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论文虚幻闪光中无数白蝴蝶的纷飞乱舞.doc
-
资源ID:2391782
资源大小:1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英美文学论文虚幻闪光中无数白蝴蝶的纷飞乱舞.doc
虚幻闪光中无数白蝴蝶的纷飞乱舞 虚幻闪光中无数白蝴蝶的纷飞乱舞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摘要:虽说诺贝尔文学奖已不像从前那么火热,但1个多月来,多丽丝·莱辛的名字还是频频出现在各大书市卖场;只要稍稍上网查询,总会看到那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祖母”,跟她脚下那只疲倦的猫1般,冷峻又不乏纯真。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金色笔记;虽说诺贝尔文学奖已不像从前那么火热,但1个多月来,多丽丝·莱辛的名字还是频频出现在各大书市卖场;只要稍稍上网查询,总会看到那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祖母”,跟她脚下那只疲倦的猫1般,冷峻又不乏纯真。这位年近9旬的祖母作家心情平静地得到她人生“最好的1张牌”,或许正像她自嘲那样:这次他们大概觉得,这个人已经够老了,很快就要死了,再不给她以后也许就没有机会了吧!但无可置疑的是,她的书和故事却1夜间在全世界掀起了“蝴蝶效应。”被华盛顿邮报称为“1本坏小说”的金色笔记诞生于1962年,是莱辛的代表作。全书以“自由女性”为题分5个小节,记两位伤痛单身母亲(安娜和莫莉)的生活、爱情与事业。各小节之间夹有1串“安娜的笔记”,这些笔记片段以笔记本的颜色(黑、红、黄、蓝、金)命名,记录着女作家安娜过去的非洲经历、与政治生活相关的事件和体验、1篇正要构思的小说(题为第3者的影子)以及她彼时的生活。有评论家说这黑红黄蓝4本笔记“成为1个不安宁的灵魂的4道反光”。然而在我看来,这4本笔记(甚至包含金色笔记)在内容上并非截然分开,而是互有交叉,也就是说,4道反光彼此交射,在生命的激流中闪烁,若隐若现。所谓“黑色代表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并不是绝对的,这样1种客观上的分类只是莱辛的刻意为之而已,读起来感觉其实是非常牵强的,只是更深地加重了“乱”的感觉,如同乱舞的蝴蝶。充斥其间的是生活与梦幻的交织,往事与现今的交替,幸福感、疲惫感与负罪感的交融,还有实在与虚构、政治与私生活的交叠映现。作者企图在纷纭混乱的生活中找出1些条理。而最后1小节前的金色笔记,终于完成了宿命中的分久必合。这或许就是作者选取“金色笔记”作为书名的缘由吧!想当初,瑞典文学奖把开奖时间推迟了1周,极其谨慎地抛开诸多热门或较热门候选人而义无反顾地选中已被大家遗忘多年的多丽丝·莱辛,宣称金色笔记是1部“先锋性的作品”,是“影响了20世纪男女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1”。这些大人先生们1厢情愿地把莱辛当成1位女权主义的先锋战士来奖赏,可对莱辛来说,这无疑是1个莫大的讽刺。莱辛曾经宣称:金色笔记是失败的,但除她之外的人们却对她本人的话置若罔闻,不加理睬。自45年前金色笔记出版以来,莱辛无时无刻不想摆脱那个“女权主义代言人”的恼人头衔,并当众声称女权运动“纯属瞎胡闹”。莱辛认为,“避孕药片和省时设备,比如洗碗器,作用要比意识形态更大”。或许,这1切都是本书以“自由女性”为题惹的祸,那些只会做表面文章的人生硬地给莱辛贴上了女权主义标签,并把莱辛当成了1面辉煌的旗帜。还是陈才宇先生吃透了原著,虽然在翻译时的语言使用上略嫌狭窄。他说:“像塞万提斯以模仿骑士文学来否定骑士文学那样,莱辛也是想以标榜女性的自由为幌子来证明女权片面上的非现实乃至荒谬的。”因此,金色笔记不是1部女权主义著作,而是1部对女权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作品。在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前,呼声最高的要数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了。这位多产而备受争议的犹太老头,据说是以描写手淫、政治和男人的神经质而闻名于世,然而,他却最终败给了同样多产而备受争议的文学老祖母。无独有偶,多丽丝·莱辛最拿手的文学内容恰恰是月经、政治和女人的神经质。得知获奖消息后,这位生命中拥有太多不幸的老祖母童心焕发,让鲜花开满了自己的房间,有趣的是那些花只有两种颜色:橙黄与朱红。“人们显然喜欢把我和夕阳联系在1起。”老太太幽默地说。