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ppt
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綜合報告,中國工程院二一年七月,中國工程院於2008年啟動了“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重大諮詢專案,由朱高峰院士任專案負責人,12位院士和上百位專家參與了專案研究。項目選取了能源裝備、軌道交通、機床、汽車、鋼鐵、石化、電子資訊、通信設備、輕工、紡織等十個產業進行專題研究,經過反復討論後形成了項目綜合研究報告。報告已於今年初上報國務院,並引起了領導的高度重視。,3,一,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二,三,四,五,六,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及路徑,結論和建議,4,(一)近十年來取得的成績(二)製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一,5,(一)近十年來取得的成績,6,我國製造業整體規模快速增長,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製造業各行業均有較大發展,部分如有色、鋼鐵等行業年均增速達30%;很多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製造大國。,規模總量快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主要行業實現高速增長,主要產品產量快速增長,7,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20002008年我國製造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情況(個、億元、萬人),8,9,10,主要行業實現高速增長,11,12,本課題重點分析的十大行業的主要經濟指標,13,主要產品產量快速增長,14,15,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產業結構趨向重型化,資本結構呈現多元化,組織結構合理化,16,產業結構趨向重型化,我國資源加工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重提高明顯,產業結構趨向重型化的趨勢漸為突出。,17,資本結構呈現多元化,“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增長速度較快,到2007年已均超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18,組織結構合理化,大中型企業比重不斷增加。,大企業集團數量不斷增加。*,19,對外開放不斷加強,國際合作逐步深入,產品出口增速加快,出口產品結構發生變化,20,國際合作逐步深入,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總體呈增長態勢。,21,產品出口增速加快,近年來製造業產品出口增速明顯加快,產品出口率持續上升。,我國製造業外向型特徵明顯,少數行業已成為出口主導。,22.5%,22,出口產品結構發生變化,我國生產的工業品,如家電、服裝、紡織品、日用品、電子通信產品等已有很高的市場佔有率,中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23,發電設備方面:我國上氣、哈電、東電三家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已由第三集團躍居第二集團,處在世界57位。,舉例:,汽車產業:我國的綜合競爭力水準已達美國的41.7%、日本的42.4%、德國的47.3%和韓國的61.6%,取得顯著提升。,磷肥產業:取得明顯進步,在國內市場的綜合競爭能力排名第一,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能力排名第五。,其他產業也都有明顯進步。,24,自主創新投入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進展,25,10.9%,3.3%,26,(二)製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7,製造業過度依賴於規模的高速增長,發展方式粗放,隨著規模增加,部分行業出現了較大的產能過剩,為今後發展帶來隱患,製造業的經濟效率沒有明顯提高,17.8%,28,製造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很高,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缺位,很多關鍵產品和核心技術仍依靠進口部分成套裝備的核心主機 國內還無法製造部分設備雖然國內可以製造,但不具備設計能力,轉制後的行業科研院所出於市場競爭和上級考核的壓力,在共性技術開發方面力不從心,技術開發和創新力度不足。*,29,大型企業集團:多數大型企業集團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很高,但不少是依靠壟斷地位保護所得,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國際市場開拓能力較弱,大而不強。,中小配套企業:普遍存在著投資少、研發能力不足、產品品質差、品種不全的問題。,30,各省市的“十一五”發展規劃中,24個省市將化工產業定位支柱產業,23個省市把裝備製造業定為支柱產業,18個省市將電子資訊定為支柱產業,15個省市將汽車產業定為支柱產業。,各地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所確定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有很大的相似性。,鋼鐵、平板玻璃、水泥、太陽能、風電設備、大型盾構機、公路施工機械、經濟型數控機床等行業一哄而上、過度投資、產能過剩*。,為保證GDP的增長,各地都把拉動GDP較快的製造業作為發展重點。,31,小 結:,進入新世紀的十年,我國製造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5%,製造業增加值占GDP的三分之一左右,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我國製造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32,二,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一,三,四,五,六,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及路徑,結論和建議,33,(一)國際製造業發展現狀,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二,(二)國際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三)國際製造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34,(一)國際製造業發展現狀,1、發達國家制造業發展概況,3、發達國家的主要經驗和做法,2、國際製造業發展格局變化,35,1、發達國家製造業發展概況,主要發達國家製造業規模,2000-2007年各國製造業增加值(單位:億美元),當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是製造業強國*,36,主要發達國家製造業占經濟比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的第一產業比重很小,第二產業一般占GDP的20-30%,而第三產業占比超過70%。,37,2000-2007年各國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單位:%),發達國家製造業占本國經濟比重低於中國等發展中國家。