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的研究开题报告.doc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题报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的研究研 究 生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学 科 、专 业 名 称: 计算机技术 研 究 方 向: 教育技术 2014 年 10月 目 录1.选题的缘由与意义11.1.选题缘由11.2选题意义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32.1国外研究现状32.2国内研究现状52.3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73.研究方法84.研究思路与写作提纲94.1研究思路94.2写作提纲95.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创新点115.1研究的重难点115.2研究的可能创新点126.写作计划与安排127.参考文献127.1中文部分127.2英文部分148.附录141选题的缘由与意义1.1.选题缘由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的发扎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工作的方式,同时也使得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信息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互动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原有的传统的互动方式,而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互动方式。这种新型的互动方式是基于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的,通过即时的、高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新的社会互动方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一种势如破竹的趋势,不论是在发展的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个人们深刻的印象。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社会互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迅猛向前,网络的容量和计算的速度越来越快,使得网络互动变得越来越便捷。在当前的网络互动领域来看,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其网络技术为网络互动带来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互动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正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才使得网络互动的新方式能够产生、发展和流行。这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将会是人们网络互动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成为众多网络互动系统中最为受人们关注的一个。这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的系统也将会成为人们互动的主要的系统和方式之一,其构成的要素、特征、原则以及构建系统的方法等都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的。1.2选题意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问题研究,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兴趣,将用户需要的信息传达给用户。这与一般的搜索软件相比在于它只会将用户需要的信息传达给用户而不是将所有的信息都传达给用户。而两一方面这一系统可以更快而且即时的实现互动,从而满足用户即时互动性的要求,也能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而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基于计算机网络教学互动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从宏观的方面来看,不仅仅有利于教学互动系统的研究与发展,还能够促进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一方面在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互动系统的技术支持,而另一方面又是由于教学互动系统发展需要更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而从宏观的层面来看,这种计算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传统的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人们教育教学方式,是一种技术改变人类教育的有利趋势,这是技术对人类教学运用的一个重大突破。而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于人类来说,新的这种教学互动系统一方面可以使得课堂教育变得更加的幽默风趣,使得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得到贯彻执行;另一方面使得教学互动方式越来越科学化和技术化,这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的研究,既是对现有系统的研究,也是对系统发展做出一个展望,能够使得这个系统能够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使得教学互动系统更加的便利。2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2.1国外研究现状 1989年美国学者穆尔 ( Moore) 指出远程学习过程中存在三种类型的互动,即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互动、学习者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的互动。美国学者艾蒂和安娜对网络学习互动必要性状况做了一项实证研究。研究选择了大学技术系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在 117 个样本中, 有 109 人完成了有效问卷。调查中也发现, 认为互动对学习无影响和有点影响也占有部分比例, 可以看出, 网络学习对一些人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自主性的学习空间。但总的调查结果说明, 与教师互动对学习而言是有效果的, 这一点对学习者来说相当重要, 同时, 与同学互动也是如此。英国学者阿伦·瑟斯通对在线共同体进行了研究, 他构建了一种虚拟学习环境(VLE), 而这种学习环境正是基于学习者专业学习的专门的、包括教学互动功能在内的综合学习系统。VLE 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区, 包括讨论区、内容区、发表区、通讯区、大众信息、工具区、电子邮件、其他共 8 项。从学习者对系统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 学习者对互动有很强的愿望, 期待与他人讨论问题。从对讨论区的使用状况来看, 阅读信息远远大于发表意见,访问为 10858 次, 但发表信息仅为 295 次。可见更多的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愿意从别人那里得到相关信息, 以便于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英国学者茱蒂斯·布兰凯特 (Judith Blanchette)对网络学习环境的教学互动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网络教学互动的语言特征和网络互动的思维特征。说明网络学习者在网络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句法结构变量与面对面互动相比受到限制。因为面对面互动是语言, 而网络互动是文本。而网络教学互动过程中, 面对面互动具有互动背景, 比如语音、语调和肢体动作等, 同时还有情感因素参与互动, 比如自尊等, 这导致互动的复杂性增强。