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碎屑岩沉积过程与油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ppt

    • 资源ID:2349547       资源大小:7.52MB        全文页数:6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碎屑岩沉积过程与油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ppt

    碎屑岩沉积过程与油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汇报提纲,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岸线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地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水深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气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论,1.物源识别方法,单一的方法往往具有局限性。因此,确定物源区位置和母岩性质需要结合地区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对物源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较为准确的确定物源。,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2.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现状,单一物源和单一沉积区剥蚀与沉积过程模式图,双物源和单一沉积区剥蚀与沉积过程模式图,3.物源区剥蚀过程与再沉积过程模式,理论上,盆地充填的过程与物源区的剥蚀过程原则上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沉积区的沉积地层分布的层位,与物源区被剥蚀物质呈镜像对称。根据物质守恒定律,沉积区物质总和应该等于物源区被剥蚀的物质总量。,研究现状,存在问题,2.物源区剥蚀量计算,虽然方法众多,但应用具有局限性。多数方法只适用于盆地内部的物源,对盆地外部对物源研究不适用;有些方法只适用于中新生界以上的地层;有的要求地层的被剥蚀厚度大于现今地层的上覆厚度;还有的地层的欠压实、岩性的变化对剥蚀量恢复精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方法中没有哪一种方法能恢复和确定任何条件下的地层剥蚀量。,3.计算得出的剥蚀厚度,没有有效方法对其进行较好的验证,无法检验其准确程度。,1.物源区的研究多为定性判断物源区的位置、方向等,对于物源区海拔、多物源贡献分配、物源区剥蚀过程以及古地形还原等定量分析研究较少。,发展趋势,1.完善多物源、多沉积区及单一物源不同海拔位置母岩对沉积的贡献大小分析。2.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应用将越来越广,完善构造及剥蚀作用研究,物源研究精度会越来越高。3.利用孢粉含量,结合古气候确定古海拔。不同的海拔高度,生长不同的植物,形成不同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的类型分析,确定物源区的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4.计算机模拟剥蚀沉积过程。将沉积区沉积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设定各种典型指标(水动力条件、地形趋势等),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整个剥蚀沉积过程模拟出来。,汇报提纲,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岸线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地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水深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气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论,岸线的形成与识别标志,1.岸线形成 岸线是海(湖)平面与陆地的交线,是陆上和水下沉积的分界线,是水-陆作用的边界,因此,岸线的形成与演化受到海(湖)平面变化、岸线附近地貌特征、水动力环境及沉积物供给的共同控制。相对海(湖)平面上升,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反之,向盆地方向推进;岸线附近地形坡度大,海(湖)岸带范围窄,水体较深,波浪作用强烈,岸线附近地形坡度较缓,海(湖)岸带范围宽,水体较浅,波浪作用较弱;沉积物供给充足,岸线向盆地方向推进,沉积物供给不足,岸线则会保持稳定状态。岸线在上述因素的控制下表现为一个动态平衡的界面。,2.古岸线识别标志,岸线的形成与识别标志,海岸线与海蚀地貌示意图(William R.Dickinson等,2001),声波脉冲剖面阶地特征与古岸线(Cecilia M.G.McHugh等.2008),古岸线在地震反射上的特征(尖灭反射)(Dwight F.Coleman,et al.,2007),岸线附近的灰岩溶蚀现象(Marco Mancini,et al.,2008),古岸线附近的大型交错层理(Goro Komatsu,et al.,2001),岸线附近生物活动遗迹(Chirananda De,2005),面向一致的足迹群(胡勇等,2004),古岸线与砂体类型及分布,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前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滩坝,古岸线之上的砂体:,古岸线之下的砂体:,古岸线控砂:(1)水上砂体到水下砂体,砂体厚度和砂体规模明显有增大趋势,水上砂体规模小,砂体连续性差,而水下砂体规模大,砂体连续性好;(2)岸线控制了滩坝砂体的空间展布,滩坝砂体大部分平行于岸线分布;(3)岸线进退控制了砂体的叠加样式,岸线向盆地方向移动,主要发育进积式砂体,岸线相陆地移动,主要发育退积式砂体,岸线保持稳定,主要发育加积式砂体;(4)岸线类型控制了砂体的平面分布,陡坡型岸线,海(湖)岸带较窄,沉积物入水以后直接进入深水区,砂体在平面上展布范围小,垂向厚度大;缓坡型岸线,海(湖)岸带较宽,沉积物入水以后运移距离较远,平面展布面积大。