,38,2、國際製造業發展格局變化,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和進行產業鏈分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是有限度的,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訊技術的突飛猛進,國際製造業跨國公司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優勢,建立起世界範圍的研發、生產、銷售體系,實現全球化製造*,在產業轉移中,發達國家保留著技術開發、產品設計、關鍵核心零部件生產、品牌和銷售管道等高端環節,而將生產、組裝、加工等低端環節轉移,發展中國家只能分享少部分增加值和微薄的利潤。,39,世界主要地區製造業增加值總量,發達國家製造業創造財富的能力遠強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40,3、發達國家的主要經驗和做法,2)加大研發投入,搭建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協調發展,1)政府從戰略高度重視製造業的發展,3)積極發展先進製造技術,探索適應未來需求的現代製造模式,4)改進教育和培訓體系,培養高素質人才,41,美、日、德、中、英等國研發情況比較,42,(一)國際製造業發展現狀,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二,(二)國際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三)國際製造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43,隨著環境壓力的加大,減少廢物排放、把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接近於零排放”,是製造業面臨的長期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突出和製造業高技術化趨勢的顯現,製造業面臨著合格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全球範圍內企業的兼併、重組頻繁,國際製造企業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在WTO規則的約束下,各國被要求開放國內市場,工業產品的市場逐漸統一化和國際化,加劇了全球製造業的競爭.發展中國家間在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上也存在激烈的競爭,(二)國際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環保、資源和能源形勢日益嚴峻,人才短缺,全球競爭加劇*,挑戰,44,全球化,高技術化,綠色化,信息化,集聚化,6,服務化,趨勢,45,全球化,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製造業在融資、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等環節均體現出了全球化的趨勢。這在大型民用飛機的生產方面尤為明顯。,例如,波音787飛機共有132,500個工程部件,是通過分佈在全球十多個國家的545個企業生產的,波音公司通過製造環節的全球佈局,極大地獲得技術、成本、品質等諸多方面的優勢。,46,高技術化,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技術的加速發展給製造業帶來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變化,當前與製造業結合最緊密的有資訊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等。,47,信息化,資訊化對製造業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資訊化改善了產品研發過程及其管理,提升了創新能力。資訊化促進製造企業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的變革與創新,大大提高經營管理能力,加強同協作企業之間的配合。,製造業的資訊化是資訊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與製造技術相結合。,48,服務化,製造業正從只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包含產品在內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轉變,產品創意、市場行銷、客戶服務的增值作用明顯增強,服務型製造的理念不斷深化,這是製造業的重大進步。,建立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製造服務業,是引領製造業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已成為當今世界製造業發展的大趨勢。,49,集聚化,集聚化是現代製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製造業競爭力的重要源泉。由於優勢企業的引領和產業鏈的延伸,一些地區聚集了緊密關聯的企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集聚區。當今的市場競爭已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產業鏈間的競爭,甚至是產業集群區域間的競爭。,50,綠色化,目前大力提倡的迴圈經濟模式是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污染、更大經濟效益和更多勞動就業的一種先進經濟模式。,綠色製造過程,51,(一)國際製造業發展現狀,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二,(二)國際製造業未來發展趨勢,(三)國際製造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52,(三)國際製造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發達國家製造業仍在全球製造業中佔有最大份額。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政府正在不斷採取措施推動製造業發展。,1、發達國家並沒有放棄製造業。*,53,發達國家政府採取了研究提出新型戰略性產業、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協調發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以法規或科技專項方式推動重大技術研究等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發達國家政府在製造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4,發達國家服務業已占到最大比重,第二產業比重逐步降低。製造業已走上了依靠技術進步和產品創新獲取高額利潤的發展道路。,3、抓緊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製造業升級。,55,小 結,綜上所述,我們應學習西方國家發展製造業的先進經驗,順應世界製造業發展趨勢,以需求為導向,加大自主創新力度,不斷提升產品品質,應用先進的組織管理模式和現代資訊技術,從戰略高度推動我國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56,三,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二,一,四,五,六,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及路徑,結論和建議,57,(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製造業將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三,(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對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有機遇亦有挑戰,(三)資源與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製造業發展,(四)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加大,(五)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58,(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製造業將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59,2009年111月中國出口情況,商務部預計2009年全年中國出口將下降16.5%,與2008年相比至少減少3500億美元。