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2014.ppt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张 荣,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任务,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识别寻找、辨认在作业者的工作过程、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中对健康造成损害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为了识别和筛查某一具体的职业环境中已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并搞清其作用特点时,应从了解、掌握职业活动全过程着手,查明各种因素存在的形式和强度,广泛查阅、检索有关的资料和信息,综合分析后做出判断。,职业性有害因素,劳动者个体易感性,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机会,职业性病损,劳动者个体易感性,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水平,职业性病损,劳动者个体易感性,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水平,职业性病损,劳动者个体易感性,?,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水平,职业性病损,劳动者个体易感性,?,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病损,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第三节 生物监测第四节 职业卫生调查第五节 职业有害因素的评价,第一节 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occupational hazards recognizing),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hazards):根据人群证据和实验数据,通过科学方法辨别和认定职业活动中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含义:1.职业活动中各种因素的危险性 2.职业活动中是否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因果关系:职业性有害因素 健康损害 流行病学研究 事物的规律性 事物的相似性 事物变化的依存关系,一、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原理,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一)未知职业有害因素临床病例观察 实验研究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动物实验体外测试系统,器官细胞分子,患者于1956年3月至1961年7月一直担任北京某空军连队工程兵钻工。,实验研究,1.细胞直接毒性2.细胞功能损伤3.活性氧释放 4.TNF-alpha(肿瘤坏死因子)致纤维化,流行病学调查,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一)未知职业有害因素临床病例观察 实验研究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动物实验体外测试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二、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基本方法,(二)已知职业有害因素类比法检查表法工程分析法经验法检验、检测法.,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一)化学性因素毒物和粉尘: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和存在状态毒物的识别: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等;粉尘的识别:生产过程等;(二)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发生源的识别和物理参数的分析。噪声、振动、高温、辐射,三、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的内容,(三)未知职业性有害因素识别中的因果判断联系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RR值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合理性:生物合理性、类比合理性关联一致性:不同方法分析关联的可重复性:不同时间、地点关联的特异性实验证据,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企业应该根据工作规范,定时地监测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主要内容,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空气样品的采集采样方式及策略,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多样性:工作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繁多(化学、物理、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可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多样性:工作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繁多(化学、物理、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可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变动性: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常有变动,这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多样性:工作场所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繁多(化学、物理、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可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变动性: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常有变动,这主要取决于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间断性:仅在工作时间内接触;即使在工作班内,也并非连续不断地接触,而是随着工艺过程、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变化间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检查原料使用清单 查阅生产工艺过程 参考其他企业类似经验 现场查看 倾听作业者反映 结合化学物的毒性资料,方法,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不同的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企业而言,并不是他们所使用的全部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生产的产品或废弃物都要检测。