,古岸线与储层质量,古岸线对沉积砂体的改造,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1)岸线附近是多种砂体发育的有利区带,例如滩坝砂体、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等,这些砂体与水上的冲积扇、三角洲平原砂体相比本身就是较好的储集砂体,是优质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2)岸线附近具有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对岸线附近的砂体的改造能力较强,波浪和沿岸流的综合作用不断地对砂体进行簸选淘洗,使砂体的杂基含量减少,孔渗性得到极大的改善,容易形成优质储层;(3)在沉积埋藏以后,岸线附近的砂体具地表较近,压实作用相对较弱,流体活动强烈,特别是来自陆地的淡水淋滤作用对砂体的成岩改造非常有利,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形成。,古岸线与储盖组合,(1)岸线一般位于滨岸坡折附近,对于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响应快,这对沉积相垂向上的变化非常有利,低位砂体与湖进泥岩的垂向互层能够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2)岸线附近的砂体一般表现为向陆地方向一侧尖灭的楔形,这样的砂体能够具有比较好的侧向遮挡,有利于油气成藏;(3)岸线附近的高位砂体在湖平面快速下降岸线迅速向湖退却的过程中,处于风化剥蚀状态,在盆地边缘形成不整合,在后期湖平面上升之后,这种具有风化壳的盆缘不整合也具有良好的封堵作用,垂向和侧向上的遮挡,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4)岸线进退交替变化,形成距离较宽的砂体叠置复合的砂岩储集带,可形成上生下储、下生上储、自生自储、侧生侧储多套储盖组合。,古岸线与圈闭类型,海(湖)盆岸线基本上对应于盆地坡折带,是产生明显差异升降和沉积地貌突变的古构造枢纽带。岸线迁移变化表现为超覆、退覆和削蚀,导致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沿着不同期次的岸线,滩坝砂体等非构造圈闭分布具有群带性和规模性的特点,易于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岩性上倾尖灭体和透镜体圈闭及不整合遮挡圈闭。,湖盆岸线与岩性圈闭(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柳成志,2005),古岸线与油气分布,古岸线具有控源、控砂、控储、控圈闭的作用,因而对于油气的分布也应具有控制作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藏围绕盆地边缘呈“环带”状分布的特征就是岸线控制油气分布的表现。(1)岸线控制了储集砂体的成因和分布,这些砂体经过强水动力环境和后期成岩改造一般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2)岸线控制了砂体的储盖组合,纵向上、横向上泥岩和不整合面具有封盖作用,有利于油气的保存。(3)岸线控制了烃源岩和油气输导,盆地深水沉积区发育优质烃源岩,在岸线周缘的断裂、不整合、骨架砂体沟通了烃源岩与储集砂体,有利于油气运移成藏。(4)岸线控制了圈闭,岸线一般位于盆地的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其主要的圈闭类型主要有地层超覆圈闭、不整合遮挡圈闭、断层岩性圈闭、岩性尖灭圈闭等。,松辽盆地西部斜坡青山口至姚家组坳陷时期沉积相与油田分布(据卫平生,2007)油田沿古岸线成“环带”分布,并且与古岸线具有相同的迁移趋势。表明古岸线控制油藏分布。,大牛地气田盒2、盒3段各小层气藏发育平面位置图表明:湖泊面积不断变小,岸线向西南方向迁移,各个层位气藏的发育范围也是逐渐变小,向西南方向迁移的,充分表明岸线对气藏的控制作用。,古岸线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1)古岸线的研究内容不均衡:目前关于古岸线的研究主要针对第四纪以来海岸线的变迁及海岸环境,很少有研究涉及第四纪以前的研究,研究内容以古气候、古环境为主,基本不涉及沉积盆地的油气成藏;(2)古岸线的识别标志不清楚:现在论述到的古岸线的识别标志对第四纪以后的古岸线比较适用,而对于更久远的古岸线特别是地质埋藏的古岸线不适用,因此探讨古岸线在地震、测井上的响应是研究沉积盆地古岸线的重要方向;(3)古岸线对砂体和油气控制作用的研究不系统:目前绝大部分研究只是在进行层序、沉积体系研究的过程粗略的提及古岸线,古岸线如何控制砂体和油气分布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下一步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古岸线特别是缓坡型古岸线和陡坡型古岸线引入定量分析的手段对岸线与砂体的成因分布和油气成藏进行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汇报提纲,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岸线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地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水深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气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论,20世纪70年代开始,古地貌研究得到广泛重视,但主要停留在定性阶段。古地貌恢复方法: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 回剥和填平补齐法 沉积学分析法 层序地层学恢复法相关技术:压实恢复技术 平衡剖面恢复技术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回剥和填平补齐法,是比较传统的古地貌恢复法。但在近几年的应用中,发现它们只有当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相等时,才可应用,事实上,在沉积过程中很难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导致古地貌恢复必然存在相当大的误差。目前常用的是沉积学分析法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恢复法。,研究方法,1.沉积学分析法恢复古地貌流程,研究方法,沉积学分析法原理,真厚度校正,埋藏史恢复,前提条件:A假设地层压实过程中,岩石骨架体积保持不变,地层孔隙度体积变小导致地层体积变小,地层压实具不可逆性,由地层最大埋深控制;B地层在横向上保持不变,仅是在纵向上的厚度随地层体积变化;C同一地层的沉积速率相等,如果有剥蚀,假设同一地层被剥蚀掉的部分都是在一次剥蚀事件中造成的,并且剥蚀速率相等。