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教学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doc
浅析英语教学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莲麓初级中学 董海燕 浅析英语教学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理解语言的困难。因此,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该包括对文化知识的传播,教师自身也应该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通过加强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克服学生学习英语的文化障碍,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正文: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由音素、词素、词、短语、句子等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它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东西,而且同时也包括着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美国人类学家古德诺夫在他所著的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他是这样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提供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所以呢我们要想真正习得一种语言,就必须习得这种语言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且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同时也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文化教学。如果我们不了解英美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只有了解了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以及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缩短他们的学习周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真正使英语达到以交际为目的的教学。 教师组织课堂内外的教学,并且直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这种职业决定了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是最容易产生文化渗透的,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教师缺乏文化知识,缺乏跨文化意识,缺乏对文化的敏感性,就会对教材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视若无睹,不可能以自身跨文化交际的得体表现来影响学生。但是,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综合群体,没有谁能保证对中西方的跨文化现象了如指掌。知识只能靠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因此跨文化的意识和对跨文化的敏感性就会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只有有了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和对跨文化的敏感性,这样就会自觉的挖掘教学资源中的跨文化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渗透文化因素。并且给以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的教学当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没有得到过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呢就能够理解英语和运用英语来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英美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中会屡屡出现歧义和误解,语句运用错误的现象将会层出不穷。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用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但却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话,它侵犯了别人的隐私(privacy),这样就会激起对方的反感。还有,许多教师在学生学习英文单词car和bus的时候,几乎很少向学生讲解他们与汉语的“车”的区别,最后的结果是当学生学生应该用bus的时候却用了car,而应该用car的时候,却又误用了bus,这完全是因为学生对英文car和bus与汉语中的车的内涵不理解而导致的.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有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养成良好的习惯,把英语学“活”,以达到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而且还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集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另外,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在中学英语教学当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在课堂上用的“Good Morning”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 或“Good Morning, Madame”。当你称赞一位年轻的外籍教师, “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时,他总是会回答:“Oh, thank you!” ,其实他只会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当你称赞一位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他不管心里有多高兴,嘴里却说“ No, no! 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 其实他的英语说得真的是不错,但因为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语老师的赞扬,那可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而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在美国人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对于是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意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惯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意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里可以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喜欢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他的特征。而在英语中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中西文化的差异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初学英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运用能力之后才开始学习英语的,而母语总是和母语文化同时发展的。因此总喜欢把母语和外语互译,这种学习方法往往会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知识在学习者学习其他语言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正确的掌握运用英语的方法。并且在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要重点讲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美文化的差异。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国人叫它“football”,而美国人叫它“soccer”,把橄榄球“rugby”叫做“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的时侯多半用手而不会用脚,等等。又比如:英国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不管怎样也要感谢你。)而美国人说“Thank you any way。”再比如:英国人说:“Lets go。”(我们走吧!)美国人说:“Shall we leave?”或“Are you ready?”(我们可以走了吗?)他们认为 “Lets go。”(我们走吧!)有命令的意思,这样说是不礼貌的。还有很多词,如:chips(薯条),trousers(裤子),toilet(厕所),headmaster(中小学校长),uncle(叔叔)及一些短语和习惯表达方式等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和文化背景及中、美、英三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联系起来一起讲。这样学生掌握的就不是所谓的“中国式英语”,而是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语言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当中,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同时反映该社会的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 indeed, 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就是“你真是一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如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等等,都是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在这儿用来指人但不是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在美国“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 怎样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呢?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到目前为止,文化背景知识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可以说,它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杂学,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一些基本常识。从教学的角度看,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原则,它应是实践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该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实践的教学,它一般应与实践课同步进行,而不能够脱离实践另搞一套。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英语,更恰当的使用英语。因为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门课程,所有只能按现有的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不知道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语言”,除了要讲清其概念部分,还要讲清它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时侯还要适当扩展其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和交际常识等。教材中有很多与文化有关的词语可挖掘、可讲授。例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The building has7 floors”。可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做一楼“first floor”,四楼叫做三楼“third floor”,一楼叫做“ground floor ”。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了解外国艺术、雕刻、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各阶层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样的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进行什么娱乐活动,什么节目对他们最重要,在节日如何庆祝,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如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用接吻或拥抱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而在大多数东方国家里,人们是用握手来的方式向他人表示祝贺。又如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人们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表示“纯洁高贵”,而中国新娘一般穿红色,以表示“吉祥幸福”,更有趣的是“红色”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认为是“罪恶”的象征。这样富有情趣的对比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和情感上的沟通。此外,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知识讲座、英语晚会等。这些做法总是会提供很大的帮助。总之,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学习方法。从课文中来寻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信息,由于目前中学还没有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新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不至于对所要学习的语言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际失误。例如,在讲授新课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增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在西方,人们将“成功”作为人生的一大追求,他们热爱工作,视时间为金钱,所以大街上人们都行色匆匆,过着快节奏的生活,以致“吃饭”问题在他们看来倒西显得无足重轻了,这与我国的“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观念视不同的。所以向课本中出现的hamburger,sandwich,chips,fried chicken 等takefood就应运而生。 总之,英语教学不仅仅要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而且应该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文化背景当中进行。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同时还应在遵循文化教育原则的前提下,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文化教育贯穿到整个英语教学之中,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参考文献: 李晓:初中英语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国外外语教学1997(2) 刘绍忠:语言与语用能力外国语 1997(3)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