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1.ppt
,习 题 库,西方音乐史,教 学 内 容,参考文献目录,结 束,课 件 制 作 者,第一编、古希腊与古罗马音乐(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5世纪)第二编、中世纪音乐(约公元4501450年)第三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4501600年)第四编、巴罗克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6001750年)第五编、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约公元17501820年),第 一 五 编:,返 回,第 一 编、古 希 腊 与 古 罗 马 音乐(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5世纪),概 述第一章、古希腊音乐,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生活(一)音乐与神的崇拜(二)古希腊的乐器(三)古希腊戏剧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一)音程和音阶理论(二)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第二章、古罗马音乐 第一节、古罗马的音乐生活 第二节、基督教音乐的兴起,返 回,西方音乐的历史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古希腊(ancient Greece,公元前2000年左右-公元前30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是欧洲最早创造文明的国家。古希腊的文明史发源于爱琴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相关图片)。公元前12世纪起,迈锡尼文明渐趋衰落,继之而来的是荷马时代,当时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希腊人居住的地区占有统治地位。古代希腊在文学、建筑、雕塑、哲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早已为人们所仰慕。但相比之下,音乐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更重要。遗憾的是,音乐方面有许多资料没能存留下来。我们今天对古希腊音乐方面的了解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一是通过神话传说来了解,第二是从一些文字记载、绘画、浮雕等历史遗迹上了解到的。尽管历代史学家做出了一千多年的努力,我们现在掌握的有关资料并不很多。综合各种资料,我们对古希腊的音乐特征作出如下归纳: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曲调和节奏都受歌词抑扬顿挫的影响。,古希腊音乐是单声织体,用字母或类似字母的符号来记谱。音乐的体裁有短小的抒情诗、长大的史诗,以及演出规模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在后期出现了一些器乐独奏曲。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古希腊已经有了整套的音阶、音程和调式理论,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迪。古希腊哲人对音乐的本质、价值、社会道德功能等问题已有了较深刻的思考。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希腊文明逐渐引入了意大利。遗憾的是,古罗马并没有把希腊音乐中全民的、健康的东西继承下来,而是发展了音乐中娱乐、消遣、外观宏大的特征。古罗马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是公元初年基督教的产生。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从此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基础,基督教音乐在未来的中世纪音乐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返 回,希腊古国的区域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的众多岛屿以及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沿海地带。,返 回,分布于克里特岛及其周围地区以及希腊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史称爱琴文明。地中海东部的克里特岛是古代爱琴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中心。克里特岛出土了著名的“蛋壳陶”等多种精美陶器,以及大量的青铜武器、金器、宝石雕刻,还发现了象形文字。,克诺索斯位于克里特岛北部,这里最早的宫殿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兴建于新石器时代的居民点内。克诺索斯的宫殿中有多幅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的彩色壁画。,返 回,克诺索斯王宫,返 回,狮门是通往迈锡尼国国王堡垒的入口处。