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H3C 视讯产品常见故障定位导手册.doc

    • 资源ID:2400294       资源大小:1.32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H3C 视讯产品常见故障定位导手册.doc

    H3C 视讯产品常见故障定位导手册v1.0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修订记录Revision Records日期Date修订版本Revision描述Description作者Author2009-3-15V1.0初稿刘圣宁目录1前言32影响视讯会议效果的因素32.1输入输出设备42.2音视频编解码62.3网络传输质量72.4会议室环境83呼叫类问题处理84音频类问题处理104.1单机类104.2点对点呼叫类114.3简单会议类125视频类问题处理145.1单机类155.2点对点呼叫类175.3简单会议类196硬件类问题处理216.1ME5000产品216.2MG终端产品236.3外设267案例277.1ME5000产品案例277.2MG终端系列产品案例297.3Topview软终端产品案例301 前言视讯会议系统是一种以音视频远景呈现为表现方式,让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效果的多媒体通信产品,外加它与生俱来的实时性、交互性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视频会议的效果,从而影响使用者的主观感受。视讯会议系统问题的产生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如视音视频输入输出设备、音视频编解码方式、网络传输质量、视讯会议室环境等,因此视讯会议系统出现的故障往往难以分析定位。本手册通过分析引入问题的各种因素,归纳总结音频、视频、呼叫、硬件等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最终整理出问题定位的思路与方法,本手册可以协助工程师定位视讯会议系统中的各种常见故障。2 影响视讯会议效果的因素视讯会议的效果受多个因素影响,效果的感受还因人而异,只有将各个因素拆分开来,深入剖析,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从图2-1的媒体流的传输过程中可以看出,从信号采集、音视频编解码、网络传输,最后到信号的输出,众多组成环节中均可能引入问题,并最终影响视讯会议系统的效果。图2-1 媒体流传输过程2.1 输入输出设备(1) 输入设备:输入信号源采集的是会场的原始声音和图像,如果信号源本身质量不佳,在随后的编解码过程中无论采用多么优秀的技术也无法实现较好的效果。A. 音频采集:在音频方面主要的输入源为麦克风,目前业界主流的麦克风按工作原理分为动圈式和电容式两种,按指向性可以分为定向式和全向式。每种麦克风都有自己的工作特点,要在合理的环境合理原则。一般视讯会议系统建议选择电容式麦克风,当会议为自由讨论等交互形式时建议选择全向麦克,若会议是大型、正式的形势建议选择定向式麦克风。特性应用场景动圈式麦克 不需外部供电,可以直接从接入系统中采集信号。 对声音质量要求不高的场景 电容式麦克 需要48伏幻象供电,灵敏度、瞬时响应能力和频繁范围较好。 对声音质量要求较高的场景 全向型麦克 从所有方向接收声音,没有方向限制 适合于自由讨论的互动型会议 定向型麦克 有较强方向性,远离音源时信号衰减强烈 适合于大型、正式的会议形式 表2-1 麦克风的特性比较B. 视频采集:在视频方面主要的输入源为摄像头,图像传感器是摄像头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其元件的不同可以分为CCD类和CMOS类摄像头。CMOS类摄像头多应用于较低影响品质的产品中,他的优点是制作成本低功耗也低。CCD类摄像头多应用于摄像摄影方面,成像效果好但功耗较大。为了达到较好的图像效果,视讯会议系统普遍使用CCD摄像头。