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ppt
第十一章 环境伦理,第一节 环境伦理观的由来,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要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止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粗暴地对待自然界的结果。因此,环境问题的治理首先要从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做起。就是说,人类要对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以反省,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同时还是给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可供人类使用和利用的对象。但自然环境作为人类与之打交道的客体,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决定人,这是人的自然化;另一方面是人决定自然,这是自然的人化。从宇宙进化的角度看,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地球的历史就既是自然史,同时又是人类的历史。,人类是整个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作为自然物,作为生物体,也与其他生物体一样服从生物体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和生物学规律。但另一方面,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和生物体,而是有社会意识的存在物。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社会分工,具有高级的思维活动,并有将自己与其他自然物区分开来的强烈自我意识。在这一点上人与一般存在物有本质区别。因而人类在自然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这种特殊位置,就使自己与其他自然物对立起来,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同时在改变自然的过程中又改变自身的自然,引起人本身的变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表现在实践上,人不是消极和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和能动地改变自然,人类根据它所了解和掌握的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条件,发明和制作出各种适合和符合人类愿望的产品和环境,将天然自然物转化为人工自然物,从而使人类在对它自己有利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要求的是自然界对自己的服从。,但从另一方面说,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总是有其限度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类对自然界和环境的利用,必须遵循自然界和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这点上说,人类利用和改变自然界的力量,到头来还是取决于它对自然律的认识和运用,人类不能无视客观的自然律随意地变更和处理自然。第二,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利用还受到自然物质条件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总得利用自然物,并且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假若缺少了这些自然条件和环境,人类就无法实现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从这点上说,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活动,无论如何脱离不了自然。,从以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两重性:人依靠自然生活同时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赖自然;人变革自然又必须顺应自然;人控制自然条件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支配自然力又受自然力约束。这样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包含适应,又包含冲突,是有冲突的和谐。,必须注意克服两种片面观点:生态唯意志主义生态唯自然主义,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经历的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300万年,获取食物,屈服于自然农业社会:1万年,农业和畜牧业愚公移山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吕氏春秋: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天人合一协调、适应,工业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儿:我思故我在,人类中心主义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当代的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主要表现为:集团利己主义、代际利己主义、人类主宰论、粗鄙的物质主义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科学万能论与盲目的乐观主义。,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把人的利益作为最高准则来判定一切事物,倡导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提出人类有权为自身利益 随意对待自然,认为人类文明进程建立在自然屈服上。,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时代需要,1)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社会物质产品空前丰富严重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2)环境问题的原因: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3)生态文明的特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尊重与顺从,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依据,现代系统论和全球生态学地球是一个自组织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且对立统一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只是整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的命运与地球圈的命运紧密联系:适应与责任人类的责任价值观上的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和”、“节”、“时”,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孟子:“天人合一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上下与天地同流”,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一致,生态关系的协同进化 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归化;序,故群物皆别 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董仲舒: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德莫大于和,节:反对无节制的田猎等娱乐活动,主张对自然资源亡利用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限制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荀子:强又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时:天地之间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规律,因而人们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来对待各种生物,使它们各安其位、各得其宜 孔子:春秋致其时而万物皆及,王者致其道而万民皆治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荀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西方环境伦理学的代表性观点,1生命中心主义: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不仅动物有“权利”,而且包括植物在内的所有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固有的价值”。因此,都应当受到同等的尊重。2地球整体主义:有人主张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和自然景观在内的整个自然界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权利”,它们都应该受到尊重与爱护。,3代际均等的环境伦理观,与生命中心主义及地球整体主义不同,持这种观点的人的立场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它只考虑人类各成员的均等,而将自然环境和其他生命有机体看作是人类均等的内容。这种环境伦理观考虑环境问题的出发点是: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义务,最终都源于我们人类各成员相互间所应承担的义务。