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级上册《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说课稿 .doc
-
资源ID:2329842
资源大小:24.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级上册《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说课稿 .doc
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说课稿一、准确定位,说教材 同一个名字叫中国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里的第三个活动主题。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单元体现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本单元有三个主题“这一方水土”“我们在这里生活”“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其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区域间地形、气候、物产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从而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民俗,帮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亲近感,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本单元打算用9课时教学(详见单元计划表)。 而同一个名字叫中国这个活动主题下分设“入乡随俗”“西部放歌”两个课题。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单元课时中第8课时的教学同一个名字叫中国-入乡随俗。本课时是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基础上,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到入乡随俗。二、了解学生,说学情 我校地处龙泉驿边远农村。针对本课教学,我在五年级二班48位学生中做了调查。从获得信息的渠道看:他们当中80%的学生仅限于教学书籍,10%的学生能查阅课外书,10%的学生能通过家里的电脑上网。可见,他们的知识面很窄,见的世面也很少。从整理资料的能力来看:全体学生都愿意通过网络收集资料,其中70%的学生能抓住资料要点进行归类。可见,他们已初具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对资料的筛选归类还需教师的指导。从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看:虽然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对祖国概貌有了解,但他们学习地理的经验和空间思维能力还很缺乏。三、以学定教,说目标(一)我区“育人为本,特色发展”顶层设计理念提出了要在学科教育中落实学科性、教育性、创新性三大任务。以学科性的知识、能力与方法为基点,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中,蕴含教育性,着力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不谋而合。针对学情,结合课程目标和区“三性课堂”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性):理解入乡随俗和尊重祖国不同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体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情感。能力与方法(创新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事务和现象,掌握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识(学科性):知道祖国不同民族(地区)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地区)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二)根据课程目标,我确定以下目标为学习重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性):理解入乡随俗和尊重祖国不同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体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民族团结的情感。鉴于本课时涉及祖国不同地区的民俗、生活方式,信息涵盖量大。结合我班学情,我确立以下目标为学习难点:知识(学科性):知道祖国不同民族(地区)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地区)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四、顺学而导,说教法:谈话法、体验法、启发式、激励评价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五、授之以渔,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调查体验法六、立足学情,说准备:新课标建议“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一)课前我指导学生通过到学校电脑室上网等方式,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民族从服饰、食物等方面去搜集资料,并做成资料卡。(二)课前我和学生拟出他们熟悉的在家乡的外地人名单,并制定好调查表;让学生了解客家人在外地情况,完成调查表。充分落实创新性任务。七、尊重主体,说过程:课前热身:教师交待分组和评价细则:全班按六人一小组共分成8组;按组完成任务进行计星评价,优胜组将获得神秘大礼。(设计意图:本评价将按照新课标要求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激励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并有所进步。)(一)设疑导入、揭示主题(2分钟)师:我今天带来了一张民族“全家福”照片,想看吗?(出示课件:五十六个民族合影图) 师:猜猜这张“全家福”里总共有多少成员?生猜:56个。师:这56个民族虽然散居在祖国各地,但我们都有(板书:同一个名字叫中国)。让我们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出示课件:56个民族名称)学生小组轮读。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领略这56个民族的万种风情。(设计意图:称民族大合影为“全家福”,并让学生猜,让他们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个和睦的大家庭,同时设疑,揭示活动主题。出示56个民族名称,让学生明确我国到底有哪些少数名族。)(二)知识猜想、抢答激趣(3分钟)活动一:民族知识大猜想(出示课件:民族知识大猜想)1.师:这56个民族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呢? 咱们先来场比赛“民族知识大猜想”!2.宣布活动规则。师:先宣布比赛规则:看图,猜这是哪个民族或地区的什么风俗?小组内给图片取名。各组看题举牌示意抢答,答对一题得一颗星。3.师出示课件 小组抢答比拼4.