而网络互动是完全的、纯粹的用文本说明问题, 尤其是在异步互动时, 文本对问题的说明相对于语言表达而言,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使用哪一种思维进行互动, 也取决于网络资源的结构, 如果网络资源的提供者所提供的资源对解决开放性问题较有利,学习者的高级思维就得到发展, 相反, 低级思维就会起作用。 在茱蒂斯·布兰凯特的研究中, 把谈话分析法用于网络互动研究, 把网络互动作为对话进行观察, 同时, 谈话内容从多种角度来分析语法学、认知和教学, 以便于提升整体研究深度。茱蒂斯·布兰凯特认为, “按照原创思维模式, 他们展示了较高认知水平。与认知水平低比较, 认知水平高能刺激较多互动。与面对面互动比较, 网络学习中学生问的问题修辞色彩更浓, 修辞色彩越浓说服力越强, 思维更开阔。” Judith Blanchette. Questions in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nent 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1, 16(2) : 44- 45.茱蒂斯·布兰凯特在对网络互动研究中, 把句法结构分为主要句法结构和次要句法结构两种, 其中主要句法结构为是/否和问题,句法按照是/否、宽泛性问题和限制性问题的问题类别进行观察。观察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是/否方式, 而很少使用限制性问题方式, 尽管是/否和问题两种方式在回答问题时都可以作为可选择的变量, 但他们依然选择了是/否方式, 因为全部的提问句法特点是都可以用是/否结构句法来回答。网络学习者在网络互动过程中的句法结构变量与面对面互动相比受到限制。网络学习颠覆了面对面的交往, 而走向了互动主体分离。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并不是在场与不在场的简单区分, 其中人与人的关系、主体心理特征、主体在环境中的地位等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根据凯斯利(Kearsley) 的互动理论, 网络互动在学习者进行知识建构和知识共享的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 它提供来自不同个体的反馈, 使学习者能够超越自己的认识, 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 从而多层次地建构知识。在心理层面,按照美国两位教育家久斯菲·鲁夫特(Joseph Luft) 和哈瑞·英汉姆(Harry Ingham)提出的“乔哈里之窗”(Johari Window) 的说法,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像一个屋子, 这屋子有四个房间第一个房间是外人和自己都看得到的, 是“你知我知”的开放区; 第二个房间是因为本性隐藏起来不肯公诸于世的, 是“我知你不知”的隐蔽区; 第三个房间是别人看得到而我们自己却毫无知晓的, 也就是“你知我不知”的盲目区; 第四个则是“你不知我不知”的求知区。2.2国内研究现状 网络教学互动主要来源与远程教育,在远程教育领域,网络互动主要指后两种互动,即学习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教师和其它学习者之间实现的交流互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 (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网络互动是远程学习中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互动,学习者才可以实现与教师和同伴的协作,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有效的网络互动还可以促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个性互动和学习者的社会化进程。 陈丽,仝艳蕊远程学习中网络互动策略和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6,(8):14-17 我国的远程教学已经发展了数年,但是远程教学中的网络互动却很少能够有效开展。2000年以后网络互动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网络互动的研究从2004年开始增加,2006年达到高峰,之后数量有所回落,但在2008年之后作为远程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网络互动的研究数量再次回升,并于 2010年达到最高点。因为个案研究包含详尽的课程描述、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的问题剖析,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国内网络互动的现状。 国内关于网络教学互动的研究主要分为普通高校的在线教学研究和电大系统的开放教育研究两大部分。2006 年,曹良亮和陈丽着重研究了异步互动中参与者和观望者的行为方式及其原因,发现在线讨论的参与者、观望者和逃避者参与讨论的程度和能动性依次递减; 参与者在异步互动中通过个性互动、替代性互动和网络互动共同完成知识的建构,而观望者的在线学习主要依靠前两种互动。 曹良亮,陈丽远程学习者异步互动的行为方式和特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5-19在线异步互动过程中成人学生的三个突出需要,即情感需求教学教务信息需求和交流自身经历的需求; 并指出两类受益人群: 积极参与者和需要个别提醒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与生生异步互动的研究相比,师生异步互动的研究数量较少。黄勇、牟艳娜 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师生个别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即教师逐一解答学生的问题,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回应学生的教学反馈,但缺乏对互动效果的数据统计。 黄勇,牟艳娜 以师生个别互动式学习活动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54-57.重庆电大BBS平台上学生帖的数量和质量与教师回帖满意度和质量的调查,指出学生发帖时间集中,内容单一会降低教师回帖的满意度和质量。针对网络互动存在的种种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陈丽建议加强教师在互动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设计建构社会关系的互动活动,发挥核心参与者的组织和管理作用来提高网络互动的有效性。陈丽、仝艳蕊 总结国内外网络互动策略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践,提出了在学习开始前、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束后三个阶段远程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采取的宏观和微观的互动策略,宏观策略包括建构学习社区、个别化交流、观察、竞争与合作、展示与交流、集体讨论、相互评价等,微观策略具体到自我介绍、主动联系同学、提问与解答、阅读其他同学之间异步讨论的记录、观察其他同学之间同步讨论的过程、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记录和学习成果、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基于主题的讨论、小组成果的相互评价、交流学习情况等。针对重庆电大平台异步互动的问题提出改变评价制度、限制每天发帖数、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及互相答疑、发布有针对性的主题帖以及发挥各分校班主任的作用五个对策。2.3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虽然有一些网络课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在生生异步互动过程中普遍存在学习者参与度不平衡、互动内容不深入、互动动机不强烈等问题。无论从研究时间数量、内容和方法来看,我国生生异步互动的教学与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生生异步互动的研究应该是今后远程教育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而且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寻找有效的网络互动模式,开发系统的互动评价标准,从而激发学习者的互动动机,提高互动教学质量。然而,在我国对网络互动中教师行为的研究却比较匮乏,可能由于对教师行为的分析会牵扯到同行竞争(教学评价等问题,不便涉足。由此可见,师生异步互动应该成为今后我国网络互动研究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教师发帖的时间、比重、方式、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重点。