,埋藏史模拟,(1)压实方程 岩层孔隙度随深度增加有规律减小,孔隙度与深度存在以下关系:=0e(-C*H)深度H处的孔隙度,小数;0 地表初始孔隙度,小数;C压实系数,m-1;H地层埋藏深度,m 只要有了不同深度地层岩石的孔隙度,就可以做出-H关系曲线,从而得到初始孔隙度0和压实系数C。,(2)压实厚度恢复,砂岩、粉砂岩、泥岩-H关系曲线图,东营凹陷LST恢复压实、水深古地貌,层拉平法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物探应用新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基本原理:假设各层序的原始厚度不变(未受压实作用),在三维地震体中,参照沉积基准面或最大洪泛面,选取对比层序的参照顶、底面,将底面时间T2减去顶面时间T1,既将顶面拉平,视为古沉积时的湖平面,就可以得到底面的形态,此时底面的形态就可以近似的认为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也可称为相对古地貌。适用条件: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得到的是该层序地层沉积前的相对古地貌,而要恢复其绝对古地貌,还要涉及到剥蚀厚度恢复、脱压实校正及古水深校正等问题。技术关键:对比参照面的选择。只有斜交前积结构才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因为斜交前积结构的特征是缺乏顶积层、具明显的顶超终止面,顶超面可以反映出古沉积时湖平面的位置,其底积层可以作为对比参照面的底面,然后既可进行层拉平的操作。,2.层序地层学层拉平古地貌恢复法,研究方法,姜华等,2008,古地貌对边缘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以南海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为例,古地貌控制砂体类型,古地形的起伏加之断裂活动,地貌残丘附近的储层得到改造,残丘高部位沉积的砂、砾岩易于受水流冲刷、淘洗,岩石分选、磨圆变好,储集性能也得到改善。,古地貌控制圈闭类型,古地貌恢复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1.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2.相关脱压实和剥蚀厚度恢复适用条件受限,古地貌恢复精度有限,并且主要为相对古地貌,对于绝对古地貌恢复要进行古水深校正。3.古地貌恢复应充分考虑构造沉降与沉积速率的关系,尤其要进一步完善埋藏史恢复。,汇报提纲,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岸线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地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水深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气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论,古水深研究方法,古水深研究最初限于定性或半定量研究,主要利用沉积学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和生物标志来描述水体深浅。沉积学标志:不同水体深度,水动力能量不同,具有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因此生成不同的自生矿物类型、不同的沉积构造类型,不同粒度的岩石类型以及不同的沉积相分布(王敏芳 等,2006)。,地球化学标志:不同水深具有不同的元素组成和同位素含量分布特征。因此,根据元素富集特点即可定性描述水体深或浅。目前,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曲线获得的钍(Th)、铀(U)曲线,根据Th/U比值与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氧化还原条件与水深的关系,可间接获得古水深范围(王学军 等,2008)。,生物标志:有孔虫、介形虫、硅藻、孢子花粉、珊瑚礁、贝壳堆积、牡蛎礁或其他一些无脊椎动物组合研究都为古水深的确定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并且根据古生物分异度能够判断古水深。此外,脊椎动物足迹也能够很好地指示古水深Bird(1944)和Coombs(1980)根据足迹生态类型中浅水区“颠”着足留下的划行迹和游泳迹生态类型中水深小于或等于生物身高的游泳迹,均可以定量地恢复古水体深度。浅水区“颠”着足留下的划行迹的生物身高约等于古水体深度。足迹在岩层面上的排列形式也能反映古水体深度的变化,如果造迹动物的足迹在岩层面上由有序变为杂乱,表明水体深度变深。反之,表明水体深度变浅。,波痕法恢复古水深,为了比较准确地估算形成波痕时的运动水体的深度,对所选取的波痕类型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最大的波痕对称指数被限制在1.5内,垂直形态指数不能超过9。,u.水质点运动轨道速度;.波痕高度;.波痕的波长;0.近底水质点轨道直径,根据Miller和Komar(1980年)、Diem(1985)经验公式推导最终古水深计算公式如下:,大55井沙二段波痕与古水深,底栖藻法恢复古水深,利用古生物恢复和再造古水深的技术实际上主要是应用生态学中水深因素对水生生物控制的原理。对水生生物来说,它们所生活的水深环境是一个由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生态因子。研究思路:(1)“古今结合”的思路:济阳凹陷沙河街组岩心中获得的水生古生物资料主要有介形虫、微体藻类、腹足类、及少量的鱼骨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介形虫和微体藻类。要进行绝对古水深的恢复,必须古今结合,既要获得有现代对这些类别生活绝对水深的新资料,还要考虑前人对沙河街组古代介形虫和微体藻类水深分布的知识积累。(2)开展”底栖宏观藻类分析”的思路:选择底栖宏观藻类分析。原因是它们属于水底固着生活藻类,藻体不易搬运,更能代表原生环境,并且它们在水底靠光合作用,受太阳光入水强弱控制,不同类别有不同生存深度,指示深度灵敏。,(3)“多门类生物叠合深度”的思路:对同个样品中不同生物类别,首先根据获得的水深标志,对各个生物类别指示的水深初步估算,然后把不同生物类别指示的深度叠合,采用叠合水深区间进行该样品的深度估计。(4)“加权综合确定深度法”的思路:结合层序地层、沉积学等结果,综合考虑给出最终绝对古水深。