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ppt.ppt
平遥古城,建筑形式与发展,小组成员:陈晨 荣五能 郝琦,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地方风貌独特。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现存有6座城门瓮城、4座角楼和72座敌,以凸出的城垛与凹进的垛口,代表天与地的形式,在于神奇的铲状布币两端一凸一凹巧妙的对称相合。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亦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平遥古城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古城民居以砖墙瓦顶的木结构四合院为主,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大家族则修建二进、三进院落甚至更大的院群,院落之间多用装饰华丽的垂花门分隔。民居院内大多装饰精美,进门通常建有砖雕照壁,檐下梁枋有木雕雀替,柱础、门柱、石鼓多用石雕装饰。,这些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层次分明,外雄内秀,沿中轴线,有几套院组成,中间多用短墙、垂花门楼分割,形成二进或三进的“日”“目”字形基本布局形式。,民建有句俗语:“平遥古城十大怪”,其中一条是“房子半边盖。”平遥民居之所以大多为单坡内落水,流传最广的说法称之为“四水归堂”或“肥水不流外人田”,山西地处干旱,且风沙较大,将房屋建成单坡,能增加房屋临街外墙的高度,而临街又不开窗户,则能够有效地抵御风沙和提高安全系数。而院内紧凑的布局则显示对外排斥,对内凝聚的民族性格。,民居建筑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轮廓起伏,外观封闭,大院深深。精巧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配以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山西各古大院通过继承和发扬文化 之后建成了王家大院,乔家大院等众多名院,这几处晋商宅院可说是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同时,它也是晋商 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乔家大院,乔家大院从高空俯视院落布 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形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全是封闭式砖墙,高三丈有余,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曹家大院充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这些建筑也随着文化及地域的差异产生变化,并且突出了各自的建筑特色。,。,平遥古城民居屋顶为平顶,有的上筑风水楼,乔家大院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曹家大院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而且还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风格。宅院呈“寿”字型,外观雄伟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围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山西民居从建筑文化特点上看主要表现为对外的山墙一般都不开窗,且高大壁立,外观封闭。在空间的组合上,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的四合院外观因宅而异,高度、型制、细部各不相同,错落有致风水楼和风水影壁增加了封闭外观的视觉层次,成为山西民居最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景观。山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一方面体现着黄河流域的豪放,另一方面体现着黄土高原的粗犷。其环境景观呈现出一种界限分明、肯定而又强烈的美。我们通过发扬和继承这些建筑特点,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同地域建筑特色,实现文化的传承,同时也给我们灵感,设计出更好的建筑。,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