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组传送网解决方案白皮书.doc

    • 资源ID:2393241       资源大小:3.31M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分组传送网解决方案白皮书.doc

    分组传送网解决方案白皮书上海贝尔光网络产品策略组2009年11月目 录1前言32PTN标准的发展及现状43PTN的网络组织63.1PTN流量规划63.2PTN的保护与恢复73.3PTN管道的汇聚83.4PTN 组网QoS模型113.5PTN业务承载模型及网管配置133.6PTN网络扩容方式144PTN设备架构175PTN的应用19附件1:上海贝尔PTN解决方案特色23附件2:阿尔卡特朗讯对PTN标准的贡献26附件3:阿尔卡特朗讯PTN设备简介291 前言移动业务,三重播放和大客户租线是当前电信运营商的三大利润增长点,如何对这些业务进行高效的电信级承载成为目前各大运营商所关注的问题。有趣的是,尽管这三种业务共同的特点是高带宽和分组化,我们却看到目前全球大部分的高带宽分组化业务仍然承载在SDH这样的TDM传送网络上。在这种背景下,新一代的面向分组的光传送技术PTN成为了下一代城域传送网络的热门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PTN技术能够支持电信级以太网业务,兼容TDM业务,支持分层分域组网,支持统计复用、QoS保证、时钟时间同步、提供电信级保护以及类SDH的业务性能监控和管理维护。在业界共同努力推动下,PTN技术商用化进展迅速,PTN在现网的实际部署一触即发。PTN全称为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即分组传送网。从广义的范畴上看,PTN是指可以在WAN/MAN 范围内支持以分组业务为主的客户层网络的统一的服务层网络,可提供电信级分组传送功能,实现的具体技术包括T-MPLS/MPLS-TP,PBT,电信级以太网以及他们的组合。PTN的概念最早由阿尔卡特(当时尚未和朗讯合并)于2004年提出,随后推出了业界最早的PTN产品1850TSS。受到业务IP化趋势的影响,全球各大光网络咨询机构随即专门设置了POTS(Packet Optical Transport System)细分市场,但当时并无具体的PTN网络概念,而是注重于设备形态和功能,其网络目标在于从架构上彻底提高传输设备对分组业务的处理能力(相对于MSTP),从而能够高效率的实现大量分组业务的承载。2 PTN标准的发展及现状2004年阿尔卡特在ITU-T提交了阐述PTN的文稿,明确指出PTN的中心思想为面向连接的分组标签网络,提供传送风格的OAM和保护,并起草了TMPLS架构标准(G.8110.1)。到2007年,TMPLS发展迅速,已经完成了总体架构、接口、设备、保护、OAM、网络管理的标准定义,业界各大主流厂商都宣称将在未来的分组传送平台中支持TMPLS技术。2007年阿尔卡特朗讯首先推出了支持TMPLS传送技术的PTN平台。2008年下半年,爱立信、华为、ZTE、泰乐等主流厂商均宣布推出支持TMPLS的PTN设备。另一种PTN的实现技术PBT(或称之为PBB-TE)主要是为了使运营商实现电信级的以太网业务,由于在扩展性、TDM业务承载和互连互通上相对TMPLS没有优势,已经被逐渐的定位于网络边缘的电信级以太网接入技术。本文所描述的PTN标准发展特指TMPLS(以及MPLS-TP技术)。2008年初,IETF专家开始介入T-MPLS相关标准的制定中。IETF与ITU-T成立了联合工作组JWT,共同制定MPLS-TP标准。MPLS-TP将在TMPLS的成果上,充分采纳ITU-T对分组传送需求的建议,从转发、OAM、保护/恢复、控制、管理5个方面定义新的MPLS-TP标准。同时ITU-T将根据MPLS-TP的最终标准对TMPLS进行修订,使得两个标准能够融合兼容。TMPLS/MPLS-TP标准的发展道路和趋势可以概括成下图:2008年7月,在IETF 73次会议上,第一批关于MPLS-TP的草案发布,共10篇,主要涉及需求和框架。2008年11月,IETF 74次会议后,有4篇MPLS-TP草案成为工作组草案。2008年12月,ITU-T SG15全会审阅了这4篇MPLS-TP 工作组草案。2009年2月,第一篇MPLS-TP RFC(RFC5317)发布。2009年5月,ITU-T SG15与T-MPLS相关的工作组都会启动修订已有的T-MPLS标准。