,多门类古生物深度范围叠合选取方法和加权分析示意图,现代湖泊水生植物和低等藻类水深分布(据 Herzschuh et al.,2005),南美的的喀喀湖现代介形类的分布资料,国外藻类量化深度分布新资料(Sprachta et al.2000),东营和沾化凹陷沙四上亚段和沙二段古生物古水深估算标准,古水深恢复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1.古水深研究多以定性为主,定量研究有些参数更局限“将今论古”,在实验室内也无法模拟古水体环境,因此计算精度有限。2.运用古生物资料根据古生物分异度与水深的关系定量恢复古水深,需要大量的系统的取样,需要充分结合能够反应古水深的地质资料,而有些研究区缺乏古生物资料。因此,未来研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应用会更广泛些。3.不同的古水深,对应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因此在空间上会形成不同的沉积相带。现今,对沉积微相研究已有很大发展,据此原理,可以根据横向和纵向的相序关系来计算古水深。,汇报提纲,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岸线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地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水深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气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论,古气候研究方法,古气候研究主要包括古温度、湿度、古风力及古风向。古水体温度影响水体中古生物种类及沉积介质特征。古风力及古风向影响沉积水动力条件。目前,判断古气候主要根据矿物岩石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古地磁等。,矿物岩石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古生物对气候的反映表现在生物的分带性、群种的多样性、生物个体的大小、壳的厚薄及外部形态,可以根据硅化木、树木年轮判断古气候。目前,利用孢粉百分含量可定量恢复古气候。地球化学标志:主要利用C、O、H同位素含量变化判断古温度。其中,利用碳酸盐中O同位素测定绝对古温度应用比较广泛。此外,还可根据氨基酸外消旋法、惰性气体溶解度法来判断古温度。古地磁法:适合大尺度的气候研究,原理是通过古地磁确定古纬度,根据古纬度查明古气候。,古气候研究方法,风向、风强是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风的研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但古代风的研究,在古气候研究中和温度,降水相比却处于次要地位,而且往往都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用于恢复古代风的指标越来越多,传统的方法通常利用风成沉积物的层理,结构形态以及厚度,颗粒粒度和分类,矿物性质等(Hassan&Eltayeb 1991,1992)。科学家采用的研究对象有沙丘(Bigarilla 1961),沙嘴,黄土(刘东生 1985),红粘土(苗晓东 2004),火山灰(Allen 1982),凌灰岩(Stollhofen 2008),风棱石(Julie 2008),灰屑岩(Hoque 1975)。近年来,风成沉积物的磁组构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吴海斌 1997)。对于非风成沉积物,Sharp(1963)提出了风成波痕,王秉海(1992)使用礁体结构;Allen(1992)利用泥炭,褐煤,煤中保存的经常被风影响的树,Wnuk&Pfefferkorn(1987)利用经常被风影响的蕨类植物指示风向均取得很好的效果。,古代风研究,古风力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探讨强弱的变化。Kenneth D.ADams(2 003)使用湖滩颗粒排列分布特征定量研究古风力,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Kenneth D.ADams(2 003),古气候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1.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定量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多种方法研究相互印证。现有古生物孢粉含量法多用于第四纪气候研究,而氧同位素法也多用于恢复150Ma以来的古气候。2.古气候影响湖相泥页岩纹层的形成,对于高级次沉积旋回具有指示意义。未来要完善古气候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关系的研究。3.认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加强碳循环研究,将不同纬度对地球轨道驱动全球气候的影响区分开来,才可能更准确预测未来气候演变方向。4.完善全球古气候模拟,加强气候演化驱动力研究,认识和评价CO2等大气成分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汇报提纲,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岸线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地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水深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气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论,理论:20世纪90年代是理论发展的高峰,形成经典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成因层序地层学三大主流派系。结合我国陆相地质特征,发展成为独立的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至今,理论仍处于完善时期。方法:除运用传统的露头、岩心、测井和高精度地震资料外,还可以运用地震资料三维可视化技术、古生物资料,地球化学资料,数值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层序地层学研究更灵活、更精细。