的一般方程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发言,总结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来由。在学生叙述时,教师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在演示的同时,故意编入一些常见的错误,让学生进行纠错,从而使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接着由学生自己构造对应曲线的方程组。这样可让其体会其中的奥妙与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外,在数列极限的“ -N”定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去归纳出数列极限的“ -N”,在列举例子的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同学们对数列极限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例:数列xn=1+(-1)n-1n的极限是1。提出问题:为什么xn=1+(-1)n-1n的极限是1呢?不妨观察下面演示实验:这时候教师可通过计算机取=110,1100,11000,110n-1,对应得到一系列的N=10,100,1000,L,10n-1,当nN时,都使得xn=1+(-1)n-1n无限靠近1(见图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