围墙用大石头砌成,十分雄伟,敌人进入入口后,便会被雹子般落下的矛和箭围困在里面。,迈锡尼时期的雅典陶器,返 回,荷马时代(Homeric Age)指公元前11前 9世纪古代希腊氏族制度解体的历史阶段。因反映该时期社会情况的主要史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纪)而命名。史诗描述的是“英雄”的故事,也称“英雄时代”。,荷 马,返 回,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相传都由盲诗人荷马完成。两部史诗都是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记录了早期希腊阿卡亚人远征特洛伊的事件。反映了古希腊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军事斗争、社会斗争、人与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风貌和道德观念等等。史诗所描述的虽然是属于迈锡尼时代的遗闻,但其具体内容可以上溯到公元 15、16世纪,因此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成为研究古希腊社会的重要文献,特别对研究公元11-9世纪希腊的社会经济有更大的作用。伊利亚特主要描写了战争最后几十天的情景。主要人物有:主帅阿加门农、克律塞斯、阿波罗、阿基琉斯、宙斯、赫克托尔、帕特罗克洛斯、阿摩斯等。奥德赛描写的是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返乡历险的故事,在史诗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音乐生活,其中写到:“求婚者吃饱喝足,兴趣就转向另一方面,他们想听音乐和歌曲,那些娱乐是晚会的冠冕。”又如“我们也一向喜爱酒宴、竖琴、舞蹈以及各种衣饰,还有爱情。”,返 回,希腊人善用柱廊,创造了多立克(Doric)、爱奥尼(Ionic)、科林斯(Corinth)三种柱式(Ordo),为罗马建筑所沿袭,成为西方古典建筑的基础。三柱式中以前两者应用最广泛,多立克柱式雄壮有力,爱奥尼柱式修长秀丽。雅典卫城的神庙突出地展现了这两种建筑形式的特点庄严、和谐、精致、爽朗,其中帕提农神庙主要采用多立克柱式,伊瑞克先神庙则采用爱奥尼柱式。,古-希-腊-建-筑,返 回,雅 典 卫 城,城邦的重要任务是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内部安全。,返 回,雅典 帕提农神庙(希腊最大的多立斯柱式神庙,公元前447前432年建),帕提农神庙饰带浮雕,返 回,雅典 伊瑞克先神庙(公元前431405年建),返 回,在荷马史诗后,希腊古典文学在很长时期(公元8-6世纪)都以诗歌为主要文学体裁。这些诗歌包括: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等。诗人们有的歌咏神话故事和农民生活,有的主要写作战歌,有的描写爱情,还有的冷嘲热讽、切中社会时弊。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戏剧在雅典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希腊戏剧有悲剧和喜剧,都是由群众性的节日歌舞和祭祀仪式表演发展起来的。希腊悲剧的杰出代表人物是三个雅典作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公元前524-456年)、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公元前496-406年)、欧里庇德斯(Euripides,公元前485-406)。更多了解 希腊最杰出的喜剧作家是雅典的阿里斯托芬(Aristophones,公元前450-385年),有11部作品传世,他的喜剧创作善于用诙谐或幻想的形式评论时事,以锋利的笔触对社会罪恶予以揭露和嘲讽。,返 回,埃斯库罗斯(Aeschylus 前524-456年)“悲剧之父”,奴隶民主派拥护者,曾参加抗击波斯的希波战争。剧作约90部,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7部完整的悲剧传世,作品中充满了信心和勇气。索福克勒斯(Sophocles 前496-406年)作品有123部,现仅存7部悲剧,包括俄狄浦斯王。他的悲剧反映了当代自由公民对自己的力量和地位的赞赏,同时也刻划出阶级社会中个人所无法避免和理解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即人和“命运”的矛盾。欧里庇德斯(Euripides 前485-406)写过92部剧本,现存的有美狄亚、特洛亚妇女等18部。他的创作时期在公元5世纪末,正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和城邦危机的开始时期。希腊人在城邦全盛时期对于现实世界的信念,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了怀疑和否定。这种怀疑和否定表现为作家思想上的进步和大胆,使他能够提出诸如妇女地位问题和一切人天生平等的思想。另一方面,他的剧作也较前人更为写实,特别在心理刻划和戏剧冲突的展开上,达到了希腊古典戏剧的顶峰。,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返 回,希腊的古典雕刻走完美表现人体的现实主义道路。雕刻家们已娴熟地掌握了人体结构的艺术表现技巧,创造了许多卓越的雕像和浮雕。、除此之外,还比较侧重刻划个人心理状况和体现女性美。