应用:几乎在我国各种类型的盆地都进行过陆相层序研究,重点揭示层序格架内不同位置沉积相展布,并且建立了断陷、坳陷盆地的陆相层序地层模式,尤其对于生储盖组合及圈闭预测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现状,碳、氧、锶同位素在羌塘盆地中上侏罗统 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刘建清,2007),断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与模式,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与模式(具坡折带),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与模式(无坡折带),断陷、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与模式(顾家裕,2005),不同构造背景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图(据Vail,1991),(1)同一研究区,不同学者建立的层序格架不尽相同,其原因是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和规范,层序分级比较乱,难以采用统一的时间区间对层序分级。(2)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不够深入,尤其对于陆相层序地层学,应更加强调构造作用,物源供给和古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3)层序地层学最基本原理来源于地层的旋回性分析,然而依据现有资料却无法制作精确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或基准面旋回变化曲线。(4)现有的层序地层学模式无法在各盆地推广,表明层序模式对盆地充填序列及油气勘探的预测存在局限性。(5)准层序以上更高级别的层序边界识别比较困难。,存在问题,(1)深水层序地层研究在盆地深水地区,不存在构造意义的不整合面,地震追踪过程中容易发生穿时现象。应充分利用高精度地震资料反演,时频分析等地球物理方法,结合伽玛能谱分析和地球化学元素(,C、O、Sr同位素等)含量的旋回分析,准确对比识别层序界面。(2)多学派综合研究发展多学派综合研究,一级至三级宏观的层序格架的建立主要应该采用经典层序地层学的方法,而在三级层序内部高级次层序的划分和对比应该采用高分辨率、高频、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方法,多学派综合研究有利于细划层序内部次级旋回。,发展趋势,(3)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与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关系密切的是成岩作用,开展层序地层学与成岩作用关系的研究,揭示与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相关的成岩作用,预示着层序地层学向微观发展,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层序格架内碳酸盐岩沉积体的发育部位和形成条件,寻找滩坝、生物礁储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层序地层模拟研究最终实现由定性向半定量或定量发展,表现在高精度地震数据体、测井数据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影响层序发育的各参数整合在一起,增强对地下地质体的预测功能。(5)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研究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研究对象是可容空间,强调的是变化不统一性的存在,恰好解决传统层序研究无法确定主控因素的难题,下一步研究重点是这一思想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检验其适用性。,汇报提纲,古物源与古水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岸线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地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水深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古气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 论,结 论,古物源提供碎屑物质,古水系将碎屑物质携带搬运至古地貌起伏不平的盆地内,在古水深、古岸线等水动力条件的制约下,加之古气候环境的空间影响,最终沉积成岩。因此,现今的碎屑岩层记录了每一段沉积历史,各因素在历史过程中相互影响,又具有不同的作用。原理上,依据现有沉积地层应该能够恢复沉积过程。恢复沉积过程涉及古物源、古水系、古地貌、古水深、古岸线和古气候的恢复,而这些因素都间接与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相关,因此要提高对埋藏史和脱压实过程的恢复精度,从根本上减小各因素的计算误差。古物源恢复相对成熟,而与盆地相关的古地貌、古水深和古岸线因素与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关系最密切,应重点关注这几方面的研究。,目前,定性研究方法很多,研究很细致,而定量研究相对很少,并且受限于各种理想的假设条件。恢复沉积过程要在完善各单因素恢复的基础上对以上几个因素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定量研究,才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沉积过程。层序地层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地质因素,因此,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将对油气勘探有深远的影响。完善沉积过程动态研究,综合各种地质资料,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再现沉积过程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结 论,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碎屑岩沉积过程与油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ppt)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