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电子货币论文.doc

    • 资源ID:2398746       资源大小:83.50KB        全文页数:4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电子货币论文.doc

    详解电子货币目录第一章 引言 1.1文章的由来 1.2写作背景与选题意义1.3国内关于电子货币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1.4本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第二章 电子货币的概念2.1电子货币的演变2.2电子货币的定义2.3电子货币的分类2.4电子货币的优势2.5电子货币的发行2.6电子货币的今生来世 2.6.1现阶段的电子货币 2.6.2电子货币的未来第三章 电子货币与中央银行 3.1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影响3.2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2.1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3.2.2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3.3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冲击第四章 电子货币与风险4.1电子货币存在的风险 4.2电子货币的风险控制第五章 关于电子货币的政策建议第六章 结语6.1写在后面的话 6.2参考文献第一章 引言1.1文章的由来清明节的一天(4月5日),我无奈的呆在宿舍而不能回家,百无聊赖之际,打开电脑,到淘宝去逛逛。胡乱点了几下以后,突然瞥见余额宝,想起近来四大行与支付宝闹得乱纷纷的,于是稍稍留了意,点进去,竟也鬼使神差得向里面转了一千块钱,心想:毕竟能生息嘛,总比呆在银行卡力强。这样,我就算是首次涉足网络金融了。开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就要求写一篇关于电子货币与网络银行的论文,算作是平时成绩的依据。恰巧当时我又刚刚迷上黄达的金融学,对货币的历史很着迷,三下里合一处,于是我就决定写关于电子货币基础概念和理论的文章。断断续续地搜集资料,一点一点的整理,从清明节到现在可算是弄完了。1.2写作背景与选题意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货币,货币的形态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质货币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出现使网上支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内的应用、银行业务和货币的形式也在逐步的演变。因而,基于网上银行的电子货币随之应运而生。世纪之交,网络虚拟货币开始在互联网络上出现,经过短短儿年的迅速发展,目前在因特网上的应用电子货币可以自由流通,已成为互联网上电子商务活动和商品交换广泛使用的支付工具和中间手段。腾讯0币、新浪U币、网易POPO币等网络货币的出现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因其特点是将现金或货币无纸化、电子化和数字化,便于利用电子计算机,便于在网络银行中使用,便于在各种计算机网络上进行传输、支付和结算,便于实现电子支付、网络支付和在线支付。利用这些虚拟货币极大的提高了网络银行的支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极大的提高了网络银行的信誉,为网络银行和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电子货币是适应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电子化货币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本文重点在学习与论述电子货币的基本知识,开阔视野,弥补知识短板,意在助力于相关课程的学习。1.3国内关于电子货币及其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对电子货币的研究主要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而开始增加的。迄今为止,对电子货币的研究我国己经出现了很多文章。文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研究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和现状;另一部分则侧重研究电子货币的出现对当前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其制定的货币政策的冲击,其中后者是研究重点。 关于电子货币发展的文献,其中不仅包括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层次和相关货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的讨论,还包括电子货币本质的研究。王康、洪武、宁艳茹(2001)提出电子货币发展策略,从不同的几个方面诊释了我国电子货币发展需要考虑的新策略。唐平、张未、杨佳妮(2004)在文章中指出,电子货币与原信用货币相比,发行机构不同,打破了国界,采用技术上的加密算法或认证系统来实现防伪等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货币本身的交易媒介、计算单位、价值贮藏等功能。李宇乐(2010)从概念、特点以及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对电子货币与虚拟货币的差异进行了深度分析。周光友(2005, 2007, 2009)分别研究了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效应的分析,以及电子货币替代效应的实证分析,从多方面诊释了电子货币发展对当前货币领域的影响,以及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传统金融理论带来的巨大挑战。