师:下面我宣布这一轮比赛结束,本次“民族知识大猜想”的冠军的得主是(设计意图:本环节将需要传授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融入比赛中,化枯燥为趣味,掀起学生学习探究本主题知识的热情。)(三)小组交流、民俗展示(13分钟)活动二:民族之花展示台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感兴趣的民族知识,并做成资料卡,你带来了吗? 师:太好了!那就赶快拿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先在小组里交流:结合课文8081页,把你的资料展示、介绍给组员。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资料卡。2.师:56个民族丰富多彩,我都迫不及待的想了解了。谁先介绍,给小组加星争光!3.反馈(师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资料卡)。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服饰、饮食、民居、传统节日、舞蹈、体育运动)4.师相机补充几个代表性民族的知识。5.师:下面我宣布展示结束,本次“民族之花展示”的冠军的得主是(设计意图:这个活动中涉及的56个民族知识,信息量大,要让学生具体描述会有难度,这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做足功夫。扶了学生一把,让他们在课堂中有更好的展现机会,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性任务得到落实。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四)走进客家、感受乡情(5分钟)活动三:客家乡情秀1. 师:同学们,刚我们领略了祖国众多民族的风俗。老师知道你们当中大部分是客家人。但你们知道吗?客家人也是汉族人,虽同为汉族,生活的地区不一样,生活习俗也有差别。(出示课件)请从这些方面(师指板书)来说说客家习俗?2. 生积极汇报:客家方言;特色饮食(伤心凉粉、艾蒿馍馍、面皮汤、水酥、天鹅蛋等);猜拳助兴;坐四方桌,吃九大碗;传统节日(水龙节、火龙节)3. 师:客家有丰富的文化,那客家有什么产品被送到祖国各地?生可能汇报水蜜桃等。(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以新课标 “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客家生活经验,感受客家乡情,热爱家乡,对理解同族异俗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也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五)调查交流、入乡随俗(11分钟)活动四:我行我秀1.师:这么美的客家吸引了不少外来建设者,我就是其中一位。我刚来这里上班时,都傻眼了。主要是听不懂客家话,交流很困难。2.(出示课件)不同的生活方式给不同地区人们的交流带来了许多不便,比如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不同等。你去旅游,在外地遇到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你怎么办?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我不喜欢吃馒头;我喜欢玩雪、滑冰等3.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入乡随俗就是到一个地方就要尊重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板书:入乡随俗)4.师:其实“入乡随俗”事例到处可见。(出示课件)谁来给我们说说你采访的在家乡的外地人或家乡人在外地的故事? 学生可能汇报:采访吴老师支援甘孜教育的事例;爸爸到西藏打工的事例。 5.师:(出示课件)听了同学们的调查访问,你有什么感想?6.师小结:不同的生活,却有相同的快乐。我们要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做到入乡随俗,这样各族人民才能团结一致。(设计意图:在本课中,理解入乡随俗和尊重祖国不同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是学习重点。为落实学习重点,我按照新课标建议利用学校、家庭已有的资源,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调查等体验式活动,落实教育性任务。) (六)互助团结、爱我中华(5分钟)1.师:(板书:勾勒花瓣)56个民族就像56朵花。(师出示课件)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你住在天山脚下,我住在洞庭湖畔,我们都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侬是上海人,俺是东北人,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水乳交融!(师指板书)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叫中国!2.师:是啊,我们都有同一个名字叫中国。56个民族就是一家人,我们的国土就是我们的家园。(师出示课件:钓鱼岛)如今我国的钓鱼岛被日本政府从所谓“土地权所有者”手中买下,将其“国有化”。钓鱼岛,这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我们保卫祖国主权的前沿阵地。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爱国?生可能汇报:各民族团结一心、抵制日货、严重抗议、努力学习、理性爱国等师: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需要你们去创造,祖国的尊严需要你们去捍卫!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悲剧,我们绝对不能让它重演! 3.师:让我们满怀爱国情,唱响爱我中华。(课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中,学生从同是中国人到同有中国名,内心激增对祖国的亲近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教师顺势抛出学生熟知的钓鱼岛事件,通过讨论,他们找到了爱国的方式。这时内心充满对日本的愤恨,对祖国深沉的爱。唱响爱我中华唱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创造锦绣中华的宏愿。)(七)民族风情、课后延续(1分钟)1.总结评价结果,评出优胜组。教师给优胜组颁发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光碟。2.小组内将收集56个民族的知识,通过剪贴方式做称一张“民族风情”手抄报。(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喜欢玩,就得运用评价手段让课堂活而不乱。因此,我让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调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以抢答、合作展示、回答等形式,为自己组争取好成绩以获得神秘大礼,学习的主动性就提高了。作业应具有拓展、延伸性。本课只是一个了解民族知识的起点,而了解民族知识的步伐正在迈开。)八、画龙点睛,说板书: 同一个名字叫中国 民居 1 服饰 入 歌舞 2乡 3 传统节日 随 习俗礼仪 4 俗 5 体育运动 6(设计意图:本课的板书设计美观、简练、大方且切合主题,让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