分类特性应用场景CMOS类摄像头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成像效果低,功耗低,制作成本低 多用于较低影像品质的方面 CCD类摄像头 电荷耦合元件,成像效果好,功耗较高,制造成本高 应用于摄像摄影方面等方面 表2-2摄像头的特性比较(2) 输出设备:视讯会议的效果在输出设备上直接被人们感知,输出设备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接收者的主观感受。A. 音频输出:在建设视视讯会议系统时,在音频输出方面多采用调音台+功放+音箱相配合的方式。调音台是视讯会议系统音响的核心,专业的调音台以及专业音响效果的调节会营造良好的视讯会议环境。B. 视频输出:常用的视频输出设备有CRT显示管电视机、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机、投影仪,根据他们各自成像原理,输出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显示设备清晰度动态效果色彩表现可视角度CRT显像管电视机 细腻、清晰度高 流畅 每个像素点发光,色彩鲜艳 任何角度看都不会感觉失真 液晶电视机 颗粒小,线条细,图像显示平滑 响应慢略,有“拖影”现象 颜色的过渡自然柔和 受限 等离子电视机 有明显的线条感,画面显得粗糙一些 流畅 颜色稍亮,画面显得鲜艳 170度以上 投影仪 受空间限制,一般需要3米以上才能投射出较好的效果 中等 色彩还原性不佳,不够鲜明 好 表2-3 视频输出设备性能对比CIF一般适合21寸一下的电视机;4CIF适合29寸以下的电视机;29寸以上电视机适合4CIF以上,如720P,1080P2.2 音视频编解码音视频编解码协议是整个视频会议系统的核心,在相同的使用环境中合理选择音视频编解码协议的组合可以达到更理想的视频会议效果。(1) 音频编码协议:音频编码常用的模型有波形编码器和声音合成器两种。波形编码器会尽可能重构出包括背景噪音在内的模拟波形,因此会产生较高的音质。声音合成器不会再生原始波波形。这种编码器会预先定义一个话音模型,把将要进行编码的话音与模型对比分析形成新的波形。编码类型工作原理主要协议位率(Kbps)编码延时(ms)质量(MOS)波形编码器(Wave form Coder)尽可能重构出包括背景噪音在内的模拟波形。G.711A/U640.754.2G.72616;24;32;4013.85声音合成器(Vocoder)预先定义一个话音模型,把将要进行编码的话音波形与模型进行对比分析。G.7281623.61G.729853.92G.723.15.3;6.37.5;103.8;3.65表2-4视频输出设备性能对比宽频语音:频带在507000 Hz的话音称为宽频语音 ² G.722及G.722.1:G.722 采样率为16KHz,位率为48-64Kbps,G.722.1是在G.722基础上发展而来,在采用率相同的情况下提供更高的压缩比,位率为24Kbps-32Kbps,它们可提供7kHz的音频带宽(50-7000 Hz) ² AAC-LD(Advanced Audio Coding-Low Delay ): MEPG4 AAC-LD音频编码技术可以在32-64Kbps速率下提供20KHz宽带CD级音频,并且可以同时支持立体声传输技术(2) 视频编码协议:视频领域主流的视频协议有H.263、H.264、MPEG2和MPEG2。H.26X系列多应用于视频业务领域,MPEG系列多应用于介质存储领域。在带宽低于2M的情况下,H.264编码的图像质量优势明显,它是在低带宽下保证高质量图像的利器;在带宽大于3M左右时,H.263的图像质量会处于优势地位,它是高带宽下高质量图像的典范。图2-2 视频输出设备性能对比2.3 网络传输质量视讯业务是基于IP网络的一种实时应用,由于其自身实时性、交互性的特点,相对于其他IP网络业务要求网络提供更高的带宽,对于网络丢包、延时和抖动也更加敏感,根据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的规定,进行多媒体传输的网络性能要求达到1级或1级以上。网络性能指标网络延时上限网络抖动上限网络丢包率上限网络包误差率上限指标值400ms50ms1/10001/1000表2-5视频输出设备性能对比(1) 带宽:视讯会议系统中一般指的会议带宽为RTP的开销,而视讯会议所占用的实际网络带宽还要加上IP头及链路头的开销,故一般计算实际占用的网络会用会议带宽×1.5,若会议带宽为768K,则实际占用带宽为1152K,根据实际物理带宽选择合理的会议参数尤为重要。² 带宽紧张(1M)的情况下,建议采用压缩比较高的H.264编解码。