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ppt.ppt
第十章 记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感觉记忆第三节 短时记忆第四节 长时记忆第五节 遗忘,第一节 概述,二 记忆系统,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光、声、气味和触压等)的瞬时映象,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因而也称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1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记忆系统模式图,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首先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加工,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则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三 记忆的种类,根据记忆中信息储存时间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程序记忆:,是对习得行为和技能的记忆,包括基本条件反射和各种习得的动作,是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包括各种特定 的事实,如姓名、人脸、单词、日期和观点等,陈述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语词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四 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脑损伤的研究,1917 年,拉什利与 S.I.弗朗兹从事大脑切除对白鼠行为影响的实验,以后又用猴子和猩猩等动物进行了大量研究。拉什利在 1929 年出版的大脑机制与智能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大脑功能的两大原理:整体活动原理:指在个体从事学习时,大脑皮质的各部位是一起参与活动的,而不是某一特别区域发生作用。学习和记忆的效率与大脑受损坏的面积大小成比例,而与损坏的部位无关。拉什利曾训练猫逃脱迷箱学习,学得逃脱行为后,将猫的大脑皮质某些部分切除,再放回迷箱中实验时,发现此猫已丧失学得的逃脱行为。若此时再加以训练,则仍会再度学到逃脱行为。由此可见,动物的学习不靠大脑的分区作用,而是大脑整体的联合作用。等势原理:指在学习时,大脑皮质的每一部位是一样重要的,对个体学习发生同样的作用。大脑皮质某些部位切除后,其他部位照样可以发挥各该部原有的作用。如将白鼠的视觉区破坏,它虽失去辨别形状的能力,但仍能辨别光线的强弱,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拉什利研究所得的结论是:记忆痕迹并非存在于大脑皮质的某一特定部位,而是存在于大脑皮质所有发生功能的部位,而且各部位对保留学得活动而言,其作用是等势的。,科尔萨斯综合症,韦尼克-科尔萨科夫综合征,包含两组症状:急性意识模糊状态(一种脑病)和长期的持续性遗忘。该综合征常常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所致。大量饮酒而未摄入含维生素B1的食物,从而引起脑组织维生素B1的缺乏。营养不良的患者一次性大量饮水或手术后大量静脉补液,也会引起韦尼克脑病。科尔萨科夫遗忘一般伴随韦尼克脑病发生,而且如果脑病严重或多次发生,或在戒酒后发生,科尔萨科夫遗忘可永久存在。严重的记忆缺失通常伴随着易激惹和谵妄。慢性科尔萨科夫遗忘患者,即刻记忆存在,但近事和长期记忆能力丧失,有时对更远期事件的记忆力仍存在。尽管他对过去数天、数月、数年或数分钟前发生的事件完全不能回忆,但慢性科尔萨科夫遗忘患者可以与他人进行有条不紊的交流和从事其他社交活动。由于为遗忘所困,患者常倾向于编造谎言(虚构)而不承认自己丧失记忆。,大脑皮质下结构,第二节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象。,一 图像记忆,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叫图像记忆,瞬时记忆的存在及特点,是斯柏林于1960年的首创性实验证明的。他采用部分回忆法的实验设计,用连示器向被试呈现三行有规律排列的12个字母。事先告诉被试,当刺激停止后,将给被试一个声音信号,有高、中、低三种音调。高音调代表第一行,中音调代表第二行,低音调代表第三行。结果发现,当刺激停止后,立即随机呈现任何一声音,被试都能说出三个左右字母,占该行字母的75%,由此推算被试头脑中保持的总量应是1275%=9字母,这大大超过了以往采用全部回忆法所测得的保持量45个字母。,随后,斯柏林延迟刺激停止与回忆之间的时间,发现延迟0.15秒时,被试的回忆量为60%;延迟0.3秒时,回忆量为55%;延时1秒时,回忆量为40%,相当于全部回忆法的水平12个字母闪现50毫秒每次呈现一种音调SNTR调音调PKLA中音调DQJM低音调。,斯珀林部分报告法的实验安排,这些数据表明,图像记忆消失得很快。事实上,只要有0.3秒的延迟,部分报告法的优势将急剧下降。斯珀林认为,人的记忆系统有一个短暂的感觉储存阶段,输入的信息这时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暂且被登记下来的。,图像记忆有以下性质:(1)图像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大于被提取利用的信息。