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把“书本教材”转化为“生活学材”的课题研究终结报告.doc
-
资源ID:2420696
资源大小:22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数学把“书本教材”转化为“生活学材”的课题研究终结报告.doc
小学数学把“书本教材”转化为“生活学材”的课题研究终结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过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健康,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然而,传统的教材观认为,教材的价值在于规范教学,教师应服从于教材的权威,不能随便作出更改,更不应该有所质疑。当然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即如何确切地将这些“正确”“客观”“真实”的内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材观太过偏激,是一种封闭式的教材观。在这种教材观的支配下,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千篇一律,本应该是充满活力,极具个性和创造力的教学就如同车间的流水线,沉闷、枯燥,索然无味。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教材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求教师要转变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向“主动的开发者”。这就意味着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的权利,可以对教材加工、选择、取舍、创新。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数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了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忽视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以教材为本,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以教师思维规范学生思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把“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把老师的“教材”转变学生的“学材”,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因此,我们提出了把“书本教材”转化为“生活学材”的研究思路。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思考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教育认知科学的研究,深入探究了学习过程的内在机制与特征;发现数学的学习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2、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数学知识是对广阔现实背景的概括与提炼,教材呈现的往往是学术形态的知识,仅仅“照本宣科”般对数学知识进行反复,学生固然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本身,但数学知识所内涵的巨大数学魅力和数学的价值等很难为学生所感受和领悟。所以,教师决不只是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知识背后蕴藏着的某些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弗赖登塔尔语)3、建构主义认为:课本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较为可靠的假设,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是在理解基础上对这些假设作出自己的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因此,知识可以视为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的目标(1)能让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对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及呈现方式进行再思考:或进行内容重组、或进行内容的重新选择、或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等,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2)让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更贴近生活,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通过对数学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让我们有更多数学教师进行“交流”和“对话”,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材观念,同时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二)研究的内容和重点(1)研究如何让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变通。(2)研究如何调整备课重点,切合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重组。(3)研究如何注重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生活化。(4)研究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设置一定的学生问卷或教师问卷,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方向,以让课题研究切实为教育教学服务。(3)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互动研究的方式,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让“教研”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提高了研究的效益。(4)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根据各阶段的研究情况,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教材内容选择的途径、策略、思想以及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最优化等。五、课题研究的措施本课题自零四年五月份开题以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目标”切入,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充分发挥课题组老师的“主体”意识,以新课程的学习为重点,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建设文献资料,健全学术沙龙活动,组织“走进新课程”等活动,把集中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笔记,写好心得,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我们经常会有个人学习的主题,学完以后,会定期进行交流。(2)开展沙龙活动,争辩中明方向教科研“沙龙”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科研方式,应该说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的碰撞。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次的课题组活动时在课题组内或全校数学组交流学习心得,从而使老师们在交流中得到收益,感觉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性。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同时,大胆创新,上好研究课,课题组成员每学期都会认真上一节公开研究。(3)理论结合实践,追求有效课堂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在我们学习理论的同时,我们结合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在每次研讨活动中,我们都是先听研究课,然后学习相关的理论,然后进行评教评学活动(4)采用激励机制,促进研究制度化。根据中心校教科室教科研考核细则,对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上课活动进行记载、教科研成果进行了专题考核,以此激发教师搞好课题研究。六、课题研究的成效1、促进了教师教材观的转变,初步形成了把“书本教材”转化为“生活学材”的一些策略与途径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会尽量为学生提供有“生命”的材料,从而激活学生的数学意识。(1)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去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现行省编义务教材新授课采用准备题 例题 试一试 练一练,练习课就是一些练习题,这种呆板的呈现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修改、重组、再创造,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课堂引入时我们用游戏、故事、图片、模拟现实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效果很明显。比如在学习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们的教师呈现这样的一条信息:城西纸箱厂最近要求设计一种新的硬纸板纸箱。要求正好装下24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盒。问学生:“你能设计出最好的方案吗?”学生各抒己见:我想设计的纸箱轻便些;我想设计的纸箱要美观点;我想设计的纸箱用的材料要节省些学生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兴趣浓浓,他们在这些有价值的、有生命的学习内容中积极地探索,或许对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习得与发展而言,它们的意义将远远超出数学知识本身。(2)重塑教材与学生的对话方式 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传统教材过多的是学生与文本(教材)之间的封闭的、一一对应地对话。比如在推导长、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现行省编义务教材先是通过摆一摆,看一看得到它们的面积公式,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观察到面积和长、宽数据之间的联系,还是很难体会到为什么长乘以宽就是面积的真正含义。我们认为在数学教材的表达方式上要进行重要突破,着力凸显学生与教材之间开放式互动式的交往和对话,拓宽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更多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甚至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对话与互动的机会,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实践,并在实践中展开自辩,这是个体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对话;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那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那时师生对话在这里,我们的教材没有提供任何结论性的知识,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思考、提问、交流、实践、探究、再思考、再提问的空间。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3)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动态资源,引导学生课后开展数学与生活的紧密性学习。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指导学生课后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在课堂上和从书本中学得的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开放教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数学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揭示某些规律,并再用以指导生活实践,体验探究的价值,初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实例:利息张老师执教的利息一课,在教师教学了“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学生欲欲试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该教师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注重课前调查,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课堂上,敢与放手,促进主动研究,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立足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灵活,学得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体会到了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经常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能够善于把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用生活经验去理解和生活现象去解释。3、促进了教师的成长。通过我们的研究,使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从以往只教书不研究的工作思路中走出来,变成了边教书边研究,把自己也当成一位研究者,在研究中积累经验,在研究中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通过每个人自己的努力和课题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好多教师都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张学军老师的的两篇论文和武留华老师的一篇论文获省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 田莉老师的一篇论文发表于教育艺术,一篇论文发表于教学案例,张学军老师的一篇论文发表于课程与教学,另外,还有许多老师的论文和教学设计金坛市获一等奖。七、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1、因为本课题组成员都是一般的数学教师,研究水平有限,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成功经验,所以我们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怎样更加深层次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 2、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很乐意很主动地把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以便灵活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3、怎样使得每一块数学内容能够寻找到更多更好的可以帮助理解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还有待我们继续。4、对于学生的情境作业设计,怎样才能够使得全体学生都愿意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主动而有兴趣地高质量地完成每一份情境作业,还需要我们跟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