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小学生打小报告文献综述.doc

    • 资源ID:2371994       资源大小:35.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生打小报告文献综述.doc

    低段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研究综述摘要:小学低段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较为常见。不合时宜或是频繁的“小报告”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的困难。研究学生“打小报告”行为也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领域中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由此,本小组在以往研究基础上,从学生“打小报告”的原因、特点、对策、影响等方面进行整理分析,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小学低段、打小报告一、 名词解释1、小学低段:小学一二年级。2、打小报告:学生个别向老师反映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表现,因为往往是在暗地里、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 偷偷”反映,所以有人把这种行为称做“ 打小报告”。3、告状:在杨翠美、刘晶波 5 7 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一文中指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 “ 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 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 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董国强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告状”一文中指出“告状”:一是当事人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案件;二是当事人向另一人的上级、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个人欺负或不公平的待遇。学生的告状则是向学校领导或教师诉说自己受到的欺负和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帮助的行为3。从上文来看,研究者们在定义“告状”时都是主要针对幼儿即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认为同伴的不当行为而向老师诉说、寻求帮助的行为。本小组在整理时认为 “告状”和“打小报告”是一样的意思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所以在定义时应该明确指出一下,以免产生歧义。二、类型 打小报告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很多种,纵观那么多文献,我们选取了其中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杨翠美和刘晶波文中将小学生打小报告分为如下类型:(一) 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指幼儿向教师告状时仅关注自己单方面的利益。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以符合自己的意愿。(二)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指的是幼儿向教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 不当” 行为, 他们告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教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 只是想对他人的某种“ 不当”行为进行一番描述。(三)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指的是幼儿向教师告状,是为了维护班级常规。4吴媛媛也把小学生打小报告的类型作了如下分类:1. 双方争执型:2. .破坏公共财产型:3.任何人或集体利益,但其个人行为触犯了规章制度4.他人损害到“我”的利益6毛晓瑜的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文中将小学生打小报告的类型分为:1.试探型这类告状主要是学生用以试探老师对某一行为作出的反应, 判断这一行为的正确与否, 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2.求助型这是小学生遇到纠纷, 无法解决时, 向教师求得公正裁决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它在小学生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告状的学生目的是想让老师知道自己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 求得老师的关爱和帮助, 并不希望老师批评或惩罚谁。3.求罚型以批评或一种惩罚的方式教训侵犯她的对象。4.表现型这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比较差, 对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视, 总是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为了让老师关注自己的表现, 尤其是对于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的违规行为, 大多数小朋友发现后都要积极向老师告状。 5.检举型这是儿童为坚持正义或维护纪律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小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道德观念, 知道一些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日常生活中能分清一般行为的是非、好坏。7 从以上研究者的分析来看,小学生打小报告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自我表现型、矛盾冲突型、妒忌报复型、维护规则型和求助型,可见分析的十分全面。三、原因及对策 (1) 表现心理学生“打小报告”现象在小学低段是很普遍的,研究者们分析了原因。其中小学生的表现心理是驱使他们小报告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也相应的给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李琳认为在自我表现心理支配下的“小报告” 行为在学习后进、自卑感严重的学生中很常见。由于能力较差, 这些学生平时不为老师所注意。为了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注, 他们便经常挑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同学们的小错误去告诉老师, 试图用此方法来引起老师注意。8李琳认为对这类行为, 老师可以不理会,笑一笑, 点点头, 用这些动作表示你已经关注他们了。老师要善待这种告状行为, 看到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要, 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爱。9 王佳楠认为对这类行为或许老师可以适时地成为一个倾听者,你也许并不需要做什么,因为他只是希望把他的发现告诉你,以此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10郑立认为对于这些自我表现心理而故意讨好老师的孩子,既要利用他们的讨好心理,引导他们逐步改变不良习惯, 又要坚持原则, 对他们的不良言行进行严肃的批评。