通过周光友的研究可以得出电子货币的出现减弱了货币在空间上的限制,同时加大了货币的流动速度,货币的替代效应的突显也减弱了传统交易性货币的供给;同样,电子货币的出现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也产生了影响;文章还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电子货币对我国金融资产的界定越来越模糊,其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有着明显的特征。 新生事物的出现,必定引来新问题的出现。电子货币以一种新型货币的形式出现和流通,加大中央银行调控的难度;同时也为中央银行选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制定货币政策,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 尹龙(2000)分析了电子货币对央行独立性的影响,以及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工具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网络经济下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理论的影响。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电子货币产生的速度惊人,相关调整快速,则电子货币的实际发行规模和数量是由电子货币的需求决定的。陈雨露、边卫红(2002)分析了电子货币流通后,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货币发行权产生的影响;并用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电子货币使货币乘数变动的随机性增强,从而使央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数量来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同时央行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杨路明、陈鸿燕(2002)分析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分别从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可控性进行分析;认为在可测性方面,电子货币具有分散性使得货币数量的测量更加困难,同时电子货币使货币层次发生变化,金融资产转化性增强;在可控性方面,电子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大,对传统货币和货币乘数都有一定的影响,可控性减弱。同样是分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韩留卿(2004)指出电子货币的出现,导致货币供应量不稳定性加大,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适用性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的特定结构;若货币需求导致的经济波动,那么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取就不能采用货币供给量;如果货币需求较稳定,而波动来源于投资消费结构的变化、能源危机等实质性冲击,利率充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加合适;电子货币的出现会扰乱传统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量则作为中介目标的话,货币政策效果会减弱。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监管方面的文章中王剑(2006)提出,由于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各有不同,货币体系影响也会不尽相同,影响程度与方式由发行主体和发行机制的设计而决定;同时我国当前电子货币所占市场份额较少,对我国货币体系的冲击较小,中央银行应从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认定、监管与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监督。由此可见,随着电子货币时代的来临,新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对金融体系和网络经济的发展都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国内学者也都在此领域开展了讨论,并阐述了各自的学术观点。从最初的电子货币本质的讨论,到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干预,这一系列的问题大致都呈现了一些相同的观点。在电子货币本质的探讨上,货币符号论被广泛接受,电子货币以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和新的符号形式出现。而关于电子货币是否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应考虑的因素之一,目前争论仍存在。但是大多数学者是认同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具有影响的。从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替代,到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存在的。