截止2009年10月,已形成4篇关于MPLS-TP的IETF RFC和多篇IETF工作组草案,主要涉及MPLS-TP架构、需求、OAM结构等,提交多篇个人文稿,涉及OAM工具、保护、控制平面、管理平面、互通等。具体情况如下:正式RFC标准n RFC 5317: JWT Report on MPLS Architectural Considerations for a Transport Profile n RFC 5462: EXP field renamed to Traffic Class field n RFC 5586: MPLS Generic Associated Channel n RFC 5654: MPLS-TP Requirements -部分主要工作组草案n draft-ietf-mpls-tp-oam-requirements: Requirements for OAM in MPLS Transport Networks n draft-ietf-mpls-tp-nm-req: MPLS TP Network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n draft-ietf-mpls-tp-framework: MPLS-TP Framework n draft-ietf-mpls-tp-survive-fwk: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Transport Profile Survivability Framework n draft-ietf-mpls-tp-oam-framework: MPLS-TP OAM Framework and Overview 按照IETF对MPLS-TP标准化进程的计划,关于OAM工具的很多功能甚至已经规划到2011年,进展速度较为缓慢。尽管如此,业界主流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商用的基于TMPLS的PTN产品(部分厂商采用按照TMPLS标准改良后的MPLS技术),并宣称其PTN设备可以平滑的支持未来确定的MPLS-TP标准。中国运营商(如中国移动)目前也加入到推动MPLS-TP标准进程中来,并且与阿尔卡特朗讯、华为等MPLS-TP国际标准的主导厂商合作,力争在PTN标准中体现中国运营商的需求。预计2010年至2011年初,MPLS-TP标准将会逐步完善,PTN技术将达到较高成熟商用阶段。3 PTN的网络组织3.1 PTN流量规划基于TMPLS/MPLS-TP的网络由于采用面向连接的业务配置方式,并且每条业务和承载管道都可以定义其CIR/PIR,所以基本的流量规划可以沿用以前基于SDH的方式,以物理管道做为最大承载能力(可设置网络中每跳的最大负荷,如不超过链路带宽的80%),以业务管道的CIR为固定承载带宽(相当于以前的VC12/VC4的绑定)进行规划。基于这种规划方法,可以保证端到端的CIR业务,这也是PTN区别于其他分组承载技术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业务承载方式为统计复用的方式,且保护方式也有所改变,所以流量规划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简单网络组网与原SDH组网结构一致,多个接入环与单个汇聚环的两层组网方式,网络结构较为简单。可按照如下方法规划:接入环:一般可按照接入节点的实际上传容量(n Mb/s),未来扩容预期指数(a),800M的环网带宽(1Gx80%)容量规划接入环节点数量(800/(axn))。同时需结合实际拓补,并且在业务密集区域一般不超过8个接入节点,业务稀疏区域不超过16个节点,以保证业务时延性能(特别是仿真业务)和时间传送精度性能。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接入GE环网可提供2G的带宽,如果所有业务都需要保护,则按照1G带宽计算。如果存在部分业务无需保护,则相应网络带宽可增加一倍。汇聚环:在双节点互联的情况下,一般将接入环网流量平均分配在两个汇聚节点上,避免接入环单节点故障时接入环所有业务都发生倒换。汇聚环一般为10GE环网,按每个接入环800M计算,汇聚节点交叉容量应能够满足接入环数量nx800M+线路交叉容量。2 复杂网络组网汇聚核心层进行复杂网络组网,可不仅仅限于单个或多个环网,而是能够利用汇聚核心层PTN设备的能力,拓展整个PTN网络横向发展,组成网格状网络。