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doc

    • 资源ID:2423298       资源大小:64.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doc

    2011区级规划课题结题汇报 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课 题 结 题 报 告江桥小学 王达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理念提出加强课程整合的要求。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综合性是本学科的特性之一。根据学科的课程定位,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两个学科一个是传统的基础课程,另一个是诞生不久的综合课程,两者在学校教学育人工作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尤其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塑造、真善美的培育等方面至关重要,偏一不可。我们试图通过两门课程链接的教学尝试,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有效性。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两个学科的教学链接是可以尝试研究的。首先,从两个学科的特性上而言,是具有共性的。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的是文道统一。品德社会课则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学生“德”的形成发展,依托的是社会这一广阔的生活领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这点来看,无论是小学语文还是品德社会学科,都富有文化内涵,充满着文化气息,都需要文化的浸润。语文教学要体会优秀篇章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充分挖掘,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动力。品德社会课中也需要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文化资源,让文化进入课堂,形成学生的知情行的统一,达到德育有效的目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两个学科的特点,立足于文化这一层面,进行有机链接,促使学生形成具有合格公民素养的现代人。其次,语文、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可兼容的。语文学科可以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中大量的资源(精美的图片,精炼的文字,丰富的事例),来丰富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与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深度与广度;同样,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的观念,以及教材中优美生动、较为完整的文字资料,对提高学生理解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提供良好的语言素材,推动学生情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可见,这两个学科教学内容互相补充,形成合力,推动两个学科的共同发展。这两个学科在学习方式上来说是一致的,但略有偏重。语文学科课程理念提出要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运用“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品德与社会学科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独立思考、自觉实践,促进学生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学科存在着片面地强调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或是一味追求以感悟为主的阅读过程,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失衡问题,也缺少探究合作、积极思维的学习过程,缺乏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中学生们在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时(例如探究的话题、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调查研究)都离不开大量阅读与观点的表达,但是学生缺少一定的语文能力,阅读不理解,表达不流畅,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所以,语文、品德社会课堂在学习过程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两门学科都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策略。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也需要具有一个教学内容可以互为联系、能够获取大量信息、能够共同探究的学习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中各阶段的社会性发展主题,有机整合多领域知识的教材内容,结合语文课重视学生大量阅读的学习任务,去关注两者的链接方式,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这将有效解放语兼课教师的手脚,使这两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得益彰,实现共赢,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提供帮助。二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目标通过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有机链接,优化课程资源,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有效提升德育有效性,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二)研究内容1探索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链接点。2探索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有机链接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与途径。3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机链接的有效性研究。