(2)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约0.251秒,超过1秒,信息会由强变弱并自动消失(3)图像记忆受到干扰或擦试作用后,信息很快丧失而且不可恢复。图像记忆力大脑从输入的信息中选取必要的信息提供了时间,没有图像记忆就无法进行模式识别,不能认知视觉刺激的意义。图像记忆常被当作感觉记忆的典型。,二 音响记忆,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叫音响记忆,声象记忆又叫听觉登记。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最早进行声象记忆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莫里等人,他们模仿斯波林的部分报告法实验,设计了一个“四耳人实验”。1972年达尔文进一步改进了实验方法,使之更简便易行,更接近斯波林的实验。实验首先让被试带上具有双声道的立体声耳机,然后同时向双耳分别输送由字母和数字组编的声音刺激,例如,给左耳输入的是“B”和“5”,同时给右耳输入的是“M”和“5”,被试主观体验是从左耳听到B,右耳听到M,而数字“5”似乎来自头部正中(其实是从双耳来的)。这样就出现“三耳人”,很像斯波林的3行字母,实验所用的声音刺激类似下述项目组成的3个短表。实验也采用全部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见表2)。,应用部分报告法时,在被试面前的屏幕上打出一个光条,这光条可在屏幕的左、中、右不同位置出现,被试见到左光条报告左声道的项目;看到右光条报告右声道项目;看见中光条报告全声道项目;呈现声音刺激的时间为1秒,当光条线索延迟4秒出现,被试报告的项目为4.25个,相当于采用全部报告法所测得的记忆广度。若声音刺激呈现后,延迟2秒给出光条信号,这时部分报告法所回忆的项目优于全部报告法。可见声象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2秒,比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但保持的项目仅有5个,比图像记忆的容量小,这可能与声音刺激呈现的方式及相对较慢的速度有关,归根结底,可能与听觉系统的加工方式和特性有关。,声象记忆与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密切关系,如果没有声象记忆,人们就无法辨别各种声音信号,也无法听懂人的话语。因为人说话总是一个音一个音地发出,如果不能把听到的每一个音暂时登记下来形成声象,也就不能把一串声音连贯起来,也就不能理解它的意义。上述图像记忆和声象记忆的实验均证明感觉记忆的存在,感觉记忆是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来储存的,它们是外界刺激的真实的模写或复本;尽管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暂,但它却为进一步加工信息提供了材料和时间。,三 感觉记忆的特征,感觉记忆具有以下特征:(1)感觉记忆在瞬时能储蓄大量的信息。进入感受器的信息几乎都被 储存。(2)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视觉信息约在1秒内衰退,听觉 信息约在4秒内衰退。(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原样 直接加以编码和储存的。(4)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并在那里赋予它意义的过程。,第三节 短时记忆,一 双重记忆理论的证据,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于1890年提出了记忆分初级和次级的二重学说,初级记忆指短时记忆,次级记忆指长时记忆。然而,短时记忆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记忆结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客观证据的支持,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陆续从实验及临床事例中得到证实。1962年加拿大学者墨多克向被试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如“肥皂、氧、枫树、蜘蛛、雏菊、啤酒、舞蹈、雪茄烟、火星、山、炸弹、手指、椅子、木偶”等,以每秒出现1个的速度呈现完毕,让被试以任意顺序自由回忆,结果发现,回忆的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系列的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容易回忆。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根据实验结果所画出的曲线叫作系列位置效应曲线。对词表开始部分的单词记忆的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回忆率高,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或首因效应。词表末尾部分的单词比中间部分的单词更易于回忆,再现率更高,这一现象称为新近效应或近因效应。,持两重记忆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词表系列开始部分因有较多的复述机会而进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而末尾部分因刚刚学过还来不及复述,是进入短时记忆中的,仍保持在人的当前的意识中,因此更易于再现。