² 带宽足够(4M)的情况,建议采用H.263 4CIF编解码。² 普通带宽(2M左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H.263 CIF或H.264 CIF编解码。(2) 丢包:在IP网络带宽资源不足或者网络发生拥塞的情况下,丢包在所难免。丢包是导致语音和图像质量劣化的最本质原因。人所看到的图像是由一秒钟连续播放的多幅前后关联的视频图像形成,每幅图像都是通过前后不同的数据包进行重构而成,故当丢包产生时,对图像重建即产生影响,轻则图像出现马赛克,严重则可能出现图像停滞或掉线的问题。(3) 延时: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从网络传输、信号处理、排队转发都会产生延时,延时过大会影响会议交互的实时性,会加重回声的负作用,更严重会导致视频和音频不同步甚至掉线,如果通信双方在交互过程中,有超过300ms的延时,就会导致双方交流困难,有明显不适的感觉。(4) 抖动:抖动过大会严重影响视讯业务的音视频主观质量,造成图像和语音的不连贯,如语速的时快时慢、图像的横条、图像凝固和快进等。开展实时视讯业务的网络抖动最好控制在 50ms以内。2.4 会议室环境(1) 色调与色彩:会场装修一般不宜采用“白色”和“黑色”等色调,这两种颜色会对人体产生“反光”和“吸光”的效应。可适当考虑冷暖色调,北方宜采用暖色调,南方宜采用冷色调。(2) 光源与照度:光源与照度是会议室的基本条件,室内避免采用自然光源,若采用人工光源应选择冷光源,如三基色灯。会议室内摄像机区的照明度控制在750LUX12500LUX之间,非摄像区的照明度应小于80LUX。(3) 供电与接地:为保证会议室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减少电源带来的电器串扰,建议使用不同的供电系统为不同的设备进行供电。在接地方面,与交流电的零线严格分开,否则零线不平衡将会对图像产生严重的干扰。(4) 会场布局:会议室的人均空间应保持在2平方米2.5平方米,会议室的净高应大于3米,长宽比控制在3:2左右。监视器尽量放置在相对于与会者中心的位置,人与监视器的距离大约46倍屏幕高度,摄像机的最佳位置与监视器的位置基本相同,扬声器的位置可放置在会议室的四角,实际中常常是挂在四周的墙上。3 呼叫类问题处理通话连接类故障原因较为简单,主要来源于终端/MCU配置错误和网络等因素。以下按照问题现象逐个介绍(1) 终端提示“网络断开,请检查网络连接”² 可能是终端未连接网线,或网络设备未上电,请检查接线及网络设备情况;² 可能是网线损坏,请检查网线是否完好;² 可能是终端网口损坏,请将该网线连接到PC上以排查网口是否有问题,如果网口损坏,建议更换另一个网口使用。(2) 终端提示“对方不可达”,或MCU提示“对方未开机或者网络不通”² 可能是两端网络不通,可通过ping命令检测两端网络是否可达;² 可能是两端网络参数配置错误,请检查终端或MCU的网络参数是否正确;² 可能对端非H.323设备,请确认对端设备类型;² 可能是两端启用的协议类型不一致,请检查两端的协议类型是否同为H.323或SIP;² 当终端呼叫某MCU的IP地址提示“对方不可达”时,可能是由于该终端不处于MCU正在召集的会议中,请检查MCU中正在召集的会议是否包含该终端;² 可能是MCU配置会场IP地址与实际会场地址不一致,请检查确认;² 可能是MCU路由配置错误,导致某网段的终端通过该路由无法到达,请确认MCU路由配置² 可能是终端(本端已注册)呼叫了一个未在GK上注册的号码,请检查该号码是否已注册到GK上;² 可能是防火墙禁用了1720端口,导致呼叫无法建立,建议网络中存在防火墙时考虑该因素,开放终端呼叫所需的端口。(3) 终端提示“对方拒绝”,或MCU提示“对方拒绝呼叫”² 可能是对端未设置自动接听并挂断了本次呼叫,或呼叫超时,自动挂断,请确认终端是否按“呼叫”键接听;² 可能是本端未注册GK,远端已注册GK,GK拒绝了本次呼叫,请检查呼叫两端的注册服务器状态是否一致;² 可能是GK设置了“网段控制呼叫和呼叫带宽”,且限制的带宽小于实际呼叫所使用的带宽,请登录GK界面检查配置参数。(4) 终端提示“对方忙”² 可能是对端正处于通话中,或对端正在呼叫建立过程中,请检查对端状态。(5) 终端提示“能力协商失败”或MCU提示“MCU拒绝对方的打开视频逻辑通道请求,视频带宽不匹配”² 可能是双方能力协商不匹配,请检查MCU会议参数与终端能力是否匹配,并将MCU参数修改为终端所能支持的范围,重新召集会议观察。