(三)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把课题的研究内容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观察、实践、反思,在自我探究、公开教学、评议交流中总结、归纳、提炼,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本课题的实施。同时编写研究报告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效链接方案。课例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课的研究,对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编写一课一得。 三研究的实施过程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国内外情报分析;制定方案,提出课题,申报课题等。2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1年5月)(1)(2009年12月2010年1月)课题立项、开题论证。 (2)(2010年2月2010年12月)编写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学链接方案。根据课题计划,上实践课、研究课等,交流课题实施情况。(3)(2011年1月2011年8月):课题中期研讨。课题深入研究。3课题结题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1月)课题结题:汇总、交流。四、实施研究的结论和成果通过实践研究初步总结以下的实践经验:(一)在教材内容中寻找有机链接点1、学习内容的类同点:在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学习主题目标一致,内容接近的课文,有不少范例。当然,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在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中二者所体现的协调关系也有所不同,一方面它们体现着不同的运用价值,另一方面在终极目标上又汇合成一种力量,实现着感性与理性、情感与实践行为的融合,协调促进着学生的发展和“道”的形成。 例如,三年级语文课抗日英雄赵一曼,主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这位女英雄博大的胸襟、高尚的民族气节以及伟大的牺牲精神。四年级学习的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亦是讴歌了五壮士大无畏的抗日勇气与不顾生死的民族气节。五年级学习的课文采蒲台的苇更是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日寇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南京大屠杀,将日寇在中国土地上所犯的滔天罪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让学生体会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显然,这四个教学内容,都反映抗日的主题,对学生而言学习内容类同,如果将这四个内容在五年级时再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将这一主题的教育价值融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这就是学科间融合的魅力。也就是说,不论语文还是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教师注意和分析了这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将二者链接起来,充分利用这种关联,课程的价值会进一步提升。2、角度不同的互补点: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许多教学内容表现为点与面、具体与抽象、概念与社会事实理解相结合的互补互辅的关系,将他们链接起来,可以让学习内容更加完整、具体、易于理解,从而能提升两者的教育价值。例如三年级语文课邻家的星期四写了一个邻家的女主人为了维护社区良好的生活秩序,为了让社区每个人拥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不仅自己遵守时间扔垃圾,更影响邻居也这么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国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介绍了国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情况。这两个内容,其实有其关联度。语文课邻家的星期四是从故事的角度叙述国外定时扔垃圾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国外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是从整个社会的层面来看垃圾分类与回收的问题。两课所处的角度不同,如能结合,成为教育的资源,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更积极。3、可以深入的拓展点:进入高年级,不论语文还是品德与社会,其学科内容相对更深,具有一定的难度,除了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资源、人文素养外,还需要加大准备的力度,搜寻一定质量的素学资源。但一线教师也苦于精力有限,资源难觅,就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而言,往往较为单一,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材内容则新趣多样。当然,后者可为前者拓展的素材,为前者服务。比如,语文四年级第二学期中的颐和园和秦陵兵马俑,二者分别对中国文化遗产进行了生动地描写。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二学期的中国的世界遗产则是赋予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定位,同时拓展了更多的中国世界遗产。如果教师意识到这两者的关系,明确后者是前者的深入点与拓展点,就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些教学资源,多了一些教学思路和空间,多了一些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又如语文课的扬州茶馆具体对扬州干丝的制作工艺通过语言文字精细地刻画出来了。这为品德与社会课五花八门的菜肴的内容加重了认知的砝码,奠定了情感的基础。学生将更喜欢探究中华民族更多的菜肴,及其他们的制作流程与深厚的文化内涵。4、利于表达的读写点:语文课和品德与社会课,对学生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对人的培养却是异曲同工。语文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口语交际与书面语言,品德与社会课未尝不可让孩子说说写写。例如二年级教学内容学游戏、做游戏,要求学生学会玩几个有趣的游戏,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如果能够充分考虑这一教学内容,那么三年级作文画鼻子、操场上的笑声学生所表达的感情将更为真实。