,萨莫色雷斯的尼开神像,米洛的“阿芙罗蒂德”(又名“维纳斯像”),掷铁饼者(米隆),返 回,第一节、古希腊的音乐生活(一)音乐与神的崇拜,古希腊人认为音乐是神创造的,“music”这个词源于“muse”,“muse”一词出自希腊神话中的文艺女神缪斯,缪斯是九个美丽女神的通称,是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的九个女儿。九位女神象征着智慧、高贵、圣洁,掌管着音乐、文学、戏剧等各门艺术。此外,希腊神话中的著名神阿波罗、雅典娜、狄俄尼索斯等都是艺术之神,也都被认为与音乐有着特殊的联系。在古希腊集体性的社会生活中,常举行祭祀神灵的活动,在这些宗教活动中往往都伴随丰富的音乐表演。例如在南希腊的奥林匹亚,每四年举行一次宙斯大祭,持续好多天,设有歌咏比赛、马队表演、火炬赛跑、赛龙船、乐器演奏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等各种文体竞赛,获胜者有很高的荣誉。相 关 图 片,返 回,奥林匹亚是希腊古代宗教圣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古称竞技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参加奥林匹亚比赛的选手,奥 林 匹 亚 Olimpia,宙斯塑像,宙斯之女 战神雅典娜,宙斯之女爱神阿芙罗蒂德,弹琴的缪斯,返 回,返 回,(二)古希腊的乐器,古希腊的乐器主要有弦乐和管乐两类,弦乐的代表是里拉琴,管乐的代表是阿夫洛斯管。里拉琴最初是在乌龟壳上支两只牛角和一根横木,再缠上4根弦,用手指拨弦发声,声音轻柔,多用于伴奏,后来又有很多变化样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萨拉琴。相关图片 阿夫洛斯管是一种双簧乐器,有双管和单管两种类型,V字型的双管阿夫罗斯更为普遍,声音比较坚硬而有穿透力,具有狂放性。相关图片 两种乐器在使用上往往与不同神的崇拜相关,里拉琴常和有显赫地位的太阳神阿波罗相联系;阿夫罗斯管常被用作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是狂欢节常用的乐器。,返 回,演奏基萨拉,古希腊陶盘弹基萨拉的人,古希腊陶瓶 弹里拉的人,听人演奏里拉,日神阿波罗与里拉琴,返 回,吹阿夫洛斯管的少女,吹阿夫洛斯管的人,乐器合奏,返 回,(三)古希腊戏剧,希腊戏剧是希腊文明的一项重要成果,它产生于希腊的宗教祭祀仪式。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人开始崇拜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希腊神话中狄俄尼索斯是享受、放纵、酒的象征,每年春种、秋收是狄俄尼索斯受难和新生的节日,人们为庆祝节日进行隆重、无节制的纵饮狂欢、歌唱。希腊戏剧就起源于这种民间的酒神颂歌。从音乐角度来看希腊的戏剧,它溶音乐、诗歌、舞蹈、表演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音乐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独白或对白都是用歌唱来表达,合唱是载歌载舞的。歌唱的同时也有器乐伴奏。剧中舞蹈动作简单,舞蹈队主要是男演员。,古希腊露天剧场遗址,到公元前5世纪,希腊悲剧得到很大发展,被政府当作一种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有效方式,从而有了很大的发展。政府直接参与组织和管理,给演员以丰厚的收入,并修建了半圆形的露天剧场,能容纳数以万计的观众。而且为了鼓励市民前去观看,向市民发放津贴,每看一次戏,每人可得两枚银币。上演的有悲剧,也有轻松的喜剧。,第二节、古希腊的音乐理论(一)音程和音阶理论,完整音列体系,四音音列,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Tetrachord)。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两个四音音列便可以构成七音体系或是八度体系。构成的方法有两种: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作为下一个四音音列的第一个音)和非联合四音音列(前一个四音音列的最后一个音与后一个四音音列的开头的音相隔一个全音)。,a、自然音的 b、变化音的 c、四分音的,四个四音音阶可以连成两个八度的音阶,将其分成“大完整体系”、“小完整体系”两种。其中“大完整体系”由两对联合四音音列再加上一个低音A组成,连成一个15音的音阶。“小完整系统”由三组四音音列构成,它们以相交关系联结,为保证四音音列的内部结构一致,出现了一个变音记号。,调 式,四音音列可根据全音和半音的不同位置,排列成7种不同的音阶。古希腊的调式体系以古希腊的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命名,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及其各种变体,排列方式自上而下。古希腊人认为不同的调式与不同的情感相联系,多里亚调式富有男子气质,能使人安静、坚强;弗里几亚调式狂野而具有酒神精神,能激发人的热情;利第亚调式使人柔弱;混合利第亚调式易使人悲伤等等。,记谱法,古希腊有两种不同的记谱方式:以字母和符号分别来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了有标记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音的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在下面翻译出来的现代乐谱中,它的音域在E-E 之间,升高F和C音,用的是弗里吉亚调式。原谱上还有节奏标记,在一个字母上方划一横线是2拍,横线右方上折是3拍。每个乐句都由12拍构成。