有些电子货币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目前我国电子货币数量较小,在现实中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还是微乎其微的;但是,长远发展下去,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学者们的这些观点对货币当局制定政策都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大部分观点都穿插在较多的经济问题中,比较散乱,没有统一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框架。1.4本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如上可知,在研究电子货币的出现对当前中央银行的职能及其制定的货币政策的冲击等层面考虑问题是需要深厚专业水平、切实实证成果、丰富阅历经验的,而这些方向都是我力所不及的。所以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以主题的形式,宏观的把握电子货币的本体与相关客体,以概念性的论述为主,个人的评论为辅。那么,本文我的写作方法就只能是是大量的论述与少量的幼稚的评论了。第二章 电子货币的概念2.1电子货币的演变纵观货币发展史,最初的货币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的,即,实物货币形式。这时的货币刚刚从物物交换中分离出来,但并未脱离实物的形态,马克思称其为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说,它是用来衡量其他物品价值的特殊物品。这便是货币发展的第一阶段。之后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终于出现了金属货币。金、银、等铜贵重替代了实物和劳务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金属货币有着携带方便,易分割,能够保值等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货币史上存在形式最长的货币形态。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农业文明阶段,贵金属的产量完全能够满足经济发展所需货币量的增加。直到工业文明以后经济迅速增长,尤其是银行业飞速发展,最终催生了纸币,这种新的货币形态。纸币不同于两种货币形态,无论实物货币还是金属货币都是足值的或基本足值,而纸币则完全不足值。虽然中国在两宋时期己经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完全替代金属货币应该是一战后银行券的不可兑换。纸币的出现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产生了另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一一电子货币。信息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电子货币只是初露端倪,所以学术界对电子货币的研究并未大规模展开,但很多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将是替代现行纸币的下一货币形态。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基于银行卡的信用货币和网上虚拟货币网络货币(约定货币)。相对于前几类货币来说电子货币极为安全、携带也极为方便为人类交易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付手段的准备。从货币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交换价值和其本身的价值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分离,货币也越来越虚拟化。货币能否被人们普遍接受能否成为商品劳务的交易提供更加便捷的媒介受到人们越来越重视。2.2电子货币的定义 电子货币是新型信用货币,与其它信用货币相比较而言,两者的最大不同是载体不同。信用货币无论其币材是什么,都是以实物为载体的;电子货币则打破了这个束缚,这样就可以达到实物货币无法达到的便利。普通信用货币是以纸张、票据或其他实物形式存在,而电子货币是以一种数据信息的形式存在。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虚拟化货币。 目前,对电子货币的法律定义来自于2000年欧洲议会,其定义为电子货币是由发行者进行清兑的某种债权所表示的货币币值;该债权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储存在电子设备上,二是所发行的票面价值不能低于其货币价值,三是由非发行者作为支付工具。巴塞尔委会也对电子货币进行了界定:在零售支付的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机制;“储值”产品包括“卡基”机制或“硬件”机制(电子钱包、多功能信用卡、智能卡等),“预付机制”是指在网络或特定软件下可以传输、支付的信息数据,即为“数字现金”。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强调了“储值”和“预付机制”两点,定义较为宽泛。人们向电子货币的发行者进行电子货币的购买,以“储值”的形式存在,通过网络或终端机等进行交易的处理。口本学者左藤元则和岩崎和雄在明口货币中指出,数字化时代,凡是取款、付款、通货的使用以及融通资金等和通货有关的信息,进行电子化者,就是电子货币。此定义,对电子货币的界定最为宽泛,电子化的通货都可以称之为电子货币。 国内一些学者,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主要立足点是,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方式,是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而产生的,既包括以卡基形式的电子货币(通过金融专用网络),也包括具有其它交易支付方式的电子货币(通过互联网)。总而言之,电子货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数据信息方式达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货币。我国学者对电子货币的定义,重点强调货币的交付流程和支付手段。