,60,08年10月份以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持續下降,形勢比較嚴峻。,61,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爆發。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國家提出再平衡的方向是“再工業化”,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全球需求結構改善並更加均衡,回到能增加可支配收入的軌道;二是要突破資源和環境瓶頸。,需要依靠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來實現,62,再工業化,一方面是對本國企業進行保護;,另一方面,再造一個新“實體”,即結合突破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以節能、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業。,63,“2009年我國遭受國際“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貿易保護)”的案件超過100件,涉案金額達到120億美元,是2008年的2倍。”商務部副部長鐘山,“2009年全球許多國家經濟顯現復蘇跡象之際,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中國成為貿易保護主義最大受害國。”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 報告,“正在推行中的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增加,這種(趨勢)沒有暫緩。”瑞士聖加侖大學教授西蒙埃夫奈特,貿易保護措施如今呈現新特點,日趨多樣化。,64,近年來,由於原材料、交通運輸、能源、環境、勞動力和土地的價格越來越高,傳統企業的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特別是加工類的勞動密集型的外企已經離開中國轉向印度和越南,尤其是一些台企和港企。,無論是在金融危機中還是在之後,我國製造業產品的出口將會遇到越來越大的阻力。,65,啟示:,加大對國內現有企業的貿易保護力度;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進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結論:,中國經濟需要從出口主導型轉向內需型為主;製造業需要儘快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並結合資源與環境的約束,進一步依靠科技進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66,(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製造業將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三,(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對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有機遇亦有挑戰,(三)資源與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製造業發展,(四)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加大,(五)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67,(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對製造業發展有機遇亦有挑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已經明確,提高內需是我國今後經濟發展中的主要任務之一,並提出了多項對策,這對製造業持續發展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還面臨不少問題:,68,我國目前真實的城市化水準,大約相當於國際上人均GDP300-500美元的窮國。2009年6月15日社科院城市藍皮書,69,世界銀行錢納裏、賽爾奎因等,09年上半年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8成。而消費率明顯偏低,國內消費持續不足。,70,我國經濟經過近三十年的快速增長,國內市場需求已經開始發生變化。,但是,食品、服裝等總體上呈剛性需求的實物消耗量不會有大量增加;有些傳統製造業產品的需求已經趨於飽和,甚至供大於求。,對於某些新興產業,如汽車、新型產品和電子類個人用品、新型生產裝備等等,受需求牽引實物量會出現較大幅度增長。,71,結論:,國內市場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是具有約束性的;,在一部分製造業產品保持實物量增加的前提下,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提高產品性能和檔次,以提高製造業產品價值的增量,這樣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才有希望。,72,(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製造業將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三,(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對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有機遇亦有挑戰,(三)資源與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製造業發展,(四)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加大,(五)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73,(三)資源與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製造業發展,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偏低。,我國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及其與世界水準的比較(2004 年),74,我國能源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預計2020 年石油消費量達到6.2億噸,對外依存度將超過70;如果達到4.5億噸,對外依存度也將超過60。供需缺口越來越大。,2007年,鐵、錳、鉻礦石的對外依存度已分別達到52%、55%和100%,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發展。,今後一二十年內我國的工業化將仍然依靠重化工業支撐,能源需求將仍然保持高速增長。