,返 回,这首作品是1883年在土耳其发现的,希腊文的歌词和用希腊字母谱标记的旋律被刻在一块墓碑上。据考证,这是公元1世纪前后的作品。,听赏:古希腊音乐作品塞基罗斯的墓志铭,返 回,(二)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在古希腊人心中,音乐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认为音乐可以除邪防病,也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非常重视音乐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利士多德等人都对这一问题有过著述。柏拉图(约公元前428前347)认为:体育训练体质,音乐训练心智,音乐来源于人类的智慧和善良,能够深入人心、美化心灵。好的音乐应该庄重、简朴,符合规则。不提倡新的音乐,认为新音乐只能磨损人的意志,使人颓废、消沉,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教育服务,而不是为享受和娱乐。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前322)认为:音乐有3种目的:“教育、消遣和精神方面的享受”,它能“使自由的人可以在暇余时享受精神方面的乐趣”。“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的影响,所以应该列入青年的教育课程。”,柏 拉 图,亚里士多德,第一节、古罗马的音乐生活,罗马人擅长打仗、崇尚武力,最初他们是鄙视音乐活动的,认为音乐表演有损自己威猛的武力气概。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了希腊,希腊文明逐渐引入了意大利,随着希腊文化影响的扩大,音乐作为一种时尚在全罗马风行开来,节日庆祝、家庭宴会、公共场合,到处都能听到音乐。音乐在罗马人生活中开始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音乐在罗马之所以如此风行与罗马历代的君王热衷音乐是分不开的。许多皇帝都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愿意赞助音乐家,并修建大的竞技场和音乐厅,甚至亲自登台参加比赛。,古罗马最喜欢音乐的一个皇帝叫尼禄,他以凶残和乖戾有名,却对音乐有着狂热的兴趣,他称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经常化妆戴上面具来演唱古希腊悲剧中的抒情歌曲。为了保养嗓子,他对自己的饮食起居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不吃对嗓子有害的水果和肉食。他在艺术上自命不凡,最后在穷途末路自杀时还说:“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这样离去了!”,古罗马皇帝尼禄(5468年),罗马音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朝向实用化、典仪化方面发展,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古罗马统治阶级豢养的军队中配有军乐队、乐师和歌手,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在杂技和戏剧表演中,有庞大的歌队和乐队,人数有时甚至超过观众。在贵族宫廷和别墅拥有水压风琴和阉人歌手。大商人财主家还组织有奴隶乐队。音乐在古罗马统治阶级的手中,成为炫耀权势或纯粹娱乐的工具。在古罗马文化生活中,有深刻伦理道德意义的古希腊悲剧也被豪华的马戏演出或血腥的角斗士格斗场面所取代。与古希腊音乐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职业音乐家到处巡回演出,待遇优厚,被人们奉为偶像。明星的骄横、傲慢、堕落事件时有传闻。古罗马人虽处处仿效古希腊的音乐文化,但他们的音乐观念却和希腊很不相同。在古希腊,人人都参与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是健全人格、有着高尚修养的表现;古罗马在音乐繁荣方面不亚于希腊,却仅仅把音乐看作一种纯粹的娱乐,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与纯真。,罗马圆形斗兽场,建于公元一世纪,可容纳八万观众。建筑水平极高。,君士坦丁凯旋门,返 回,第二节、基督教音乐的兴起,返 回,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音乐在许多方面集成了犹太教、以及叙利亚等东方宗教音乐的特征。同古代相比,基督教发展出一种新的音乐观:任何世俗的娱乐性的音乐均得到排斥,音乐集中于教堂和修道院,成为精神拯救的工具。基督教会提倡纯声乐的仪式音乐,竭力反对使用乐器。在圣咏的演唱方式也有严格规定,由一开始的男女老少都可咏唱,改由经过训练的唱诗班咏唱,以求得更加和谐、统一的效果。公元476年,古罗马灭亡。基督教成为即将到来的中世纪从古代世界继承下来的唯一的文化遗产,教会礼拜音乐活动主宰着中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基督教的创始人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前后的拿撒勒人耶稣。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是上帝为拯救世人而派遣“道成肉身”为人受难的上帝之子,所以信仰他的人称他为基督(对弥赛亚的希腊文称呼),即承认他作为全人类的救世主。