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doc

    • 资源ID:2424094       资源大小:41.5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doc

    风 景 这 边 独 好 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 摘要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古诗教学在逐渐地被淡化,或是简单地背诵,或是机械地理解,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日益退化,笔者尝试着从“古诗的审美接受”入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选取的古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古诗的选取”和“小学生文学能力”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学生的古诗审美接受,研究 “小学生古诗审美接受的过程”,同时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古诗接受的方法”,希望对小学的古诗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古诗 审美 教育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作为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又推荐了7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古诗教学在逐渐地被淡化,或是简单地背诵,或是机械地理解,孩子们纯粹是为了应试而在学习古诗。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退变”的现象,往往是幼儿园的孩子会背很多古诗词,对古诗词有着一定的朦胧的兴趣,到了小学便逐渐淡化,到了成人,就可能已是一片“荒芜”了。笔者尝试着从“古诗的审美接受”入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选取的古诗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 “小学生古诗审美接受的过程”,同时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古诗接受的方法”,希望对小学的古诗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从对古诗的选取来看小学生的古诗审美接受一部小说,如果无人阅读就只是一本印着铅字的书;一件雕塑,如果无人观赏就只是一块石头或青铜。艺术作品的存在和物质的存在之不同处,就在于它作为审美对象,总是在诉诸人的感官并引起相应审美经验的时候才存在。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也离不开欣赏者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于国际美学界的接受美学,便强调研究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文学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素和规律,主张从读者审美接受的能动性方面入手,揭示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选取的古诗中不难看出,它们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努力实现着和小学生的诗歌审美接受的同步。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古诗选取一览表:册 数选取古诗第一册一去二三里 画第二册春晓 村居 所见 小池第三册赠刘景文 山行 回乡偶书 赠汪伦第四册草 宿新市徐公店 望庐山瀑布 绝句第五册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夜书所见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第六册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第七册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第八册望洞庭独坐敬亭山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第九册泊船瓜洲 秋思 第十册牧童 舟过安仁 第十一册诗经 采薇 春夜喜雨第十二册七步诗、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竹石、石灰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亥杂诗(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当幼儿还在母亲的怀抱里,不懂语言,也不会思维,甚至视觉还不很发达的时候,其听觉却已经形成,虽然还听不懂母亲哼唱的内容,但柔和的音调、欢快的节奏足以使他们获得听觉和感官上的愉悦。随着幼儿大脑的逐渐发育,其感觉和思维迅速发展起来,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也相应地迅速提升。这时,那些节奏鲜明、自然流畅的语言最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古诗作为一种和乐之文字,音乐之美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从教材中选用的古诗看,都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五言句常分两逗,落在第二字与第五字,有时第四字亦稍顿;七言句通常分三逗,落在第二、四和第七字,有时第六字亦稍顿。读到逗处略延长,产生节奏。这节奏大半是音乐的而不是语言的。这样简短好记、琅琅上口的古诗如同儿歌,使儿童听得懂,乐于诵读。(二)内容浅显,充满童趣,健康向上 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对于那些内容浅显,富有童趣的古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咏柳通过柳树这一春天最普通的事物形象的勾勒,让孩子形象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一个“二月春风似剪刀”让人不由地把春天直现成一个顽皮的孩童,就像小读者自己。同样是写“柳”,古诗中就有很多,寓意也多种多样:或寄予离愁,或隐射情思;或船头折柳,或清明插枝孩子们还无法体会那些细腻而荡肠的情绪,尽管优秀也是不宜被儿童接受。(三)形象单纯,意蕴简明,便于理解 古诗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往往蕴涵着作者的丰富的主观感受,折射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意蕴深邃。但是因为是以小学生作为主要接受对象,就应该选择些艺术形象单纯,表现的审美意蕴比较简明的,这样更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古诗中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动植物,也可以是一个场面情景,还可以是一组相关联的人物或事物。像回乡偶书中晚年归来的游子,咏柳中的柳树,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追蝶的场面。