在这种情况下,业务流量选择路由较多,可按照如下方法规划:各接入环区域业务流量就近(最近的汇聚节点)接入,在向上层传送时按照各节点分流的方式,应避免过多业务路径(包括保护路径)经过同一中间汇聚节点,避免保护路径和主用路径在中间某一节点相交。统计每一条管道的CIR,逐跳验证每个物理连接在正常情况和保护倒换下的带宽占用情况,并利用CAC功能在实际配置时进行验证。3.2 PTN的保护与恢复下图显示了目前PTN网络的所有保护和恢复方式。可以看到PTN的保护种类丰富,几乎和SDH的保护没有区别,但受限于标准的原因,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线性保护,环网保护、双节点过环仍然在讨论中。随着标准的完善,PTN将能够支持更多标准的保护方式。PTN和SDH一样,也能够支持控制平面,从而实现承载管道的恢复。相比于SDH的ASON,PTN的控制平面(ASOB/GMPLS)与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控制平面的对象从SDH的VC4变成了PTN的Tunnel,仍然是对管道连接进行恢复。3.3 PTN管道的汇聚由于TMPLS/MPLS-TP管道的面向连接性和灵活性,网络的组织并不困难。关键在于如何在规模部署时采用合理的管道汇聚和保护方式,总体上可采用分层的方式(汇聚核心层,接入层)实现业务。PTN管道的汇聚主要有如下图所示的3种方式:1 全程LSP和PW端到端绑定方式这种方式下,LSP的数量与接入节点的数量相同,无管道汇聚能力,在规模部署时对LSP资源消耗极大。对于故障保护,汇聚层的光纤故障将导致接入层所有接入层上所有业务的保护倒换(如几千个基站同时发生业务倒换),同时有上千条隧道或伪线发生倒换,网络影响范围较大。2 基于MS-PW的PW汇聚方式如上图所示,在汇聚点采用伪线交换功能,类似SDH的对低阶的汇聚(VC12-VC4),将多个接入节点的隧道终结,将多条接入节点上来的PW汇聚到汇聚层的LSP中。则有效的减少了汇聚层所需管理的LSP数量,同时能够保证基于PW伪线的业务端到端配置与监控。对于故障保护,由于汇聚层和接入层的LSP各自的1:1保护倒换都局限在各自层面内,实现了保护分层,不会互相影响,避免了方式1中汇聚层故障导致大量接入层LSP倒换的情况发生。3基于层次化VPLS的汇聚方式(H-VPLS)接入层的PW在汇聚层的VSI(虚拟交换实例)上终结,实现和方式2一样的业务汇聚与保护分层功能,区别在于汇聚的是以太网业务而非MPLS-TP的PW,使得PW也被终结,不在是从接入到汇聚的端到端PW。此方式特别适合于在接入层有多个接入节点之间的多点到多点的业务需求。如下图所示,如果按照单平面的方式在所有接入和汇聚节点之间开E-LAN业务,将极大消耗接入层面的带宽和LSP/PW资源,网络效率极低。采用H-VPLS方式,以Spoke PW实现接入节点与汇聚节点VSI之间的伪线终结这样既节省了带宽资源,降低了业务配置复杂度,也便于网络维护与管理。而这种多点到多点的可靠的L2 VPN方式也将成为未来LTE的eNodeB之间如下图所示。目前PTN标准成熟的网络保护方式是端到端的1:1线性LSP保护,是本阶段PTN网络规模部署最可靠的保护方式,不会受到将来MPLS-TP标准化进程的影响。以上3种方式都是基于1:1 LSP保护,而方式2和3则实现了保护的分层,使得汇聚层和接入层的保护倒换都局限在各自层面内,不至于互相影响(这类似于SDH现网中,接入层采用SNCP,汇聚层采用MSPRING环网进行分层保护)。现阶段基于TMPLS/MPLS-TP的环网保护技术标准仍不确定(保护双节点过环、双归连接等),受MPLS-TP的标准化进程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方式2(多段伪线)和方式3(H-VPLS)相比环网保护更具有实际意义,应成为现阶段规模部署PTN网络能力的重要考量。3.4 PTN 组网QoS模型PTN做为分组承载网络,具有统计复用的功能,因此区别于SDH具有显著地QoS特性。但另一方面,PTN做底层承载网络,其目的在于提供可靠和高性能(低时延)的传送,因此QoS又不能过于复杂,避免由于对业务的QoS检测和处理过深,导致转发性能下降,并增加了业务管理的复杂性。在城域范围内大规模部署PTN承载网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业务需保证的带宽各种类型的业务,无论优先级高低,都有其最基本的带宽需求,所以QoS设置时需要考虑每种类型业务的CIR和PIR。对于优先级较高的业务,只设置CIR(如语音业务,信令等)。2 业务的时延保证不同优先级的业务的优先级主要体现在时延上。