对寻求关爱的同学要给以充分理解, 并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敏感的心灵,让他们感到你的温暖和你对他们真正的重视。11董国强认为具有这种心理的这类学生虽然不是班委会的成员,但是班级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积极主动向老师报告。13 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分清孰是孰非,并且及时帮助“小报告”的学生分析所报告的情况,给予适当的指点,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集体面前,适当给予其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14 (2)学生为维护正义、规则而打小报告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者们在研究低年级学生打小报告这个现象时分析得出“学生维护正义、规则”也是导致他们打小报告的原因之一。对此,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韩冰指出:对于刚人学的孩子已经有初步道德观念, 知道一些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能分清一般行为的是非、好坏。这时, 当他们遇到不良行为, 大脑中已形成的是非观念就会做出判断。因此,学生具有正义感而促使其告状。对这种勇于指出并制止不良行为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表扬, 向全体学生指出打人是错误的, 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以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逐渐具备良好的道德感。15郑立认为: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会有一类学生往往比较关心班集体的共同行动和班集体的荣誉,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事件和现象,并且有着较高的道德敏感性。一旦发现问题后,他们往往担心、焦虑却又不知怎么办才好,直截了当地去批评、谴责那些不良行为和现象,又怕别人不理解甚至遭报复,于是只好私下里对老师说。所以他们出于正义感和道德感也会向老师打小报告。对于这类同学的正义感、道德感,老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且通过这样的鼓励,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真正的公民意识,时刻关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学会作道德判断并且实施道德行为。同时,老师要注意保护这些同学和他们的积极性,必要时一定要他们保密,做到守口如瓶。16章 乐认为:由于低年级学生责任感很强,他们视班级荣誉高于一切,如果有谁不小心做了损害班级荣誉的事,他们会揪住不放17 。当然,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这种正义感和责任感与成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不是完全相同的,其中缺少了理性的成分,它们只是人性中“善”的本能表现,但是这种原始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正是形成富有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前提。18 首先,从情感角度看,学生从事了“正义的告状”之后,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肯定,这会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情绪上强化学生的“正义行为”,以后他们会更加积极地从事此类活动。其次,从认知角度看,面对真实的“正义行为”,教师和孩子进行一定的讨论,这会使孩子逐步学会分辨何种情况下正义感和责任感应该直接表现出来,何种情况下责任感和正义感是需要暂时隐藏起来的,在此基础上,他们将明白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表现是需要理性的。最后,从行为的角度看,在学生和教师分析讨论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妥善处理好刚才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行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表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19赵连娣认为:学生打小报告是由于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随着幼儿品德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已产生了责任感,特别是当教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达到或班级的荣誉受到损毁时,爱“告状”的幼儿便会挺身而出。因为他们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只能通过“告状”求助于教师。同时,学生对“规则”的理解有误也会导致其打小报告。在幼儿园,总有个别班级,幼儿“告状”极为频繁。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多与教师对“规则”的认识有关。如果教师认为“规则”只是为约束幼儿,维护班级利益而制定的,过多地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尤其是用大量时间贬斥所谓违规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幼儿“告状”行为增多。20(3)妒忌、报复 除了以上原因,小学生打小报告还可能出于妒忌心理。所谓妒忌心理,赵连娣说:“嫉妒心是指幼儿与他人比较时,发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消极情感。”21王春燕所说:“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类精神发育中自然出现的现象。引起幼儿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他人的外貌、财富、能力、名誉、地位、享受等均可引起某些孩子的嫉妒心理。幼儿的嫉妒表现在各个方面、各个场合、各种活动中。幼儿的嫉妒心理产生以后,往往容易吧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同时,过分的嫉妒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古怪起来,比如神经过敏、执拗、推卸责任、爱打小报告等。”22学生产生了妒忌心理后,往往就很容易与他人产生矛盾,接下来就可能会衍变为报复心理,王佳楠在分析原因时就说到:“打小报告是对有矛盾的同学的一种报复。”23 对于出于妒忌心理的学生,学者也给出了以下意见,像刘红说到:“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帮助孩子认清危害, 转消极的嫉妒为竞争的动力(皮革马力翁效应) 24 。 郑立说:“对那些妒忌心强的同学,,则要通过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分享别人的成绩、荣誉和快乐。必要时,可劝说那些妒忌心理和报复心理过重的同学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25若葵建议到:“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那位做错了的小朋友可能不知道那样做不好,才做错了事,他们也愿意做好孩子。所以,最好给他们两次机会,第一次提醒,第二次警告,如果他们不珍惜,再选择告诉老师。同时,让孩子明白,友谊是珍贵的、宽容也是好品质,爱“ 打小报告”的孩子很难有真正的好朋友。”26(4)求助心理引发告状行为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 寻求保护、被别人攻击、明辨是非、关心同伴、维护规则、试探教师对行为的态度、缺乏交往技巧、表现自己、恶人先告状、报复、嫉妒。