(6) 终端在建立连接后,图像黑屏,并显示“小眼睛”图标² 可能是NAT或防火墙设备未将终端传输视频所需端口开放,可通过终端统计信息查看是否有主流码流接收确认,建议开放该端口后重新测试;² 可能是终端无法解码对端的视频码流,该情况一般发生在与友商的互通测试中,建议断开呼叫,抓取终端建立呼叫全过程中的报文。4 音频类问题处理根据故障发生的组网条件,将音频类故障分为:单机类故障、点对点通话类故障、简单会议类故障,以下按照各故障类型逐个介绍。4.1 单机类4.1.1 单机连接示意图图4-1单机连接示意图从组网图可以看出单机类音频故障主要来源于终端与外围设备:音频源(麦克风、DVD、调音台)、音频输出设备(电视机、调音台、功放、音响)、音频线缆等。4.1.2 常见故障分析(1) 终端开机后无开机音乐,开机图像显示正常,或者发声测试无声音输出² 可能是音频输出设备音量设置过小,或被静音,请检查音频输出设备的音量;² 可能是音频输出设备未上电或配置错误(涉及调音台、功放的接入需要考虑该因素),请检查音频输出工作状态,并确认配置无误;² 可能是电视机接线问题,请确认所连接的电视机音频输入口与视频输入口相匹配,例如:将MG6060的视频输出连接到电视机的第一组视频输入接口上,在连接音频线缆时必须也将其接入到第一组音频输入接口上,否则电视机无声音输出;² 可能时音频线缆问题,请检查音频线缆是否完好。(2) 音频本地环回测试无声音² 可能是终端的音频源设置错误,请检查终端音频源配置,确认所连接的音频输入接口是否已被选中;² 可能是音频源故障,无声音信号输出,请检查音频源是否正常;² 可能是终端的音频输入增益设置过小,请检查终端音频输入增益设置;² 可能是音频输入线缆问题,请检查线缆是否完好。(3) 音频本地环回测试时声音有杂声、失真、爆破音或断续² 可能是麦克风或音频输入设备信号质量问题,建议检查输入源的声音质量;² 可能是发言者离麦克风距离过近,造成采集的声音失真,建议不要将麦克风自带的海绵套摘除,且说话时与麦克风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说话时的气流影响到麦克风的采集;² 可能是音频输入线缆问题,造成信号异常,建议检查线缆是否完好4.2 点对点呼叫类4.2.1 点对点呼叫交互模型图4-2 点对点呼叫交互模型点对点通话类音频故障主要来源于:终端回声抵消类型设置(强回声、弱回声)、会场环境(麦克风与音箱的摆放距离、方向等)、网络状态等4.2.2 常见故障分析(1) 音频环回测试正常但通话中对方无法听到本会场的声音,或本会场无法听到对端的声音。² 可能是本端/远端设置了“闭音”或“静音”,建议进入系统配置音频设置高级设置确认该配置参数,或者通过遥控器“闭音”或“静音”快捷键修改配置。(2) A说话,B将麦克风打开,A能够清楚的听到自己的回声。² 可能是由于调音台配置问题,将本会场终端输出的声音混入到终端的输入,建议检查调音台配置,或将麦克风直接连接到终端再次测试确认。² 可能是B终端未启用回声抵消功能,建议配置启用回声抵消功能。² 可能是B会场环境较为恶劣,室内产生持久的回声,造成回声抵消机制失效,建议B会场将输出音量调小再进行测试确认1、回声抵消类型分为【强回声】和【弱回声】,【强回声】适用于小型会议室,回声持续的时间较短;【弱回声】适用于较大的会议室,或室内声学处理较差,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持续的回声。2、回声抵消分为【麦克风回声抵消】和【RCA回声抵消】,默认启用麦克风回声抵消,如果涉及调音台通过RCA音频输入口接入终端,需启用【RCA回声抵消】。(3) A和B同时说话,发现有一方听到的声音有切音(即声音的短时断续),或一方说话另一方在插话时听到的声音有切音。² 该现象是回声抵消机制造成的,目前业界对Double-talk模式(即两端同时说话)的处理存在两种策略:1、两端声音都无切音,但会出现回声;2、尽力消除回声,但会出现切音,我司采用后一种的策略,实际应用中也很少遇到两端同时说话的情景。(4) A说话,B将麦克风打开,A在说话一开始能听到自己的回声,然后消失。² 该现象是回声抵消机制造成的,回声抵消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测试回声效果时,应模拟实际说话的音量连续读一段文字,聆听回声是否从有到无,避免大声呼喊或每次只说简短的文字。(5) A说话,B听到的声音会出现断续。