实际上在现网测试中曾经定义过针对2G/3G基站和大客户业务的优先级,可做为参考。以下优先级定义也可做为参考,具体和承载业务属性相关,但由于PTN初期以承载IP化基站为主,所以可参考现网测试的定义,并根据实际流量(特别是数据业务的流量)对CIR/PIR进行调整。对应的服务EXP/802.1PDSCP应用BE00互联网AF1 Green110企业租线AF2 Green218IPTV视频点播AF3 Green326IPTV 广播AF4 Green434语音,高等级数据业务专线EF 546语音,仿真业务CS6648信令,网管CS7756同步信令,网管3 层次化QoS的应用尽管PTN网络应该避免过于复杂的QoS处理机制,但是做为整个城域网范围内的综合业务承载网,随着组网和承载业务的复杂化和扩大化,仅仅基于单层的QoS可能无法满足对某些特定客户或者特定业务定制带宽的需求。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PTN可能需要从初期单纯的移动业务承载,变成统一的数据业务承载平台,这时需要对网络里的带宽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而非所有业务仅通过一层QoS(如8个级别)共同占用统一物理带宽。对物理带宽按照业务或者按照客户进一步的划分可以通过层次化QoS(H-QoS)来实现,如下图所示,对于同一物理管道,可以针对普通租线,运营商A,运营商B,以及移动回传业务进行第一层带宽分配,保证这4种业务各自能有一定的物理带宽分配的前提下,再根据业务内部不同流的优先级进行转发。需要注意以下2点:1 层次化QoS一般作用于汇聚层,因为只有汇聚层节点需要同时汇聚来自各个接入环的各种类型的业务,并且有可能产生阻塞,需要对不同用户不同大类的业务内部进行优先级调度。而在接入层每个接入节点业务流向比较单一,基本按照GE环网保证物理带宽设计流量,在进入汇聚层之前不存在阻塞调度问题。2 层次化QoS一般2层即可,第一层用于区分业务大类或客户,主要体现在网络带宽分配上。第二层用于区分某一业务大类或客户内部不同业务流的优先级,主要体现在优先级(时延性能)分配上。基于这样的架构比较清晰,不宜采用更多层次,否则将产生非常复杂的业务管理。过深的层次不仅体现不出传输层的传送效率(承载颗粒传送,非精细化业务流处理),而且会降低整个网络的转发性能。3.5 PTN业务承载模型及网管配置PTN网络初期以承载移动回传和大客户业务为主,其中移动回传以点到点业务为主,大客户业务除点到点业务外还有多点到点(E-Tree)或多点到多点的(E-LAN业务)。针对不同应用,整体的业务承载模型如下图所示:网络管理应该能够支持上述EVPL和EVPLAN业务端到端的配置。在用网管进行业务配置时,应先规划好每条业务的属性,提供一张业务属性分配表备案,以便进行业务配置和业务调整时时参考。具体业务属性分配表应至少包括如下信息:n 业务标识名称(包括所属业务大类或大客户)n 业务类型(仿真或以太网业务E-Line/E-LAN/E-Tree)n UNI客户侧业务描述:VLAN ID/VLAN优先级(或DSCP优先级)n 业务PTN承载描述(包括PTN网络中的优先级和CIR/PIR)n 业务起点和业务终点n 业务路径描述(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n PW标识和Tunnel标识3.6 PTN网络扩容方式PTN网络由于采用了面向连接的传送网络架构,其扩容方式与SDH网络的扩容方式及其相似。对于板卡的扩容可直接在空余槽位中增加扩容板卡,且对原有板卡(用于组网或业务下落)没有任何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采用通用交换架构的PTN设备(如上海贝尔的1850 TSS设备),节点扩容更加自由和灵活。一方面所有槽位都是与通用交换矩阵无阻塞全总线连接,背板带宽完全对等,没有任何槽位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槽位不仅对同一类型板卡(如10GE或GE板卡)没有限制,对不同类型板卡(如SDH板卡)也没有限制,在扩容时,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选择SDH板卡或分组板卡,甚至于OTN和WDM板卡。对于网络节点的扩容,存在两种情况:1 在网络边缘扩容,实现网络的延伸。如上图所示,在原有PTN环网外增加一条链型延伸节点。则原有PTN环网的业务不受任何影响,只需实现新增节点和扩容节点之间的物理连接,然后在新增节点上开通新增节点与原有网络各节点之间的业务。