其中, 寻求保护和被别人攻击是儿童告状的主要原因。5老师应马上予以帮助, 把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 帮助其鼓起勇气,增强信心,掌握工作方法, 以自己的行动树立威信。4请能力强的学生先去解决, 处理这种矛盾, 让学生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减少“ 告状” 情况的发生。15(5)外因除了上述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一些是来自外部的因素: 一、家庭方面:田立华等人认为,孩子爱告状源于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摆正。赵连娣提到,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父母总不忘叮嘱去幼儿园的孩子子:“有事找老师。”客观上说,这句话并没有错,但父母这种一有事就找老师的意识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却非常不利。并且有些父母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若“告状”事件发生在父母身边,有些父母出于感情原因,不但不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反而亲自出马,为孩子讨回所谓的“公道”。但往往令父母尴尬的是,当他们还在为孩子的得与失争得面红耳赤时,作为“当事人”的幼儿却早已“化干戈为玉帛”了。27 毛晓瑜认为,这充分暴露了父母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 忽视了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 这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过分地依赖, 孩子下次遇到问题还是只能束手无策或者痛哭流涕了。28对此,赵连娣认为,成人首先应改变对幼儿的认识,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并把幼儿当作独立的、有着自身发展需要的个体,而不把幼儿看作是成人的“私有财产”或附属品。同时,还要不断改变自身的教育方式,重视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幼儿“告状”行为才会自然减少。29刘冰提出了以下具体的对策:首先,家长要分清孩子告状的目的,对症处理。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包括设置困难,让孩子多些锻炼,多些经历。同时,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优点,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也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并给他提供一些怎样自己去和小朋友“谈判”或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要给他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也可以利用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事例、人物行为来教育孩子,将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矛盾编成故事,加上和好的结尾,暗示孩子正确的做法。其次,面对爱告状的孩子,家长可以是倾听者,聆听孩子并复述孩子的话;可以是协助者,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比如:他这样做对吗?他没有遵守规则,你可以怎样帮助他?也可以是同理者,让孩子尝试用“同理心”思考。比如:如果你被欺负了,你会怎么做?如果换了你你会这样吗?30毛晓瑜建议,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合力功能。小学教师在学习学生心理知识的基础上, 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 定期向家长分发小学生心理方面的相关资料, 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共同分析孩子告状行为产生的原因, 科学地解决问题。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小学生心理学方面的教授、专家给老师和家长开设有关讲座, 提高教师和家长的认识水平。31二、学校方面:这方面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的态度和认识上的错误。毛晓瑜认为,低年级学生因年龄小, 各方面能力比较弱, 教师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 对他们的告状行为往往采取告则处理的态度, 这很容易强化低年级小学生的告状意识。随着年龄增长和对学生要求的变化,教师对中高年级学生的告状逐渐采取要求学生自行解决的方式。这样, 告状行为就因失去互动一方教师的支持而出现减少的趋势。32赵连娣认为,造成学生爱告状的一部分原因是出自教师对 “规则”的错误理解。如果教师认为“规则”只是为约束幼儿,维护班级利益而制定的,过多地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尤其是用大量时间贬斥所谓违规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幼儿“告状”行为增多。33对此,毛晓瑜给出建议:首先,学校可以邀请小学生心理学方面的教授、专家给老师开设有关讲座, 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针对学生告状事件中的棘手问题,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互通信息, 借鉴经验, 从而对症下药, 提高处理问题的正确率。教师可以借助日常活动中的一切机会, 适时地启发学生, 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共同学习, 与人友好交往, 并使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行为带给自己的帮助和心情上体会到的愉悦和幸福, 从而一直保持这种良好的观念和行为, 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次, 教师要及时转化学生因自尊、好胜而产生的嫉妒心理。教师可以借助真实案例或讨论会的形式, 帮助学生认识到一味嫉妒、不思进取的后果, 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 鼓励他们通过正当的手段取得成功。在这期间,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 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要予以肯定和表扬。此外, 教师要成为学生“宽以待人”的榜样,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使学生受到启示, 对因为受到了伤害想通过“告状”来解决的孩子, 教师要先安慰他、开导他, 再帮助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 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要学会宽恕、谅解。34三、社会方面:毛晓瑜等人认为小学生的告状行为还与社会环境有关,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 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周围人、事或物的感染, 进行模仿。他们模仿的行为有些是积极向上的, 但也难免充斥着一些消极因素。例如, 在生活或影视剧作品中, 小学生看到某些人从“告状”这一行为中获得了好处, 就有意识的模仿, 在生活和学习中, 自己学着去做。 