² 可能是网络存在丢包,导致断续,建议B通过统计信息查看音频接收是否存在丢包4.3 简单会议类4.3.1 简单会议组网图4-3 简单会议组网从组网图来看简单会议类故障除包含单机类和点对点通话类的所有故障外,还可能由于对MCU的操作不当引入的人为“故障”,如对会场麦克风/扬声器的控制、默认开启/关闭麦克风/扬声器的设置、主场观看/广播会场自动/手动打开麦克风的设置、全部开启/关闭会场麦克风/扬声器设置等。4.3.2 常见故障分析简单会议中音频故障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丢包造成的音频断续,另一类是由于某个或某些会场因素造成其它会场听到的声音出现回声、断续、杂声等异常。(1) 丢包类音频故障排查此类问题原因有三种可能:音频发送侧丢包、音频接收侧丢包或音频转发侧丢包。如果是接收侧丢包,故障侧会场统计信息会显示音频接收存在丢包,且当统计显示存在新的丢包时,随即听到的声音就出现断续,则需要排查MCU到故障会场的下行线路问题。如果不是接收侧丢包,即听到声音断续的会场统计信息并未显示丢包。(2) 个别会场原因造成声音回声、断续、杂音等异常遇到此类问题,可首先在MCU控制界面中将所有会场麦克风关闭,然后打开调试者所在会场的麦克风,再逐个打开其它会场麦克风,以观察当某会场麦克风被打开时故障现象出现。找到故障会场后,将会议结束,然后通过调试者所在会场呼叫故障会场终端,在点对点状态下调试,调试完成后再召集原先的会议确认问题是否解决。² 音频类故障处理过程关注重点² 发言者与麦克风距离尽量保持在10cm以上,避免离麦克风过近导致声音采集出现爆破音或失真;² 终端的音频输入输出增益推荐配置为4,增益设置过高会导致声音失真,可通过调整会场调音台或音箱设备调节音量;² 注意麦克风与音箱设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切勿使麦克风对准音箱,或两者距离过近;² 当判断出某会场为故障源,且该会场通过调音台输入或输出时,调试时应先摒弃调音台,直接使用麦克风输入,电视机输出,测试是否仍存在该现象,然后在逐步恢复原有接线模式进行排查4.3.3 问题定位思路【例】在下图所示的简单会议中,会场C听到A的声音存在断续,且C统计信息显示音频接收无丢包。该问题的定位思路如下:图4-4 简单会议中的音频媒体流流向【问题定位思路】在排查问题之前要明确音频媒体流流向:A、B、C会场将各自音频发送到MCU,MCU分别将各路音频码流解码,然后将除目的会场外的其它会场声音混合,再次编码发送到相应的会场,如发往B会场的声音包含A和C,不包含B。² 首先观察C听B会场的声音是否也断续,如果不断续,且所有其它会场听A都存在断续,则说明A的上行链路存在丢包;² 如果C听B存在断续,且所有会场听其余会场的发言都存在断续,则说明是由于音频转发侧丢包,即MCU接入网络丢包或MCU双工模式协商问题。【逻辑图】图4-5 故障排查思路5 视频类问题处理根据视频会议的典型组网应用,将视频故障类型大致分为:单机类故障、点对点通话类故障、简单会议类故障、级联会议类故障。5.1 单机类5.1.1 单机连接示意图图5-1单机连接示意图从组网图可以看出单机类视频故障主要来源于终端与外围设备:视频源(摄像头、DVD、便携机或视频矩阵)、视频输出设备(电视机、显示器或投影仪)、线缆(RCA、S-Video或VGA线缆)等5.1.2 常见故障分析(1) 终端开机后无图像² 可能是终端尚未启动或未启动完成,请观察终端左侧指示灯是否为绿色(绿色表示已启动完成,黄色表示正在启动,不亮表示未启动);² 可能是显示设备未开启或选择了错误的输入接口,请检查显示设备是否已处于开启状态,且是否选择正确的输入接口;² 可能是连接终端与显示设备的线缆损坏,请检查终端和显示设备的连接是否正常,线缆是否完好。(2) 终端开机后输出彩条图像(正常应显示产品LOGO图像)² 可能是连接到辅流输出口或本地监控口,且辅流或主流未连接视频源,请检查是否正确连接到终端的主流输出接口(MG6060默认主流输出口为Video Out1和Video Out 3,MG6050(S)默认为Video Out 1,MG6030的两个Video Out输出口同时输出主流信号)。(3) 开机后主菜单界面中小画面显示为蓝屏,或视频回环测试时显示蓝屏,或按遥控器“本端”键后显示彩条² 可能是主流输入源选择与实际接线不吻合,请检查主流输入源配置与视频源接线情况;² 可能是视频源故障,无信号输出,请将连接到终端上的视频源直接连接到显示设备上,以确认视频源正常;² 可能是连接视频源与终端的视频线缆损坏,请检查视频源和终端的连接是否正常,线缆是否完好。