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材分析》 .doc

    • 资源ID:2425351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材分析》 .doc

    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说明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用数学解决问题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同时,按照标准的要求,新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具体内容安排如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表面积表面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不规则物体的体积2.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本单元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图形和概念的认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数学课本.粉笔盒等的形状.长.宽.高等练习。(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在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如在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时,安排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的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内容。(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如计算拼插奥运墙所用积木的体积,为“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选取合适的容积单位等。即巩固了所学数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教材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在学习容积时,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体积单位,就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由此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 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这部分教材根据以往教学实践的情况,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如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再如,由于体积和表面积等概念注意从各方面来进行认识,所以体积和表面积不再安排例题进行对比。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第2732页)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了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本单元进一步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主题图。 编写意图 教材首先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教学建议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以前,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接着拿出一些不同形状的实物(如纸盒.罐头盒等),或者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让学生抛却物体的表面特征,只是画出学生看到的形状形成在纸上,将学生的作图综合起来,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视图,教师指出这样的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2)认识长方体(例1.例2)。 编写意图 教材首先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通过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材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的物品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里只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在此基础上,通过例2,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了解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做一做”让学生用教材后的附页制作长方体模型,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表面积做准备。教学建议 (1)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应该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最好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找出长方体的特征。 观察前,教师可以先说明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观察时,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实物,按照教科书第28页表格的顺序进行,把观察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并填在表格中。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加以引导。如在观察长方体的面时,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先数出一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的形状,说出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然后比较各个面,提问:“有没有形状大小都相同的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逐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在研究长方体的棱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明确这是长方体的棱,再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并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各自用同一种颜色或记号标出来,让学生数一数每组中各有几条棱,再算出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然后让学生用尺量一量每一组中棱的长度,说说发现了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也可以简单地说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时,可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明确这是长方体的顶点。再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数顶点时,也应提醒学生用一只手拿住长方体不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数,避免重复和遗漏。 在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后,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说明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教学例2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做成后,可引导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中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这几条棱的长度怎样?相交于其他顶点的棱各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由于有三组互相平行的棱,每组棱的长度相等,所以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代表,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说明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就可以知道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再侧放,根据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说出它的长.宽.高。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什么叫做长.宽.高,又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长.宽.高的概念以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些长方体的直观图,使学生学会看图,指出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做准备。在这之后,可以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29页上的“做一做”,并指导学生做练习五中的1.3题。(3)认识正方体及长方体、正方体的比较。 编写意图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教学建议 (1)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参照长方体的教学,由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最后应注意向学生说明,由于正方体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然后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0页的“做一做”,并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中的第2.5题。(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时,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整理的形式形成下表。形体相同点不同点面棱顶点面和形状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同每一组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正方体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同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3337页)(1)表面积。编写意图 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教材加强了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在这以后,概括出表面积的含义。教学建议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长方体实物,最好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为了便于对照,可以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它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然后,可以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看着实物回答。接着,再看正方体展开的情况。最后指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以上这个过程很重要,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建立得好,表面积的概念清楚,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2)表面积的计算(例1.例2)。 编写意图 例1和例2,分别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1先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然后根据所给出的微波炉包装箱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想出每个面的面积应该怎样算。然后,再列出计算表面积的式子,让学生计算。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更好地发展空间观念,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自己计算。