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2.doc
-
资源ID:2356046
资源大小:27.5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22.doc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举景显情、借景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学习目标】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呀,我们先来做个猜谜游戏,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1)他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写田园诗,与诗人王维合称 “王孟”,(有同学知道了,你来说A:真聪明,一点信息就能猜到他,看来你的课外阅读积累真丰富。B:不对,继续听,也许我说完下面几句话,你就能猜出来了。)他是诗人李白的好朋友,他的一首诗春晓,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谁知道?)师:你对孟浩然还有那些了解吗?或者你还知道他的那些诗?(师简单介绍一下孟浩然的成就。一两句就可以)好,第二位也是位名人。听好了(2)他也是一位唐代著名的诗人,好饮酒。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李白。(出示图片) 师: 不错反映真快。你还背过他的那些诗?(一两首即可)师:古诗在唐朝尤为盛行,那时候,交通和信息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知道哪些送别诗?【大诗人李白就曾写过许多首送别诗吗?有谁知道?(或直接出示赠汪伦) 】师:(出示赠汪伦诗意图片)看着图画,请大家齐背赠汪伦课件一。 二、读题,解题在我们的课本100页就有两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1、解诗题(1)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提前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大家会读了吗?我猜到了,谁读给大家听听?在读之前,谁来讲讲读古诗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件五 全诗生:要读出感情。 生:还要读出节奏感。 生:要读慢些,也可以摇头晃脑地读。 师:真不简单,大家对朗读的认识还真多。读诗呀,首先是字音读准确了,然后是感情、停顿、重点词的强调。下面。我们就根据同学们自己的要求谁来读这首诗?大家仔细听,看看他读的怎么样?生读诗生评价(注意引导从这三方面评价)【也可以先找一个同学读诗,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注意这三方面,然后再让一生读,以此来体现我们的指导作用两种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 这个题目比较长,我们听她读的对不对。说说为什么你这样读?(引导:为什么在黄鹤楼后停一下?接着说)生: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可补充黄鹤楼的资料,也可不补充)。送是送别的意思所以停一下,(师:你知道谁送谁呀?)“之”是去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之”的意思的?-引导学生看注释。)师:李白送孟浩然到哪里去呀?广陵师: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所以我们诗中说下扬州。 师:这位同学真会读诗。从题目中就知道了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连起来说一说吗?(出示填空)在( ),( )送别友人( )到(地点)。 课件三。课件中同时出示这首诗的题目。生:在黄鹤楼,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到广陵去。 生:在阳春三月的黄鹤楼,李白为到广陵去的孟浩然送行。 师:大家说得很好。谁再来把这题目读一下。师:一次比一次进步。就这样,读古诗首先要理解诗题,读诗题,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内容。板书:解诗题吟诗同学们,能读准音,读好停顿都没问题了。可是,要读出韵味,就不仅仅是这样读,要学会吟诗。古人写诗不是写好以后再拿去卖,而是诗人心中有了一些强烈的情感,借助眼前的景物,用文字来表达这种情感。于是他们反复地吟哦,推敲词句,注意用字的准确、音律是否押韵上口,直到把音、情、意,把情感表达的都满意了才写下来,诗呀,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诗呀,也是需要吟诵的。想不想听李老师吟诗?好,请同学们认真听,听读是一种用心读书的方式,思维跟着老师转,听一听,吟和读有什么区别?师吟诗 生谈感受出示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变红注音。你发现了什么?生:楼 州的韵母都是ou这样的字,叫韵字,吟诵的时候声音拉长了。你们会听,会发现,这是吟诗很重要的特征之一,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韵字拖长”(板书)我们来试试,方法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自己试试生自由读拖上多少,每个人的吟诵不需要和别人一样,20个同学吟诵,可以有20个声音。再听,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最后一个字音延长的时候,还可以陶醉一点,气息回环一下。生跟着自由练习除了韵字拖长,还有什么不同?(是不是所有的字都拖长了?)生:师:有的字老师突然把它放短了,对吗?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被你们发现了。这叫平长仄短(板书)古诗词当中,声音一般有两类,一类叫平声,一类叫仄声,平声要拉长一些,仄声要短一些。那什么是平和仄呢?现在汉语里一声和二声,我们成为平声;三声和四声我们成为仄生。(出示平声、仄声及诗句)李老师把这首诗标出来了。一看见短竖线就知道这个字要读的短一看见短横线,就知道这个读音要生:长咱们来试一试师:吟诵有很多中方法,这是最基本的,是同学们可以学习、掌握的,一起读一读:读音饱满、韵字拖长、平长仄短。非常好,声音我听到了,表情我也看到了,同学们,诗不是读的而是吟的。慢慢地,自己以后再学古诗的时候,自己试着吟一吟,那种陶醉的感觉就出来了。2、读诗文,解诗意学会了吟诗,我们如果理解了诗里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你会吟诵的更好。板书 明诗意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大家在课下都查到哪些关于这首诗的知识?(学生汇报:李白、孟浩然、广陵、黄鹤楼以及古诗方面的材料,内容略) 师:了解了诗人,才能准确的把握古诗的情感。板书:知诗人师:大家的学习准备真充分!