值得注意的是,近因效应所涉及的单词末尾部分的单词数目恰与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相吻合。由此可见,短时记忆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这种分析有什么根据呢?通过改变首位效应与新近效应产生的条件的实验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其中一个实验是,让两组被试学习同一套材料,以每秒呈现1个单词的速度给第一组被试,而给第二组被试以每个单词呈现2秒的速度进行,其结果,得到明显不同的首位效应。第一组回忆的成绩低于第二组回忆的成绩,这种影响仅出现在首位效应而不引起新近效应的变化。这说明呈现速度减慢使得开始部分的项目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复述而转入长时记忆系统,回忆时从长时记忆提取。,另一实验是,给被试听完15个单词之后,不要求他们立即回忆,而是插入30秒心算题的作业,其目的是防止复述。结果表明,延缓回忆对首位效应没有影响,却消除了新近效应,使得词单末尾部分的单词与中间部分的革词的回忆率接近一致。上述两种实验结果对记忆的二重学说均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从临床事例中也可以看出,脑震荡患者对受伤前几分钟发生的事件、情景、原因一概记不得,而对往事却记得很清楚,说明他的长时记忆依然保持,损伤的仅是短时记忆。又如,神经心理学家B米尔诺1966年报告了一个代号HM的患者的情况,她患有癫痫病,医生为她作切除海马部位的手术,术后病情大有好转,可是记忆却出现了反常。患者对手术前的往事记忆犹新,只是对刚刚经历过的事情没有记忆。手术破坏了她脑内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传输信息的结构。上述事例证明,短时记忆的信息与长时记忆的信息并不储存在同一个记忆库中,短时记忆的仓库是个临时性的,它的已有信息若不及时转入长时记忆库,就会被擦拭。这里举这么多实例,是为了说明短时记忆是一个独立的记忆系统,在传统的管理学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它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系统。,二 短时记忆的特征,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多数是语音听觉编码 信息以什么形式保持下来,涉及编码的问题。编码就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存储,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信息形式称为代码(code)。60年代以来,大量实验证实,短时记忆主要是采用言语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64年康拉德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选用了两组音近易混的字母BCPTV和FMNSX为实验材料,用速示器以每个0.75秒的速度逐一随机地向被试呈现,每呈现完6个字母就要求被试凭回忆默写出来,记不清时允许猜写,但不许不写。从被试回忆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字母是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但回忆中写错字母之处80出在音近字母之间,如B和P,S和X,很少在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F和E。布朗和彼得森的实验也有这种倾向。,康拉德和赫尔改用听觉方式向被试呈现声音相近的字母,如EGCZBD和不相近的字母系列FGOAYQR,实验结果出现了与上述视觉呈现条件下相当一致的情况,等级相关为0.64。事实表明,短时记忆确实是以听觉方式对刺激信息进行编码的,或者说,以听觉编码占优势。还有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中也有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如聋哑人在他们的短时记忆中,回忆时出现混淆的主要是视觉性的或者是意义性的。由于字母、字词以视觉方式呈现,阅读时必借助内部言语。因此可以设想,前述某些声音混淆现象也可能是发音的混淆。目前还无法将声音混淆与发音混淆区分开。但可以认为,听党代码或声音代码也许与口语代码相并存或交织在一起。大多数心理学家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言语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用AVL单元说明短时记忆的编码与代码是比较合适的。,2.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组快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词、词组,还可以是一个短语。总之,是一个有一定的可变度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通常受主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又叫记忆广度。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被试能回忆的最大数量。典型的实验采用3至12位随机排列的数字表,主试依次读,每读完一个序列,被试跟着正确地进行复述,直到不再能准确地复述为止,其记忆容量就是他所能跟着正确地复述的那个最大位数,一般为72。