在例1的基础上,例2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例如,制作没有盖的鱼缸.木箱或铁桶,粉刷房间的墙壁等,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教材通过教科书第34.35页的“做一做”加以说明,并且在练习中也适当加强了这方面的练习。 教学建议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1)时,先让学生想一想:要求至少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怎样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它的表面积指哪些面的面积总和?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每个面的面积怎么算?然后根据所给出的微波炉包装箱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再根据长方体的特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计算出包装箱的表面积。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算法。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算法要给与肯定,同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这也是一个优化和选择的过程 学生完成教科书34页的“做一做”前,教师可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其中某几个面的面积。究竟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出示“做一做”简易衣柜图,让学生想一想:要给简易衣柜做布罩,要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其中哪两个面是相同的,哪个面需要单独计算。学生列出算式后,可以让学生着重说一说,哪种面有相同的两个,可以用乘2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哪种面没有相同的,只要算一个,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样有助于学生弄清计算的方法,不致搞乱。 (2)教学例2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6个面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例2下面的“做一做”也是一道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在利用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时,还要注意这个鱼缸的上面没有盖。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以便教师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搞清楚了。如有问题,教师要及时解决。3.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3855页)(1)体积。 编写意图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教材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了,这说明石头占据空间。这个实验建议各位老师一定带领学生做一做。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并讲述学过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提问:水面为什么上升了?引导学生说出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然后教师可以像教材上那样做一个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取2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这时学生会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使学生明确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还可以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头,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石头大小不同,它们占的空间不同。然后举出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等一些物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引入体积的概念。(2)体积单位。 编写意图 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在此基础上,教材分别说明各体积单位是棱长多长的正方体,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建立这些体积单位的表象。 接着,教材通过“做一做”,帮助学生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认识用1 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计量物体的长度和面积时,为什么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然后给出书上的两个长方体,让学生判断一下它们的体积大小,由于无法直接判断,学生自然会由前面的知识想到,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说明: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拿出相应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大小。观察它们的实际大小,再借助与这些体积单位相近的正方体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如认识1 cm3和1 dm3时,在看到了棱长是1 cm和1 dm的正方体模型后,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 cm3和1 dm3有多大,初步建立这两个体积单位的表象。然后找出一些体积接近于它们的物体,如一颗蚕豆.手指尖的部分;一个粉笔盒,帮助学生形成1 cm3和1 dm3的表象。 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区别,可以结合“做一做”来区分,也可以让学生剪出1 cm长的线,用纸做出1 cm2的正方形和1 cm3的正方体来区别,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编写意图 教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教材先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看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有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也应该有计算公式,由此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 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建议 教学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时,可先由教科书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说明计量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就是看这个长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再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让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一些小正方体,但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切割成小正方体,怎么办?这时学生可能会想到通过计算来求,那么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数据有关呢?计算方法又是什么呢?由此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用体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摆成的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等数据填入表格中,算出每一种摆法用的小正方体总数。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看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推理,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接着出示例1,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解答。(4)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编写意图 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编排类似,教材先教学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再通过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义,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建议 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aaa。这时告诉学生三个a连乘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教学时,也可以联系以前学习求正方形面积时,a×a可以写作a2,读作“a的平方”。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两个相同的数相乘,就在这个数的右上角写“2”,三个相同的数相乘,就在这个数的右上角写“3”,初步渗透一点乘方的知识。在引导学生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完成例2,然后共同订正。教师要注意学生列式时,是否会正确地写出6的立方,并会计算6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 编写意图 教材在说明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后,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让学生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时,先结合实物指出,物体的体积都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分别写在黑板上。接着结合长方体模型说明计算公式中的“长×宽”实际就是它的底面的面积,再结合正方体模型说明计算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实际就是它的底面的面积,而另一条棱长也可以看作是正方体的高,并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这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可以统一成“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就是VSh。在指导学生完成第43页下面的“做一做”第2题时,可以说明题中所说的木料的横截面的面积也可以看作是底面积,木料的长就可以看成高。如果有的学生不明白,可以用一个长方体物品(如牙膏盒)做演示,先平放说明什么是横截面的面积,再竖起来,让学生看到这时横截面的面积就成了底面积。(6)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编写意图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先看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 cm的正方体,由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它的体积是1000(10×10×10)cm3,由此得出1 dm31000 cm3。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 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这样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使学生较清楚地理解并记住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以加深印象。 再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是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教学建议 (1)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可先让学生说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并用教具说明或用手势比划1 dm3和1 cm3实际有多大。然后拿出一个棱长1 dm的正方体模型,问:“它的体积有多大?”