由此可见,语文是让学生用语言文字符号,将自己的行为等表达出来。而品德与社会课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产生更多的真情实感。由此,紧抓两学科的读写点,形成合力,促进了认知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确立和强化,对游戏的理解和表达(语文)与落实到日常行为的游戏实践(品德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增强了知行合一的力度。这两门学科在携手走向共同的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文道统一”。(二)在教学策略上完善有机链接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在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存在两种互生关系。首先是同类内容或是语文先入,或是品德与社会先行。如果从学习年段来看,在链接过程中又存在同学年,与跨学年之分。据此,基本能衍生出下列五种基本链接方法。1、承前启后,两者互补语文课与品德社会课,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具有承接性,无论是语文先行,或品德与社会先行,一般都能前顾后盼,互相补充。例如语文课梅兰芳练功是一篇内容浅显,含义深刻的文章。学完课文之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对梅兰芳练功时的刻苦精神十分敬佩,领会到“只有凭顽强的毅力苦练本领,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也对梅兰芳的旦角表演很感兴趣,但是毕竟语文课时间有限,对京剧艺术的深入学习也不太现实,只能戛然而止。在研究中,我们寻找到了这课的后续链接点,为品德与社会课中华珍宝大探索京剧。实际教学中,教师从梅兰芳练功这课引入,让学生感受学好中华传统的京剧艺术的艰难。接着,教师就从梅先生的“旦角”切入,知道“旦”是女性正面角色,接着让学生又依次认识“生、净、丑”三角,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每种角色在脸谱、扮相、唱腔等方面的不同。从这个实例的呈现说明“文章的体悟对孩子来说是最便捷、最深刻地引领孩子体验世界的方式”,在此,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理解:语文是通过让学生走进叙事本身中,与自己对话;而品德与社会课则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借助叙事,走进更丰富的世界,认识更广泛的事物。这两者链接将会产生更积极的意义。2、适时插入,画龙点睛语文和品德与社会课之间的链接往往是润物无声的,教学时设计的巧妙往往可以让课呈现多元态势,或使课充满浓烈的人文气息,或使课增加趣味与生气,更会使课堂充满思维的火花。例如我们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秀比天堂杭州一课时,当教师讲到西湖美景的时候,教师请学生诵读一首语文课学过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本诗共有四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描绘了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通过诵读也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教师出示了一些“浓妆淡抹”的风景照让学生感受。学生这才体悟到后人写的诗“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的含义。这时,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实,不禁内心赞叹西子湖的美,诗句的美。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链接,却提升了品德与社会课的人文价值,使学生对西湖的认知视野更为广阔了。也可以这样说,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如要培养实践能力,拓展运用的领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无疑可以产生这样的效用。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性、实践性以及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果链接巧妙,则会起到画龙点睛之效。3、以点带面,深入拓展语文教材的编排,往往是以题材类似的课文加以梳理,将这些文章放入一单元中,供学生阅读理解,而品德与社会课教材的编写,也是同一主题的内容整合入同一单元中。既然两个学科在单元教学中都为一类内容的整合,那么就必然存在点面的结合关系。例如:语文课文中有一类描写我国景观的课文迷人的蝴蝶谷美丽的西双版纳西湖名堤人间仙境九寨沟、香雪海、鸟岛、泉城、乐山大佛、黄山奇石、看黄果树瀑布、烟台的海、镜泊湖奇观、桂林山水、林海、登泰山观日出等,而恰巧四年级第二学期有品德与社会各具神韵的景观一课。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时候,自然就会请学生更多地去了解祖国的各种景观。那么如果请孩子在浏览一番语文课文学过的这些景观,是可以起到两个作用的,首先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加以回顾与总结,其二如果要进一步探究的话,教师选择的内容,或学生寻找的课外资料,尽量避免同语文课雷同。那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以点深入,将拓展出更广阔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拓展学习,效果尤佳。4、文理结合,融为一体语文课文往往是通过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故事,借助语言文字形式、文本解读,获得感悟,更注重的是“文”的工具性一面,在德育内涵的“理”上往往不以深究,点到为止。品德与社会恰巧相反,它往往从更为抽象的、广泛的角度去认识道理,理解生活。如果将重“文”的语文与重“理”的品德与社会融为一体。这样学习认知,感悟习得的过程将会显得更为自然完整,就是德文兼备,相得益彰。例如:三年级语文荒芜的花园是一篇含义深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贝尔太太的花园由盛到衰的经历,揭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与别人分享快乐的人,将拥有更多的快乐;而自私的人,面对的是孤独和寂寞。 但是如果从批判式阅读的角度而言,你又可以去指责进入花园的那些游客,缺少必要的秩序,导致贝尔太太不愿意将自己的花园开放。显然如果在课上过多地讨论孰是孰非的问题,会使语文课出现重德轻文德现象。所以可以依托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公共场所守秩序这课,请孩子们为游客们出出主意,如何在贝尔太太的花园里遵守必要的秩序,使得贝尔太太欢迎他们去她的花园游玩。