近期研究发现,记忆广度与识记材料的性质及人们对材料的编码加工程度有关。我国学者测定的短时记忆广度是:无关联的汉字一次能记住6个,十进位数字是7个,线条排列是5个。若识记的材料是有意义、有联系,又为人们所熟悉,那么记忆广度还可增加。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G米勒,发表了一篇题为“神奇数7加减2:我们加工信息的能力的某种限制”的论文,文中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认为,倘若人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再编码,记忆的容量还可以扩大。,组块化是将项目组成熟悉的、有意义的单元,这个过程通常是自发的。组块的大小、复杂性、熟悉性是因人而异的。组块化过程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把时间和空间非常接近的单个项目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较大的块;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识经验把单个项目组成有意义的块。要想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块。,3.短时记忆的加工,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主要加工方式是复述。复述就是出声或不出声的重复。,对一个电话号码进行复述,只要没有其他干扰,它就可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如果让被试记“XTC”三个辅音,20秒后都能回忆出来,因为他们进行了复述。彼得逊夫妇改变了实验程序:给被试呈现由三个辅音字母组成的字母表后,立即让他作减 3逆运算(例如 376,373,370,267)直到要求开始回忆的信号出现,被试才回忆这三个辅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三个辅音听后立即回忆是准确无误的。随着保持时间的延长,回忆成绩急剧下降。当延长到15秒钟时,回忆率约为10。到18秒钟之后,记忆几乎完全消失。在无复述时,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将迅速消失。复述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以防止被其他信息排挤掉。一旦停止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将迅速消失。,短时记忆的遗忘,复述不仅具有在复述期间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功能,还能作为信息的传输机制将信息从短时记忆送入长时记忆。,在朗杜斯的一系列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单词的过程中要求他出声复述(是被试复述的一个例子)。主试用录音机记录,然后算出每个单词的复述次数。同时,根据自由回忆的结果算出各单词的正确回忆率。结果如图所示,复述次数越多,再认率越高。实验还发现,词表开头的几个单词比其他的单词复述次数较多。如果把处于不同系列位置上但复述次数相等的单词提出来,并比较其回忆率,结果发现首位效应消失了。这说明,词表首位的单词能较好地回忆,其原因是得到了较多的复述。,但是,并非所有的复述都能把信息传送到长时记忆。对于多种贮存说关于复述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重要机制,Craik等人设计了精巧的实验进行验证:实验要求被试记住每一组词表第一个字母为g的最后一个单词(或其它字母)。在实验进行过程中,由于被试不知道所看到的词是否是最后一个单词,因此,当后面呈现的单词是不符合要求的单词时,被试便会对该单词进行一次复述,由此构成了复述次数的实验条件。每一组词呈现之后,要求被试写出刚才看到的所有单词。从而可以考察复述次数与最终回忆正确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最终自由回忆的概率并没有因为复述的次数的增多而发生显著的变化,由此说明,简单的复述并不能使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中。,复述的类型复述至少有两种主要类型:(1)维持性复述,即从感觉记忆中抽取某种信息并使该信息适应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保持在短时记忆中。(2)精制性复述,即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精细结构的编码。所谓精细结构编码,是指联想编码、组织编码、心象编码等等。这种编码能在长时记忆中稳定地储存,并在日后被提取出来使用。,四 短时记忆的提取,人们是怎样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斯腾伯格的实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在短时记忆容量以内的不同长度的数字系列(如,52946),接着呈现一个探查数字(如,4),要求被试回答在呈现的数字系列中是否有探查数字。如果数字系列中有探查数字,就按下“是”键;如果没有就按下“否”键。以反应时作指标分析短时记忆提取的特点。所谓反应时是指从个体接受刺激到作出回答反应所需的时间。可以想见:被试在作出“是”或“否”的反应前必须将探查数字与记忆,中的数字进行比较。,那么,这一比较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这里有三种可能:(1)平行扫描:将探查数字同时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相比较。