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doc
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引 言从Flemming在1929年发现的第一个抗生素后,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抗生素已成为临床运用最多、最广泛的药物,有效的治疗了许多严重的细菌感染,在控制细菌性传染病与细菌感染及降低死亡率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是目前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滥用的问题日益严重,不仅造成细菌耐药性的逐年增长,而且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1。各地新闻报道患者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病例屡见不鲜。据WHO报道,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2。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亿元以上3。因此如何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尤其重要,正逐步成为当今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分析一些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危害,来告诫世人要谨慎、合理的使用抗生素。1.抗生素概述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有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依原体等致病微生物的作用,所以能治病。还有些抗生素能治疗恶性肿瘤。我国临床所用抗生素占比例大致为:内酰胺类占50.9%,其中头孢菌素类为31.9%,青霉素类为19.0%;喹诺酮类占19.6%;氨基糖苷类占8.4%;大环内酯类占4.0%;其他占17.1%4。抗生素类药物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临床感染性疾病,其种类繁多,可分为十大类:(1) 四环素类:有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及金霉素等。 (2) 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3) -内酰胺类:这是品种最多,用得最广的一类,其中包括两部分:青霉素:如阿莫西林、哌拉西林、青霉素钠、氨苄西林钠、青霉素钾、青霉素V钾等;头孢菌素:如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曲松钠等。 (4)大环内酯类:临床常用的有麦迪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5) 氨基糖甙类:常用的有卡那霉素、新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小诺米星等。(6)林可霉素类:如克林霉、林可霉素素。(7) 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8)抗真菌抗生素:常用的品种有克念菌素、两性霉素B、灰黄霉素等。 (9)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环孢素。(10) 其他的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临床常用的有利福平、去甲万古霉素、卷曲霉素、磷霉素等。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这应引起国人的重视。国家已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未来会进一步的规范医药生产、销售和药学服务,加强抗生素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意义重大5。目前科学家在研究细菌生物被膜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已取得的相应的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全新的、造福人类的抗生素展现在我们的眼前。2.不良反应分析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规定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其中不包括药品质量、超量、用药途径与方法不当所引起的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有以下几种类型6。2.1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抗菌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等异常以及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其程度一般与剂量及疗程成正比7。抗生素的毒性反应是临床最常见的,如果及时停药就可以缓解和恢复,但也可造成严重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1肝脏毒性如利福平、异烟肼、四环素、头孢噻吩等会引起肝损伤,转氨酶升高。苯唑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可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大剂量的四环素会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四环素、链霉素和两性霉素B会引起肝细胞型黄疸。2.1.2 肾脏毒性由于大多数抗生素药物都是以原型或代谢物的形式经肾脏直接排出,因此肾脏最容易受其损害。如氨基糖苷类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药浓度相对较高,且在肾脏积蓄,会损害近端肾小管,表现为管型尿、蛋白尿,严重的会导致肾功能不全及氮质血症。还有像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类、头孢噻啶及磺胺药都会引起肾小管损害,如果病人肾功能已经有所损害,那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一般的肾功能损害是可逆的,但这种损害会导致肾排泄药物功能减弱而增强耳毒性。2.1.3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8。抗生素口服后会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不振等,有的会导致腹泻,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药物的化学性直接刺激所引起的,但也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的。这类药物主要有:口服四环素类、林可霉素、青霉素、头孢霉素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9。2.1.4 神经系统的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严重的会出现肌阵挛甚至癫痫样发作,像大剂量青霉素引起的“青霉素脑病”,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特别容易发生。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链霉素及多链霉素类均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引起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氨基糖苷类都具有可逆或不可逆的破坏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甲硝唑可引起共济失调、癫痫和脑病10。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可能会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的释放或加强突触后受体的抑制作用,会诱导肌无力危象。2.1.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免疫系统的毒性相对较少,但也有报道称,四环素、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两性霉素B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毒性作用。2.1.6 心脏毒性 林可霉素偶可引起心律失常,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和氯霉素会导致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脏也有损害作用。