*,75,2001-2006年我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總體來說仍以較高速率增長,7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GDP SO2排放量是美國的6.0倍、德國的26.4倍、日本的68.7倍;,77,2009年11月26日中國政府正式對外宣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並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建議,這對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製造業將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三,(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對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有機遇亦有挑戰,(三)資源與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製造業發展,(四)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加大,(五)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79,(四)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加大,80,我國地區產業結構趨同問題十分嚴重,據有關資料對沿海地區調查的資料顯示,某地區16個城市各自產業結構的相似係數都在0.9以上,80以上都是製造業企業。經濟互補性不強,重複投資和產能過剩嚴重。,主要集中在鋼鐵、建材、電解鋁、機械、化工、輕紡、電子等行業,新型產業中的光伏和風電等行業均出現產能過剩。,81,按資本結構分製造業增加值變化情況 單位:億元,82,各類經濟性質的企業占電子資訊產品出口比重,2008年電子資訊產品出口主要貿易方式,83,製造業產品出口增速明顯加快,產品出口率持續上升20002007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出口交貨值平均每年增長22.5%,出口交貨值由2000年的14193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72889億元,翻了兩番多。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產值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上升到2007年的21%。,84,這幾年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大部分仍處於低端水準,以機床行業為例,2008年我國機床產量達61.7萬台,但數控金切機床只有12萬多台,而其中2/3是價位較低的經濟型數控金切機床。,85,大型企業集團:研發能力弱;自主知識產權少;勞動生產率和工業增加值率低;系統集成能力弱等,除極個別集團外,絕大部分企業仍不具備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實力。,缺乏專特精零部件企業。不僅提高了產品的成本,而且對外依存仍居高不下。,86,以股市融資為代表的市場型直接融資不足30%,遠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準;金融風險過度集中在國家銀行,銀行的運作效率低,市場競爭不足;企業不能以低成本獲得資金支持;資本區域配置不合理、民營資本進入壁壘高、裝備製造業的融資問題突出,創業投資及風險投資嚴重不足等。,87,(一)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製造業將產生深遠的不利影響,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三,(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對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有機遇亦有挑戰,(三)資源與環境問題嚴重制約製造業發展,(四)結構調整難度進一步加大,(五)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88,(五)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89,中國企業500強及製造業500強R&D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2006年我國科研投入3003億元,約占GDP的1.42%,低於美國的3,125億美元(2.16%)和日本的1,459億美元(3.13%)。,90,我國目前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每年的發明專利數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我國工業產品新開發的技術約有70%屬於外源性技術;,當前我國企業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91,我國企業遠未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當前我國2/3的大中型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3/4的企業沒有科研開發活動。企業技術創新的意願不強。由於技術創新主體的錯位,導致了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投入偏低。“863計畫”中各類企業獲得的課題僅占30%、經費為31%。我國對科研成果的評價體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導致科研成果往往與實際脫節,無法向生產領域轉化,無法產生經濟效益。,92,院所轉制為以經濟效益為主的企業以後,行業所需的競爭前的共性技術嚴重缺位;很多研發工作,僅依靠企業自身力量難以深入和持久。企業與高校和研究院所間的合作,未能形成體系和結構上固定的合作模式,未能構建起長期穩定的產學研的技術供應鏈。中小企業雖具有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但缺乏技術創新的知識和人才的積累。,93,在我國,通過產學研用四方聯合攻關,攻克有代表性的量大面廣的中高檔產品,從研究開發到試製,直到投產應用、改進完善、成熟定型的全過程未形成有效的機制保障。另外,在政府採購、創投等管理中,都存在類似問題。,94,首先是加快淘汰落後,從“無序”走向有序。在一個規範的舞臺上,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採用節能減排和提高能效技術,支持與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有關的製造技術研發與應用。一方面把引進、消化、吸收和提高的工作做好,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緊密與生產實際相結合;形成合理的技術人才隊伍。,小 結,95,四,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二,三,一,五,六,製造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及路徑,結論和建議,96,(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闡釋,(二)總量目標描述和預測,(三)結構目標描述和預測,(四)技術目標描述和預測,(五)能源、環境目標描述和預測,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四,97,(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闡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三重含義,製造業要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持續支撐作用,總量目標,在資源、環境約束下的製造業可持續發展,在“供需平衡”和技術進步推動下的製造業可持續發展,能源、環境目標,結構與技術目標,98,要以“統籌協調”的方式和手段實現發展的思路,遵循以創新推動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升生產效率,轉變生產方式。