但与国外的定义并没有矛盾之处,只是定义的着重点不同而己,两者都强调新型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载体和支付手段的不同。帅青红(2007)指出像新浪U币、腾讯Q币、网易PoPo币等均不属于电子货币,而仅仅只是“网络货币”。因为这种类似于Q币形式的网络货币,其发行主体发行此货币时,还需要本身提供对其消费活动的服务或商品。这种网络货币己经与银行体系完全脱离开,仅仅是对发行者的商品和服务的预付款,而不能够购买其他传统或网络的商品和服务。其实,我们用法定货币购买的这种网络货币,其本质是可以购买发行主体的商品和服务的凭证,相当于分次消费,而不是通货的电子化。所以在帅青红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来,这些虚拟的网络货币虽然也是“储值”的一种形式,但货币消费的对象己经受到限制,并非以真正货币的形式存在。 从不同学者对电子货币定义的概括来看,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电子货币的概括比较狭义,而发展中国家的界定范围则比较宽广。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界定,他们就将借记卡和信用卡排除在外。可是,尽管银行卡通常指代电子货币的初级形式,可是它们仍具备电子化转账和交易支付功能,是具备电子货币的特性。因为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较为缓慢,绝大部分仍然是以银行卡为载体而存在的,所以本文根据我国情况,所研究的电子货币是较为广义的电子货币。 从货币的本质上来看,电子货币应具有以下几点属性: 1.货币的价值性。价值性是货币最重要的特点,是不会随着货币形式的改变而有丝毫改变的。电子货币是虚拟化的数字信息,它的价值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其本身是由货币当局发行或认可的,可以通过法律确定其信用价值,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法币”;二是以传统货币或金融体系(多为银行体系)为依托,保证其电子货币与传统信用货币能随时进行兑换。 2.以电子信息进行流通,更具便利性。较传统货币而言,电子货币以“卡基”或其他硬件为依托,携带方便,可重复使用,交易快捷且更加便利,完成速度更快,节省时间、人力等成本。 3.以网络信息系统为依托的,以终端机或其他电子设施进行最终交易。像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那样,以预付机制或其他可交易机制为途径,最终以网络终端机或其他电子设施来完成交易。通过对电子货币特殊属性的归纳,我们可以将电子货币理解为:电子货币是以能够与传统货币自由兑换为前提,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具备便利支付的功能,通过终端机等电子设备或软件等媒介来完成支付的货币。2.3电子货币的分类 电子货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有以下几种类型:1、根据电子货币的载体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卡基”电子货币和“数基”电子货币。(1)“卡基”电子货币是指将微处理器植入到卡片,也可称作“电子钱包”;“卡基”型电子货币通常是通过网络的终端设备或者利用计算机里安装的统一的卡片软件装置,或者单独存在的特殊终端机,对卡片进行充值服务或预付服务。(2)“数基”电子货币是利用计算机存储器或特殊软件,来完成货币的存储和流通功能,此时的电子货币表现为数据信息,即网络里的数据流,也称为虚拟电子钱包、数字现金等。该电子货币的流通和支付依靠的是网络系统,进行交易只是数据流的传输和数据的变化。2、根据对传统信用货币的依托形式不同,主要分为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和现金型电子货币。(1)账户依存型电子货币是指其以传统货币的账户为依托而存在的,此类电子货币只能在账户系统内部进行转账,不能脱离账户单独存在。相当于将现金账户以电子货币形式进行支付结算。此类电子货币的流通过程为:支付者发出支付(转账)指令,指令采取电子形式,通过终端机如POS机、ATM机或者网上银行、支付宝等支付软件,将支付者交易的金额进行转账。一般情况下,账户的管理者为银行,或者发行电子货币的金融公司(其发行电子货币,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或支付结算系统,将用户的电子货币账户里的金额进行交易),它其实就是银行账户、银行业务电子化的直接产物。 (2)现金型电子货币。现金型电子货币就像使用者使用现金一样,可以受到自己的安排和控制,与账户型电子货币相比更加像真正的现金,交易更自由。将现金型电子货币更细致的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网络现金型和IC卡型。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在这里所提到的IC卡,并不是指那种单一用途的支付卡(这些并不包括其中),像电话卡、洗衣卡等。因为电子货币的支付工具应该是具有多用途的支付卡,而不是分次消费。通常,单一用途的卡是在一个密封的环境里,使用IC卡的人,只能用IC卡购买发行者指定的商品或服务,而不能转用其他。单一用途卡,是将现金在一个密闭的环境下流通,最终都是流向指定商家。而真正的电子货币,是将传统现金变为电子货币后,像真正的现金那样,可以自由选择消费和支付对象的。这就要求发行者对电子货币的消费和用途是不能够进行限制或规定的。2.4电子货币的优势就目前来说电子货币主要有基于银行卡的虚拟货币和网络货币两种。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银行卡的使用免去了对现金的保管、清点、携带、寄送之劳.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帐,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主要表现在:1、 通过电子货币系统作为现金与非现金存款的中介.促使二者相互转化,这主要表现在利用银行卡在自动柜一员机上的存款和取现。存入现金使现金向存款转化提取现金使存款向现金转化。