如果用这种方法,则反应时将不会因数字系列的长短而变化(如图1)。(2)系列自中断扫描:将探查数字逐个与忆记中的项目相比较,发现有与探查数字相同的就中断扫描。如果用这种方法扫描,则长数字系列的反应时就比短数字系列的要长;同时,作出“否”反应比作出“是”反应的反应时长。因为作出了“是”反应被试即可停止扫描,但要作出“否”反应需扫描记忆中的所有项目。(3)系列全扫描:将探查数字逐个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都进行比较,不论记忆中有或没有探查数字。如果用这种方法,扫描长数字系列的反应时就比短数字系列的要长,并且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是相等的(如图3)。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说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全扫描方式进行的。,第四节 长时记忆,一 记忆的构建,长时记忆的内容是如何形成的?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等认为,我们对过去时间的记忆就像一卷连续的、载有声音的电影胶片。但事实上,记忆的构建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在卡迈克尔等的一项研究中,让被试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倾听主试对他们的命名。拿走图片后不久,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看到的图片画出图形。两组被试看到的刺激图形是相同的,但他们听到的命名不同。结果发现,被试画出的回忆图形更接近于命名所代表的图形,而不是原刺激图形。这表明,由于听到命名使被试对刺激图形的理解不同,对图形的记忆便发生了变化。记忆的这种改变及可能发生在识记阶段,也可能发生在保持和回忆阶段。,洛夫特斯和帕尔默的实验将被试分成两组,先是共同观看一段录像,该录像描述了一场汽车相撞的意外事故。看完后,实验者向被试发放的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据你们估计,当两辆汽车时,汽车时速约是多少英里?”对于不同测试组,下划线处的动词不同。当问题中的动词为“碰撞”时,被试估计时速为34英里;而当动词为“撞毁”时,被试对时速的估计升为41英里。一星期以后,所有看过录像的被试再回到实验室。这次由实验者向他们提同样的问题:“根据你们的记忆,上次录像中的交通意外事故,现场是否有撞碎的玻璃?”结果发现:在上次用动词“碰撞”提问的一组被试中有14%作了肯定回答;用动词“撞毁”的一组被试中,有32%的人作了肯定回答。事实上,在看过的录像中,现场根本没有碎玻璃。理解、推论使被试对撞车事故的记忆编码和组织方式发生改变,导致他们后来更可能“记得”有碎玻璃.这表明人们总是试图理解周围世界。我们的记忆也总是力求与周围情景相协调,如果信息不够协调,我们就会改变它,直到它完全符合周围的环境。而这一过程人们是没有意识的。,记忆总是力图与个人的周围情景相协调,这在巴特利特的一项研究中表现得很清楚,他把这个过程称为追求意义的努力。巴特利特用的一个故事叫做”幽灵之战“,内容讲的是北美印地安人两个部落之间的战争,其中还包含部落祖先的幽灵。他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时间间隔的条件下进行多次回忆,结果显示,巴特利特的被试(剑桥大学生及其朋友)复述故事时,往往会忽略幽灵,只记得那些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片段,而不是自己听到的整个故事。通常被实在记忆过程中会改变信息,其目的是是他们对自己更有意义。这表明我们设法使自己的记忆与个人的已有图示相一致,从而使记忆变得很有个性特点。,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记忆。我们在快乐、悲伤、酗酒等情况下学会的东西,往往也是在同样的状况下更容易回忆起来。这种现象称为状态依存记忆。,总之,记忆的构建不是对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一成不变的复制,而是会受到个人的理解、知识背景、情绪和个性特点等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它是一个主动的、具有高度个性化的加工过程。,二 记忆的组织,要在长时记忆里快速提取信息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线索,这种线索很多,包括规则、心象、类别和相似性等。,心象化对于故事和诗歌,或单词,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实验表明,记忆具体形象或画面比记忆言语要容易些;记忆能引起心象的具体词汇(如苹果、兔子)比记忆抽象的词汇(如和平、正直)要容易些。在一个实验中,向被试呈现象狗-烟卷之类的对偶词表,要求实验组在心中想出某种形象来描绘两个词之间的联系(如一条狗在吸香烟)来识记,要求对照组多次复述加以识记。结果发现,实验组的成绩约比对照组高两倍。,主观组织学习无关联的材料,既不能分类也没有联想意义上的联系,这时被试倾向于主观的组织加工。在一个实验中,以很短的时间向被试呈现16个无关联的单词(如帽子、照片、羊、祖父),让他们自由回忆,然后,令其再次学习相同的词表并再次回忆,如此反复多次。结果发现,随着重复次数增加,成绩逐渐上升。第1次学习词表后只能回忆出约6个单词,第16次学习后已能回忆出15个单词。