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唯一的听众》评课稿.doc
唯一的听众评课唯一的听众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中,由于那位德高望重、音乐造诣极深的老教授对一个初学者的尊重,才有了令人惊讶的结果,我终于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乐在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 王静静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她虽然年轻,但是从课中看出她的教学基本功扎实,对学生的教学态度亲切自然,感情投入。 记得王崧舟老师曾说过“语文老师要用语文的眼睛看语文,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 纵观整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 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 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王静静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线索组织教学。审视阅读理解过程,从求“变”到寻“因”,继而引出老教授的语言,在交流汇 报中找出老教授眼神的句子,教学环节设计清晰明朗,主次分明,且环节相扣。 二、 细读语言,突破难点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深处。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与心灵的认知。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平静地望着 我”,俗话说:情到深处才反复。王静静老师抓住“三个平静”,让学生通过品读,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谈感受,渗透了学习方法。学生在王老师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引导下,从读中获得个性化的感悟,做到了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读懂课文;学生通过自己去实践,感受体验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知道了平静的眼神中包含着鼓励、称赞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对文本独特的解读中碰撞着。 三、 巧设读写训练,升华情感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王静静老师在突破难点教学环节后,紧接着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的心理活动,这种学生个性化的“补白”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 容,更多的是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和想象,通过想象体验,从而沟通与作者的对话,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抒发了情感与思想。学生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内心涌动着感动,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语文教育的灵魂就在于“情”字。情感来自意境,意境来自形象。通过学生的多元体验,老教授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呈现,在这样深刻画面的“现场感”之下,文字也变得有温度了,学生很自然形成与文本内容契合的“情场感”。 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课堂中语文味的体现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味表现为“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 味。王静静老师在教学中应将这三味充实、细腻、深入一些,使其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文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一句,是对林 中景色的描写,可以设计引导学生对“悠悠的小令”产生丰富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点拨学生去发现这个句子比较“特别的地方”,用沙沙的足音反衬树林很 安静,“沙沙”对悠悠、足音对小令,感悟其文本中语言对称之美,品味足了;其次语文教学呼唤感性教育,课中可以设计在当我知道那位自称耳聋的老太太竟然是 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时,一定思潮起伏,百感交集,我会怎样想,怎样说呢?我想这种感性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感悟文字、运用文字,更有助于学生在体悟文 字之情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培养;从而扎实而生动地领会了文本在表达方式上的秘妙,写味足了,使课堂有了充足的语文味。 二、教材处理方面 本课,我被老教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教材处理上 可以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的设计,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了。这样课时的分配会更合理。 三、,应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达始终给予欣赏,鼓励,这很好,但让学生之间评价就少了,应将评价权适度地让学生行使. 当然,瑕不掩瑜,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希望王静静老师的课今后拥有越来越多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