多丽丝·莱辛以她写作领域的广阔和笔法的冷静(或说冷漠)与其他女性作家截然区分,她仿佛特别擅长以政治的眼光观照世俗生活,这或许也是多丽丝·莱辛与其他女作家拉开差距的重要途径。金色笔记充斥着大段大段对于政治的描写,若不是那些融于其间的爱情片段,几欲令女性读者不忍卒读,谁说只有女人才最能读懂多丽丝·莱辛呢?在安娜的红色笔记本中,往往记载着这样的情节:1大堆人半夜不睡觉,围坐在路旁边喝威士忌边大谈特谈政治,让读者的大脑也在朦胧虚幻中跟着他们1起困惑,渐趋混乱。然而也有这样的句子:“(维利)是个辩论大师,能十分精辟、十分理智地剖析社会问题,换句话也就是说,能愚不可及地信奉教条主义。”读来会心1笑。作为篇幅最长的黄色笔记,基本上是1部长篇小说第3者的影子和1大串短篇小说的梗概。但黄色笔记讲述的并不是爱情生活,而是性生活。莱辛曾在大庭广众中宣告:“我不喜欢60年代”,“我不喜欢女性那时的所说所为,比如像她们吹嘘和多少男人睡过觉”。可以说,莱辛被贴上的女权主义标签在这里遭遇彻底碰壁。全篇充斥着男女之间的博弈,男人和女人都不愿做对方的囚徒,他们相互逃离、彼此挣脱。但无边的孤寂与寒冷又1次次把他们鬼使神差般纠缠到1起,相互取暖,也相互伤害,哪怕是同1类的人。像安娜的最后1位房客索尔,为了自我保护好,竟然把自己分裂成几个绝然不同的人,“不知道谁会走下楼梯来,是那个了解我安娜的温柔亲切多情的男子,还是个鬼鬼祟祟的狡诈诡秘的孩子,抑或是个充满憎恨恶意的疯子。”从外部世界到人的心灵,在热烈和虚幻的背面,总隐藏着1个凌乱不堪的世界。或许是文化习惯的不同,或许是翻译的隔膜,读莱辛的文字并不像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1样轻松。在文字操作层面,它并非如后者1般尽量通俗化,甚至轻浮化,而是总让你感觉影影绰绰的不真切,仿佛张爱玲笔下的那挂冰冷的珍珠帘,在1阵莫名的热风中晃荡,模糊而又遥远,永远也抓不住。又仿佛是在看1部外国电影,耳边1直回响着那种绕来绕去的口语化腔调,然而非常流畅。这是真正的笔记而不是小说,用1杆无形的不断寻求的笔把读者与事件本身隔离。莱辛刻意不凸显角色,没有生动的描绘,更没有故事情节,时间流动模糊,停滞迂回,宛如小说里平静缓慢的社会,又像1杯懒洋洋的下午茶。或许她相信小说的典型特质就是不精确,或者她认为没有特定的色彩更能使作品成为经典。洋溢在整本书中的是1种悲观的色调,让你感受到人生就是1场苦难。“那可怕的、黑暗的、旋涡式的混乱正包围着我,不久将侵入我的肌体”。主人公安娜在4本日记中对自我所进行的多角度反思与探寻,最终都无1例外走向了无奈和妥协,所有的反抗与挣扎都徒劳无功、毫无成效,无数思想的白蝴蝶,在纷飞乱舞1气之后,终于疲惫地栖息在枝头。对于出版社来讲,诺奖的最大意义大概就是可以借势大赚上1把,值得庆幸的是,在诺奖揭晓之前,莱辛的作品已相继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前后约有10余本。(1999年野草在歌唱由译林出版社推出,2000年又来了爱情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2003年金色笔记的中文版权又被译林出版社拿下。至此,莱辛几乎所有的代表作都有了中文版。)按照规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版税,在获奖后1般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中国出版社此次“押宝”成功,无疑省掉了1大笔版税。诺奖开奖后,莱辛的这些中文本将被立即付梓加印。据说上海译文出版社不但会加印又来了爱情,而且还会高价购买莱辛其他作品的版权,比如“5部曲”。然而,当着出版社正在1边沾沾自喜1边撸起袖子准备大干1场的时候,却传来了莱辛中文版著作销量情况不容乐观的消息,就目前的销售记录来看,北京图书大厦只销售出370本,王府井图书大厦也只销售出1百本左右。而新作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刚刚上市,出版社也在无奈之下做好了长销书而不是畅销书的打算。与去年诺奖得主帕慕克相比(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曾创下29万册的畅销数字),销售成绩显然平平。“诺奖效应”意外失灵,今年的诺奖赢家多丽丝·莱辛并没有让出版社1夜暴富。于是有读者说: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加封,金色笔记很可能就死在华盛顿邮报的评论之下了。我想,如果不是广大读者出了问题,那就是老祖母多丽丝·莱辛出了问题。正可谓:米寿老妪获诺奖,同花大顺花满堂。4十5年博1笑,回望飘零半世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