2、 电子货币可按照客户指令在不同帐户间实现转帐划拨这种利用电子脉冲信号完成的转帐结算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安全可靠,也节约了银行的劳动力。3、 当运用银行卡购物时.实际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这种便捷的购物活动无异于使用现金购物新一代智能卡的这种特性表现得更为突出它省去了验证、授权等环节利用卡上的储值自动减值付款,其流通手段得到充分的发挥。2.5电子货币的发行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继金属货币、纸币后的又一货币形式变革,意义十分重大。首先说这是一次货币形式的变化,纸币替代金属货币抽空了纸币的价值,但仍然保有货币形式,而电子货币则完全是虚拟的。电子货币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中央银行地位的挑战,央行的垄断地位能否保持尚未可知。电子货币刚刚出现在理论和实践都有分歧,比如在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方面,欧盟各国曾经在很多报告、文件中都曾表示电子钱包式的电子货币发行方发行时收取用户的资金理应被视作在银行账户的存款,只有特定金融机构才能发行电子货币。由于存在这一规定,欧盟各国对电子货币的监管提出相关原则,电子货币只能由特定的金融机构发行,电子货币应该视为相关金融机构的一项金融业务。德国准备将电子货币的相关规定进入立法程序,在法律中明确电子货币这种金融产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项特殊业务。电子货币发行需要遵守以下规定:1、电子货币的流动性收到相关规定限制。2、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发行电子货币要有,金融监管局的审批通过。3、目前电子货币不能用于国机贸易的结算。2.6电子货币的今生来世2.6.1现阶段的电子货币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在各个国家都不尽相同,有的国家尽是规定了电子货币的价值个载体,有的国家仅对卡基电子货币进行了界定,比如中国只对信用卡之类的卡基电子货币进行相关规定。中国台湾的“中央银行”则出台了借记卡、信用卡的使用管理条例,规定中指出,这种卡基的电子货币指的是以电、磁、光等电子的形式存储货币价值的货币机制,这种电子货币类似于电子钱包,将纸币存储在这个钱包里,可以用钱包来购买商品、劳务,支付债务。这种无需使用现金的钱包可以替代现金处理各种事物。我国的银行卡管理办法中也有关于储值卡的定义,这里的储值卡既包括信用卡即贷记卡,也包括借记卡。关于借记卡的定义是用户需在银行开有账户提出申请发放借记卡,将银行账户的资金转移到借记卡中,支付时直接从借记卡扣除相关资金,这种扣除不必通过该用户的在银行的账户进行。其实我国的借记卡就是一种电子钱包。只是借记卡要求必须先往钱包内存钱才可以扣。这种借记式的储值卡必须要求与开户行的银行账户关联,存在很多限制。这种电子货币完全符合国际清算银行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即将货币价值提前预存在电子介质中,当需要使用货币时直接通过电子货币的存储介质来交易,预付型的要求与我国央行对借记卡的要求完全吻合。欧盟提出了电子货币的四要素,一,电子货币必须能通过金融机构兑换法币,二,电子货币要储存在相关电子介质上。三,支付电子货币所获得的价值要高于电子货币的票面价值。四,要能够被各个经济主体,金融机构,企业,个人普遍接受。英国财政部对四要素的第三点进行了修改,即受到的货币价值仍然存在,即便电子货币发行时的票面价值为0。本文认为英国财政部的作法是较为妥当的,值得我国参考。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中国必将对电子货币进行完善的立法,这种立法可以采取以下架构,电子货币的持有者拥有对货币价值的索取权,电子货币的存储介质是电、光、磁等电子介质。目前电子货币是一种预付货币,它有国家的法币信用作为支撑,它的发行必将为全体经济主体所广泛接受。各国电子货币发行的实践都是禁止电子货币折价发行的,但如果有第三方愿意承担差价就是允许的。这为电子的迅速发展清除了法律障碍。除此之外,电子货币的发行方需要负责发行电子货币的相关费用,但这并不是折价发行。2.6.2电子货币的未来 电子货币发行的四个要素是十分重要的。未来,我国在电子货币的立法中应该采取这种电子货币的定义方法。即,第一,电子货币的发行方发行电子货币后要对电子货币持有人负责,持有人随时可以要求将手中的电子货币兑换为法币。第二,电子货币的储存介质是电、光、磁等,电子货币储存在这些电子介质中可能表现为某种电子工具,这是符合电子货币定义的。第三,电子货币是预付的,在收到法币资金后发行,类似于完全准备金制度下的银行券。所以信用卡是与我们这里所说的电子货币是不同的。第四,发行方承认这种货币是必须的,但其他的各类机构、个人等经济主体也必须接受这种电子货币。第四个要素说明的是拥 有这种货币的人能够广泛的购买商品、劳务,支付债务,不受到任何限制。再者,我国必须区分电子货币与借记卡、信用卡这类储值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其是区分与银行账户的关系。传统的存款账户是用户通过某种工具,也可以是电子工具取得传统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卡就是这样的。比如,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登陆网络银行,对借记卡、信用卡或普通银行账户进行操作。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确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很多银行业务,之前我们必须前往你家附近的银行营业网点手动办理。还有办理,我们必须弄清楚电子货币与普通存款的区别,电子货币的确是通过银行账户的资金存入电子工具而形成的,但并非多有通过电子信息方式记在账户里的都是电子货币。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区分电子货币与传统银行存款。第一,电子货币是单纯的,完全虚拟的货币价值符号,普通存款代表的价值除了使用电子方式记账外,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所以不是完全电子的。第二,电子货币是一种电子产品它的用途是用来支付一定额度的货币关系的。