,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應當遵循工業現代化在生產效率、產業結構、技術先進性,以及資源環境約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預測的基本參照系,未來一段時期製造業發展將逐步進入“品質提升階段”。一方面製造業仍然是人均GDP提升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製造業結構將發生變化,同時應更注重製造業發展品質的提升。,工業化,工業現代化,工業文明,2020,2050,99,1、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量目標*,基於上述分析,從中國所處的特定階段和國情出發,提出了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應當實現的目標體系。,100,2、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結構目標,101,3、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目標,102,4、中國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環境目標,103,(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闡釋,(二)總量目標描述和預測,(三)結構目標描述和預測,(四)技術目標描述和預測,(五)能源、環境目標描述和預測,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四,104,(二)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總量目標描述和預測,增速目標,目前我國仍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製造業保持較高增速具有一定合理性。製造業增速應略高于宏觀經濟增速水準。,105,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依然較低。繼續大幅度提高效率是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產率增速仍將低於增加值增速,但差距將逐漸減小。,效率目標,106,未來出口仍是支撐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恢復並維持金融危機前出口對製造業增長拉動水準。高技術產品出口應有所增加。,國際競爭力目標,107,(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闡釋,(二)總量目標描述和預測,(三)結構目標描述和預測,(四)技術目標描述和預測,(五)能源、環境目標描述和預測,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四,108,(三)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結構目標描述和預測,結構目標,結構合理化目標,組織結構優化目標,結構高級化目標,109,未來10年,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的重工業比重仍應適度提高 裝備製造業占製造業的比重應進一步提升,結構合理化目標,110,隨著企業技術創新環境的不斷改善,未來我國高技術行業將進入一輪高速增長時期。,未來製造業的市場集中度應有所升高。,111,(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闡釋,(二)總量目標描述和預測,(三)結構目標描述和預測,(四)技術目標描述和預測,(五)能源、環境目標描述和預測,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四,112,(四)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目標描述和預測,113,(一)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闡釋,(二)總量目標描述和預測,(三)結構目標描述和預測,(四)技術目標描述和預測,(五)能源、環境目標描述和預測,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四,114,作為主要耗能部門,製造業應承擔更多責任。我國製造業能源效率仍有較大提高空間。,(五)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環境目標描述和預測,115,主要高耗能產品單產能耗指標,116,製造業應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努力降低能源消費增速。製造業可再生能源消費目標應與總體目標持平。,117,我國製造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仍有很大下降空間。未來我國製造業廢棄物的處理和綜合利用率將會穩步提高。,118,119,120,五,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及路徑,國際製造業發展綜述,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我國製造業發展現狀,二,三,一,四,六,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結論和建議,121,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及路徑,五,(一)戰略思想,(二)實現途徑,122,需求牽引、創新優先,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綠色製造、夯實基礎,實現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以人為本、增值服務,(一)戰略思想,123,以需求牽引為基本原則;,以提高製造業價值含量為總目標;,通過結構調整、服務製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綠色製造解決資源環境制約,核心是技術創新,前提是夯實基礎、人才為本,124,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及路徑,五,(一)戰略思想,(二)實現途徑,125,(二)實現途徑,126,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外需持續萎靡,這對出口占很大比重的我國製造業衝擊很大。後危機時代,西方發達國家對進口消費品的需要難再有大幅度增長。國際製造業競爭日趨激烈,貿易保護主義興起,貿易摩擦不斷增加。,我國企業要開展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檔次,逐步佔領國外中高端市場。我國企業要在繼續發掘潛在市場的同時,不放棄廣大發展中國家甚至不發達國家市場。對於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和貿易摩擦增多,我們既要服從國家政治、經濟和外交的整體要求,也要按照WTO的規則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爭取合法權益。,127,國內市場需求的變化,隨著居民收入提高,中國居民的整體消費結構總體上已從“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消費重點從以衣食為主轉向以住、行、用為主。