由于业务都承载在逻辑的新建LSP和PW中,原有业务不经过新增节点),且无需像SDH的VC4/VC12那样占用固定带宽和时隙,部署起来几乎没有限制(受限于物理带宽和标签范围),完全可以在不影响现有业务的情况下实现。2 在网络中间扩容,实现网络容量增长。如上图所示,在原有PTN环网的两个节点之间新增一个汇聚节点,区别于第1种情况,原有网络必须被破坏(即破环加点),形成新的物理连接。更重要的是,原有的PTN管道也随之被破坏,没有保护的业务会中断,所有经过该段的LSP的标签转发路径也会变化,整个网络的配置都会受到影响。PTN网络部署到一定阶段,结构会逐步复杂,如果每增加一个节点就要对原有PTN管道进行大幅度调整(如删除所有原LSP,然后重建),是不可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强网管的配置功能,按照如下步骤实现扩容:1、手动发起Tunnel倒换命令,使所有业务绕开破环点。2、删除所有FFP保护组(系统会提示业务是否使用原主用tunnel,还是备用,应当选择备用)。3、添加新节点,完成基本配置后,对原经过破环点的原主用tunnel进行Transit配置(即不改变标签值的SWAP)。4、重新创建FFP保护组,确认保护有效。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对现有业务的重新配置,但网管需要有极强的拓补调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怎样处理,这种方式的扩容都存在对原Tunnel的切换和Transit操作,此时如果采用了3.2章中所描述的PTN管道汇聚方式2(PW汇聚)或方式3(H-VPLS),则可以大大提高扩容的效率,因为方式2和3实现了Tunnel的汇聚,有效的减少了需要操作的Tunnel的数量,把网络扩容的影响控制在有限的一段网络范围之内。4 PTN设备架构PTN设备的产生是为适应分组业务的不断增长,而非PTN标准产生后才出现的。因此对于PTN设备的架构,应更多的关注其支持的分组传送功能和能力,而非具体的PTN标准(TMPLS/MPLS-TP)。做为下一代分组光传送网络转型的主要网元,业界已经专门给出了定义,即P-OTP(Packet Optical Transport Platform)。P-OTP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n 真正内核适应的无缝融合的全业务传送功能,可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原生态的SDH/SONET传送,电信级以太网分组传送,以及灵活的基于WDM/ROADM的光层传送。n 支持TDM业务和分组业务的完全面向连接的传送。n 提供强壮的、电信级的业务传送OAM。实现该架构的3个关键要素如下图所描述:因此,对于PTN设备,特别是核心汇聚层设备,其理想架构应该如下图所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业务带宽的增长给汇聚层带来的巨大压力最为明显。PTN如果用于整个城域网络的业务统一承载,则必须面对复杂的组网方式和各种各样的业务传送需求,这势必要求在进行业务汇聚时, PTN汇聚节点能够区别于普通的二三层交换机,具备强大的电信级处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n 交换矩阵的容量:3G/LTE业务给汇聚层带来巨大带宽压力,RNC集中放置需要大容量处理功能,组网形式多样,需要强大的环终结能力。大型汇聚节点至少需要320G的分组处理能力。n Tunnel和PW的终结能力:仅移动回传就有可能要求上万条Tunnel,多点到多点业务导致PW成指数级增长。单个节点同时需处理上万条Tunnel和数万条PW。n Tunnel保护组支持数量:移动回传在Heavy Load下的保护性能需要保证。汇聚节点基于硬件的保护倒换应能够支持所汇Tunnel(几千个基站)批量倒换时<50ms的性能。n QoS处理及MAC地址存储能力:汇聚节点可能同时需要对数万条业务流进行QoS处理。在城域范围内提供高效的L2 VPN业务,意味着单节点必须能够同时存储大量的MAC地址信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以上4点将成为考量PTN汇聚核心层设备架构能力的主要标准参数。