电子货币的其他特征还包括价值在电子钱包中存在的时间长短,是否会产生风险,是否会产生利息等等。第三,电子货币只有用于作为支付手段的功能,并不具备其他功能,如贷记、借记。这些都是普通银行账户可能具有的。所以,普通账户是债务关系的直接创立,银行接受了你的存款它便对你欠下了债务,你便拥有了债权。电子货币则不同,它代表你取得了货币的支付手段。中国网络交易支付指南中规定,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有很多种,像ITM机,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固定电话,销售终端的POS机等。但这些支付方式使用的不都是电子货币。就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来看,中国还不能将手机话费支付,公交月卡支付算入电子货币范围,这种电子代金券是否能够长期存在并在中国发展下去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我们必须知道这里所说的电子货币与银行间的电子清算系统有着很大不同,这些清算系统在银行业发展的初期就己经产生,进行银行间货币清算,现在虽然采取了电子信息的方式但并不是电子货币范围。还有就是一些使用磁、光等电子介质的预付卡单用途单一,就不能算作电子货币。第三章 电子货币与中央银行3.1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职能的影响 中央银行是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市场约束和调节者存在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现在的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最后的信贷支持和监管活动,并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同时也是具备发行货币权利的国家银行。因此,电子货币的大量使用,势必会对中央银行的职能产生冲击。 1.电子货币的发展加剧了货币发行的竞争性,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银行的发行职能 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对电子货币的需求。在欧洲,欧元区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电子货币的需求和发展,使得电子货币突破了国界;在经济中小额支付交易使用电子货币的居多,传统货币的强势地位正被逐步消弱。由于对电子货币需求的旺盛,导致电子货币供给的竞争更加激烈。关于货币的发行,货币的发行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电子货币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提升了经济效益,争夺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也就更加激烈。中央银行垄断了法币的发行权,而电子货币的发行至今仍是各国争论的焦点。由于电子货币较多地替代了现金和活期存款,各国的各个货币层次的总量也就不同,被电子货币替代的数量也就不同,但电子货币加剧货币发行的竞争是毋庸置疑的。 电子货币发行的主体并非一定是中央银行,金融机构甚至是非金融机构都可以成为发行电子货币的主体。因为货币发行的稳定性和信用性等特殊要求,所以对于发行主体的选择也就非常慎重;一旦发行主体倒闭,或有些不良消息的传出,影响面将十分庞大。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电子货币的发展比较成熟,发行机构均己经确定。如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家,电子货币发行主体为信贷机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并未明确限定。 2.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进行冲击 铸币税是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后,在基础货币的创造过程中,资产负债的利息差减去费用所得到的收益。中央银行被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消弱了货币发行的竞争力,铸币收入将会有减少的趋势。中央银行实施各项职能的资金渠道很大程度上依赖着铸币税收,这也是中央银行保持政策独立性的经济保障。国际清算银行货币部曾在报告中就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铸币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报告(BIS 1996)指出,在一定的假设情况下(电子货币的使用将导致20美元以下的小面额纸币被全部替代),十国集团各国的中央银行铸币收入约占GDP的0.5%,那么十国集团中绝大多数中央银行受到电子货币的冲击是较为有限的。 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和我国国民消费支付的习惯,我国在商品交易中,现金交易比重比发达国家大很多,而流通中的现金面额均为20美元的小面额。从理论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的冲击将会比十国集团更大。从数据上分析,以中央银行发行的三年期国债利率(年利率5.18%)为标准,我国中央银行的铸币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为0.25%,而大多数铸币税收来源于现金的比例大约为68.1%。如果电子货币代替全部现金进行交易,那么我国电子货币对铸币税收就有较大冲击。当电子货币的发展更加成熟时,我国中央银行应考虑是否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以及如何解决铸币税收的问题。 3.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银行应顺应经济潮流,调整自身的政策手段来适应电子货币的发展。