,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一些化学品属实际无毒,无需过多探究其在作业环境中的确切浓度,一、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国家有关法规所规定的需监测的对象,职业病防治法配套规章中,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需要监测的各种因素。凡存在国家有关法规列出的必须监测项目的企业,应向卫生监督管理机构申报,并建立监测制度。对规章中未列出的项目,特别是一些化学物,如企业用量或产量较大,作业者接触人数又较多,且安全性资料并不完整的,企业应本着负责的态度,建立自检制度。,2采集空气中颗粒性物质:滤膜,1采集气体和蒸汽,主动采集 被动采集 用可与待测物起化学反应的液体吸收 真空袋或真空容器采集 直读式检测仪,二、空气样品的采集,生产性毒物在作业场所中的存在状态:,二、空气样品的采集,主动采集:采集器、流量计和采气动力(1)液体吸收法:吸收管和多孔玻砂吸收管(2)固体吸附法:颗粒状吸附剂:硅胶、活性炭、高分子多孔微球等;纤维状滤料:滤纸、玻璃纤维滤纸、过氯乙烯滤膜等 筛孔状滤料:微孔滤膜、聚氨酯泡沫塑料。(3)冷冻浓缩法:冷阱。适用于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干冰、液氮等,二、空气样品的采集,2.被动采集:扩散和渗透 笔式和徽章式:适用于个体采样3.集气法4.直读式检测仪,智能粉尘监测仪,浓度监测仪,实时粉尘监测仪,二、空气样品的采集,注意事项:采样场地、采样器皿无污染空白对照样品的采集样品的运输保存样品编号,三、采样方式及策略,个体采样(personal sampling),定点区域采样(area sampling),1、个体采样(定义),个体采样是将样品采集头置于作业者呼吸带内,可以用采样动力或不用采样动力(被动扩散)。通常采样仪直接佩带在作业者身上。如采样仪器由检测人员携带,与作业者同行,又称呼吸带跟踪采样(breathing zone sampling)。,1、个体采样(特点),个体采样,采样系统与作业者一起移动,能较好地反应作业者实际接触水平,但对采样动力要求较高,需要能长时间工作、且流量要非常稳定的个体采样仪。因采样泵流量有限或被动扩散能力限制,个体采样不适合于采集空气中浓度非常低的化学物。,1、个体采样(策略),(1)同一车间若有许多工种,每一工种的操作工都要监测。(2)作业者即使在一个班组或工种作业,受作业者作业习惯、不同作业点停留时间等影响,不同个体间接触水平差异仍然较大。(3)为了能代表一个班组的作业者的接触水平,同一工种若有许多作业者,应随机地选择部分作业者作为采样对象,最好是全部作业者。,同一班组(工种)中不同作业者数应监测的作业者数,2、定点区域采样,定点区域采样常用于评价作业环境质量,采样系统固定,未考虑作业者的流动性,定点区域采样难以反映作业者的真实接触水平,应用工时法,记录作业者在每一采样区域的停留时间,可以根据定点区域采样结果,估算作业者接触水平,通常监测点应设在有代表性的作业者接触有害物地点,尽可能靠近作业者,又不影响作业者的正常操作,在监测点上设置的采集头应在作业者工作时的呼吸带,一般情况下距地面1.5m。,根据产品的工艺过程、不同操作岗位和 工序,凡有待测物质逸散的作业点,分 别设点。一个车间内有l3台同类生产设备,设 1个监测点,410台设2个点,10台以 上至少设3个点。仪表控制室和作业者休息室内一般设 1个点。,采样点的选择,2、定点区域采样-策略,定点区域一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min 至60 min。最短采样时间不应小于5 min;一次采样时间不足5min时,可在 15min内采样3次,每次采集所需 空气样品体积的三分之一,采样时间的要求,2、定点区域采样-策略,每个监测点上,每个工作班次(8h)内,可采样2次,每次同时采集2个样品。在整个工作班内浓度变化不大的监测点,可在工作开始1h后的任何时间采样2次,在浓度变化大的监测点,2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1次在浓度最大时进行,样品量的要求,2、定点区域采样-策略,不同采样方式比较,测定方式,全天连续一个样品测量 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 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 瞬(短)时多个样品测量,三、采样方式及策略,样品量越大越好,对统计学分析有利。,原则,样品量越大越好,对统计学分析有利。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是最佳的测量策略(目前最多采用的是全天两个样品),原则,样品量越大越好,对统计学分析有利。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是最佳的测量策略(目前最多采用的是全天两个样品)部分时间连续采样,通过统计学方法推断非采样时间的接触水平,采样时间应超过工作时间的70%80,每天工作8h,采样至少需6h。,样品量越大越好,对统计学分析有利。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是最佳的测量策略(目前最多采用的是全天两个样品)部分时间连续采样,通过统计学方法推断非采样时间的接触水平,采样时间应超过工作时间的70%80,每天工作8h,采样至少需6h。瞬(短)时多个样品测量,在四种测量方式中最差,是测量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的最低要求。,若作业者操作点基本固定,一天至少要采811个样品,若作业者有多个操作点,则每一操作点要采811个样品,并记录在此点工作时间;若作业者在某一操作点时间很短,未采到811个样品,那最长时间的操作点应多采。采样时间应随机地选择,不能带有主观性。,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生产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随着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及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动,在不同时间环境监测的数据可以变化很大,简单用一个数据说明问题是不够的,应尽量符合统计学上的最低样本量的要求。,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国家已经规定了对作业环境进行监测的频度。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最少每年监测l次。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监测点,每3个月要复查1次,直至车间空气中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矿企业进行验收或对劳动卫生防护的效果进行卫生学评价时,要连续采样测定3次。,预防性职业卫生监督:以职业卫生法规为依据,运用预防医学和相关学科技术,把用人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在项目设计和生产实验阶段,从而防止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用人单位正式投产后,造成生产作业场所的污染和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损害。,经常性职业卫生监督: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业卫生法规,运用现代预防医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对现有用人单位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的卫生条件所实施的卫生监督活动。