2.1.7 对血液系统的毒性氯霉素会引起再障性贫血,大剂量使用青霉素偶尔会导致凝血机制异常,链霉素、氯霉素、新生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有时也会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订大霉素及先锋霉素、可使白细胞减少,第3代头孢菌素类由于影响了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而引起出血反应。2.2二重感染亦称菌群交替症。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上有许多细菌和真菌寄生,它们在相互制约下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广谱抗菌药物,正常的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优势菌,外来菌会乘机侵入,在机体防御机能低下时便可引起二重感染。在大剂量或长期服用抗生素时,会导致体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K族的缺乏症,还会引起菌群失调症。常见的二重感染临床症状有肺炎、肠炎、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和败血症。二重感染一般出现在用药后的20天以内,其发生率大约为 23%。2.3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11。该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两性霉素B和氯霉素进入人体后,可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为变性血红蛋白,而对于该酶系统正常的,则使用上述药物时没有影响;但是如果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明显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的药物,也会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2.4抗生素与其他药物合用不良反应 抗生素联合使用应有一定的指征12。据统计,2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0%13。从抗生素联用来看,单用一种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与两种抗生素联用预防伤口感染并无差异,而单用一种抗生素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14。所以临床用药应避免同类药联用。2.4.1 与降血糖药合用氯霉素与氯磺丙脲及甲苯磺丁脲合用时,会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从而引发急性低血糖。2.4.2 与茶碱类药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能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增加。当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的血药浓度会增加大约40%,由于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所以会使红霉素在体内的峰浓度降低。2.4.3 与利尿药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会引起耳毒性的增加。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由于前者的清除率降低,从而导致肾毒性的增加。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会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如果停止使用甘露醇,则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2.4.4 与心血管药合用由于红霉素和四环素会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而导致地高辛中毒。2.4.5 与抗凝药物合用红霉素与华法林合用时,会加强后者的作用,延长凝血时间。氯霉素及头孢菌素类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中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延长凝血时间。四环素类能抑制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2.4.6 与其他药物合用青霉素与甲氨蝶呤合用,会增加后者的毒性。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会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四环素、红霉素与制酸剂合用时,会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氨基糖苷类与硫酸镁合用时,会增强后者的的作用,引起呼吸麻痹。氯霉素与苯妥英钠合用时,会抑制肝细胞的药物代谢酶,使药物的浓度升高,而引起中毒。利福平与安眠药合用时,会引起药物性肝炎,甚至会导致肝细胞坏死。2.5减少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对策2.5.1加强政府的宣传力度,确保相应政策落实到位食品药监管理局要加强抗生素的滥用和不良反应的监测,根据国情制定抗生素分类目录,限制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合理规范和配置各制药企业,减少重复生产,规范生产秩序,加大整治和处罚力度15。加强对抗生素作为处方药的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断绝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切实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及用药常识和卫生生理常识。面向全社会宣传合理、安全用药的知识16,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2.5.2抓好质量,从生产源头严格控制 首先要严格控制新药的注册审批,注意收集新药的临床材料,严密监测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药品上市后的评价。同时加强对原料药的来源和质量的检查,防止以次充好,特别是注射用药的生产过程更应加强监督,防止类似“阜阳华源”的事情再次发生。2.5.3加强ADR的基础建设和培训17 由于ADR监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准确的判断药品与不良反应的关联程度,主要在于信息的利用水平上,我国的ADR监测水平正在从数量增加的初等水平向强调报告质量和利用的成熟阶段迈进。临床应用抗生素时要细心观察用药后的治疗情况,注意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关注并做好高风险产品的ADR监测,认真探索ADR的发生机制18。我们还应该注重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指导和培训,这样才能从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ADR的报告水平,从而使基础数据库的报告更加的完善,这样才能为检测药品的使用安全隐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2.5.4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提高网络媒体的利用率 抓好各省、市地区的监测网络,督促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和卫生医疗机构加入不良反应的监测网络并指导他们建立相应的设施和制度。定期检查医院各科室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登记产生不良反应的状况并及时上报本地的监测中心。各监测网络要及时发布本地产生不良反应的案例,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医疗单位应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合理用药,开展药物治疗的监测及药品疗效的评价等临床药学工作19。利用网络资源传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杜绝一药多名和夸大其词的医药广告,向社会和公众发布最新的药物境界信息,使群众正确的认识、合理的使用抗生素。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措施根据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有三分之一是由抗生素引起的,这个比例和抗生素的使用比例是一致的。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引起的不良反应或者是严重的不良反应能涉及到了身体的每一个系统,所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已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3.1正确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不同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菌谱,所以要根据临床诊断,掌握患者体内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对该病原微生物高度敏感的、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又少的抗菌素,以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和提高治疗效果。