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doc
-
资源ID:2423396
资源大小:16.50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doc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 目前,网络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进入我国的小学教育,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所听过的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课,浅谈一下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一、信息的丰富性,使“教学进度、教学要求异步”成为可能。1、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指向寻获满意的信息和交流的伙伴,接受多数量、多元化的教育。同时,也可以把自己个体的“积累、感悟、体验”的语文学习成果传达给他人,实现资源共享。 2、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异步使“自主化、个体化”学习成为可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在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和统一教学内容的制约下,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高度“同步化”。这就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在网络环境下,对电脑的兴趣不同,上网查询的资料不同,所获得的信息不同,利用网络作用所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不同。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二、信息的多样性,使“语文学习过程优化”成为可能。心理学实践证明,人在接受信息时只用视觉能记忆25%,而同时兼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器官能记忆65%,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同时或交替运用能有效地提高识记效率。网络中的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样化的信息给语文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创设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用心去感知、去积累、去体会、去领悟、去探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最优化。三、传播的快捷性,使“自主、交互、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成为自觉、自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的核心任务,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传统课堂受学习内容和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而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语文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鲜明的“交互式”特点。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师的语言描述和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所呈现出来的直观形象和感性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再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机对话”状态,学生把从老师和教材上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即及时。学生的某种设计和构想,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立即成为成果作品显现出来,学生的每一点“有计划的信息提交”都会及时得到回报。信息交互的快捷性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例如,教六年级想象作文:小燕子与动物们快活地生活在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家园里当他外出一段时间回来时,美好家园遭到污染、树木被砍伐,污水面上漂浮着死鱼,小动物们不见了通过前后两个截然不同场景的课件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替小燕子展开原因调查,上网查资料,找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通过多向交流、协商,求得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的激活,完全是因为多媒体、网络自身的优势而引起的学生的无意注意,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四、信息的无限性,使“师生、生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成为可能。教学过程的互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的功能,不仅能实现课堂上积极的人机之间的交互,还能体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充分“人际关系”作为学习要素的独特功能。 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计算机操作有严格的顺序性,每个学习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卡壳”,此时常常需要其他人员对学习者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和及时地开展互助性学习。这里的互助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可以在临近的同学之间展开,也可以在网络上的便于联系的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这里的“协作”是必需的、是自发的、是稳固的和高效的。因而,“师生、生生”关系的网络环境中是“民主平等”的。 其次,网上信息的不断更新,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引发学习者不断地产生强烈的求知内驱力,有利于“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五、信息储备的超越时空性,使“积累、体验的亲历”成为可能。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或托意于物的,或抒发人间真情的,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的,所有这些,有的由于受年代、地域时空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从而造成费时费力,收效甚微。而通过网络的超越时空性,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有关的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信息,利用电脑进行大量储备,再利用多媒体链接功能,可以再现当时当地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积累、体验”作为个体的亲身经历都成为可能,因而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达到了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网上搜集一些色彩鲜艳的桂林山水图,然后配上音乐制作成CAI课件。上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想图上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再让学生观看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下面再深入学习就容易多了。 再如,学习向往奥运一课时,教师更是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来为教学服务。从网上,我们可以搜寻到很多关于奥运的信息:历届申奥信息、奥运吉祥物信息、奥运历史尤其是可以把我们北京申奥的前期准备工作、2001年7月13日当晚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热烈场面等等信息,都可以让其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体验申奥过程的艰辛,申奥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更好地学语文去服务。六、信息环境接触的常历性,使“收集处理信息习惯、兴趣、能力有效培养”成为可能。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网上阅读、网上作文、网上交际等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下载自己感兴趣的资料,然后将所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序、编码,最后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为今后的学习所用。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搜集处理信息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正是因为多媒体、网络具有常规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优势,所以通过它在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指导作用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更能使得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以形象为依托,教得自如;学生以形象为线索,学得轻松,师生互动达到最佳效果,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高效、和谐的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