,职业病防治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总之,环境监测的策略随目的的不同而不同,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环境检测只是接触评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能将接触评定等同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第三节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是指定期、系统地监测人体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水平,将测得值与参比值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化学物的程度及对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一、生物标志物(biomarker),能够作为生物监测的指标,它是指反映生物系统与外源性化学物、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可测定指标。接触性标志物、效应性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生物标志物种类及其相互关系,一、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关联性:该指标与研究的生物学现象之间的联系;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反映早期和低水平接触所引起的轻微改变,以及多次重复低水平接触累加所引起的远期效应;实用性和准确性:必须考虑受检对象可接受程度。,选择原则:,二、生物监测的特点,(一)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二)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定期有计划的进行生物监测,不是一次监测的结果,三、生物监测的策略,生物监测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的工作。生物监测:监测项目和指标选择。选择的原则:被监测物质的毒理学资料和中毒机制、毒物代谢动力学规律、监测目的、样品采集的时间频率等。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质量控制贯彻于整个监测过程之中。应再次强调的是,生物监测与环境监测不应互相排斥,也不能简单地相互代替,而应鼓励相辅相承。,三、生物监测的策略,(一)毒物代谢动力学毒物代谢模型:1.简单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式即线性模式,可获得生物半减期、生物利用率等参数。2.生理毒理学模式:血流量、肺通气量和代谢清除率。(二)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生物监测指标进行筛选和描述(三)生物监测指标选择的原则(四)生物监测样品的选择,三、生物监测的策略,三、生物监测的策略,(一)毒物代谢动力学毒物代谢模型:1.简单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模式即线性模式,可获得生物半减期、生物利用率等参数。2.生理毒理学模式:血流量、肺通气量和代谢清除率。(二)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生物监测指标进行筛选和描述(三)生物监测指标选择的原则(四)生物监测样品的选择,19951996 ACGIH公布的BEI值共58个,选用的样品比例见图,未选用头发样。原因:头发生长缓慢;清洗不便;其测定值与接触值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一般不用其作为生物监测的材料。但可用于代谢极慢的有毒金属的定性。,三、生物监测的策略,尿液中化学物原形或其代谢产物的浓度与血液浓度呈相关关系,可反映吸收剂量。适用范围:水溶性化学物质、金属和代谢产物优点:其采集方便,无损伤,易被受检者接受,能采集较大量的样品。缺点:因尿样比重变化而引起测定结果偏差较大,故需用尿比重法或尿肌酐法校正被测物的浓度。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检验要求,选择班前、班中、班后尿或晨尿。影响因素:肾功能、水分摄入量、膳食、活动强度、代谢特性,(一)尿液(Urine),1.全日尿(24h urine):优点:较好的反映内剂量,受饮水、出汗量影响小缺点:收集、运输及保存较困难2.晨尿(morning urine)3.定时尿(time urine):班前:进入工作岗位前1小时;班中:开始工作后2小时至下班前1小时班后:下班后1小时班末:下班前1小时内4.随机尿(random urine)优点:易采集缺点:尿比重变化引起测定结果偏差,需要校正,78,(二)血液(Blood),静脉血是最常用的生物材料之一。血液中化学物质的浓度可反应机体近期接触的程度,79,血液:由92的水和8的血浆蛋白等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占45%,血浆占55%左右;血液样品的种类:全血、血清和血浆。血浆:加抗凝剂后分离出的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由水、血浆蛋白、无机盐和其它有机物质组成。血清:不加抗凝剂分离出的上层淡黄色清液,不含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80,81,(三)毛发(Hair),毛发由纤维素性的角质蛋白组成,代谢缓慢,金属元素在毛囊内与角质蛋白的巯基、氨基结合而进入毛发。不同长度毛发中的化学物质含量可反映血液浓度的历史记录。,82,(四)呼出气(Expired gas),挥发性毒物挥发性物质肺泡气相的分压和在肺泡末毛细血管血液中的分压是相等的呼出气的主要成分:CO2、水蒸气、微量易挥发性有机物质,83,混合呼出气(mixed expired gas):尽力吸气后用最大力量呼出气至不能再呼出气为止所呼出的全部气体。终末呼出气(end expired gas):先尽力吸气,在平和呼出气后,再尽力呼出气至不能呼出气为止的最后一段呼出气。接触毒物时混合呼出气中毒物浓度高于终末呼出气,停止接触毒物后则相反,84,呼出气分析适用范围:在血中溶解度低的挥发性有机溶剂或在呼出气中以原形排泄的化合物的生物监测。但患肺气肿者不能用呼出气监测。,85,四、生物接触限值,生物接触限值(biological exposure limit,BEL):接触有害化学物劳动者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或其引起生物反应的限量值。相当于健康工人吸入或接触车间空气最高容许浓度的毒物时,生物材料中被测物的含量水平。美国称生物接触指数(BEI),德国称生物学耐受量(BAT)。,五、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及局限性,(一)生物监测结果的解释个体评价群体评价(二)生物监测的局限性 有些化学物质不能或难以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方法学有待完善生物监测指标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第五节 职业有害因素的评价,依据我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和职业病防护用品效果评价等。由依法取得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承担,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进行。,一、职业危害预评价,1.单位提供资料2.