如对耐青霉素及四环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庆大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而对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感染,可选用氯霉素和链霉素等药物;对绿脓杆菌引起的感染,可选用多粘菌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3.2严格注意抗生素的配伍禁忌和质量在众多的抗生素中,有些抗生素是不能和其他药物进行一起使用,否则会出现配伍禁忌,导致出现不溶解、沉淀、变色、药效降低和药物失效等后果,所以要注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比如四环素不能和磺胺嘧啶、青霉素等一起使用。另外,对于已经出现潮解、变色、结块以及超出有效使用期的抗生素,一律禁止服用或注射。3.3准确掌握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疗程为达到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效果,给药的途径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对于普通的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应采取以内服为主,对于严重感染的一般要采取静脉注射给药,而对于严重消化道感染所引起得菌血症或败血症,应采用内附和注射法并用。同时要准确掌握抗生素的用药剂量,并注意血液中抗生素含量达到有效治疗量的浓度为依据:剂量偏小,既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也易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0;剂量偏大,不仅造成了药物浪费,而且还容易引起患者发生中毒反应。药物的疗程爷要视患者的病情而定,一般的感染症和传染病应采取连续用药3至5 天,直到病状消失后1到2天,切忌停药过早,不然很容易导致疾病复发。3.4严防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我们不仅要正确的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用法、剂量和疗程外,还要注意将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定期、定类地交替使用,同时不要滥用抗生素,特别是对于一些病毒性和病因不明的疾病,都不要轻易地使用抗生素药物。除了特殊情况外,我们要坚持能用别的药物治好的症状就不要选用抗生素药物,能用一种抗生素药物治好的病就不要再采用多种抗生素,能用窄谱抗生素治好的病,就不要选用广谱抗生素。3.5发挥药师作用,注意观察,加强管理积极发展临床药学,培育临床药师21,因为临床药师对药物的特性、组成和代谢动力学比较熟悉,能结合血药浓度手段来确定合理的给药剂量和时间间隔,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22。临床使用抗生素药物,不管是口服还会是注射,医生和患者都要随时注意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刻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情况严重的应立即组织进行抢救。临床上,在医、护、药三方面加强ADR监测23。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24。结束语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地政府均在严禁抗生素的滥用。因为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可怕后果是:有朝一日病菌耐药性“进化”的速度远远超过抗生素的研制速度时,人类就等于没有抗生素可用,那时我们又将回到抗生素诞生前的黑暗岁月。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此之多,借此给世人敲响了警钟。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对提高抗生素的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延缓耐药菌株的形成和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生素正确的使用方法,患者也要按医师的嘱咐正确的使用,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让抗生素永远的造福于人类。参考文献1王越,张苏琳.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抗感染药学,2005,12(4):177.2徐年卉,林国生,付浩,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43-144.3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G.全国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1990:64.4Shaofu Zhang. Clinical Review of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J. Prac J Med & Pharm,2009,26(1):1.5李新雯.关于抗生素滥用问题的几点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14(4):96.6李保维.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18(1):64.7黎沾良.抗生素在临床外科的合理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 1999,2(7):35.8薛凡,龙英.浅谈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黑龙江医学,2009,3(33).9肖华凤.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80.10张颖.抗生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0):7549.11宋艳丽.抗生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病例分析J.中外医疗,2008,26:137.12黄怡,王为.2008年1-5月我院门诊儿科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1):73.13曹全英.合并用药可能引起的毒副反应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2003,3(24):42-43.14Xiaolan Li,Dong Wang. Applica of Antibiotis in Perioperation PeriodJ.Med J West China,2009,21(1):77.15李志强.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7(5):1030.16林维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成因浅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11.17刘春亮.抗生素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医药,2007,11(3):270.18王瑛琦,张业象,江静.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监测的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09,19(3):13.19赵钟兴,韦藤幼,郝瑞然,等.从金银花中提取绿原酸生产工艺的改进J.时珍国医国药,2004,16(12):829-830.20李卫,钟洪兰,温秀珍,等.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分析J.现代医院,2009,9(1):88.21李世颂.关于抗生素的滥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学应用,2009,3(7):182.22张波,徐小薇.抗生素滥用的根源及其合理使用的策略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1):1-423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J.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24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