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级下册数学北大版3.5.2展开与折叠说课稿.doc
-
资源ID:2417220
资源大小:135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小学五级下册数学北大版3.5.2展开与折叠说课稿.doc
展开与折叠说课稿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的内容。展开与折叠在本单元中位于“长方体的认识”与“长方体的表面积”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主要包括“做一做”、“练一练”两个栏目。“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本节课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正确的研究习惯,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进行,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先对本班学生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抽查。参与对象:五年级二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机抽取10人问题设计: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你有什么了解?给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剪开并折叠回正方体。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刚才折叠的过程。调研情况:问题:学生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顶点、面的特点。问题:在教师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有两个学生在剪开正方体时将图形剪散。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剪开正方体后再折叠回去,学生非常熟练。问题:两个学生无法用语言描述折叠的过程,其余的孩子需要边折边说。让学生不动手折叠,想象说出刚才折叠的过程学生感觉难度很大。调研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长方体、正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顶点,以及长方体的6个面的形状与正方体6个面的形状的不同等。这些正是组织“展开与折叠”教学内容的生长点,小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已初步建立了空间感,但要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难度是相当大的。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缺乏认识上的经验,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其二,学生较难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象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存在语言上的障碍;其三,大多数学生无想象的习惯,存在养成习惯上的障碍等等。故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成为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拟定加强想象、操作实践、课件演示、焦点问题讨论等方面,以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我把这节课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正方体、长方体特点的认识。2过程与方法: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以美国教育家J.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儿童个人生活实践或直接经验作为学习的中心,要求围绕特定的生活事务来学习知识,即“由做而学”。杜威把教学过程分为 5个要素构成不同的阶段,这些要素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他要占有知识的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尽量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展开与折叠作为关于图形的实践活动课,本身就要求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用眼用心观察,用脑思考的基础上自己搜集与整理相关知识,教师在这里充当一个协组者,参与者,补充者得角色。因此根据这一理念,我把这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以周华健的盒子世界引入课题,既直接又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能够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二)自主探究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该内容自身的特征,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1、探索正方体展开图形的特征。学生通过自己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归纳与总结正方体展开图形的相关知识:(1)揭示展开图的概念:像这样由正方体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2)探究正方体展开的特征:观察黑板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什么特点?沿正方体的7条棱剪开,可以把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引导学生感悟:正方体展开图各小图形的特点(正方体的六个面大小都相当)正方体展开图的不唯一的特点(剪开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展开图形也不相同)正方体展开图中相对面的位置特点等(相对的面隔一个出现)2、探索怎样的平面图形才能够折叠成一个正方体。(出示做一做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对折后能围成正方体?并总结归纳出判断图形是否可以折叠成一个正方体的方法:数:小正方形的个数(6个)看:小正方形的排列方式(一四一式 二三一式 三三式 二二二式)想一想:在心里折一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根据探索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方法自己动手探索长方体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通过对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探索中,已基本掌握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或是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方法,也能自己归纳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所以在关于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并记录下自己整理与发现的知识点,在与同桌或是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把每一个小组发现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并在班上做交流。最后再通过同学与老师的补充,把知识点进一步完善。知识点:沿长方体的7条棱剪开,可以把长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剪的方法不同,得到的长方体的展开图形也不同 长方体的展开图形是由六个长方形组成,也可以有两个正方形,当有两个正方形时,其它四个长方形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相对的面隔一个出现,且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4检测学生的探索情况出示做一做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做一做的第2题,检测学生关于长方体展开与折叠掌握情况。尤其是图4的判断与理由的陈述。 5.变式练习,提升思维,深层探究由上例引发的思考:(出示3号图形)怎样变一变使3号图形能围成长方体?点拨:摆放的规律2出示下图:怎样移动两个小正方形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这里的变式练习主要是由上例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引发的探究活动,变不能围为能围、变静为动、变特殊为一般,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三)课后延伸,拓展探究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在这节课的最后做这样一个延伸,主要是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指导,体现学科的价值。让学生明白,一节课结束,并不意味着知识的学习也已经结束。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中所应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媒体,板书艺术则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是我们教师的追求。我这一节课,把黑板最大部分留给了学生作为作品展示的舞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