同时还发现,被试在连续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这种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就是被试在头脑中把词表中的单词进行主观组织的结果。例如,某个被试由于多次见过祖父的照片,在实验开始时把祖父与照片联系在一起,随着实验的进程,他不断地向这个基本组合体加进其他的单词,将它们构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来记忆,从而提高了记忆效率。,类别群集我们在记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来记忆的。在一个实验中,向被试呈现60个单词。它们分属于动物、人名、职业、蔬菜四个类别(不是按每种类别分别呈现,而是随机呈现)。要求被试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被试很容易将属于同一类别的单词集中在一起回忆。词表中的单词如果是分属于几个类别,其回忆成绩远优于由无关联的单词所组成的词表。按一定的类别储存,更有助于信息的检索。,意义编码学习无意义的材料,如果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进行意义编码,有助于长时记忆。例如,识记MER这个无意义音节,如果你想到它与MARE(牝马)有些相似,并联系这个词义来记,就容易记住。又如,要记住下列数字:149162536496481。如果看不出这些数字间的意义联系,就很难记。如果看出了这些数字的一种意义结构:l,4,9,16,25,36,49,64,8l,即从1到9的整数的平方,那就太容易记了。总之,不要孤立地去记东西,而要找出事物之间的关系,赋予一定的意义,就容易记住。,联想群集建立联想把孤立的识记材料建构为一个大的组块,有助于长时记忆。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亚里士多德曾指出,一种经验的发生必伴以与它一道出现的经验,或与它相似的或与它相反的经验而发生。这就是被后人认为三条最主要的联想定律:接近律(由一种经验而想到在空间上或时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种经验);相似律(由一种经验想到在性质上与之相似的另一种经验);对比律(由一种经验想到在性质上或特点上与之相反的另一种经验)。在一个实验中,将桌子-椅子,男人-女人等词汇,无论怎样打乱呈现,被试仍出现按接近联想,或对比联想等记忆的倾向。这说明联想群集是组织加工的一种方式。,三 记忆的测量,记忆测量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回忆法、认知法与节省法。,1.回忆法,在测量中,被试原来学习过的材料不呈现在其面前,要求他们复述或默写下来。回忆法的保持量计算公式为:保持量正确回忆的项目数/原来识记的项目数100%,2.再认法,在测量时,把数量相等的识记内容和没有识记的材料混合在一起,以随机的方式向被试呈现,要求被试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的的材料区分开来。保持量的经验公式为:保持量(认对数认错数)/呈现材料的总数100%,3.节省法,节省法:又称为再学法。在测量中,当被试不能把已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要求被试把原来学习材料重学或再记,直到达到原来的标准。然后根据初学和再学的次数和时间来计算被试的保持量,即用再现或和重学比初学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来计算保持量:再学法的计算公式为:保持量(初学次数或时间再学次数或时间)/初学次数或时间100%,4.重建法,重建法:又称为重构法。在测量中,要求被试再现学习刺激次序,实施方法是,先在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這些刺激打乱,置于被试前要求被试按原来的刺激顺序重建。重构的成绩主要是以排对的顺序数来记分。,四 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1.保持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保持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以自己为被试,以无意义音节为记忆材料,以再学法的节省率为保持量的指标。用再学法测量保持量时,他先让自己把无意义音节字表学习到一个标准(如百分之百的正确),然后隔20分钟、1小时、9小时、1天、2天、6天、31天后,再学习该材料,并求出各阶段的节省率,其结果如图所示,学习后的不同时间里保持量是不同的,刚学完时保持量最大,在学后的短时间内保持量急剧下降,然后保持量渐趋稳定地下降,最后接近水平。这条曲线称为保持曲线。保持的反面是遗忘,因此这条曲线也被称为遗忘曲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指标检查保持量,所得的结果也会不同。在陆志韦的一个实验中,用再认、再学、重构材料和书写再现四种方法测量被试学习无意义音节后的保持量,所得结果如图所示。这个结果说明,用再认法测定保持量,由于原先学过的材料重新出现在被试面前,有利于记忆的恢复,所以测得的保持量最多。用回忆法测定保持量,原先学习过的材料不在被试面前,记忆的恢复困难大,测得的保持量最少。但如果对材料进行再学或重构,这两种方法难度居中,因此,测得的保持量,也居再认法和回忆法之间。其他人的研究大多也得到类似的结果。学习的程度不同对保持进程也有影响。一种学习材料如果学得没有达到一次完全能背诵的标准,我们说这是低度学习的材料;如果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下去,这种材料就是过度学习的。