打破一些传统货币政策的制定形式和中介目标等,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有效的联系起来,发挥国家信用的优势,保障电子货币在经济体中的正常运转,同时根据本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完善相关电子货币的发行、流通、支付、兑换等各个环节的相关法规,降低潜在风险。 第一,为电子货币建立规范的法律环境。法律法规的出台是保障电子货币在一个良性环境下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中央银行应参考其他发达国家对电子货币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法规。目前,我国己经出台了网上银行业务等多部行政规章,但是对电子货币仍没有特殊的法规。虽然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尚未成熟,但是电子货币的发展速度己经口新月异,所以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己经迫在眉睫。2000年9月欧盟就己经对电子货币的发展和协调构建了一个监管平台,并出台了两个指令,即关于电子货币机构业务开办、经营与审慎监管的2000/46/EC指令和修改<关于信用机构业务开办与经营的2000/12/EC指令。这两项指令对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的开办、经营,以及监管都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最低资本的要求、投资活动的限制以及业务风险的管理。现在,我国并没有出台正规的电子货币机构的法规。但是在两会上,一些金融从业人士做出了关于支付平台和电子货币安全性的探讨。 第二,中央银行应制定电子货币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度。中央银行通过对法币的存款提取一定的准备金,来保障货币政策工具的顺利实施,同时也部分保障银行的流动性。但是电子货币的出现,部分替代了现金和活期存款,减少了货币需求,使货币结构发生了改变。在经济高速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经济交易频繁,规模逐步扩大,物价也逐渐上升,经济环境要求货币需求的绝对量增大;而电子货币的出现不仅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弱化了货币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狭义货币的数量,对货币量产生影响。现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仍然是货币供给量,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所以中央银行必须有效控制电子货币的数量,应将电子货币等同银行存款,提取相应的电子货币存款准备金。这样,中央银行对经济活动的监管才更加到位,也能有效的管理电子货币。 第三,为电子货币提供存款保险等其它保障。在进入网络金融时代以后,电子货币的出现同其它货币一样,也会面临流动性,安全性等相关问题。网络银行也会突然发生挤兑风险,而且网络信息流通速度更为惊人,所以一旦网络银行出现任何问题,怎样处理电子货币用户的损失就成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那么,对电子货币提供存款保险就是合理之举。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己经将电子货币列入国家存款保险系统之中。而我国尚未建立任何存款保险制度,但是电子货币的出现,之后发生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在严格监管下,合理的保证措施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建立电子货币的科学监控、认证系统。中央银行应协同计算机、网络等相关部门对电子货币的监控和认证建立一个合理科学的系统,这样既可以防范安全又可以及时制止假电子货币的出现和流通。在这个科学体系中,中央银行既可以监控流通中的电子货币的去向,又可以有效防止洗钱等危害社会安全等现象的发生。同时电子货币的发行、交易的安全认证系统也可以有效地保证电子数据信息传递的安全性。电子货币只有在高效、健全的监控环境下,才能快速发展,为经济带来更高的效率。3.2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否能够合理制定并有效实施,取决于当局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确定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健全性。我国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相机而动,制定货币政策;运用“三大法宝”,选取中介目标。电子货币的出现,从货币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均衡的货币总量进行影响,而且电子货币除了对基础货币量有影响,与货币乘数也有相关性,所以对货币总量的影响是显著的。那么,电子货币的出现,对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2.1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货币政策选取的中介目标从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方面进行判断。其中可测性是指对中介目标变量在数量上的测度能够准确;可控性是指对中介目标变量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能够精准控制;相关性是指货币政策对中介目标的操控能够达到最终目标,也就是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的关联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也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经济开展之前,我国中央银行并没有明确提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更多的是通过计划经济,如生产计划、现金计划、信贷计划等进行全国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在市场经济开始后,我国金融体系逐渐完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逐渐专业化、规范化。