再让学生看它的棱长,问“如果用厘米作单位,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想一想:“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能不能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当学生算出体积是10×10×101000(cm3)以后,引导学生总结出“1 dm31000 cm3”。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推算出“1 m31000 dm3”。然后总结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最后,可以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列成表,让学生比较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想想为什么。在研究体积单位的关系时,也可以给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主探究。 (2)教学例3时,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以前在把高一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一级单位的名数时是怎样做的,把低一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一级单位的名数时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学生根据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自己解答。学生解答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共同订正。然后教师着重说明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与以前学过的长度.面积单位名数的变换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应注意体积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3)教学例4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审题,自己试着解答,然后由立方厘米换算成立方分米和立方米。解答后,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算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多少立方米。启发学生先把长.宽.高的单位化成分米或米,直接算出体积,得到的就是多少立方分米或立方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然后再让学生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进行巩固练习。(7)容积和容积单位。 编写意图 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然后教材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并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的容积,来巩固长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例6。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西红柿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教学建议 (1)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因此,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对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概念。教学容积的概念时,要注意使学生搞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时,可以拿一个长方体纸盒,问:“什么叫做长方体的体积?”然后把纸盒的上盖打开,指着盒内的空间告诉学生:“这个盒内的空间可以放入与这个盒体积同样大的物体(如果纸的厚度忽略不计),我们把这个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的容积。”之后,可以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什么叫做容积。在学生举例时,可以进一步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容积的感知过程,而且,这种感知是对容积的本质的.整体的感知。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看上面的净含量是怎么表示的,从而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向学生介绍:“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接着可以借助计量工具量杯和量筒,让学生认识升和毫升的关系。告诉学生1 L=1 dm3,1 ml=1 cm3。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 L等于多少毫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对于L和ml的认识,可以通过教科书第50页的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学生在小组中将1瓶矿泉水往纸杯中倒,看能倒几杯,然后估算出1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然后再估计一下,几纸杯水大约是1 L?这时可以借助1 L的量杯进行验证。在操作实验过程中,也可以再准备一些10 ml的药瓶或50 ml.100 ml的墨水瓶或饮料瓶,让学生亲身感受10 ml.50 ml.100 ml.500 ml的实际意义,这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容量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教学例5时,注意说明怎样把算出的体积单位的名数变换成容积单位的名数。“做一做”中第1题是升数与毫升数变换的巩固练习,学生可以在已学基础上自己填出答案。 (4)教学例6时,教师可以按例题要求准备要测量的西红柿以及量杯和水,启发学生说出用排水法来测量西红柿的体积,然后教师做演示,师生共同观察记录。在有刻度的量杯里装上水,记下水的体积,把不规则的物体西红柿放入杯中,记下此时的体积,求出两次体积的差,就求出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最后再将容积单位ml换算成合适的体积单位。(5)最后让学生参照例6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并阅读.交流教材中提供的有关水资源的小知识,渗透给学生健康饮水.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4.整理和复习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通过第1题,来帮助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掌握它们的特征。然后,通过第2题,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概念。再结合第3.4题复习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计算。 在组织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之后,再通过练习十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练习十主要是针对长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的体积以及表面积等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受篇幅的限制,整理和复习这部分教材内容并没有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一些细节的内容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时根据需要自行开发一些具体实用的课程资源。教学建议 1. 引导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学完一个单元的知识,内容比较多,其中的练习也很多,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概念之间错综复杂,这时学生很容易混淆不清。复习时,关键就是要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使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纵向.横向的联系。怎样把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的网络,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点列出来,写成提纲,或者制成表格,这样学生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个阶段主要学了些什么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对照着这些知识点,学生就可以回忆起里面的内容,也有利于知识之间的比较。 复习本单元的概念时,可以先提问学生,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再分别说出它们的特征。接着可以让学生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由什么决定,使学生明确由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来决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数量.形状及面积.棱.顶点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完成第1题。然后,接着复习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着重让学生指着模型或实物说,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书上的条文,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做第3题,这是一道求表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2. 通过操作.想像,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表象”在儿童的认知活动和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借助实物直观.图像直观和语言启迪获得有关形体及特征认识的表象,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有关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复习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时,可以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出每种单位的大小,再拿出1 cm3.1 dm3.1 m3的教具,使学生加深印象,形成表象。要联系体积的计算方法,明确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还可以与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对比,防止学生发生混淆。接着做第4题。 3. 重视抽象和概括,抓住本质特征。 表象只是从感知到抽象的中介和桥梁,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抽象和概括,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性地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够抓住表面积和体积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避免发生混淆。复习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时,仍然可以结合实物或模型,想一想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各应怎样计算,避免让学生死记.死套公式。在解答一些联系实际的计算问题时,要继续注意让学生弄清题意,想清所求的是表面积还是体积;求表面积时要算几个面;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他们平时做题的经验和易犯的错误,说一说应该注意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十的第3题。四.教学建议1.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2. 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感受到物体占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观察.猜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计算公式。3.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2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如下: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注意事项

    本文(教师培训资料《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材分析》 .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