567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PTN的应用PTN由于继承了SDH的传送特性和分组业务的承载特性已经具备了承载高质量业务的能力。从纯技术能力上来说,PTN是一种多业务承载网络,可承载目前所有类型的业务(包括TDM和分组业务),但PTN网络并不是用来取代原有的MSTP多业务承载网络的,而应主要用于提高对分组业务的承载性能和效率(相对于MSTP网络),所以目前PTN网络的应用主要定位在承载如下3种类型的业务:n IP化的基站回传业务(或称之为IP RAN)n 基于分组的高端大客户业务(即点到点和多点到多点L2 VPN)n 宽带业务承载(如PON和DSLAM接入)针对以上业务承载,业界已经有多个实际案例,简要介绍如下。NTT DoCoMo LTE PTN回传网络NTT DoCoMo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运营商,并且是全球第一个部署LTE网络的运营商。在选择LTE的传送网络时,他们选择了PTN来实现。下图是该网络的示意图。该网络于2009年开始建设,供承担超过6000个LTE基站的接入承载,采用了端到端纯分组方式的PTN组网,充分利用了PTN网络的可扩展性、多点到多点的可靠性、以及电信级的OAM能力。TIM巴西新一代统一城域传送网TIM巴西是南美领先的电信运营商,从2008年初开始建设其新一代的城域传送网,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多业务传送方案,要求支持TDM和分组业务的大容量高性能承载。由于TDM业务和分组业务量都很大,网络架构不能单纯基于TDM封装或者分组的仿真。TIM巴西对新一代城域传送网的要求如下:n 大容量分组业务传送,提供E-Line,E-LAN,E-Tree模式的电信级以太网业务n 高可靠性,丰富的OAM功能n 高效的光纤承载效率n 基于分组的网络同步最终TIM巴西确定了PTN做为分组承载主体,同时PTN设备提供大容量TDM组网处理能力(非仿真),并结合WDM功能以节省光纤资源的架构,如下图所示:采用支持通用交换矩阵的PTN设备组建统一核心汇聚网络,在电层面组建多个10GE环网和10G SDH环网,并把多个环网架构在PTN设备提供的光层复用功能上。该网络大约使用了20套核心汇聚PTN设备和上百套接入设备(微波),已经在2009年初正式开始运营承载。新加坡电信新一代分组传送网新加坡电信SingTel是亚太地区在数据业务上最为领先的运营商之一。在考虑其新一代分组传送网建设时提出了一下要求:n 明确将使用PTN技术以实现由MSTP向PKT传送演进n 要求PTN网络能够统一承载DSLAM和基站回传业务n 继续承载E-LINE业务并提供其它的电信级以太网业务n 尽可能的集成网元的处理能力(TDM、分组)以减少投资最终采用了如下图所示的架构,实现了如下功能:n 电信级以太网业务部署能力n TDM业务的高性能和保护n 快速的分组保护(LSP 1:1)n 与原网MSTP设备的统一组网和管理国内某运营商PTN承载实验网中国某移动运营商在2009年4月至5月间,在全国10几个省会城市进行了广泛的PTN现网承载试点,取得了很多PTN现网组网经验,并基本验证了目前PTN网络的实际部署可行性。目前这些实验网络已经部分转成正式PTN承载网络,主要用于IP化基站回传承载和大客户宽带接入。具体组网方式如下:组建核心层10GE环网,下挂多个GE环网,支持灵活的环带链的方式。基本延续了原MSTP组网的方式,但是全部采用PTN架构实现分组业务的高效传送。附件1:上海贝尔PTN解决方案特色分组传送网标准TMPLS/MPLS-TP的领导者阿尔卡特朗讯是光传输、电信级以太网和MPLS领域的领导者。作为MPLS-TP技术先驱者,主导了其初期版本T-MPLS的研发工作。现在, 阿尔卡特朗讯正在ITU-T和IETF两个组织中发挥主要作用,推动共同的MPLS-TP标准定义。 阿尔卡特朗讯同时也是MPLS伪线标准和设备研发的领先者,尤其在MPLS和电信级以太网、DSL/GPON技术的结合方面。阿尔卡特朗讯能够提供向标准融合之后的PTN方案MPLS-TP平滑演进的最佳解决方案。1850 TSS是业界成熟度最高的T-MPLS产品,一旦MPLS-TP标准确定,也将是业界最快的支持该标准的商用解决方案。通用矩阵实现无缝的向全分组传送网络转型阿尔卡特朗讯1850TSS支持业界独有的通用交换技术架构。该架构集成了以太网交换、TDM(SDH/SONET/PDH)和WDM/ROADM,各种业务的传送需求可按任意比例组合配置。