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PPT-194).ppt

    • 资源ID:2408312       资源大小:1MB        全文页数:19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PPT-194).ppt

    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主讲人:刘广鹏,执业药师考试科目,执业中药师考试科目,第一单元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指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整体观念的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一)症、证、病的概念症: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发热、恶寒等。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性概括。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中医临床治病,更重要的是着眼于“证”的区别。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二)辨证论治的概念:就是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称为“论治”。(1)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结果的检验。(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病人的体质、发病的气候、季节、地理环境的不同,故所表现出证候也不一样,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出现具有同一性质的证候,则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第二章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皆为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皆属于阴。“天为阳,地为阴”,“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属性归类举例 阳:上、外、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明亮、上升、运动、兴奋、亢进。阴:下、内、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晦暗、下降、静止、抑制、衰退。把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二、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阳制约,即阴阳相互抑制、相互约束,主要体现在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之中。如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说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种阴阳相互依存关系,称为“互根”。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即所谓“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种阴阳在互根基础上的资生、促进的互用关系,称为阴阳的“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为:此消彼长,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此长彼消,包括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如四时气候变化。再如一天黑昼。4.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是用阴阳来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对立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对立的双方已相互存在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也即存在着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这就是事物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的消长(量变)和转化(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全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阴阳的消长是其转化的前提,而阴阳的转化则是其消长发展的结果。,三、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阳:上半身、背部、肢体外侧、体表、气、腑、心、肺。阴:下半身、腹部、肢体内侧、体内、血、脏、津、液、肝、脾、肾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在诊法方面,用阴属性来分析四诊收集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以色泽的明暗分阴阳,鲜明者为病在阳分,晦暗者为病在阴分。如黄疸以声息的动态分阴阳属性,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以脉象部位分阴阳,则寸为阳,尺为阴。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以形态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在辨证方面,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大则可以概括整个病证是属阴证、属阳证,小则可分析四诊中一个具体脉症。外科病症中的阴证、阳证,又具有它特殊的含义。阳证: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症状。阴证:多为慢性疾病,表现为苍白、平塌、不热、不痛或隐痛等症状。,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为邪气有余之实证。治疗时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阳胜则热属于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于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需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需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2)归纳药物的性能。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第三章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含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故五行最初称作“五材”。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金:“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自然界和人体的五行属性表,二、五行的生克乘侮正常关系:相生、相克。异常关系:相乘、相侮。1.五行相生的概念和次序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内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母子”关系。如以火为例。2.五行相克的概念和次序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内经“所不胜”和“所胜”。即是“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3.五行相乘的概念和原因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也称为“过克”。引起相乘的原因:(1)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2)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虚弱。例如: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4.五行相侮的概念和原因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例如:“木侮金”。另一方面“金虚木侮”。5.相乘与相侮的区别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相侮则是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相乘与相侮的联系:在其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以木为例图示如下:金是木的所不胜,土是木的所胜。五行乘侮示意图,三、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治法治则:补母或泻子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等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基本治则,即是补母或泻子。补母: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泻子: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治法:滋水涵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益火补土等。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金水相生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培土生金法:又称补养脾肺法。益火补土法:火,在此是指命门之火,而非心火。益火,是指补益命门之火,或称补益肾阳,故又称温肾健脾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2)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则 治法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水湿)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多用于因为相克关系紊乱而导致的乘侮病证。抑强:因相克或反侮太过所形成的乘侮病证。扶弱:因相克力量不及,或因虚被乘,或因虚被侮所形成的病证。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水湿)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培土制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佐金平木法:又称滋肺清肝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泻南补北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第四章藏象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也是藏象学说中的主要内容。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三类:一是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二是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三是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胞宫、精室)。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一、五脏的生理功能其一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其二为藏神。1.心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与小肠相为表里。(1)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2)主神志,主管精神活动2.