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版)小学数学三级上册《认识毫米》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2411872
资源大小:2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新版)小学数学三级上册《认识毫米》教学设计.doc
执教课题:认识毫米【教学内容】人教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p21-22例1及“做一做”习题。【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度量。2.通过系列活动,积累用标准单位进行估测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1毫米、5毫米的表象,培养简单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合作,培养策略分享与数学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1.认识毫米并建立1毫米、5毫米的表象。2.通过系列数学活动,积累用标准单位进行估测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难点】建立正确的1毫米、5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应用于生活。【教学设想】认识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及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初步建立长度观念。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利用经验,在认知冲突中引入毫米,完善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知识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在二上年级学习过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已有初步的认识,并建立起了一定的空间表象,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从生活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验,有部分孩子已经知道一小格就表示长度单位“毫米”,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即10毫米。基于这样的经验基础,本节课从“标出1厘米”这样一个简单的任务出发,在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毫米的必要性;利用“关于毫米你知道些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来再现学生对毫米的真实认知起点;直接利用“1厘米=10毫米”,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即让学生“从1厘米中标出1毫米”。整个探究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起点,突出对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知识的自主构建。2.丰富数学活动,在不断地感受中积累表象,建立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如果仅仅停留在“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低层次的,教学中我们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设计“不用尺找出1毫米厚的物体”、“估计并多种方式验证磁铁和小方块等的厚度”、“1毫米纸大约有几张”、“作业本的宽是130毫米”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果,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物品,建立1毫米、几毫米等长度的表象,突破难点。3.突出验证方法,借助活动在反复矫正中建立标准,积累经验。长度观念的建立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利用直观手段建立长度观念的同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寻找标准进行灵活对比”的方法,并与验证相结合。每个环节的反馈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解决问题方法、多角度验证结果的机会,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之间比照,让学生能运用并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听 课 随 笔】【教学过程预设】 一、温故引新(一)旧知引入1.描出1厘米长的线段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也认识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考考自己,在这三条直线中任选一条,能在上面描出1厘米长的线段吗?(板书)2.同桌互查:看看你的同桌描的线段准不准。(用尺量一量)(二)引出毫米1.你的同桌描得怎样?预设1:不到一点/多了一点 预设2;差了n毫米/长了n毫米2.像这样出现几厘米多一点或者几厘米不到一点,而这一点又不到1厘米的情况时,得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才能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毫米”。(板书)二、学习毫米(一)了解起点:关于毫米你知道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数学书上就是这样规定的。(板书:1厘米=10毫米)(二)寻找方法1.既然我们已经知道1厘米=10毫米,能不能不用尺,在这段1厘米中标出1毫米,想想有什么方法?预设1(只标了1小格):说说你的方法?预设2(平均分成10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小格?追问:为什么分成10小格?2.观察学生尺1厘米里面是分成了10等份吗?到自己的尺上找一段1厘米,数数是否真是10小格?3.交流方法看大屏幕:为了把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看得清楚些,老师把放厘米尺放大了。(老师边演示边说:因为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所以只要把1厘米也就是10毫米平均分成10小格,那么其中1小格的长度就表示1毫米。)(三)建立标准。1.找1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我们到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2)还能找吗?再找一段1毫米指一指?还有吗?(大家在不同的位置找到了1毫米,其实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3)闭上眼再想想1毫米有多长。2.强化1毫米:我们去找找生活中的1毫米。(1)介绍学具。(2)眼力大考验:到学具盒中找出1样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学生活动)(3)验证:举起来看看。谁的眼力准呢?量量这三样物体,哪一样的厚度真正是的1毫米?反馈1:惊喜卡(看一看 摸一摸)反馈2:1元硬币(摸一摸)反馈3:扑克牌(预设1:比1毫米薄,放在桌上与惊喜卡比一比)(预设2:4张叠起来的厚度是1毫米,放在桌上比比看) (4)小结:通过观察和验证,我们知道像1张惊喜卡这样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枚1元硬币这样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通过比一比,还知道4张扑克牌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四)感悟几毫米。1.剩下的磁铁和小方块的厚度各是多少?(指名回答估的结果,教师板书。)2.究竟谁估得准呢?同桌合作,想办法验证。比比哪对同桌的办法巧妙。3.反馈:你估计是多厚?实际厚度呢?用的是什么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1)反馈磁铁的厚度(5毫米) 预设1: 用惊喜卡;(1+1+1+1+1) 预设2: 用硬币和惊喜卡;(2+2+1) 一起拿起磁铁,再摸一摸。(2)反馈小方块的高度(10毫米)预设1:用磁铁;(5+5) 预设2:用硬币;(2+2+2+2+2) 预设3:用惊喜卡;(10张) 4.小结: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验证了估计的结果,得出了1个磁铁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一个小方块的厚度大约是10毫米。三、巩固应用(一)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有1毫米?a.(3)张 b.(10)张 c.(50)张 说说你估的方法(二)数学本的短边长是多少?a.130毫米 b.130厘米 c.130米1.观察数学本封底,190毫米应该是什么意思?2.(130 × 190)毫米表示什么?(书本面的尺寸规格)用手比划下。(三)148毫米 × 148毫米 1.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这样东西就在你的眼前。为什么认为是学具盒?3.盒盖的尺寸规格估计是多少?为什么? (四)生活举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地方会用到毫米,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大屏幕呈现)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