显然,低度的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了的材料要比恰能成诵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在一个实验中,让三组被试练习划手指迷宫,第一组被试者练习到100的正确地划出手指迷宫,第二组被试多练习150,第三组多练习200。以后检查三组保持量,结果所示,学习程度达200,保持量最佳,其次是学习程度为150的,最差的是刚刚达到100正确的学习程度。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大致如此。,记忆材料性质的不同对保持进程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保持得最好;记熟了的形象材料,也比较能长久记住;有意义的语文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材料,保持得更好些。如果学习程度相等(如动作刚会正确地做一次,语文材料恰能成诵),各种材料的保持曲线大致如图 所示。,二 记忆恢复现象,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逐渐减少。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有例外的情况,学习后过1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多。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回涨。巴拉德让一组十二岁的儿童学习诗歌,事先没有提醒,在学习后立即进行测验,之后,在1,2,3,4,5,6和7天后又进行重测,结果如图所示。儿童在学习后的第2、3天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高6至9。继巴拉德之后,许多人重复了这类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证明儿童在学习后的两、三天保持会有所发展。保持的发展不是被试在这段时间进行复习的结果。在这类实验中这个条件是控制了的。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比成人较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较易的材料更明显,学习程度较低的比学习纯熟的更容易看到。,对记忆恢复现象的解释,具有几种假设,一种观点认为,识记后立即进行回忆,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材料的储存是零散的,因而回忆成绩低;之后学习者采用了某种较为有效的解决任务的方法,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回忆的内容就较详尽。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识记时有累积抑制,影响了识记后的立即回忆成绩,过了一定的时间,抑制解除了,记忆的成绩也就可能提高。这些解释,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记忆的保持量会发生变化,产生遗忘,而且记忆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五 记忆的策略,记忆教材的策略a.预习:浏览全章各节的内容b.提问:对个纲目提出问题c.阅读:仔细阅读这一纲目中的文字,重点是概念的定义及图表d.思考:在阅读内文时要积极思考,力图理解,要想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证明,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问题与知识之间的联系e.复述:在学完一个纲目下的内容后,要进行尝试回忆f.复习:学完全章后,默默回忆其中的要点,最好是把各要点写出来,并再一次试着回答各接种提问的每个问题如果能多学几遍,记忆的效果会更加,2.记忆术,为了便于记忆而将信息加以组织的技巧称为记忆术。记忆术的基本原则是使新信息同熟悉的已编码的信息相联系,从而便于回忆。记忆术主要有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和视觉心象法。1自然语言媒介法。是指把要记的材料同长时记忆中已有自然语言的某些成分(如词义、字形、音韵等)相联系以提高记忆的效率。例如,在记对偶的无意义的音节PAB-LOM时,把它读成Pabulum(食物),在学习小狗-香烟,把它说成小狗吃香烟,就很容易记住。甚至更为复杂的材料或一串单词,如果把它们编成有韵律的顺口溜或一个故事来记,也很有助于记忆。例如,孤立地去记12对脑神经的名称:第1对叫唤神经,第2对是视神经,是相当困难的。但如果把它们编成有韵律的顺口溜: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在后面就很容易记了。我国传统的乘法口诀、珠算口诀等都是借助于自然语言媒介法来帮助记忆的。,2地点法。是指把要记的材料想象为放在自己熟悉地方的不同位置上,回忆时在头脑里对每一个位置逐个进行检索。例如,为记住某次开会遇见的几个人的姓名,可以在心里想着将他们按顺序放在卧室的各个位置:门口,左墙边,书桌,回忆时想象着走进卧室的各处找出与之相联系的人的姓名。在一个实验中,对40名女服务员和40名大学生记住7,11和15种饮料并将其分送到顾客面前的记忆效率的研究结果发现,分送7种饮料的记忆效率,两组间没有多大差别;分送11和15种饮料,女服务员的记忆效率明显高于大学生。究其原因是女服务员采用了将每种饮料同特殊的面孔和特殊的地点联系起来的方法。,3视觉心象法。是指把要记的材料同视觉心象联系起来记忆,视觉心象越清晰,记忆效率越好。在一个实验中,向被试呈现10个无关联单词词表,要求实验组想出心象并编成故事来记(例如,在学习桌子、电灯、烟灰盒、青蛙这一词表时,有些被试编成这样的故事:厨房里有张桌子,桌子上放着电灯,还有烟灰缸,青蛙在电灯和烟灰缸之间跳来跳去?quot;)。