(4) 本端小画面/全屏图像频繁由模糊到清晰,再由清晰到模糊² 可能是摄像机故障导致的频繁聚焦问题,请将视频源直接连接到显示设备上,以确认视频源是否正常。(5) 本端小画面/全屏图像存在黑色带状滚动条纹干扰² 可能是视频源信号本身存在干扰,请将视频源直接连接到显示设备上,以确认视频源是否正常;(6) 本端小画面/全屏图像存在波纹、雪花、噪点等干扰² 可能是视频源信号本身存在干扰,请将视频源直接连接到显示设备上,以确认视频源是否正常;² 可能是连接视频源与终端的线缆过长、质量较差或损坏,导致信号产生干扰,请更换视频线缆,以确认线缆是否正常;² 可能是终端所连接的电源系统地线与零线接反了,导致在向显示设备传输视频信号时出现干扰,建议检查电源接口接线是否正确,或直接与显示设备连接在相同的电源系统上。(7) 本端小画面/全屏图像失真(表现为亮度、色度、对比度、饱和度与实际场景相差较大)² 可能是终端主流图像参数设置不合理,建议进入系统设置视频设置主流视频设置视频参数界面,将配置恢复为“默认值”并保存,观察图像是否恢复;² 可能是视频源问题,可将视频源直接连接到显示设备上,以确认视频源是否正常;² 可能是终端硬件损坏,导致视频接口故障,建议更换终端以确认该问题² 可能是显示设备问题,建议更换显示设备确认该问题。(8) 本端小画面/全屏图像倒置² 可能是视频源信号中图像已倒置,可将视频源直接连接到显示设备上,以确认是否由于视频源导致(该问题一般出现在使用Sony D70作为视频源时出现,由于D70摄像机提供吸顶功能,因此可设置将图像倒置。使用时需注意:正常放置在桌面时,可将摄像机后面的“IMAGE FLIP”拨码开关调整为“OFF”;将摄像机吸顶安装在天花板上时,需将拨码开关调整为“ON”。注意在上述调整后需将摄像头重新上电设置才能启效)。(9) 本端全屏界面中通过终端遥控器无法控制摄像头² 可能是未连接摄像机控制线缆或线缆故障,请检查确认;² 可能是线缆连接的串口与配置不符,请检查两者是否对应;² 可能使用的摄像头不在我司所支持的范围内,目前我司仅支持对Sony D70/D100摄像机的控制,其它型号或类型的摄像机不保证可以正常控制;² 可能是摄像机故障(Sony摄像机前方的“STANDBY”灯为红色时表示摄像机硬件故障,将不响应控制信号),可替换一个摄像头以确认。(10) 本端小画面/全屏图像正常,视频环回测试中出现图像花屏、拖影、黑屏或色块等异常现象² 可能是终端软件版本问题,请升级终端版本到最新的发布版本;² 可能是终端硬件问题(升级到最新版本后仍存在问题),请返厂维修5.2 点对点呼叫类5.2.1 点对点呼叫组网图5-2点对点呼叫组网点对点通话类视频故障除包含所有单机故障外,还来源于:连接网络(网口协商、限速、丢包、延时、抖动)、与呼叫相关的配置信息(隐私、辅流设置、帧率/协议设置)。5.2.2 常见故障分析(1)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显示的远端图像为绿色与灰色相间的横条纹² 可能是B在通话中/前启用了“隐私”功能,可通过按“隐私”键去除,或断开呼叫,进入系统设置视频设置主流视频设置菜单,将“自动发送视频”复选框选中并保存。(2)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显示的远端图像为黑屏,中间有一个“小眼睛”图标² 可能对端是一个纯语音终端(IP电话或手机通过网关接入),无视频数据;² 可能传输网络中存在防火墙,B的视频数据传输端口未打开,导致A无法收到B的视频数据,可通过修改网络配置解决。(3)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显示的远端图像停顿感较强,且统计信息无丢包² 可能是B的帧率设置有误,这种情况下通过A的统计信息可以看出接收的视频帧率稳定在某一参数(小于25帧/秒),可进入系统设置视频设置主流视频设置菜单,将“视频帧率”参数设置为“流畅”并保存;² 可能是呼叫带宽过低导致,建议在4CIF视频格式下,且主流带宽不低于1856K,CIF格式下带宽不低于384K。(4)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显示的远端图像模糊,且统计信息无丢包² 可能是呼叫带宽过低导致,建议在CIF格式下带宽不低于384K。