1850TSS这项特有的功能使它在进行PTN组网时,可以灵活的与现网的MSTP混合组网,通过网管灵活地配置任意比例的电信级以太网业务、WDM和TDM交换业务,全面实现MSTP与PTN网络的融合,为TDM和以太网业务提供满足其自身特性的高效传送方式,避免了电路时隙和分组数据帧相互映射的复杂操作。强大的组网和汇聚处理能力全面支持PTN规模部署1850TSS核心汇聚节点通用交换矩阵容量高达320G,支持任意方式组网。单节点可终结20000条Tunnel,64000条PW,真正支持移动回传、三重播放以及大客户租线业务的大规模承载。同时4096个LSP 线性保护组(小于50ms倒换)保证网络在高负载状况下的保护性能,大幅提高网络可靠性。单节点可同时处理64000条流分类,支持32000个队列,完全无阻塞支持城域网内复杂的全业务流汇聚。单节点多达上百万个MAC地址存储能力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大客户需求,提供大容量高性能的L2 VPN业务。多种PTN管道汇聚方式支持高效率的PTN组网1850TSS汇聚层设备支持PW交换功能,可以对接入层收敛上来的PW进行汇聚处理,按需归并到汇聚层的LSP中,实现汇聚层与接入层的LSP分层保护,同时保证接入层到汇聚层的点到点业务端到端连续性,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和传送效率。1850TSS汇聚层设备支持H-VPLS的业务部署方式,可以在汇聚层E-LAN实例中终结接入层的PW,支持分层保护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多接入节点组网下多点多点业务PW连接的复杂性,高效的实现大规模接入节点之间的多点到多点业务,极具现网部署意义。业界领先的分组同步方案和标准的时间输入输出接口1850 TSS支持同步以太网功能,可基于全网端到端的同步以太网线路实现高精度的全网频率同步,支持主备用时钟的自动选择。1850 TSS支持基于1588v2的时间传送功能,并且使用了贝尔实验室独具专利的先进时间戳恢复算法,能够自动补偿分组网络引入的时延不对称性,大大提高了1588v2在高负载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时间传递性能。1850TSS提供标准的1PPS+ToD时间输入输出接口。从时间格式到接口电气特性完全按照业界最新高精度时间同步要求规范开发。1850TSS已经于今年在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总部通过了相关时间同步测试,验证了其多跳网络下时间传送的性能和时间接口的标准性,为真正实现基于PTN网络端到端的地面时间传送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承载方案。灵活的接入选择,统一的业务汇聚与端到端管理1850TSS系列解决方案贴合业务网络的发展趋势。可组建基于TMPLS/MPLS-TP的端到端的分组网络,形成统一的分组汇聚平面。在接入层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技术,按需实现网络分组转型,兼顾网络转型成本与现网投资保护。支持基于MSTP的接入。保护了原MSTP网络的投资,对大量未IP化的TD基站提供高性价比传送.同时也能够提供分组业务的承载。支持基于电信级以太环网(ERP)的接入,成熟可靠,支持50ms快速倒换、业务快速部署和以太网业务端到端OAM及管理,解决了现阶段网络分层保护的需求,对现阶段网络部署意义重大。支持基于MPLS-TP的接入,使得MPLS-TP进一步向接入延伸,实现端到端的管道管理和清晰的业务隔离。无论采用何种接入技术,1850TSS都可以在汇聚层进行统一汇聚,并支持端到端的业务管理,所有业务配置、路径确认、拓补更新、告警管理、故障定位都可在网管上以图形化的方式实现,真正实现现网网络的平滑演进和TDM与分组网络的无缝融合。成熟稳定的商用版本实现广泛的全球应用案例1850TSS PTN组网系列产品从2005年推出以来,致力于为全球各大运营商实现传送网业务转型提供平滑可靠的解决方案。1850TSS系列PTN解决方案经过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总部多轮严格的PTN功能测试和现网承载验证,已被证明是成熟稳定的商用解决方案。支持PTN传送标准和相关电信级以太网功能,能够实现TDM和E-Line/E-LAN/E-Tree业务的统一承载,支持强大的网络保护、QOS 和OAM特性,支持同步以太网和1588时间传送功能,支持电信级的网络管理。