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教案1.doc
-
资源ID:2360039
资源大小:45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品教案1.doc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读促教,读中感,读中悟,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思路:抓住文眼“了不起”,体悟文章暗含的深沉的父爱。以读促教,使学生在读中感形、悟情、发现、迁移。教学目标:认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佳句;领悟并学会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能够运用想象与联想,感情朗读等方法有效的理解课文内容。情感目标:依托语言文字,体会父子的了不起,父爱的伟大。教学重点:通过抓住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教学难点: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地震,看到这一熟悉的字眼,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板书地震)(生交流: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情况)是啊,无情的地震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汶川地震那触目惊心、催人泪下的场面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人们也同样挣扎在震后的悲痛之中,瓦砾中,一对父子正上演着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父子。(板书:的父与子)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父子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1)交流怎样的地震(生:“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四分钟两个数字充分说明灾难之大,来临之快)(生:“那个昔日的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这些具有鲜明对比的词告诉我们这就是大地震的惨烈)。(2)欣赏图片,复习字词下面请看一组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高高架起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了残垣断壁;豪华的小轿车被压得面目全非;往日繁华的商业街如今变成了一堆堆“瓦砾”地震后的“爆炸”,使昔日的美丽家园变成了“废墟”。在刚才的图片中,我们看到火光冲天的大“爆炸”,一堆堆“瓦砾”,就是震后“洛杉矶”的悲惨画面。让我们再次关注这些词语。(学生随图识记词语)(3)在这样特殊的背景下父与子之间上演着怎样的故事?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指名说。(引导学生用描写地震的词语和描写人物的词语概括文章大意)在这毁灭性的灾难面前,人类变得渺小而脆弱,瞬间,生命就可能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了不起)父与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来重点讨论这个话题。第二课时一、品读课文,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我们可以从那些语句体会出他们的了不起。请大家再一次走进文本、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做批注,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等会请同学们用“读说式”来汇报读书收获。父亲了不起:抓住语言(紧扣“问”),勾勒父亲的形象(生汇报:从课文的五到十一段,众人对父亲百般劝说,他仍然不放弃寻找自己的儿子)问:很多人,有哪些人?他们是怎么劝说的?指导朗读。面对他们的劝说,父亲的回应只有三句话。读一读,看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乎相同的三句话,貌似只是简单的重复,而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不一样,父亲先是恳求,接着是焦急,然后是绝望的发疯般的)从父亲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焦急,他的崩溃,让我们读出这些体会:当好心人来劝说父亲时,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他们,恳求地问-?当消防队长过来,父亲觉得儿子有救了,他焦急地问-?警察过来了,让他马上离开,此时的父亲简直要崩溃了,他问-?抓住行动(紧扣“挖”字),塑造父亲的形象。A你还可以从那些语句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生用读说式汇报,从这段话中,我感觉这位父亲很用力的寻找自己的儿子,觉得他了不起)请你读一读第一句读出你的感受。此生读。哪个字最能触动你的心?(生:挖)为什么?(生:没有其他工具,只是用手,挖的时候会很疼)在这36小时的时间里,父亲的动作只是一个“挖”一个动作吗?还会有哪些动作?(搬、扔、撅)为何只用一个“挖”字?一个挖字写出了父亲长时间的重复着这个动作,写出了父亲的艰辛和执著,这一个挖字也透出了父亲对儿子那如山的父爱。B.他就一直在挖着,“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此时此刻,父亲已经挖了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是罗列这一组数据呢?(更能体会挖得漫长,表现父亲的执著的信念,和克服的巨大的困难)怎样读才能体现你的感悟?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句,注意读出快慢轻重的变化。点名读,齐读。填空,情景朗读:这是怎样的36小时阿,36小时中,父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坍塌、爆炸),尽管如此,父亲还是挖了-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尽管一无所获,可他还是依然坚持挖了-抓住外貌,父亲的形象更加清晰。漫长的36小时后,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齐读,你读出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身心疲惫的父亲,伤痕累累的父亲)让我们记住这位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却始终坚持的父亲吧!女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男生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承诺父爱身心疲惫、伤痕累累、血迹斑斑,却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不得不让我们赞叹,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是什么支撑他苦苦的挖了这么久?“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总)是父亲的铿锵有力地语言,是父亲坚定如铁的承诺。正是因为这份承诺,所以当别的父母选择离开时,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所以,当众人百般劝说的时候,他没有放弃,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正是因为有对儿子的这句爱的承诺,才促使他苦苦挖掘38个小时而没有放弃,他要用行动去证明对儿子的承诺,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小结:A.而这坚定如铁的承诺就是那深刻如山的父爱阿!(板书爱)这就是了不起的父亲,这就是伟大的父爱!B.作者在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时,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面貌描写,刻画的饱满、深刻,这是我们应该学会的写作方法,以后要多加运用。儿子了不起:(紧扣“等”“让”)A.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你又从哪儿看出了儿子了不起?“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生:我体会出儿子的自信,坚强)“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生:我读出了儿子的勇敢、舍己为人)B.想象说话父亲艰苦的挖掘进行的整整38小时,在这38小时的漫长时间里,儿儿子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墙角,面临着饥饿与恐慌,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起什么?设身处地想像儿子的语言、动作,并推测他当时的心理。想象,说话: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角落里,饥饿与恐怖笼罩着孩子们。阿曼达是啊,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也没有食物,有的只是恐惧与危险,这位年仅七岁的孩子却在爱的鼓舞下劝说同学和自己一起等待,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他把生的希望送给同学,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儿子!二、感情延伸,拓展升华综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成了父子战胜灾难的力量源泉: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时,他一遍又一遍告诉自己: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儿子面对恐惧与危险,艰难的等待时,他的耳边一遍又一遍的响起: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并记住这句话,请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爱的承诺,终于使这对父子无比幸福的拥抱在一起。播放生死不离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你一丝的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血脉创造奇迹,无论你在哪里,手拉着手,生死不离!老师再次把这句话送给同学们,请坚信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们在一起!板书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