肺的生理功能肺位最高,故称“华盖”。由于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1)肺主气,司呼吸:指肺具有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作用。(2)主宣发与肃降(3)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4)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一是气体交换,二是肺气助心行血。肺主治节:指肺具有辅助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3.脾的生理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主升和主统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1)主运化:主要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两个方面。(2)脾主升: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功能是以向上升散为其特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主升清。二主升提。(3)主统血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逸)出于脉外。4.肝的生理功能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并且与筋、目等有密切联系。肝与胆互为表里。(1)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肝的主疏泄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调畅情志 所以又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暴怒伤肝”等理论。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脾胃运化)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代谢(2)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5.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水,主骨生髓,主纳气,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与膀胱相表里(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2)主水液 肾的气化作用有赖于肾阳和肾气。(3)主纳气(4)濡养温煦脏腑 是各脏阴阳的根本。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关系心主行血,肺主气而司呼吸。所以心与肺的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3.心与肝的关系心主血,肝藏血。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4.心与肾的关系心与肾在生理上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为心肾两脏本身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条件。心阳与肾阳的关系: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命门)。,5.肺与脾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6.肺与肝的关系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7.肺与肾的关系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8.肝与脾的关系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及运行方面。9.肝与肾的关系肝肾之间关系主要表现于肝肾的精血、阴阳相互为用,相互制约,协调平衡等方面。“精血同源”或“肝肾同源”。藏泄互用,调节生理机能。10.脾与肾的关系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先天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三、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五志,是指怒、喜、思、忧、恐五种情志活动。藏象学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五志分属于五脏。五液,是指泪、汗、涎、涕和唾液。五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五种组织器官。“五脏所主”,即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五华,是指爪、面、唇、毛、发四周的明润光泽。华,光彩的意思。中医学认为五脏虽深居体内,而其光彩,即正常色泽,可显露于体表的某些部位或组织。体表的这些部位或组织的色泽变化,称为五脏的外华,简称五华。三余: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五官,是指目、舌、口、鼻、耳五种器官。耳、目、鼻各有两窍,口、舌合为一窍,再加前阴、后阴二窍,共为九窍。窍,即孔窍的意思。,1.心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在志为喜(2)在液为汗: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4)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 2.肺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在志为忧(2)在液为涕(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汗孔又称为“气门”。(4)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3.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在志为思:思则气结。(2)在液为涎(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肝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在志为怒(2)在液为泪(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4)在窍为目 目,又称“精明”。“五轮学说”:把眼睛各部分与五藏相属,黑睛为风轮,属肝。两眦血络为血轮,属心。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白睛为气轮,属肺。瞳孔为水轮,属肾。5.肾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1)在志为恐(2)在液为唾(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4)在窍为耳及二阴,四、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则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以通为用”。1.胆的生理功能 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2.胃的生理功能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胃为“太仓”、“水谷之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为“后天之本”。3.小肠的生理功能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小肠主液”。4.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大肠主津”之说。5.膀胱的生理功能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6.三焦的生理功能三焦在人体十二脏腑中,唯它最大,故又有“孤府”之称。(1)三焦的功能可概括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通行元气、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之通路。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上焦 故“上焦如雾”。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中焦 为升降之枢。故“中焦如沤”,为气血生化之源。下焦 以向外排出糟粕和水液为主,故谓“下焦如渎”。,五、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包括六个器官组织,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似脏非脏,似腑非腑。1.脑“脑为元神之府”2.女子胞(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2)影响女子胞功能的生理因素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肾中具有精、气、阴、阳,它们能促进天癸的生成,天癸生成以后,又促进了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之称,“任主胞胎”。人体气血通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子宫,平时可发生月经,孕时则养育胎儿。心、肝、脾三脏的作用“女子以肝为先天”。,六、五脏与六腑的关系五脏与六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相属,或脏腑相合。1.心与小肠的关系“心火移热于小肠”。2.肺与大肠的关系肺气下降可以推动大肠的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而大肠传导正常,亦有利于肺气的下降3.脾与胃的关系(1)纳运相合(2)升降相因(3)燥湿相合(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4.肝与胆的关系 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又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肝胆之间相互为用,在病理上,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会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反之,若胆汁排泄不畅,则亦会影响肝的疏泄。5.肾与膀胱的关系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均依赖于肾脏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以维持津液的正常代谢。,第五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一、气1.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气的生成先天之精气肾水谷精微脾胃自然界的清气肺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生气之源。,3.气的分布与分类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1.推动和促进着人体的生长发育 2.温煦和激发着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宗气是指积于胸中之气。宗气在胸中积 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是后天的根本之气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聚集于胸中。1.走息道以行呼吸 2.贯心脉行气血营气又称“荣气”,由水谷精气 中的精华。1.营养机体 2.化生血液卫气是运行脉外之气,分布于皮肤分 肉之间。又称“卫阳主要由水谷精气 之悍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布散于全身内外上下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4.