,耶稣磔刑(左图)(德国画家 格吕内瓦尔德),下十字架(尼德兰画家罗吉尔凡德威登),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2世纪,最早在小亚细亚的下层犹太人中间流传。由于它迎合了当时人们越来越希望获求永生的愿望,因而很快由地下转为地上公开活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从此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基础。,耶 稣,据圣经之说,犹太教当权派对耶稣既猜忌又害怕,买通耶稣的门徒犹大,逮捕了耶稣并送交罗马巡抚彼拉多。判耶稣死刑,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3日复活并向门徒和众人显现,第四十日升天,第五十日遣圣灵降临。众门徒领受圣灵后以使徒保罗为代表四处传教。基督教走出犹太社会,开始在罗马帝国境内迅速传播,并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跨民族的世界性宗教。,返 回,概 述第一章、中世纪教会礼拜音乐,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第二章、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第一节、早期的复调音乐 第二节、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第三节、经文歌,第三章、中世纪的世俗音乐第四章、中世纪乐器第五章、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第 二 编 中 世 纪 音 乐(约公元4501450年),返 回,概 述,返 回,公元476年,庞大的罗马帝国崩溃,西方历史进入漫漫千年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这个词是由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提出的,指西欧历史从古代社会瓦解到古代文艺复兴的“中间的世纪”。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权利和地位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作为一种最强有力的信仰几乎渗透到中世纪的每一个角落,文化艺术(包括文学、建筑、音乐等)也都被打上了教会的烙印,人们的精神觉醒非常缓慢,长期以来中世纪常被视为沉睡的“黑暗时期”。然而事实上,中世纪是欧洲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成期,尤其在中世纪后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明因素,包括文学、科学、音乐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由于当时基督教的至高无上,在音乐方面也以教会音乐占据统治地位。同时,中世纪也是多种音乐风格并存的时期,一片园地是教会的温室,另一片园地是世俗的土壤。教会音乐是出于宗教仪式的需要,世俗音乐从民间歌舞中发展而来。到了中世纪后期,二者逐渐合流。中世纪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公元510世纪,基督教音乐初建时期;(2)公元1113世纪,基督教音乐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世俗音乐也有了一定发展。(3)公元1415时期,史称“新艺术”时期,是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的阶段。,欧 洲 中 世 纪 文 学 概 况,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的文学发展处于低谷阶段。中世纪的文学主要由宗教文学(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四部分构成。教会文学:主要指圣经,常用象征、梦幻手法,内容上脱离现实、缺乏真实感,具有模式化、概念化的特点。骑士文学:反映了骑士阶层的荣誉观和爱情观,贯穿着封建思想和基督教精神。英雄史诗:主要指曾在民间流传、后来经圣职人员整理的反映蛮族部落生活、以神话传说为主体的史诗。如贝奥武甫、罗兰之歌等。城市文学:大多表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绪。如列那狐的故事、神曲等作品。,返 回,巴 黎 圣 母 院 公 元 1163 年,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布满雕像。,圣斯提凡大教堂(维也纳,前身是 一座建于1141年的罗马式教堂,13世纪初改建。),圣 玛 德 林 教 堂 法 国 公元11041132年,圣 安 布 罗 乔 教 堂 意大利 公元10771140年,圣 索 菲 亚 教 堂 君士坦丁堡 公元6世纪,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创造了巨型的圆顶。,圣 马 可 大 教 堂 意大利,公元11世纪,科 隆 大 教 堂 始建于1248年,完成于 1322年,科隆大教堂 始建于1248年,完成于 1322年。属于哥特式建筑,表现了宗教的精神,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缈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来世。