当然,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也应当适当地选择一些形象饱满、意蕴相对丰厚的古诗来欣赏。如舟过安仁中,同样选取了一个很富有童趣的镜头,除了描写看到的镜头之外,作者笔锋一转:“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既写出了孩童的机智和童真,又让孩子们萌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二、从小学生文学能力来看小学生的古诗审美接受小学生的文学能力是小学生作为文学接受者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主题对于文学客体的特定的审美接受乃至再造能力。方卫平在儿童文学接受之维中把儿童的文学接受划分为三级水平,即:“初级的感官性接受水平”、“二级的想象性接受水平”和“三级的理解性接受水平”。这三级位差的接受特征正是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阅读接受特点的概括,对小学生的古诗阅读接受有着同样的意义。(一)第一层面感官性的初级接受状态低段小学生一边学习文字,一边接受古诗,更多地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各种现代媒体的媒介诉诸其感官的刺激来欣赏古诗。所以,这一时期,古诗文本的语音层面对学生来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jia)。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hua)。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家”、“花”“a”字韵,读来琅琅上口。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xiao),处处闻啼鸟(niao)。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shao)。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美丽的景,而且可以边诵边演,极富感染力。虽然描写春天的古诗比比皆是,但春晓仍是一首最佳之选。因此在这个阶段古诗的教学应特别注意语言的浅显性、可感性、音乐性和游戏性,尤其要注重媒体的恰当运用。 (二)第二层面想象性的中级接受状态随着小学生文学能力的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感受逐渐从语音层面进一步扩展到语象层。对语象层的感受有赖于语言符号能力的发展和想像力的发展。处于这一层面的小学生对古诗中的细节和故事性会倾注更加的兴趣,无须特别的指引就可进入古诗的境界中去寻找在现实中相似的画面,并通过幻想愿望,体验一种心驰神往的自我经历的游历。我们可以从两组古诗的选取中一窥究竟: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两首临别赠诗分别从“情节”和“色彩”两个方面着手,极好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审美兴趣: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也许,当孩子们和好朋友分手时,会情不自禁地吟起这首古诗。赠刘景文中那傲寒斗霜的菊花,那金黄的橙子、青绿的橘子一定会让此时的小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是两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都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特别是前一首传说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唐代的林杰写的,浅显易懂,这与这一时期儿童想像性的文学接受的特点达到了一种天然的契合。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时他们还不能完全体会到古诗中深刻的主题内涵,在教学后者是切忌挖得太深。(三)第三层面理解性的高级接受状态到了高段,小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审美理解能力,不仅只停留在浅表的感知层面上,而应进一步深入文本的意味层,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刻的审美理解和感悟。因此,这时我们提供的古诗可以比较讲究内涵和主题的丰富性,从中获取更多的生活意味和人生体验。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牧童一诗,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孩子们感受到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让他们尝试着去看待不同的生活方式。三、小学生古诗审美接受前的心理准备。 我们说,一部作品、一首诗歌对不同的读者来说肯定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反应。这里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同的接受目的,就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效果,这叫做“接受前的心理准备。”。我们对小学生的现状进行概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休闲、消遣性的吟诵。 由于在幼儿时期,长辈们经常以背诵古诗作为一种休闲时对孩子的消遣性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热衷于在群体中琅琅地背诵。它几乎没有或极少有外界的压力和逼迫,更多是一种“随意”的吟诵。它应是古诗作为文学功能的一种很本真的体现。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资源,让孩子们把学前学会的这些诗歌作为儿歌或游戏的内容在课余进行吟诵。(二)被画面、音韵等所吸引。 近年来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出版商运用画册、书籍、碟片等越来越多的宣传途径来普及古诗。这些色彩丰富、音像结合的形式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古诗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三)鉴赏与审美。 也有部分少年儿童爱好文学,把阅读古诗词作为一种生命的享受,一种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来看待。这种主要从鉴赏、审美的目的出发的阅读接受,使接受者能够获得各个更多的艺术审美享受和提高。(四)被动接受。 在古诗接受中,还有一部分小读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比如,老师一定让我们学会,考试要用的,或者是父母让我们记住等抱着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来阅读。 无须赘言,小学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是第四种心理,这样因为带有较强的功利性,难以激发小读者的阅读热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古诗本身的审美接受出发,努力通过多种手段,使小读者化被动为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进而达到比较好的阅读效果。四、小学生古诗审美接受的方法 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产生了直觉,仅仅是接受的开始。真正的接受,应该是用脑子思索以后所产生的各种想法。