如果这两课互相结合,在语文课着重将分享快乐的道理传递给孩子,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将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作为这堂语文课的延展点,同时作为素材让孩子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文可依,有理可讲,这就使得教学文理结合,融为一体。5、做学相承,知行统一现行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学科特点的局限,有些课文的语言编排很活泼、优美,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仍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但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品德课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需要自定活动的主题,鼓励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改变“关起门来自己教”的传统方式和方法,大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正是在品德课教学中加强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有益尝试。如果能够利用好品德与社会课实践性的特点,在语文课上在加以深化相关教学内容,两者结合将相得益彰。例如,一年级语文课文绿和二年级语文课文享受森林都能够通过语言文字,让孩子体会大自然的美丽,促使他们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但是仅仅产生这样良好的愿望似乎少了实践的内容,在学习二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我爱绿色第三课让绿多一点的时候,在充分让孩子走进绿色,动眼观察,动手播种,动脑制作,动笔写、画的基础上,举办“绿色的盛会”,让孩子把自己平时收集的各种绿色的资料进行处理和整理,以各种形式展示整个单元主题探究的成果。教室里成了绿色的海洋:有同学们拍摄的春天图片展;有栽种已久、已经发芽长叶的花草;有表现手法不一的小树生长记录。大家感受到浓烈的自然气息,陶醉在绿树环抱的气息中。又结合语文教学:模仿课文绿写几句话,描述绿色,写下自己心中的感受。(三)在资源共享上开辟有机链接路1、确立主题,整合资源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课教材内部资源的互相借用。品德与社会学科“以儿童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为品德与社会内部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依据。因为是螺旋上升,因此,各册教材由易而难,由浅入深,先行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先行内容的延续和加深。因此了解内容的连续性及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互相借用,有利于品德与社会学习和整合的需要。其中,品德与社会存在同册内容间的整合,与不同册内容的整合。如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我的家第四单元我长大了,表面上本无联系的两课的内容,细细分析有其内在的联系:家就是成长的港湾,我的成长要感恩家庭成员,感恩父母,珍爱自己!学科内部资源的整合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互为借用,也包括各年级学生及其相关资源的互相利用和促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对各年级的教材进行了整理,确定了分年级的学习主题: 五(上):江河孕育祖国情五(下):感世界发展,从这里远航二(上):交流、尊重、劳动、游戏二(下):爱绿、安全、乐学、合作三(上):你我需要,你我责任三(下):公共在我身边,社区是我家四(上):了解家乡,做可爱的上海人四(下):衣食住行,话祖国一(上):同学、老师和校园一(下):我与家人共成长祖国与世界家庭与学校社区与家乡根据主题,我们通过品德与社会主题墙的方式,互相欣赏各班级优秀的精彩的文章,赢造良好的互学、竞争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样,也无形中为作文、写话等创造了机遇:丰富的品德与常识是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鲜活的素材。2、读写结合,利用资源小学语文与品德与社会实施整合研究是实践性研究,研究过程注重可操作性,因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根据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可整合的其它学科内容和具体方式。整合阅读教学,用品德与社会课中美文提高阅读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这并不是偏离品德与社会的立脚点,反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是强大的。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文章所达到的感染教育效果,也是品德与社会课总目标之所在。如:四年级粽香满街话端午中端午节和屈原一文,道出了屈原深深的爱国情,写清了端午节起源的“屈原说”。学生在阅读中需要通过语言文字区进一步认识端午节,感受划龙舟、包粽子的一些端午习俗。这样看来,品德与社会中的阅读不是照本宣科,也应该是咬文嚼字,并以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视角,用现实中的材料增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不仅获得的是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思想的陶冶和学生道德觉悟的提高。这样反复,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劲头更大了。整合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积累词汇的能力。识字与品德,从教育教学理论上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明确要求要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德育。品德与社会教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过程中的相关于品德与社会的语文能力,并纠正其在学习此门课程过程中出现的字词等小错误。为此,教学品德与社会过程中也破例地开展一些听写或抄写有关词语活动。虽然安排的时间简短,但有效地纠正了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中的重要错别字,也提高了学习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准确性。这种学习对于重视语文学习的学生来说,应该是他们乐于接受的;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当然,这种识字不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过程中出现字词等错误应该及时纠正,或是与语文教师密切合作,选择学生出错率高的字词重点攻关!