,欧洲 中世纪最大的教堂 米兰大教堂 始建于1386年,完成于 1485年,返 回,返 回,(二)古希腊的乐器,第一节、格里高利圣咏(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4世纪以来,基督教从地下走向公开,迅速向各地传播。礼拜活动中唱诵的经文称为“圣咏”。不同地区的基督教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礼拜方式和圣咏音乐。当时西部欧洲流行的圣咏音乐有:罗马教庭所在地的罗马圣咏、米兰的安布罗斯圣咏、法国和比利时一带的高卢圣咏、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带的莫扎拉比克圣咏等。,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它以罗马教义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欧洲其它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罗马教皇格利高利一世曾致力于制定统一的教会礼仪,但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不能安全归功于他的贡献,也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教会和世俗王权相互利用的结果,它不过是政教联姻在音乐上的一个产物。,格利高利一世,圣咏手稿 图片,返 回,(二)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情绪:情绪肃穆、超脱,采用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排斥人世激情。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三度进行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节奏:自由而无固定节拍,依照歌词韵律长短抑扬而定。织体:和希腊音乐一样,单声部音乐。歌词:以拉丁文为歌词,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演唱方式:大致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唱诗班分成两部分,诗篇每节的上下两句分别由两个合唱队交替演唱。)、应答歌唱(由一个或多个独唱者领唱,唱诗班应合,独唱咏唱完一节诗篇后,唱诗班重复着一节的前一半。)四种。较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调式体系:教会调式。,返 回,第二节、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罗马教会的礼拜仪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个僧人每天必须要做的宗教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在日程和进行顺序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罗马天主教规定日课每天有8次:包括:晨祷(午夜与天亮之间,凌晨2-3点)、早祷(拂晓,在晨祷之后)、第一课(早上6点左右)、第三课(约9点左右)、第六课(中午前后)、第九课(下午3点左右)、晚祷(日落时)、夜祷(就寝前)。同时还规定了一年中每天每次日课应唱的圣咏。弥撒是基督教的圣餐仪式。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害前和他的门徒一起举行最后的晚餐,与众门徒分食象征着自己身体和血的面饼及葡萄酒。后来基督教徒为纪念耶稣受难,举行弥撒仪式,在仪式上也向教徒分发面饼和酒以重演最后的晚餐。在进行的过程中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以诵读福音书为核心,后半部分领圣体礼仪,在分发面饼和酒的过程中达到弥撒的高潮。弥撒一般在星期天或特殊的宗教节日举行。弥撒仪式中的条目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专用弥撒随年历的不同时节具体歌词内容可发生变化,如安魂弥撒、主教弥撒等;而常规弥撒的歌词一般不发生变化,常规弥撒分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五个部分。,返 回,第三节、教会音乐理论,(一)记谱法,在很长时间里,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完全依靠记忆。从8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咏不至于间隔时间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标上了一些简单的符号,简明扼要地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也称为“纽姆谱”(neumes)。纽姆谱只能简单地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继纽姆谱之后,记谱法方面出现了以“线”来显示音的相对高度的记谱方法。据说当时中世纪的有些僧侣为了容易辨认,在抄写纽姆谱时总是把一些在同一高度上反复出现的音尽可能地在同一水平高度对齐,这种方式导致了“线”的运用。开始用一根红线表示音,前面管以字母,根据纽姆音符落在这条线的上方还是下方,就有了一个大致的音高标准。后来在其上方又加了一根黄线表示音,前面冠以字母。