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4)固摄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血液,即维持血液在脉管内循行,防止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正常物质分泌和排泄,防止其无故外泄和流失,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维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稳定,使之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脏腑之间功能的相互协调,维持胎儿在胞宫内的安定和正常发育等。(5)气化作用5.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升降出入”则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二、血1.血的概念“脉为血之府”。2.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营气、津液和肾藏之精化生而成。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营气和津液,都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而且精与血同出一源,即“精血同源”。3.血的运行心主血脉,是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液,均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合成宗气,贯心脉而推动血液循行才能布散全身。还有赖脾气的统摄,肝之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节。总之血液运行是在心、肺、肝、脾等相互配合下进行的。此外,脉道是否通利以及寒热变化,均能影响到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血液的主要功能是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液,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三、气与血的关系阴阳互根互用1.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也概括为血能载气、血能生气、血能养气。气随血脱,四、津液1.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都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则称为液2.津液的代谢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与脾胃、小肠、大肠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输布:津液的输布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宣发和肃降、肝的疏泄、肾的蒸腾气化和三焦的通利水道进行的。排泄:汗、呼气、尿、粪便。其中,肺、脾、肾发挥了主要作用。肾阳的蒸化是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主宰和原动力。3.津液的功能(1)滋润和濡养作用(2)化生血液(3)运输代谢废料,第六章经络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经脉十二正经是人体内规则循行的十二条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是经络系统主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重要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十二条重要的支脉。络脉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孙络:是细小的络脉。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连属组织 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体系。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1.十二经脉的命名是以经脉所属脏腑的名称和循行的主要部位而定的。如联属心脏的经脉称为心经,联属肺脏的经脉称为肺经,主要循行于上肢的经脉称手经,主要循行于下肢的经脉称足经。与脏相连的为阴经,与腑相连的为阳经。如手太阴肺经,主要循行于上肢,属肺,为脏,属阴。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上肢前缘: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中线: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后缘: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下肢前缘: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中线: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后缘: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2.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阴经与阴经交于胸腹,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相为表里经交接在四肢末端。,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肢部位十二经脉在肢体部位的分布规律:取立正姿势,手经循行在上肢,足经循行在下肢,阳经循行于外侧,阴经循行于内侧。对于阳经来讲,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对于阴经来讲,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情况:前中后:内 太阴、厥阴、少阴 外 阳明、少阳、太阳头面部位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前面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后面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侧面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三阴经从腋下出。足三阳经则阳明行于前,太阳行于后,少阳行于侧。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其排列顺序自内(胸腹正中线)向外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胃、脾、肝。,5.表里关系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6.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指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由于它们与脏腑没有直接的联系,相互之间又没有表里配属关系,分布不规律,不同于十二正经,故称为奇经。1奇经八脉的生理作用(1)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机能的调节。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腑的关系较为密切。,2.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基本功能(1)督脉的基本功能是:调节阳经气血。又称为“阳脉之海”。与脑、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2)任脉的基本功能:调节阴经气血。又称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3)冲脉的基本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作“十二经脉之海”。“冲为血海”。(4)带脉的基本功能:调节脉气,使纵行诸脉之脉气不下陷。又主司妇女带下。一源三歧:督、任、冲脉均起于胞中,走向不同。四、经络的生理功能(一)沟通联络作用(二)运输气血作用(三)感应传导作用(四)调节机能活动作用,第七章体质一、体质的形成父母的体质状况,往往直接影响子女的体质,这是人的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素。二、体质的分类(1)阴阳平和质与发病:阴阳平和质是功能较协调的体质类型。这一类型的人,气血阴阳充盛,脏腑经络功能协调,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2)偏阳质与发病:偏阳质是指具有偏于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这一类型的人,多见形体偏瘦,但较结实。面色多略偏红或微苍黑,或呈油性皮肤。性格外向,喜动,易急躁,自制力较差。(3)偏阴质与发病:偏阴质是指具有偏于不足、偏寒、喜静等特性的体质类型。这一类型的人,多见形体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第八章病因病因,即指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一、六淫1.六淫与六气的概念(1)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2)六淫与六气的关系: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3)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转化性: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2)风邪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4.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3)暑多挟湿7.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易伤津耗气(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发肿疡5.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6.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2)燥易伤肺8.疫疠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在外感邪气中还有一类疫疠邪气,这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致病邪气。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有:发病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二、七情1.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2.七情致病的特点(1)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2)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则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喜则气缓:是指过喜或暴喜,则可使心气涣散而不收。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则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因恐而伤及肾气,肾气不固,可见二便失禁,摄纳不住。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五、痰饮痰饮,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但又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机体的某些脏腑组织,继发其他各种病证,故亦应为致病因素。1.痰饮的概念和形成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的局部或全身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常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有形的痰饮,是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听之有声的痰或饮而言。