但是,这一伦理观不同于传统的伦理观之处,是它把人类各成员间的平等关系从“代内”扩展到“代际”,认为在享有自然资源与拥有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子孙后代与我们当代人具有同等的权利。,二.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环境伦理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人类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人类对自然界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到底自然界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1.尊重和善待自然,自然界的价值:有用性:维生;经济价值;娱乐与美感;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内在价值:对生命的创造;生态区位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完整性与统一性对地球内在价值的珍惜与人类对地球作为资源性使用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对自然生态价值的认识导致了人类对它的责任和义务,有用性:维生;经济价值;娱乐与美感;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与塑造性格,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责任与义务,从消极意义上来说,控制和制止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防止自然生态的恶化从积极意义上来说,保护和爱护自然,为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进化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创造并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1)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生态价值平等:参与生态进化平等考虑所有生命体的生态利益,区别对待2)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3)顺应自然的生活:并非放弃改造与利用自然,而是过一种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生活。最小伤害性原则:自卫、免疫、生态破坏比例性原则:基本利益与非基本利益分配公正原则:共享资源、功能替代公正补偿原则:植树造林,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2.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里约宣言:人类拥有与自然协调的、健康的生产和活动的权利。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终将受惠于每一个人,这也是无可置疑的。然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人类面对环境的行为往往不是个人的行为。就是说,对环境的治理或者环境的保护,需要群体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奏效;另一方面,任何个人对待环境的行为和做法,其环境后果都不限于个人,而会对周围乃至整个人类造成影响。,正义原则:任何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以及肆意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公正原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属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所有,对它的使用和消耗要兼顾个人、企业和社会的利益,这才是公正的。权利平等原则: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消耗上要讲究权利的平等。合作原则: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是没有地域边界的,因此,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问题上,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要进行充分的合作。,3.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代际问题,责任原则人类环境宣言: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我们应该对未来的、子孙后代的利益和价值予以更多的考虑,并从后代人的立场上对我们当前的环境行为作出道德判断。保护好自然环境,把一个完好的地球传给子孙后代,是当代人责无旁贷的义务。节约原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慎行原则:当我们采取一项改变和改造自然的计划时,一定要顾及到它的长远的生态后果,防止给后代人造成损害。,环境伦理与人类行为方式,环境保护政策中的环境伦理企业行为中的环境伦理 从人本主义的环境伦理出发,如下几条行为准则是企业应当优先考虑的:估量那些与企业没有直接商务往来的人所承受的损失。不要认为公司或企业的利益就是国家或社会的利益。充分利用非消费性物品以及尽量回收再利用。勿滥用不可再生的资源。勿被“消费主义”左右。,个人行为中的环境伦理,树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方式 自觉地抵制盲目的高消费,克服铺张浪费行为,1、倡导适度消费,反对无节制的高消费2、崇尚节俭生活,反对奢侈浪费3、参与绿色消费,抵制有害生态环境产品,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与全人类前途、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问题。它要求人类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共同、长久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各国自身利益,担负起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全球环境道德,1、发展全球意识,培养地球家园情感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求人类必须发展一种全球意识,不仅把自己的国家而且也要把整个地球看成是自己的家园,并以这个大家庭中一员的身份,关心并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共同分享健全、美好、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的权利。确立全球意识,关心我们的地球家园,是全球环境道德的基石。,2、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共同合作防治环境污染解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合作。每一个国家 都是国际社会的一 名成员,在积极致 力于保护本国环境 的同时,应当积极 参与国际生态环境 事务,努力推进环 境保护领域的国际 合作,认真履行各 自承担的国际道德 义务。,3、公平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1)发达国家不能把治理污染的技术和于环境无害的技术视为一般性的商品,将其转让问题留给市场机制解决,应该从全球环境道德的角度,把有关技术看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把它的转让看作是对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事业的应有贡献。(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用于环境方面的奖金援助必须是新的、额外的,而不能是现有发展援助的重新分配。(3)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治理看作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4、抵制公害输出和危机转嫁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国际间的污染输出和危机转嫁这种不道德行为。公害输出和危机转嫁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的不道德行为,也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股逆流。因此,抵制浸染输出和危机转嫁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使命。作为国际社会应建立一个在全球禁止向缺乏处理有害废弃物和有毒物质能力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危险废物的机制,对一切搞污染输出、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和事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人类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球生物圈中,治理和促进生物圈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基本保障。尽管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领域中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任务也十分艰巨,但是,只要各国能够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通力合用,就完全可以实现我们为自己确定的宏伟目标,将一个更美好的地球留给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