评价机构准备阶段 初步工程分析 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 编制预评价方案实施阶段 工程分析 职业卫生调查完成阶段 得出结论,编制评价报告书,职业危害预评价的内容与方法,1.收集资料2.制定评价方案3.工程分析4.实施预评价 收集资料、类比调查、职业有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5.编写预评价报告,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1.收集资料2.制定评价方案(1)评价的目的、依据和范围(2)工程建设情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真正运行情况(3)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4)组织实施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3.工程分析:应用生产工艺、职业卫生和卫生工程等知识和技术,认真分析和明确预评价项目的工程技术特点4.实施控制效果评价: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1)现场调查 1)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 2)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 3)调查建设项目是否严格按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进行施工、是否落实各阶段设计审查时提出的职业卫生审查意见 4)职业卫生管理调查(2)现场监测 考虑测试方法、条件、频次(3)职业性健康检查(4)评价结果,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1.收集资料2.制定评价方案3.工程分析:应用生产工艺、职业卫生和卫生工程等知识和技术,认真分析和明确预评价项目的工程技术特点4.实施控制效果评价: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价;防护设施的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对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5.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三、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一)程序分四个阶段:1.前期准备 2.评价实施 3.报告书编制 4.报告书审评(二)内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种类和分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防护措施和效果、职业健康监护和管理情况等。每3年至少一次或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三)方法:检查表法、定性或定量法等;(四)报告书编制:,四、有害作业分级评价,有害作业的分级评价是综合了环境接触水平与影响危害产生的主要作用条件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便于监督、管理,及时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一)有毒作业评价,依据: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接触毒物的劳动时间、该工作地点毒物浓度的超标倍数。方法:将不同毒物危害程度级别D和劳动时间长短L均化作相应的权数,与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共同计算分级指数,依指数值大小划分为5个危害级别。作业场所多种毒物存在时,分别进行分级评价,以最严重的级别定级,同时标明其他危害级别。,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重系数,毒物危害程度级别 权重系数(D)(极度危害)8(高度危害)4(中度危害)2(轻度危害)1,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重系数,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权重系数(L)2 1 2-5 2 5 3,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指数范围(C)级别 0 0级(安全作业)1-一级(轻度危害作业)7-二级(中度危害作业)25-三级(高度危害作业)96 四级(极高度危害作业)C=DLB,(二)生产性粉尘的作业环境评价,依据: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和吸入粉尘量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权数C)工人接尘作业时间内肺总通气量(权数L)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B)分级指数G的计算 G=CLB,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的权数,游离SiO2含量%C 10 1.0 10.1-2.5 40.1-7.0 70 7.5,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权数L,肺总通气量(L/d.person)L 4000 1.0 4000-1.5 6000-2.0 8000 2.5,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分级指数G范围 危害级别 0 0 级 120 级级别越大,危害越大,级以上要求限期改进,甚至停止生产。,(三)高温作业环境评价,依据:WBGT指数和劳动者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WBGT指数:表示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强度的经验指数。室内作业:WBGT=0.7tnw+0.3tg室外作业:WBGT=0.7tnw+0.2tg+0.1taTnw:自然湿球温度tg:黑球温度ta:干球温度,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分级,WBGT指数()接触高温作业时间(min)120 121-241-361-25-27-29-31-33-35-37-39-41-43-,(四)噪声作业评价,依据:实测噪声作业工作日等效连续A声级(Lw)和接噪作业时间对应的卫生标准(Ls),综合计算 I=(Lw-Ls)/6“6”分级常数,根据噪声危害的规律、分级原则和卫生标准 决定的级差系数。,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危害程度 指数范围 级别安全作业 0 0轻度危害 0 中度危害 1 高度危害 2 极度危害 3,五、接触评估及危险度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 and risk assessment),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估,(一)接触评定的概念 接触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接触评定的目的 是估测社会总体人群或不同亚群(如接触某化学物的职业人群)接触该有害因素的程度或可能程度,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尤其是接触-反应(效应)关系评价和危险度评定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和接触情况。