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精美教学论文范文 让语文课堂教学“动”起来.doc
-
资源ID:2423823
资源大小:155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精美教学论文范文 让语文课堂教学“动”起来.doc
让语文课堂教学“动”起来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动”起来呢?主要通过“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扬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关键词:主动积极参与语文课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主动参与互动,而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是教学互动的关键,也是学生始终以积极态度参与其中的无形动力。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动”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一、巧妙创设情境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的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的激发创新敏感性。可以说,激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交流。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学生“动”起来,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教师要作为学生心灵与学习的支撑者,使丧失兴趣的学生兴趣盎然,有兴趣的学生更加充满激情;使学习障碍者柳暗花明,学习成功者敢问新路。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鸟的天堂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动”起来了。三、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变的。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小孩的大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解放小孩的眼睛",让孩子多看一看;"解放小孩的双手",让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小孩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小兵张嘎夺枪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发现枪、夺枪、比试枪”进行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较快理解课文内容。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动”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学生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广东教育2、 韶关教研3、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