虽然研究者提出了诸多的提高互动质量的教学策略,但是大多数研究仅从宏观的角度提出网络互动的策略,对于学习者和教师发帖的时间、形式和内容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学习者的互动行为也没有提出一个系统的评价标准。而且,其中很多教学建议缺乏研究数据的支持。因此,网络互动策略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应该作为今后我国网络互动研究的另一个研究方向,为在线学习者和一线教师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3.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关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互动以及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的文献和书籍,对所要了解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为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比较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比较中西方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的研究,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络互动系统的应用入手,总结出其应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论题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前提下分析,结合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的应用以及研究的现状,拟定文章的总体框架。4 研究思路与写作提纲4.1研究思路 围绕网络互动的这个系统,研究这个系统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关系。首先研究网络互动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研究在基于计算机网络条件之下的网络互动基础的构建,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的构成要素和特征内容;最后研究基于计算机网络条件之下的网络互动系统的构建,包括系统构建的原则和方法。4.2写作提纲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 1.2研究的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3.1国外的研究状况 1.3.2国内的研究状况 1.3.3国内外目前研究中的问题2.网络教学互动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2.1网络教学互动的相关概念 2.1.1网络教学互动 2.1.2网络教学互动环境 2.2构建网络教学互动系统的必要性 2.2.1系统的影响作用 2.2.2网络互动的要求 2.2.3网络互动的影响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教学互动系统基础的研究 3.1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教学互动系统的构成要素 3.1.1信息库 3.1.2符号薄 3.1.3任务呈现情境 3.1.4工具包 3.1.5任务管理者 3.2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的特征 3.2.1时空的无限性 3.2.2平等性 3.2.3延迟性 3.2.4动态性 3.2.5多样性4.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构建的研究 4.1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的原则 4.1.1异步与同步互动性相结合 4.1.2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4.1.3个性与共性相结合 4.1.4有效性原则 4.2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系统的方法 4.2.1智能化的方法 4.2.2激励的方法 4.2.3感性支持的方法 4.2.4角色扮演的方法 4.2.5主要参与者的方法结语5研究的重难点和可能创新点5.1研究的重难点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构建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新型的网络互动系统的构建和使用。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突破点来解决问题:a.对网络互动的基本理解b.对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的基础的研究c.对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的原则的研究d.对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的方法的研究5.2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从理论上来看,本文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一种研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网络互动的一种研究,是区别于其他网络互动的研究。另一方面,本文是对网络互动系统的研究,并不是单纯的仅仅将网络互动多为研究对象,而是将整个系统作为研究的对象。3 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互动系统的研究将会促进人们网络互动的方式和系统的发展,从而增进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联,更能够充分的利用技术来为人类服务,为人类谋福利。6写作计划与安排(1)2014年9月10月:完成主要资料的收集、整理;(2)2014年11月2015年1月:阅读资料内容,按照论文大纲完成前期论文重难点内容构建;(3)2015年2月2015年3月:充实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初稿;(4)2015年4月2015年5月:修改完善论文初稿,提交论文。 7.参考文献7.1中文部分1陈丽. 计算机网络中学生间网络互动的规律J. 中国远程教育,2004,11:17-22+53-78.2许晓玲.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互动活动探索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5:41-42.3熊秋娥. 在线学习中异步网络互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4姚芳芳.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网络互动环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5严蓉蓉. 网络学习社区中网络互动分析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7.6汪琛. 网络教学互动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7李远航,王子平. 社会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网络互动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09,09:75-77.8尹洁. 促进远程学习中网络互动策略的研究J.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25-29.9丁静,杨金萍. 远程教育中的网络互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8:127+130.10姚芳芳,李思章. 现代远程教育中基于网络的网络互动环境的构建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3:48-50.11白岩,周海燕,王桂艳.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J. 现代情报,2005,10:148-150.12李良,乔海英. 国内网络互动研究文献综述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19-21.13袁新瑞.