其中以浓度较大、黏稠的叫痰,以浓度较小、清稀的叫饮。无形之痰饮,是指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或癫狂、昏不识人等,但却看不到有排出来的或其他实质性的痰和饮。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所致病证,临床较为多见,故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临床常见的痰饮病证有 痰:寒痰、热痰、燥痰、风痰、湿痰。饮:痰饮、溢饮、支饮、悬饮等。,(1)痰证:若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心脉不利,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可发狂。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留经络筋骨,可见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瞀。若痰与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2)饮证:如饮留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为痰饮。饮留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为悬饮。饮在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为支饮。饮溢肌肤,则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称之为溢饮。(3)中医对痰饮证的认识,除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外,还常结合舌苔有无滑腻及脉搏有无滑象等进行分析,以正确判断病情。,六、瘀血瘀血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行不畅而瘀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或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瘀血病证的共同特点:(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2)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形成癥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3)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血块。(4)望诊,往往还可见到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色紫暗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等表现。(5)切诊则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脉象。,第九章发病与病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以及致病病邪的性质密切相关。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一、发病(一)正气与邪气的概念1正气的概念:正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抗邪愈病作用的各种物质的总称。2邪气的概念: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二)正气与邪气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1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2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二、病机(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邪正变化的转归:正盛邪退则病势好转或向愈 邪去正虚则病愈而体虚,正虚邪恋则病势缠绵迁延而难愈,邪盛正衰则病势恶化,甚则死亡。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实的病机概念:所谓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特点:主要表现为致病邪气毒力和机体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邪气虽盛而机体正气未衰表现:表现为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气滞血瘀等病变,或表现为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症状。2虚的病机概念:所谓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特点:主要表现为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的亏少和功能衰弱,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低下,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证候表现。表现:神疲体倦,面色憔悴,声低气微,心悸气短,或自汗,或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症。,三、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或阳不制阴、阴不制阳(一)阴阳偏盛1.阳偏胜概念:即阳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亢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特点:阳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病证。表现:阳气的病理性亢盛,以热、动、燥为特点,故阳盛易出现化热、化火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热性病证,可见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便干,苔黄,脉数等症。2.阴偏胜概念:即阴盛,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盛,机能抑制或减退,热量耗伤过多,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特点:阴盛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病证。表现:阴气的病理性亢盛,以寒、静、湿为特点,故阴盛病机常出现阴寒内盛,血脉凝涩,以及痰湿、水饮贮留等病理变化,常表现为实性、寒性病证。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腹冷痛,泄泻,水肿,痰液清冷,舌淡而润,脉迟等症。,(二)阴阳偏衰其病机表现特点是“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可见虚寒、虚热病证。1.阳偏衰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特点:阳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阳虚则寒,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黄白,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同时,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津液代谢障碍或减退,可形成水液贮留等水肿病证。2.阴偏衰概念:即阴虚,指机体阴气不足,精、血、津液等阴液亏少,以及由于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特点:阴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不足,制约阳热及滋养、宁静功能减退,阳相对亢盛的虚热病证。表现: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颧红消瘦,盗汗,咽干口噪,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三)阴阳互损(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概念: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阴寒内盛为疾病的本质,由于格阳于外,可表现出某些假热之象,即为真寒假热证表现:由于其病变本质是阴寒内盛,临床除可见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等症外,又可见阳浮于外之症,如身热(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应属真寒假热证2.阳盛格阴概念: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特点:阳盛于内,实热炽盛,为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阴于外(实际上是阳气不能外达),可表现出某些假寒之象,即为真热假寒证。表现:其临床除见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外,又突然出现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脉象沉伏(但沉数有力)等假寒之象,应属真热假寒之证。,(五)阴阳亡失1.亡阳概念:指机体阳气发生突然性脱失,而致全身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表现:阳气暴脱亡失,则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故可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2.亡阴概念:指机体阴气阴液发生突然性大量耗伤或丢失,而致全身属阴的功能出现严重衰竭的病理状态。表现:亡阴之时,以宁静、滋润与内守等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可见气喘,烦躁不安,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面色红或紫,脉数疾等危重病证。,四、气、血、津液失调病机(一)气失调:包括气虚、气行失常(即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1.气虚概念:指元气耗损,周身之气不足及功能减弱,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表现:全身性气虚,可见精神萎顿,倦怠乏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晄白,舌淡,脉虚等症。偏于元气虚,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偏于宗气虚,则可见动则心悸,呼吸气短等症。2.气失常(1)气滞 概念:即气机郁滞,指气的流通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表现:气滞于某一局部,可见胀满、疼痛之症,甚则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理产物。肺气壅滞可见胸闷,喘咳。肝郁气滞可见胁肋胀满,少腹胀痛。脾胃气滞可见纳呆,脘腹胀痛。胃肠气滞则可见腹胀而痛,时作时止,得矢气、嗳气而舒 故脏腑气滞,以肺、肝、脾胃等脏为多见。,(2)气逆概念:指气机升降失常,或气升之太过,或降之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气喘。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而胀,面红目赤而易怒。若肝气暴张,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可发作咯血、吐血,甚则壅遏清窍而发作昏厥。(3)气陷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上气不足,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中气下陷

    注意事项

    本文(国家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PPT-194).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