(5)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显示的远端图像有较明显的停顿感或花屏或拖影或发虚或色块现象,统计信息显示有丢包² 可能是A或B与交换机的网口协商问题,建议将终端和交换机的网口属性都设置为“Auto”;² 可能是A与B之间的传输网络存在乱序或丢包,建议在A侧抓包,通过报文分析查找原因,可通过降低呼叫带宽(主要解决由于带宽不足导致的丢包情况)、设置网络QOS(主要解决由于线路丢包情况)或启动终端NAA功能(基本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问题,但会增大延时)解决。(6)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显示的远端图像延时较大² 可能是A与B之间的传输网络存在较大的延时,可通过ping命令测试定位;² 可能是终端A启用了NAA功能(抗抖动或抗丢包),建议禁用NAA后观察。(7)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显示的远端图像锯齿感较明显² 可能是CIF图像显示在大尺寸显示设备上,图像被比例拉伸造成,可观察A统计信息中接收的主流视频格协议,如果带宽允许,建议增大呼叫带宽,并将B视频格式设置为H.263 4CIF观察效果(H.263 4CIF需要在2M以上带宽才能有清晰且流畅的图像效果,低于2M呼叫带宽,图像会出现明显的跳跃感,可在运动量较小的场合且已观察过实际效果的情况下使用)² 可能是呼叫带宽过低,可观察A统计信息中主流视频码率确认,建议设置更高的呼叫带宽观察。(8)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无法启动辅流² 可能是A或B不支持双流功能,建议检查终端配置;² 可能是A或B设置辅流模式为“无”,或者有一侧设置了“nonH239-Dual”模式双流,而另一侧设置“Live”或“Presentation”,建议两台终端都启用双流,并设置为相同的辅流模式。(9)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启动辅流时,“VGA码流”为灰色,只能启动CIF码流² 可能是A设置的辅流输入源为非XGA端口,建议检查辅流源设置;² 可能是A连接的XGA输入源信号为1280×1024,系统不支持该格式下发送VGA码流的辅流;² 可能是辅流协议协商为H.264 CIF,该协议下系统不支持发送VGA码流的辅流。(10)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接收到的辅流图像为蓝屏² 可能是终端辅流输入源无信号或未连接,请确认辅流输入源设置与接线情况;² 可能是XGA输入源信号不在我司支持的信号范围内(MG6060/50(S)支持的XGA格式为:800×600 85Hz、1024×768 60/75/85Hz、1280×1024 60Hz),请检查XGA输入源信号格式。(11)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接收到的CIF辅流帧率为01,码率也时有时无,辅流图像严重断续,但统计信息显示无丢包² 可能是终端B的辅流输入源为N制(该问题一般在将DVD输入作为辅流源时出现,是由于我司MG6060/50(S)辅流源仅支持P制),建议将B的辅流输入源切换为P制。(12) A和B点对点通话中,A接收到B发送的CIF辅流正常,但接收到的XGA辅流有较严重丢包² 可能是A和B之间的网络中路由器的转发性能或FIFO队列过小导致转发丢包,该问题一般出现在网络中存在CISCO路由器的情况(CISCO默认FIFO队列为40,建议修改为1000),建议修改路由器配置5.3 简单会议类5.3.1 简单会议组网图5-3 简单会议组网简单会议类故障除包含单机故障、点对点通话类故障外,还来源于:ME5000配置、会议参数配置与终端配置不一致。5.3.2 常见故障分析(1) ME5000会议中,呼叫带宽较大时,所有终端收到的图像都出现花屏、拖影、马赛克等异常现象,带宽较小时花屏现象稍好,但各终端点对点呼叫图像完全正常² 可能是ME5000与交换机/路由器之间网口协商问题,建议交换机通过GE口连接ME5000,且端口属性设置为“Auto”,该问题可通过查看交换机端口状态定位(查看转发报文是否存在丢包;² 可能是ME5000接入带宽受限,如ME5000接入带宽为10M,在召集10个512K的终端入会时,图像正常,而召集10个1M的终端入会时,可能会出现丢包。