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级数学上册整理教案 全册.doc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本班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2、学生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 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能自评、自检和自改。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二、教材分析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五、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六、教学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4、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5、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七、“培优辅差”措施1、对学困生要了解情况,分析原因,尤其是他们的不同心理因素。 重视并加强其意志、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促进智力的发展。 2、课堂教学中要有目的有层次地让中下等生有发言的机会。 3、以平时的作业为基础,加强学习方法的辅导。对中下等生的作业要有计划地“面批”“面导”。 4、在数学的基础知识方面多辅导,使他们力争得到这些基本分数 5、实行教师辅导,学生帮辅的双重辅导模式。在教师指导下组织优等生帮助指导后进生,开展“一帮一互助活动”。八、课时安排:详见进度表第一单元 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位置 二、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三、教学目标1.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四、教学设想1.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大量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经验,并通过前几个年级的学习也获得了确定物体位置方面的许多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2. 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例:例2中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的数对分别是(1,4)和(6,4),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数对中数的特点,与这两个场馆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密切联系。练习一中的第6题,使学生发现图形平移后,位置变了,表示顶点位置的数对中的数也相应的变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看到在平面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为我们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五、课时安排:2课时位置(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教学准备:自制图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导入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二、新授1、教学例1(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2、小结例1:(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3、练习:(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三、巩固练习1、练习一第4题(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四、总结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五、作业设计:练习一部分题。课后反思:板书设计:位置(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列与行。教学准备:自制图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复习标出下列班上同学的位置(图略)二、教学例2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三、课堂作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检验交流,最后,教师再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第5题(1)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的多边形。各顶点用两个数据表示。(2)同桌互相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画图。第6题(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4) 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四、作业1练习一部分题课后反思:板书设计: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分数乘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内容: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和倒数。本单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学习分数除法和百分数的重要基础。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本单元将解决一些特殊数量关系问题的内容单独安排。即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组成“解决问题”一个小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教材体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意义的要求。不再单独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而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计算过程去理解计算的意义。同时也不再呈现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简化了算理推导过程的叙述及解决问题思路的提示,通过直观与操作等手段,在重点关键处加以提示和引导,这样可以为学生探索与交流提供更多的空间。三、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乘法计算。2、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3、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4、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四、教学设想1、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再如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还要用到约分的知识。所以,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2、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本套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在教材说明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教材简化了说理及思考过程的叙述,不出结论性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根据这一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五、教学时间:12课时 1、分数乘整数1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旧知铺垫1、计算下列各题+ + +过程要求:(1) 写出计算过程。(2) 说一说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想一想,能不能把 +改写成乘法算式呢?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 出示例题?根据题意,呈现示意图。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 + = = ×3=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在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 = 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A、 学生口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B、 教师整理并板书:分数乘整数,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2、教学例2计算:×6(1) 学生独立计算。(2) 交流计算方法和步骤。(3) 比较计算过程,看一看哪一种更为简单。 9×6= = 43×6 = = 4(3)归纳: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做一做”。(1)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计算过程和结果。(2)第3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怎样想的?一般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如: 1×10×7= = 60 (kg) 12、课本练习二第1、2题四、课后作业设计1、填空:看图写算式 + + = ×( ) = 2、练习(1)完成“做一做”的第一题。(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2)“做一做”第3题。(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讨论先算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如果用连乘算式,要提醒学生先约分再计算。)课后反思:板书设计:1、分数乘整数2教学目标: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重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旧知铺垫1、计算下面各题。12× ×32 15× ×122、说一说,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步骤。(1) 整数与分子相乘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2) 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3、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 一袋大米,每天用去千克,3天用去多少千克?(2) 某修路队,每天修路千米,5天修多少千米?(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4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出示题目:问题一: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1) 你想怎样列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表示什么?经过讨论,使学生理解×,就是求的是多少,也就是说把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是多少? 画示意图分析。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这面墙的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面墙的的,是占整面墙的板书:× 发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结果,看一看其中的联系。板书:× = 想一想:虚线框中,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计算过程呢?学生经过思考交流,不难发现其中的计算过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补充其中的计算过程。然后,联系以上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学生不难发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不急于作出归纳,再提出问题,继续验证学生自己的发现。