而控制组则按规定孤立地识记。结果发现。隔了一段时间进行回忆,实验组能平均回忆出93的单词,而控制组只能平均回忆出13,差异十分显著。,识记一种材料,一般并不只限于用一种组织加工方式,而往往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的。有时可以用材料的已有结构(如本章中的大小标题)组织加工;有时也可以对材料进行圈点,划出重点和次重点,然后组织加工。对于难懂难记的部分,或许用心象化方式加工更有助于记忆。这就要靠人的主观能动性了。,第五节 遗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遗忘呢?综合起来,可能存在着编码缺失、记忆痕迹衰退、干扰、提取失败等原因。,一 编码缺失,我们无法回忆起某件事情,往往是由于对信息的编码缺失所致。这是遗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项实验中,要求一些大学生划出一美分硬币中的人头像。他们天天使用这种硬币,但几乎没有人能够完成任务。让被试从一堆真真假假的一美分中找出真的一美分图像,结果同样是几乎没人能够正确认出来。原因是很少有人有意识地去识记一枚硬币上的文字和人脸的朝向等细节。虽然有些信息时自动编码的(如闪光灯记忆),但有些信息则碧血有意识的进行加工。没有有意识加工就不能形成长时记忆。你想要记住你正在学的心理学知识,就应进行有意识加工,最有效的方法是记笔记。,二 衰退,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记忆痕迹是指记忆的编码。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来看,记忆痕迹是指在感知、思维、情绪和动作等活动时大脑皮质有关部位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使经验得以识记和保持;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使旧经验以回忆、再认等形式表现出来。可见,记忆痕迹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说法。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的假说接近于常识,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某些物理的痕迹或化学的痕迹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的。但是,要证明记忆痕迹的衰退是遗忘的原因,就必须证明:在原初学习之前或之后不能有其他心理活动产生,否则,这些心理活动就会对原初学习所留下的痕迹产生干扰;或者,神经组织中的记忆痕迹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否则,这些痕迹就会产生新的神经联系。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虽然,衰退理论接近于常识,但目前我们只能肯定:衰退是感觉记忆和维持性复述被阻断时的短时记忆信息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长时记忆的遗忘,衰退理论还没有被科学实验所证明。尽管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衰退理论,但也难以驳倒这个理论。因为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记忆痕迹可能也不例外,也有一个发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记忆的恢复,可能是痕迹的生长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回忆量减少或回忆内容愈来愈不确切,愈模糊,甚至彻底遗忘,也可能是痕迹衰退在起作用。,三 干扰,干扰是指新记忆对旧知识的提取和恢复造成的障碍。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干扰理论的最早研究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字表,达到一次能正确背诵的标准。一种情况是识记后即行入睡,另一种情况是识记后继续日常工作。然后分别在1、2、4、8小时后,再让被试回忆学习过的材料。结果如图所示,日常工作干扰了对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其效果都低于睡眠的被试。还有研究表明,有梦睡眠比无梦睡眠的保持差,也可能表明了干扰对记忆的影响。干扰理论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请你先用手盖住右边的三排电话号码,并识记左边的两个电话号码。然后盖住所有的号码,隔30秒钟后进行回忆;如果记不清了,就再细读左边的两遍,把它记住。现在再盖住它,并用30秒钟来诵读右边的三个号码。练习30秒钟后,盖住所有的号码,立即回忆先学习的左边号码。这时你会感到很难回忆。这是因为后学习右边的号码干扰了对先学习左边号码的回忆。,为了检验倒摄抑制的效果,通常采用的实验程序如下:实验组:学习A 学习B 回忆A控制组:学习A 休息 回忆A如果实验组的保持量低于控制组,这就说明后学习的材料B对先学习的材料A的回忆产生了干扰。处理下述几种变量:A与B的相似性,对于A与B的学习程度、时间间隔以及B的难易程度,便可以检验在不同情况下倒摄抑制的效果。研究表明,先后两种学习材料又相似又不相似,倒摄抑制的影响最大;先后两种学习的材料很相似或很不相似,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