(2) ME5000会议中,A无法发送辅流,但A和B点对点呼叫辅流可以正常收发² 可能是ME5000未设置辅流带宽,请检查会议参数;² 可能是ME5000会议列表中未将A设置为“双流发送者”,请将会议列表中A的双流发送者复选框勾选;² 可能是ME5000配置辅流格式为H.264 CIF,且音频格式选择了G.722或G.728,而MG6060/50(S)不支持该组合,建议修改ME5000会议参数。(3) ME5000会议中,A观看到本会场的图像有明显延时² 以上述组网图为例,A观看到本会场图像时,其过程如下:A采集摄像机图像,将其编码后通过网络发送到MCU,再由MCU将其发回,A解码后输出到显示设备上显示,期间还需要加入两次网络传输的延时。因此该过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延时,通常如果忽略传输网络引入的时延,该延时在500ms以内即表示在正常范围内;² 可能是ME5000或终端启用了NAA等配置,造成延时,建议检查会议/终端的配置。5.3.3 问题定位思路【例】如5-4图所示的简单会议中,A会场的图像正在被ME5000广播,即所有会场(包括会场A)都观看会场A的图像。此时总部会场观看到A的图像出现花屏现象。该问题定位思路如下:图5-4 A会场被广播时的视频媒体流流向【问题定位思路】(1) 从数据流向图来看,当所有人观看会场A时,各会场收到的视频数据是相同的,因此先观察C收到A的图像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则说明(该会议中只要有一个会场观看A的图像正常,则都能说明下述几点):a、会场A编码数据正常;b、会场A到MCU的上行线路正常;c、MCU发送的视频数据正常。那么,问题的原因是MCU到总部会场的下行链路问题(可通过终端统计信息观察在花屏的同时是否出现丢包来定位),或者总部终端单机问题(可通过视频环回测试来定位);(2) 如果C观看A的图像也出现花屏,则需要进一步观察所有会场互看是否存在花屏,如果都存在花屏现象,则该问题原因与简单会议类常见故障1中描述的相同;(3) 如果其它会场之间互看都正常,唯独观看会场A出现花屏,则问题原因为A会场到MCU的上行链路问题(可将会议结束,会场A以与会议相同的视频格式与带宽呼叫总部会场,观察总部会场接收是否存在丢包来定位)或者终端A单机问题(可通过视频环回测试来定位)【逻辑图】图5-5 定位思路流程图6 硬件类问题处理6.1 ME5000产品² 管理口:旧硬件平台为LAN4,新硬件平台为FE口。² ME5000软件方式恢复出厂方法:在“系统维护-恢复出厂”中点击“恢复出厂设置”² ME5000 CONSOLE口方式恢复出厂方法:连接PC CONSOLE口与ME5000控制口(CONSOLE口),设置波特率为19200,重新启动ME5000,待完全启动后按下“Shift+?”此时会出现提示菜单,按照提示按下“D”,系统即进行恢复出厂。6.1.1 整机常见故障(1) 指示灯告警,请系统工作不正常:【定位方法】开机后等待大概2分钟后设备完全启动。尝试PING以及登陆ME5000的管理界面,如果无法PING通及登陆,则通过CONSOLE口登陆恢复出厂后再观察指示灯状态以及是否能正常使用,如故障依旧则说明该ME5000损坏。(2) ME5000可PING通但无法登陆:【定位方法】排除网络IP冲突的可能,直接将电脑连接ME5000的LAN口或者通过没有连接其他设备的交换机连接,再次PING以及通过WEB登陆,如果无法登陆需要重置PC的WEB浏览器以及更换PC进行测试。无效则通过CONSOLE口登陆恢复出厂设置再进行尝试,如无法恢复则说明ME5000故障。(3) 指示灯正常但无法PING通及登陆:【定位方法】通过CONSOLE口登陆恢复出厂设置再进行PING及登陆测试,如无法恢复则说明ME5000故障。(4) 设备无法登陆且CONSOLE无法登陆:【定位方法】更换CONSOLE线缆及登陆PC,注意PC串口设置正确,如均无反应则说明设备故障。(5) 设备使用正常但软件升级失败:【定位方法】升级前先注意版本跨度不要太大,如从81XX升级到83XX可先升级到E8116,再升级到E8303后再升级至最新版本,如再出现问题可清

    注意事项

    本文(H3C 视讯产品常见故障定位导手册.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