凭借1850TSS先进的架构和成熟稳定的产品功能,已经在移动回传、三重播放和宽带接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的国内外应用案例如下:n n中国移动1850TSS应用(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山西等)n n中国新联通1850TSS应用(山东、黑龙江、辽宁、江苏等)n n中国电信1850TSS应用(四川、江苏等)n n澳大利亚Telstra 分组转型承载网n n法国电信三重播放承载网n n意大利Vodafone 三重播放承载网n nNTT Docomo LTE分组回传承载网(业界第一个LTE回传网络)n n新加坡电信下一代分组传送网n nTIM巴西新一代统一城域传送网(MSTP与PTN混合统一汇聚网络)附件2:阿尔卡特朗讯对PTN标准的贡献ALU是国际标准中PTN技术和标准的首倡者和推动者。作为PTN关键技术MPLS-TP的前身T-MPLS,是ALU在2004年在ITU-T中推出和首倡的,当时ALU在ITU-T中提交文稿阐述PTN的中心思想:面向连接的分组标签网络,提供传送风格的OAM和保护,并作为T-MPLS架构的G.8110.1的起草人。该技术得到广大厂商和运营商的广泛支持,并开展了T-MPLS保护,OAM,接口,设备,网络管理等标准化工作,到2007年,已经有7个T-MPLS标准:n G.8110.1(总体架构),(ALU为Editor)n G.8112(接口),(ALU为Editor)n G.8121(设备),(ALU为Editor)n G.8131(线性保护倒换),n G.8132(环网保护)(ALU为Editor)n G.8114(OAM)(现改为G.mplstp-oam,ALU为Editor)n G.8152(网络管理,ALU为Editor)7个ITU-T关于T-MPLS/MPLS-TP标准中,ALU作为起草人的有6个,ALU主导了T-MPLS标准的起草,这些T-MPLS标准也会和IETF协调,最终修改成为MPLS-TP标准。2008年,ITU-T决定和IETF合作开发MPLS-TP标准,ALU是其中的决定力量,在IETF关于MPLS-TP的RFC或Draft中,现有关键工作文档包括:n RFC5586(GACH-ALU为Editor)n RFC5654,(MPLS-TP requirement,ALU为主要贡献者)n RFC5317(JWT agreement,ALU有5为专家为JWT专家)n draft-ietf-mpls-tp-nm-req (ALU为Editor)n draft-ietf-mpls-tp-oam-requirements(ALU为Editor)n draft-ietf-mpls-tp-oam-framework(ALU为Editor)n draft-ietf-mpls-tp-gach-dcn(ALU为Editor)n draft-ietf-mpls-tp-framework(ALU为Editor)n draft-ietf-mpls-tp-nm-framework(ALU为Editor)n draft-ietf-mpls-tp-survive-fwk(ALU为Editor)n draft-ietf-mpls-tp-ach-tlv(ALU为Editor)其中ALU担任11项工作组文档中的9项Editor工作,是所有工作文档的贡献者。在IETF正在开展的MPLS-TP OAM和保护标准化的文稿中,ALU承担了OAM中:CFI,DM和LM,Diagnostic等工作,并提交了关于基于Y.1731的MPLS-TP OAM的文稿,对OAM的架构进行了规划,在保护方面,提交了MPLS-TP线性保护倒换和环网保护的文稿。在这些国际标准化组织中,ALU除了担任大量MPLS-TP标准的Editor(ITALO BUSI,UMANSKY IGOR,VIGOUREUX MARTIN,BOCCI MATTHEW,FENG HUANG, LEVRAU LIEVEN等)职位外,还担任多项负责标准化MPLS-TP的组织的管理、主席职位,包括:ITU-T SG15 WP3主席(Steve Strawbridge),ITU-T SG15技术委员会主席(Steve Strawbridge),ITU-T SG15和IETF关于MPLS-TP Steering委员会主席(Steve Strawbridge),Q14/SG15-ITU-

    注意事项

    本文(分组传送网解决方案白皮书.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