,接触评定的内容(1)接触人群特征分析,如接触人群的数量、性别、年龄分布;(2)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如鉴定有害因素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及接触的时间分布;(3)接触水平的估测,除了通过作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的资料来估算接触水平外,还应注意其他方式的接触,如食物、饮水及生活环境等。,(二)接触评定的方法,1.询问调查2.环境监测3.生物监测,职业史:基础接触人群特征接触方式接触途径接触时间,2.环境监测,(1)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 多样性、变动性、接触的间断性(2)确定监测对象和拟订监测方案 初步了解生产环境存在的有害因素,查阅有关文献和参照其它单位的经验确定监测的主要对象(接触者反应、临床资料、毒理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建立监测体系、拟订监测方案(监测地点,监测时间,监测周期,监测记录表)(3)接触水平的估计 定点区域采样和个体采样,(4)监测资料的整理和保管,常用统计指标测定点合格率=合格点数/实测点数100%超标倍数=测定点实测浓度/国家卫生标准-1测定率=实测点数/应测点数100%,3.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用于接触评定,可较好地反映内剂量或生物效应剂量,弥补环境监测不足之处,而且兼具效应评定功能。,二 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价,危险度(risk)-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引起有害作用的概率。risk assessment on occupational hazards-通过对毒理学研究、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性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危险度评价的作用,估测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类型和特征估计健康损害发生的概率估算和推断职业性有害因素在多大剂量和何种条件下可能造成损害提出可接受浓度的建议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的重点,危险度评价的目的,寻求社会可接受的危险度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不良作用为预测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制订安全接触限值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提供依据,危险度评价的要素:研究资料、危险度评价、危险度管理P346 图4-9,危险度评价的内容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其方法包括危害性鉴定、剂量-反应评价、接触评价和危险度特征分析四个步骤。,(一)危险度评价,1.危害性鉴定,是危险度评定的第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危险度的定性评定,有时亦含有定量评定的成分。危害性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要确定需评定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人群能否引起职业性损害及其发生的条件;接触与职业性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对职业性损害进行分类并估计其危害的程度,以确定对该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危险度评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实验研究、有害因素本身的理化性质,2.剂量-反应评定,剂量-反应评定是危险度评价的核心,属危险度的定量评价。目的是通过对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定量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阐明不同接触水平所致效应的强度和频率,确定剂量-反应关系。所谓反应(response)是指接触某定量危害因素所致特定强度的效应(effect)在接触人群中所占的百分率。,3.接触评估,接触评估要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是危险度评价中很重要的部分。首先要确定化学物在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及人群的可能接触途径,然后估算出每种途径的接触量,再得出总的接触量。对于接触量的估算既要有一般人群,也要有特殊人群(高危人群),对于不同接触情况的人群经常需要分别进行评估。在缺少足够的监测资料时,需要通过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行估计。人体生物监测的资料(接触生物学标志),可用于人群过去及现在接触情况的评定。,4.危险度特征分析,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是危险度评定的最后阶段,目的是通过对前三个阶段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获得接触人群的反应率,即该人群由于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某种健康后果的危险度。它是根据所提供资料与数据的性质、可靠程度、所存在的不肯定因素,以及在推导和估计中所作各种假设进行分析和权衡。资料的充足与否关系到危险度特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只有实验动物的资料而没有人的资料,或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某些方面不充足,都会影响到危险度特征分析的可信度。一项完整的高质量的危险度特征分析,所要求的资料必须包括来自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两方面的结果。,(二)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 公共卫生决策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定量的危险度评定。而定量评定的基础是充分而可靠的实验数据、正确的假设、合理的推导模式和足够的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三)危险度管理危险度管理是根据危险度评定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制订和执行人的“安全接触限值”,即卫生标准;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危险度控制技术措施;限制或禁止接触的法规、条例和管理办法等。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是把科学研究结果转化为科学对策的决策过程,既要坚持科学原则,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技术水平及公共卫生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