问题二:小时粉刷多少呢?(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 你认为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 画示意图加以验证。注意:画示意图时,要紧密结合×的意义加以分析。(4)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分数乘分数,应该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课后反思:板书设计:1、分数乘整数3教学目标: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重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复习1、计算2、说出计算过程二、授新课教学例4出示教材例题,学生简要了解蜂鸟。(1)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列出算式×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计算情况。完成后,选择两位不同计算过程的学生上台板演。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2)5分钟能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教师出示算式,学生判断可以不可以。 说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约分的方法。强调:整数约分后的结果要写在整数的上面,并与分子相乘。三、巩固练习1、完成例题后“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2、完成练习二第3、4题3、练习二 第6题(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 ×2(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4、练习二 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5、解答下列问题。1、高山村农民开荒,每小时开垦荒地公顷,小时能开垦荒地多少公顷?2、一个长方形长dm,宽dm,它的面积是多少dm²?课后反思:板书设计:1、分数乘整数4教学目标: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教学准备:例题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教学例4(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1151(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km)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三、练习1、练习三第6题(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2(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 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四、作业练习二第3、7、8、10题。课后反思:板书设计:1、分数乘整数5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计算。教学准备: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复习1、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先算二级运算,后算一级运算)2、哪些运算属于二级运算,哪些运算属于一级运算?(乘、除法属于二级运算,加、减法属于一级运算)遇到有括号的题目该怎么来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3、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1)36×215 (2)5×67×3 (3)15×(3427)二、新授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1) × (2)× (3) × (4) × 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3)用简便方法计算:25×7×4 0.36×1013、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而有些同学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利用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3)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4、教学例6(1)出示: × ×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应用乘法交换律)(2)出示: ×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适用乘法分配率,因为 ×4和 ×4都能先约分,这样能使数据变小,方便计算)(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三、练习P14“做一做”:先让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已知数的特点,说说怎样做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然后再独立完成练习。课后反思:板书设计:2、解决问题6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教学难点: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初步学会画线段图。教学准备:线段图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导入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12× = × = × = 10× = × = × =(二)、教学实施1、出示第17 页例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图表表示数量关系,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如: 2500? 提问:想一想,应重点抓住哪个已知田间分析?这条线段表示什么?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问:想一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这样的2份。)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板书: 2500× =1000() 或 2500÷5×2=1000()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先把2500平均分成5份,再求这样的份是多少。也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三)、巩固练习1、一本书,看了 ,表示把( )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 )份,看完的页数占这样的( )份,剩下的占( )份。2、完成教材17页的“做一做”注意提示: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 ,这里把谁看成了单位“1”,把谁平均分成了几份?能用线段图表示吗?求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3、完成练习四中的第2题,第3 题。(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解答“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种类型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找准题中的单位“1”所对应的量,然后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课后反思:板书设计:2、解决问题7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2、在观察、猜想、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教学难点:正确找准单位“1”所对应的量,初步学会画线段图。教学准备:线段图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导入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12×= ×= ×= 10×= ×= ×=(二)、教学实施1、出示第17 页例1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图表表示数量关系,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并板书:如: 2500? 提问:想一想,应重点抓住哪个已知田间分析?这条线段表示什么?根据“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这个条件,应该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怎样表示?(请一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尝试自己画图,教师巡视)对照板书,把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问:想一想,“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这样的2份。)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根据以上数量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根据什么?板书: 2500× =1000() 或 2500÷5×2=1000()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先把2500平均分成5份,再求这样的份是多少。也就是求2500的 是多少。)(三)、巩固练习1、一本书,看,表示把( )看着单位“1”,平均分成( )份,看完的页数占这样的( )份,剩下的占( )份。2、完成教材17页的“做一做”注意提示:一个人的身高是鲸体长的,这里把谁看成了单位“1”,把谁平均分成了几份?能用线段图表示吗?求这个人的身高多少米,也就是求什么?3、完成练习四中的第2题,第3 题。(四)、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板书设计:2、解决问题8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2、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3、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教学准备:例题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导入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二)、新授1、教学例2(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80分贝现在?分贝降低?分贝(3)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80分贝(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现在?分贝?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5)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三)、深化练习 完成练习五的第2、4、5、8、10题(四)课堂小结课后反思:板书设计:2、解决问题9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教学准备:例题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复习旧知1. 完成教材练习五第6 题,并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接起来。2. 说出单位“1”及单位“1”比较量是”1”的几分之几。男生的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一瓶墨水已经用了 ,草莓酱的瓶数比沙拉酱的瓶数多 。二、教学例3(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135(次)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三、练习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2、练习五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课后反思:板书设计:3、倒数的认识10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师生教学活动设计修改、补充、完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