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互动作用与运用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2:47-51.14陈丽,仝艳蕊. 远程学习中网络互动策略和方法J. 中国远程教育,2006,08:14-17+78.15王爱梅,杨小勤,王爱义. 网络学习环境中网络互动特点的研究J. 继续教育,2006,07:56-58.16关德君,林丽. 基于计算机网络互动教学方式的探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0:40+42.17赵志囡,李剑锋,贾志雷. 计算机网络中的服务J. 现代情报,2006,11:214-215.18张信和,吴迪. 网络远程教学中网络互动的设计策略研究J. 成人教育,2013,01:33-35.19李建生,张红玉. 网络学习社区的网络互动研究教师参与程度和互动模式对网络互动的影响J. 电化教育研究,2013,02:36-41.20黄洪松. 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中的互动作用与运用策略J. 信息通信,2013,09:174.21崔佳,马峥涛,杜向丽. 远程学习中网络互动质量的控制策略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6:34-37+108.22李良,胡晶. 网络培训中网络互动水平评价的实证分析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5-8.23刘小娟,于芬. 网络学习社区中的网络互动J. 中小学电教,2005,01:14-16.24彭盼. 促进远程学习者网络互动和协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 中小学电教,2010,Z2:4-6.25陈志超. 浅谈计算机网络远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J. 新课程(教研),2011,12:188.26张晓艳,刘东华,王仲华. 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探析J. 计算机与网络,2003,06:60-61.27顾冠群,沈苏彬,顾伯萱,赵阿群,沈卓炜. 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网络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3:301-310.28魏嘉. 计算机网络互动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J.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1998,03:70-75.29宋亭. 信息传递与互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3:94+96.30高倩. Moodle平台上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7.2英文部分1Sandra L. Calvert,Gabrielle A. Strouse,Bonnie L. Strong,David A. Huffaker,Sean Lai. Pre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virtual MUD play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8,303:.2Corina Ly,Rapson Gomez. Unique associations of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dimensions with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and social observation anxiety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3,:.3Qiuqin Han,Liu Yang,Yan Liu,Ning Lv,Jin Yu,Gencheng Wu,Yuqiu Zhang. Resiliency to social defeat stress relates to the inter-stra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is influenced by season variationJ. Neuroscience Letters,2013,:.4Fariya Sharmeen,Theo Arentze,Harry Timmermans. Dynamics of Face-To-Face Social Interaction Frequency: Role of Accessibility, Urbanization, Changes in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Path dependenceJ.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3,:.5Kanae Matsushima,Toshihiro Kato.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typical Sensory Processing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Hong Kong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2013,:.6Sarah Brown,Jolian McHardy,Karl Taylor. Intergenerational Analy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Skills: An Analysis of U.S. and U.K. Panel Data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14,:.7Anne Deckers,Jeffrey Roelofs,Peter Muris,Mike Rinck. Desire for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4,84:.8Sawitree Runcharoe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Inclusive Classroom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6:.9Sherry Turkle. Constructions and reconstructions of self in virtual reality: Playing in the MUDsJ. 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1994,13:.10Brian P. Bloomfield. Social interaction, private knowledge, and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J. Interchange,1987,183:.11Eun Mee Lim. Patterns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peers in the computer are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12,73:.12JongYoung Kim.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Bul. Am. Soc. Info. Sci. Tech.,2005,263:.13Thilo A. Mueller,Hans Georg Gemünden. Founder team interaction, customer and competitor orientation in software venturesJ. Management Research News,2009,326:.14Tadej PRAPROTNIK. Characteristics of Establishing Social Interaction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Drustvena istrazivanja: Journal for General Social Issues,2007,161:.15M. Duijn,L. H. Immers,Frank Waaldijk,H. J. Stoelhorst. Gaming Approach Route 26: a combin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design tools and social interaction.J. J.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2003,6:.8.附录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