整合写话及作文,培养乐于表达的兴趣,增加几份文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写话中得到体现,能力在写话中得到提高,知识在写话中得到丰富和运用,兴趣在写话中更趋浓厚,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及个性在写话中得到发展和张扬!品德与社会关注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因此可以说,品德与社会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品德与社会丰富的内容是学生写话作文的材料,这可以解决学生作文材料不足和无话可说甚至是作文内容贫泛与千篇一律等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过程中产生的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态度、情感有时是暴发式的,这更是激发学生作文、写话的动力!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好词佳句为作文、写话提供了语言的基础,这些活生生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引用或使用提供了便利,降低了语言再表达的难度;而语言再表达正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过程中对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祖国、世界等的再认识,这种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也是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的追求。如:学习南京大屠杀等课文后,引导和启发学生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看法,几乎百分之百幼稚的心灵均产生善、恶、爱、憎的情感且溢于言表,表达方式也各式各样且内容丰富新颖。这些情感的表达非渲泄非冲动,而是出于一种正义和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丑恶等的恨!这正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和道德体现。整合写话和作文的方式很多。可根据品德与社会课内容假设、联想中表达情感,寻找当年历史事件解决办法;可看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插图生发故事;可以评论历史得失及人物功过,可以赞美美景和崇高的事迹;可以结合现实展现人间真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活动说、写见闻。整合绘画,绘出精彩和乐趣。绘画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品德与社会课学习过程产生的憎爱情感等容易激发学生用文字表达,也可以激发其绘画的灵感和欲望。为此对于那些文字表达能力有些障碍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表达,配以简短的文字。学生对此也乐此不彼,很投入,甚至还有画出连环画的。虽然画的十分粗糙,但充满童真,更是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过程中情感真实的流露和记录。3、信息搜集,拓展资源课外资源包括时事、学生生活、地域性资源等。这些与教材内容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密切联系着。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把教材内容现实化,更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丰富鲜活的时代信息更易学生关注和接受,为开展有效德育创造良机;此外,把握时代脉博,结合地域资源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探究和发现时事中蕴含的道德含义。将学习内容形成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为加快学生社会性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我们在学习垃圾的去向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校附近的垃圾处理厂,进行社会考察,以“我是垃圾的主人”这个独特视角,思考问题,来探究垃圾的去向问题,提出更好的垃圾处理建议。又如:身边的公共设施为了让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了解更多更时尚的公共设施,想到了秋游的地点“上海科技馆”,于是和学生一起“一路走,一路看,去记录那些你认识或不认识的公共设施”。一路上学生看到、拍到、记录了许多公共设施。一系列的活动使品德与社会教学与语文教学同时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凝聚和感染了童心,学生灵感迸发,激情涌动,所写的“变废为宝”和“我心中的公共设施”使无前列地生动,而且富有人性美和个性美。五研究的反思和打算两年来,我们围绕“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课题,经过多种整合方式的运用,取得的双向性收获是令人可喜的。为素质教育和品德与社会课新课改不断推进提供了借鉴。感谢专家领导与学校老师对研究大力支持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研究中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首先本次研究限于参与课题的人力单薄,导致我们的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在实践方面还不够深入,经验总结的理论层次还不高。其次,我们探究的是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有机链接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着眼点是在一些较为显性的链接点上,其实这两个学科还存在很多隐性的结合点,这需要今后加大力度,通过实践去寻找整合。最后,我们认为在本研究中还需要继续探索语文和品德与社会有机链接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与途径,不断地完善与充实,形成序列,供任课教师参考使用。参考文献: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改进小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20054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语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有机链接的实践研究.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