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课件.ppt
,居住区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居住区规划的实践及理论发展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克莱伦斯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以改变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邻里单位的六条原则周边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交通不穿越内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安全和安静小学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商业里单位的规模嘉5000左单位约3000-4000人匙帮单忠户荡豪地其他服务设施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约合6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邻里单位内小学周边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居住小区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路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有一套完善的居民日常使用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小区规模与配套设施相对应,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对应的小区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3、居住综合体、居住综合区居住综合体:指将居住建筑与配套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马赛公寓)居住综合区:指居住和工作布置在一起的种居住区组织形式,可以由住宅与商业、文化、办公以及无污染工业等相结合。,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概念1、居住小区与居住区体系居住小区的核心概念是按照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和城市干路网的间距,综合确定居住小区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对应一定的规模配建一套生活服务设施,并通过减少城市交通穿证通风和一定绿地等措施,保证较好的居住环境居住区的概念是在小区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而来的区相对集中起来,以级的服务设施。因此,需要在居住小区的基础组织形式的扩展,形成了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的体系。,、居住区的组织形式与空间布局形式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是居住区规模与配套的关系。据居住区规范规定: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并相应提供配套设施居住区空间布局形式是住宅、道路、绿地和配套服务设施等的具体空间布局形态。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可采用居住区一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一组团及独立式组团和街坊式等多种类型。,在不同规划阶段的居住区规划内容居住区规划应是多层次的类型规划,在总规、控规、修规等三个层面的规划中体现。在总规层面,重点是住房类型及空间布局、居住区用地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供应、就业、环境质量保障等内容。在控规中,落实上位规划的要求,并且结合居住需求,以及开发、管理的特点,通过合理的用地布局与空间环境控制,将居住区的有关要求转换为地块控制指标,作为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条件的依据居住区修规是落实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并根据区位分析、地块条件、市场需求等,具体布局各类建筑、设施等,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1安全、卫生的要求安全包括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等内容;卫生包括日照、通风、釆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控制、垃圾收集等方面2物质舒适性要求居住区规划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居住区的舒适性,包括生活便利和环境舒适两方面并应服务多样性人群,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3.精神享受性要求指居住区环境与居民心理要求的和谐与适应,包括美学、居住文化、社区等方面的要4.与城市协调要求居住区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并与其周边环境相协调,包括道路系统、交通组织、环境景观、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协调5.可持续性的要求综合考虑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和居住区用地的自然条件,充分保护和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等,并运用有关技术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6,产业化的要求居住区规划也要为建筑集成化和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创造条件,四、居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居住区规划结构般情况下,居住区包括住宅、道路、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四个部分(1)用地规模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人口)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用地比例)用地构成居住区组团居住区小区组团住宅用地(RO1)2公建用地(RO2)152522612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3道路用地(RO3)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4公共绿地(R047.5185153-6居住区用地(Rl00在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居住区级的配套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在属性上属于城市设施,在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分别属于A、S、G类。纳入居住区规划指标的目的是衡量居住区配套水平。小区和组团级的配套设施用地属于居住用地,肚务中中C小控住宅院落住宅小区住宅区图35住宅一住宅区一城市构成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