对此,教师和家长发现这种情况后, 要及时引导学生出模仿不良行为的误区, 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这种“告状”行为的目的是可耻的, 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 把社会不良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35以上研究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对“小报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自我表现心理、维护公平正义规则、妒忌报复、求助,以及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外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还可以从小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带来的负效应、判断力较差、依赖性较强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四、 特点小学生打小报告现象普遍存在,但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现象的特点。研究者表明,宏燕认为儿童的打小报告行为有以下几种明显的特点:361,打小报告行为有随儿童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这与儿童自身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及教师对待告状行为的态度有关。 2,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打小报告行为, 也更多地成为被告;3,活泼外向型儿童较安静内向型儿童更爱打小报告, 也更易成为别人告状的对象;4,在引发打小报告行为的原因中以寻求保护为主;5,各年级在小报告内容涉及的范围上, 与自身有关的告状行为要多于与同伴或班级利益有关的小报告行为。关于打小报告行为的特点研究比较少,如果加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学生打小报告现象。五、影响鲍利霞认为学生打小报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学生打小报告,一是报告者心中有是非曲直的概念,能用一定的道德尺度衡量周围人的言行,这证明他们已初步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二是报告者正义感强,爱憎分明,他看到了自己周围的不良行为,不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装聋作哑,所以并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就勇敢地向老师反映问题。在当今的社会风气里,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三是当自己的利益遭受无故侵犯时,向老师报告实际情况,这说明打报告者有较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37同时,学生打小报告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雷玉梅认为,学生打报告会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学生的依赖有余,果断不足。依赖性在告状的不断得逞下滋长并蔓延,而过分的依赖让孩子们在遇事时犹豫不决。如果说班主任在处理问题上与父母一样存在着爱幼、爱弱的心理这种提法很牵强的话,无形中使学生养成了遇到问题时过分依赖的习惯而没有自主思考。二是学生中指挥家多了,实干家少了。学生在班主任处获得了告状的诸多好处之后, 就会接二连三地来告状。这回他是来告状, 下回他可是来告诉你应对的方法, 甚至怎么做他都给你想好了, 班主任成了他们手中的指挥棒, 他们还有可能模仿老师的语气去指挥其他的同学,长此以往, 班里就会出现一些专门喝斥其他同学而自己却不干活的指挥家。38赵连娣认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39鲍利霞观点与赵连娣的观点一致,她认为打小报告反应了连报告者本人有时都未意识到的“幸灾乐祸”心理。如果一听到有学生报告班上的不良现象和行为,老师就直接批评被报告者,甚至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发出警告:以后如果再这样,我就如何如何,等等。也会于无形中鼓励打小报告的行为。这样,打小报告者不断盯住别人,总要发现别人的过错这一动机就会不断强化,报告别人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久而久之,甚至以发现别人的过错为快乐。而被告者的逆反心理,一定是越来越强。而这不是我们所希望见到的。40从以上研究来看,多数研究者认为小学生打小报告存在消极意义,也有小部分研究者认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辩证看待学生“打小报告”现象、趋利避害,正确处理和妥善引导打小报告者,那么其积极意义将会占主导地位,将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总结:儿童“打小报告”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在外国文献中,并没有查到相关文献。同时,这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我国学者集中于对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如何处理等方面,原因分析可以说较为全面,涉及到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老师、家长学校等社会环境分析等等。但处理策略有点带有“经验主义”,系统的、全面的解决策略尚不多见。所以,如果以后能够加大解决策略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避免师生矛盾,提供良好的教育借鉴作用。参考文献:14杨翠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系),刘晶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5 - 7 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J5邢少颖、贾宏燕3- 7 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313142021 董国强. 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告状”.J.6吴媛媛论小学生打小报告现象及措施.J728313235 毛晓瑜.小学生告状行为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9):34-3789李琳. 低年级小学生“告状”的心理投射.J.1023王佳楠. 对学生打“小报告”的思考. J.111625郑立. 如何对待打小报告的学生.J.1226若葵. 要善于破解 “ 告状宝贝”的心灵密码. J.15 韩冰低年级学生“告状”的原因及引导方法24 武凤霞,姜慧雁.学生爱“告状”怎么办J.河南教育,1998(2)171819 章 乐小学生“告状”的教育契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2129333439赵连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西教育(综合版) ,2004(14):32-33 22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24刘红.爱告状的背后J27田立华.浅谈对幼儿告状的认识和态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23130刘冰.我家有个告状王J.当代学前教育,2011(4):43-436 宏燕. 3- 7 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38雷玉梅.防止学生告状成瘾J.班主任之友,2002(6):243740鲍利霞.如何对待小学生打小报告J.河南教育,2006(3):27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生打小报告文献综述.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