我们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古诗接受的途径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吟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 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 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吟诵是古诗接受的一个主要途径和方法。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 踏清秋。”七言诗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 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 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吟诵古诗既要注重它的音乐节奏;同时也要注意它的语言节奏,使小读者便于联系生活,进行表演,造成一种一尘不染的心境,从而聚精会神地陶醉与古诗的意境。(二)联想 古诗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又和儿童有一定的距离。吟诵古诗,从它的意境中,或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物象,由此及彼而想到生活中的某种人,某件事情,某个场景,这种联想的方式,实际上就构成了古诗接受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和方法。 联想产生时,实际上已意味着小读者的思维已从直觉进入了意识之中。联想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使接受者产生一种愉悦。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有视觉上的黄鹂、翠柳、青天、白鹭,有听觉上的黄鹂的鸣叫,有近景“万里船”,远景“千秋雪”等,作者从多角度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声、色,动、静,远、近,线点面结合的绚丽而生动的春的立体图景。只要教师启导得当,这幅美丽的图画便会通过学生的联想映现在他们的脑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令他们久难忘怀。又如锄禾中“粒粒皆辛苦”句,学生一开始都译成“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辛苦”,老师启发学生:回忆一下在农村或电视中看到过的农民酷暑时种下秧苗,刮风下雨天施肥拔稗草,凉秋天气收割稻子的情景。然后再翻译,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老农的辛苦”,利用联想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了起来,激发了他们对农民这个主体人物的认识。(三)想象 想象区别于联想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创造性。它不为作品所拘泥,也不受某种思维定势的束缚,给小读者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有了想象就更能充分地来领略作品的意蕴和古诗友谊留存的艺术空间以及意境为读者提供的思索。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习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诗中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春天中,你们会做些什么呢?或者趁着这美好的时间学习知识;或者去踏青,认识自然;或者亲手做一个风筝,放飞自己的理想再请看下面这组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成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成,二月春风似剪刀。古朗月行(节选)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必读古诗)前者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而第四句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把春风比作是一把神奇的剪刀,剪出了这如丝的柳叶,剪出了这美丽的春天。奇巧的比喻,给孩子们无限的遐想:春天还会想什么呢?当他们带着这种兴致去观察大自然的时候,展现给我们的将是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春天的世界。同样是咏物诗,后者诗人则借助丰富的想像和美丽的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中贴切而有趣的比喻、无拘无束的想像、美妙的神话故事,充分展示了儿童的天性。儿童读来十分有趣,也许,一个未来的天文学家就由此而诞生。(四)意会 所谓意会,突出的是一种若即若离、若隐若现的意识中似有领悟。意会往往不全面,往往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只能是“我感到 我觉得 好象 似乎”等。古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历史的、作者主观的,特别是对小读者的接受来说这种现象是很多的。对古诗中作者情绪的体验,对古诗中某个词的运用或许他们已经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了,但并不一定说得清楚,只是有点儿心领神会。这并不能阻止他们接受古诗的热情,反而会因为意会所带来的朦胧快感,诱使接受者进一步思索。随着小读者审美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作品的意会也会越来越清晰。如在古诗中,有许多形象隐含着深刻的意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认真鉴赏,重在意会。在教题西林壁一诗时,引导学生品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在这里仅用十四个字就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意。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贵资源。它对于陶冶情操、开发思维、开阔视野,塑造完美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我们真正把握住孩子们对于古诗的审美特点,顺势引导,“春雨润物细无声”,必将迎来“万紫千红一片春”。参考文献:1、小学生古诗词必读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杨一青主编 2005年1月出版2、中国诗歌文化 齐鲁书社 李善奎著 1999年11月出版3、古诗词中的逻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彭涟漪著2005年7月出版4、中国文学多维研究丛书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 陈文忠5、诗性语言研究 马大康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3月出版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小学生古诗的审美接受.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