直到现在,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都是货币供应量。但是我国货币当局也通过上调或下调利率来影响经济,尤其是近些年用利率进行调节的频率更为增加。但是我国利率尚未实行市场化,利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调控力度虽然比较大,但是传导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 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我国原来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可测性、可控性以及相关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本身也具有影响作用。电子货币作为货币供给的一部分,它打破了原来我国的货币层次,取代了部分狭义货币供给量,也促使这部分货币向广义货币供给量的转变。同时电子货币的流通速度,是以网络信息化的速度流通的,使金融资产近乎零成本的转变,所以货币供给量可测性比之前难以控制。电子货币的推出是由于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的普及造就的,那么在高速信息化的今天电子货币并不像纸币和硬币那么可以控制,在其高速的流通过程中带来的流动性、安全性问题也是与口俱增的,所以使得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不像之前那么稳定。相关性是连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唯一桥梁。电子货币的发行并一定是中央银行完成的,有些电子货币只能根据其发行方和兑换方式的限制在部分领域进行流通,此部分电子货币更加不受到中央银行的控制。电子化形式的可操纵性使得改变电子货币流通中携带的信息较为容易,在流通初期和流通后期也许载入信息会根据环境有所变化,所以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会使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的相关性会随着信息化的改变而变化,同时相关性下降。 当电子货币大量发行,成熟发展后,中央银行就应该考虑如何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适量调整。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就己经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这些国家利率均己经市场化,在可测性、可控性以及相关性的体现上都十分符合。在我国,电子货币尚未成熟,而且也并未有相关法规出台,尚处于空白期。当我国利率逐步市场化,电子货币发展成熟时,可考虑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供应量改为利率。3.2.2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中央银行为达到最终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达到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大类。其中,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又称“三大法宝”。货币政策工具在三大类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工具,种类比较多样,但这些工具都是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可以将它们运用在银行储备、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利率或银行信贷量等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上,最终能够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起作用。中央银行在运用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时,应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体运行状况,结合货币政策工具本身的特点客观有针对性的进行使用。电子货币的流通也会对货币政策工具有影响作用。下面重点将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的影响进行阐述。 1.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 中央银行是根据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达到对经济环境中信用的收缩或扩张,从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可以集中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同时也保障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而且它对货币供给量的调节作用从力度、影响力、速度、效果等方面看,都是极强的。 电子货币出现后,我国中央银行并未出台提取电子货币法定准备金的政策,所以我国在调节货币供给量运用法定存款准备政策时,效果会大打折扣。我国电子货币虽然发展不

    注意事项

    本文(电子货币论文.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