隨著城市化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成為市民,在住房、交通、醫療、教育等方面需求巨大。我國處於工業化中期,各地基礎設施建設對原材料和建設裝備的需求在若干年內將持續。,一定要重視擴大內需和對國內市場的開發。在出口不利的情況下,大量外向型企業應瞄準國內市場,認真分析國內需求的變化,努力適應國內貿易規則。提升產品檔次,適應居民消費向中高檔發展的需要,佔領國內市場。中國仍有6億人生活在農村,製造企業應建立農村市場銷售管道,並開發出簡單、實用、廉價的產品以滿足農民們的實際需要。,128,需求是不可能無限增長的。目前,很多產品市場已接近飽和,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一定的限度,同時受到國內有限的能源、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制約,我國製造業規模不可能無限度擴大。,實現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從依靠高投入、高能源資源消耗、不計環境成本的粗放式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新方式上來。,129,(二)實現途徑,130,所謂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品質,開發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佔據市場並實現市場價值。”引自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實現我國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核心是開展技術創新。,131,中國通信學會通信設備製造技術委員會,131,加強共性技術研究和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政府要發揮好協調和引導作用,132,只有企業才會真正對創新有動力,只有企業能成為創新的主體。,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方式主要是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於集成創新,只要能夠把各種技術很好地融合在一個產品中、大大提升其使用價值和價值就是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要求我國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後,要加強學習、吸收、改造,適應於我國的實際情況。,133,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1、培育具有持續創新能力的大企業。,2、推動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道路。,3、強化企業家在自主創新中的核心地位。,4、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建立一支勇於創新的團隊。,134,政府要發揮好協調和引導作用,政府應制定鼓勵創新的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並應有相當的力度。對國有企業的考核指標中應有創新的要求,而不能單純要求年度短期效益,在各種獎勵政策中要對創新活動傾斜。在科研基金的使用中,要嚴格考核,減少管理成本,力爭發揮最大效用。,135,政府要發揮好協調和引導作用,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1、加強對技術創新方向把握。,2、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的綜合服務體系。,3、加大保護企業創新行為,4、構建促進企業創新和私人資金用於創新的激勵制度。,政府要發揮好協調和引導作用,136,政府要發揮好協調和引導作用,明確企業的主體地位,目前,製造業共性技術研究缺位的問題已相當突出,為此有必要逐步恢復行業科研院所,承擔起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任務。,搭建創新活動的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為企業服務的各類科技仲介服務機構。,政府要發揮好協調和引導作用,加強共性技術研究和公共服務平臺建立,137,(二)實現途徑,138,第一,調整生產力佈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第二,推進產業組織調整。,第三,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第四,加速淘汰落後產能。,第五,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第六,普遍提高製造業產品的技術含量。,第七,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優化產品出口結構。,139,第一,調整生產力佈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首先應樹立這樣的理念,即對製造業而言不存在地區均衡的問題。製造業的發展需要集中化、規模化,不能遍地開花。,造成目前地區結構趨同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單純以作為考核指標的考核方式。今後應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包括應考慮將是否改善民生、人民群眾是否安居樂業等作為對政府和幹部進行考核的重要內容。,在當前情況下,要根據產業的具體發展狀況對某些產業實現轉移,最大限度發揮資源和環境優勢,盡可能使生產力佈局合理化。,140,第二,推進產業組織調整。,要推動形成有利於優化市場結構的環境,通過提供適當的“激勵結構”,促使企業行為的轉變和整體競爭力的提升。,推動企業跨區域、跨部門、跨行業兼併重組。要加緊制定推動企業聯合重組的政策措施,從人員安置、企業資產劃轉、融資信貸、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建立“精、專、特”的企業架構。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配套中小企業拉長產業鏈,加快培育關聯企業在空間上相對集中、生產上分工協作、技術上互動創新、資源上互補共用、地域和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特色產業集群。,141,第三,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產業,是指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戰略地位,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的產業,這些產業必須具有能夠成為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中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可能性。,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推進結構調整、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要重點支援和加速發展新能源產業、智慧型網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海洋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142,對新興產業的發展要發揮好政府引領和市場推動的作用,加大對基礎研究、前沿性探索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援力度;將政策的著力點集中到前端的產品研發和後端的配套環節,更加關注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為中小企業創造寬鬆的投融資環境,激勵民營企業發揮創新的積極性。