到11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的僧侣规多在前人基础上又增加了两条黑线,纽姆谱符号也演变成了方形音符,成为四线谱,为今天五线谱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规多还发明了六声音阶唱名法(ut、re、mi、fa、sol、la)及“规多手”的视唱教学法。,(二)教会调式,中世纪的调式概念与今天的调式意义很不一样,它首先是一种对旋律的分类理论,圣咏的结束音、音域等是对旋律进行分类的主要因素。格里高利圣咏常常结束于re、mi、fa、sol四个结束音,根据这种特征把圣咏旋律分为8种形态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每两个一对,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人们仍习惯沿用古希腊的调式名称,但实质上与古希腊音阶并不同。四个正调式分别是:多利亚、弗利吉亚、利底亚和混合利底亚调式;四个副调是分别前缀“副”,如“副多利亚”调式。教会调式的排列是自下而上的。,返 回,第一节、早期的复调音乐,(一)奥尔加农(organum),西方最早的复调音乐产生于公元9世纪,是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固定调,在它的上方或下方加上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从而构成的二声部音乐。这种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奥尔加农,也叫平行奥尔加农。,1、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是以圣咏为基础,所不同的是,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2、华丽奥尔加农:大约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由原来的下声部转向上声部,音符增多,与低声部格里高利圣咏构成了多音对一音的关系,具有流动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二)第斯康特(discant),在12或13世纪初,兴起一种新的复调形式,定旋律声部和对位声部以反向进行为主,是一音对一音的演唱风格,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与奥尔加农即兴式的松散结构有很大区别,称为第斯康特。,返 回,返 回,(一)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二)莱奥南和佩罗坦(三)孔杜克图斯(conductus),第二节、圣母院乐派的复调,返 回,12、13世纪的巴黎是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沿着塞纳河遍布各种学校、书店、演讲所、社团、协会等,欧洲各地的学者纷纷聚集巴黎。我们从巴黎圣母院的一些音乐文献手稿得知,中世纪出自这里的复调数量最多,而且这里的复调在音高和节奏的记谱方面也最完善、最准确。巴黎圣母院复调有两种特征: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迪斯康特,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圣母院复调常把华丽奥尔加农和迪斯康特混合使用,也就是在华丽奥尔加农之后接上迪斯康特,前后形成风格上的对比。,(一)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二)莱奥南和佩罗坦,圣母院乐派的两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莱奥南(Leoin)和佩罗坦(Perotin)。莱奥南以擅长写作花唱奥尔加农著称,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中被发展到顶峰,同时在他为礼拜仪式创作的音乐中,华丽自由的奥尔加农和节奏鲜明的迪斯康特交替出现,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比。听赏:莱奥南二声部奥尔加农哈里路亚,免除我罪的羔羊的第一段 佩罗坦的复调特色主要体现在迪斯康特,在发展有节奏的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具有贡献。他还创造了建立在一个圣咏定旋律声部上的三个或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随着声部的增多,声部的协调更为重要,要求更加清晰和系统的组织方式,句段结构变得短小,但音的纵向结合更丰富,这导致了和声关系的复杂化。听赏:佩罗坦四声部奥尔加农 Sederunt(坐),返 回,返 回,(三)孔杜克图斯(conductus),12、13世纪教会流行一种称为孔杜克图斯的体裁形式,它既可以是单声歌曲,也可以是复调形式。复调孔杜克图斯和奥尔加农的不同之处在于:1、奥尔加农以原有圣咏曲调做定旋律,而孔杜克图斯的定旋律是新创作的,不再依赖圣咏。正如当时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所说:“谁要是想创作一首孔杜克图斯,首先必须创作一首尽可能美妙的歌曲做定旋律,然后在它上面构成复调。”2、孔杜克图斯的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各个声部的节拍基本相同。3、奥尔加农的歌词一般是传统的礼拜仪式用语,以散文体为主。而孔杜克图斯的歌词比较自由,内容涉及宗教或政治、历史、道德等世俗事物,形式上属于规整的格律诗体。听赏:孔杜克图斯赞美至贞的圣母(13世纪初期),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