你有哪些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生:借助注释生: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自己大胆想象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运用你所熟悉的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每句诗的意思。 课件七:字词解释生自学,交流生:我的好友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 由黄鹤楼出发到扬州去。我站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走越远, 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很完整,只要不是知识性的错误,可以略处理)3、入诗境 悟诗情师:大家学习效率挺高!这么短的时间能明白诗的意思。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生默读后回答:前两句写送别的事,后两句写看到的景色。 师:读得真细致。谁来读一下前两句。生读,课件八 古诗前一句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到了“下”这个字么?生:不知道。师: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课件九谁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或者一段话都可以。 生:繁花似锦。 生:烟雾迷蒙,花红柳绿。 生:百花争艳。 生:春光明媚的三月里,柳絮满天飞,江上烟雾茫茫,一片生勃勃。 师:看,这就是如诗如画、烟雾弥漫的三月(出示课件):课件10 师:在这美丽的三月发生了一件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几千年前的唐朝,那时候,孟浩然 岁,已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而李白 岁,是初出茅庐的 -师补充李白遇孟浩然的故事,课件四 故事(故事力求通俗易懂)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这是多快乐的事情啊!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生:难过,还有些不舍。 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个如诗如画、繁花似锦的三月。好朋友却要离我远去。咱们再读读,把这些感觉都读出来好不好?(你来读) 课件11 古诗前一句 整首诗生:好。(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 课件12 后一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黄鹤楼所在地可是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江面上大大小小的船只川流不息,怎么可能只写一只帆呢?这是李白的失误吗?生答: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说明此时他心中只有孟浩然。学生能回答出来最好,如果不能回答出来,可以进行以下引导:放学了,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门口,一群家长争簇拥在校门口等待着你们,在一群人当中,你会一眼认出谁?为什么?生:师:是啊,江上的所有的船只李白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这孤看似不正确,看似不合理,但是这是这孤字,我们才能体会出朋友见的深情厚谊啊。来,谁来带着这番情意,读后两句,。生读师: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时,李白离去了吗?他在干什么? 生:站在江边。 生:站在江边,在送朋友离去。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出示填空:“尽”的是()。不“尽”的是() 生: 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你来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时,繁花似锦的美景也丝毫吸引不了李白的目光,他的眼里只有那只白帆,那只载着友人孟浩然的白帆呀!你来读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但我们来品品后两行诗,有没有词语直接表达诗人的心情呢? 生:没有,写的是帆影、天空和长江。 生:没有,都是写的景物。 师:对,没有直接写诗人的心情,却写了一些景物,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李白的心情,在写法上可以叫做借景抒情(板书)。 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课件13 全诗女生齐读。 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师:这是豪壮地送别。 师: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生:齐背这首诗。 三、拓展,延伸1、师:无尽的思念,无尽的牵挂,无尽的祝福就在这首诗里荡漾着,在你们的声音里荡漾着。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又像那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李白的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交情很深。老朋友的离去让重情义的李白念念不忘。这不,时隔一年后李白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出示课件14) 师: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生交流展示。课件15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请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吟出这几千年来一直传诵的友情。(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江下行)课件16阳光三叠 作业:1、改写:把李白的两首古诗改成一篇故事。 2、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送元二使安西同样也是具有浓浓情意的送别诗,请大家课下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试着去体会学习3、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试着去搜集一些送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