,要制定實施包括有效技術轉移、產學研結合、知識產權、政府採購等在內的創新政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創造良好條件;,143,第四,加速淘汰落後產能。,“十五”以來,我國鋼鐵等原材料行業投資和建設規模過度擴張,導致產能大量過剩;同時,落後生產能力比重過大,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在大量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的同時,也造成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妨礙了製造業的有序發展。,144,要完善落後產能退出機制,加大淘汰落後產能的財稅獎勵力度,支持鋼鐵、石化等企業在淘汰落後產能時解決好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問題。,嚴格實行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的問責制,對未完成節能減排、淘汰落後任務的地區,暫停專案的核准和審批。,除行政手段外,落後產能的退出尚需發揮經濟杠杆的調節作用。,145,第五,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發展高技術產業要強調必須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技術產業。,當前我國統計的高技術產業僅僅是名義上的高技術產業,就其實質而言,遠未達到高技術產業的標準。因此嚴格說來,目前我國高技術產業在製造業中的占比要低於統計資料。,為此,一方面要合理確定指標,力爭統計資料反映的是真正的高技術產業。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國家科技政策的積極引導,改進企業技術創新環境,不斷開發研究新產品,佔領新市場,,146,第六,普遍提高製造業產品的技術含量。,應當看到,即使低檔產品也存在節能降耗、提高產品性能的問題,因此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應僅僅針對高端或高技術產品,而應成為所有製造業產品都重視的問題。,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推動製造業整體水準和競爭力躍上一個新臺階。,要大力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將資訊技術、自動化技術、現代管理技術與製造技術相結合,全面提升製造業水準,147,第七,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優化產品出口結構。,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表明,我國出口企業必須選擇戰略轉型,重新定位於國內市場,服務業國內市場。要向製造業的核心和高端領域發展。,加快推進加工貿易企業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力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延長產業鏈。,完善監管機制,抵禦監管風險,制定加工貿易准入規則,通過“控制增量”來“提高水準”。,148,(二)實現途徑,149,建立堅實的工業基礎是實現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製造業的發展已經進入需要更多提高產品價值含量的階段,各種產品、裝備均要在品質和檔次上有較大提升;而且從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來看,對工業產品水準和檔次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這一切沒有強大的工業基礎都難以實現。不解決工業基礎薄弱的問題,我國製造業的核心技術將始終受制於人。,150,第一,加強零部件、元器件、中間件、關鍵特種材料等中場產業的發展。,第二,重視儀器儀錶產業的發展和測試、驗證環境的建設。,我國的儀器儀錶目前非常薄弱,在高技術含量的自動化儀錶及系統、科學測試儀器、感測器、元器件等產品的競爭上,國內儀器儀錶行業基本上都處於相當被動的境地。,我國對工業產品的測試、驗證環節不重視,這是長期以來我國製造業產品品質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原因。,151,第三,重視新型製造工藝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並與裝備密切融合。,隨著技術變革和技術進步的加快,製造工藝不斷升級,工藝流程的優化、再造越來越重要,這是產業升級和重大變革的發動機。,第四,實施標準化戰略。,技術標準的制定越來越重要。要建立健全製造業標準體系,提高我國技術標準的核心競爭力。加快完善產品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裝備產品技術標準,提高標準水準;注重與國際標準接軌,促進自主創新產品進入國際市場。,152,(二)實現途徑,153,大力發展綠色製造,製造業是國內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大戶。實現製造業的節能減排,不僅是製造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永續發展的需要。,綠色製造是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化製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利用率最高,並使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優化。,實現綠色製造應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行政等手段。,154,第一,在加強立法的同時充分發揮經濟杠杆調節作用,促進綠色製造的發展。,法律手段:政府應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規範企業行為,加強管理,強化環保執法力度。市場機制:政府制定相關的經濟政策鼓勵綠色製造的推廣和使用,促進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的發展和延伸。輿論引導:加強輿論和市場對綠色產品的正面導向,在全社會大力宣傳綠色製造理念。,155,第二,實施迴圈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綠色製造轉變。,迴圈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和迴圈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迴圈、再製造”為基本原則,是實現綠色製造的重要趨勢。,積極開發迴圈經濟支撐技術體系,在經濟技術可行的前提下,採取經濟、技術和管理等措施,切實推進迴圈經濟的實施。積極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156,第三,發揮經濟杠杆調節作用,完善製造業污染防治,製造業污染的防治需要成本,因此製造業污染的防治需要經濟政策引導。,建立支持環境治理的公共環境財政。積極推進污染物防治市場化運作。採用稅率調節手段,控制高能耗產品出口。加強環保隊伍的建設。,157,第四,大力發展各類污染防治技術及回收產業,重視“末端治理”,應當看到,迴圈經濟實現需要較多的外部條件限制,距離普遍推廣還將有一段距離。,就目前而言,降低製造業的環境污染仍需重視“末端治理”。建立環保法律法規和公共環境財政提升技術研發水平推進污染防治市場化運作,尤其要重視發展“靜脈產業”,提高對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利用,開發各類回收利用新技術,促進回收產業的發展。,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