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doc

    • 资源ID:2317012       资源大小:23.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doc

    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原载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5年第3期) 神经病学自1921年起在北京建立独立的神经病学系及讲授神经病学,1933年以后,其他地区始相继成立神经科。直至解放前夕,当时全国27个医学院中,仅12个有专职医生讲授神经病学,全国从事神经科工作者30余人,专科床位200张左右。直至解放前发表有关神经精神病学的论文不超过200篇,出版的书籍只有2部。1951年起在北京、南京、上海、长沙、天津等处大量培养医学进修人员。1952年成立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1955年3月出版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创刊号。1956年卫生部聘请苏联专家鲁谢茨基教授在北京医院开办神经病学高级师资训练班。19571959年神经科专业医师已增至200名,比解放前增加6倍,在38个医学院中,已有30个开办神经病学的讲课。各大医院也建立了神经科,全国神经科病床已增1000张左右,较解放前增加5倍。1964年我国神经病学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首先是专业队伍的扩大,除教学医院有较齐全的人员配备外,省市级医院与某些县级医院也有了神经科专业医师。自1964年以后神经病学均有发展,但自1966年至1976年之间,由于某种原因多数医院的神经科取消,而并入内科,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停刊,神经科学术活动取消,使神经病学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1976年以后至今神经病学无论在医疗、教学、科研都有很大的发展,对国外的学术交流频繁。到目前神经科病床已增至20000张左右。1963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收到论文312篇,其中神经科118篇,内容有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癫痫和脑瘤等,例如对脑出血,提出其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丘脑下部及脑干的改变,因此指出控制脑水肿和防止脑疝是治疗的关键;对颞叶癫痫的临床和脑生理,以及日本血吸虫病的病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颅内病变特殊检查法如脑血管造影、脑电图、超声波、同位素检查等,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对锥体外系疾病已经开展了立体定向手术。会议上还讨论了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理和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我国多发性硬化虽也属于多发性,但病理上不见较硬的白斑,是多发性坏死的表现。19501959之间对肝豆状核变性进行了研究,认为肝豆状核变性不是一个单纯的神经系统疾病,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特别是影响脑、肝及肾3个主要器官的结构和机能。提出特别是生化代谢方面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期间还研究了脑型肺吸虫病和脑型日本血吸虫病,随着寄生虫病的有效防治,这些疾病也随之减少。还进行了矽肺的神经系统研究。1978年7月410日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正式代表250人,其中神经科论文391篇。论文反映出各地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应用活血化瘀的理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效果,还报告了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手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的治疗。制订出脑血管疾病防治试行方案,包括急性脑血管疾病分类、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脑动脉硬化诊断标准,颅内和颅外动脉吻合术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病适应证和疗效评定,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手术适应证。会议期间还选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1986年8月3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了第三次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384名。共收到学术论文990余篇,其中神经科120篇,分别在大会、分科和小组会上重点宣读。随着临床与基础科学的发展,对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神经生化、神经病理、神经放射、诱发电位等研究日渐增多。癫痫在神经电生理、X线、CT、血药浓度测定、氨乙异硫脲的毒副反应及其对生化、代谢的影响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帕金森病等锥体外系疾病的生化代谢、药物治疗和远期观察以及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发病机理的探讨。肌病与周围神经疾病的超微结构与临床间的相互关系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神经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关发病情况的资料。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本次会议按学会章程组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第四届委员会。新的常委会还讨论通过学组的建立,神经科方面同意成立脑电图学组、神经病理学组和神经生物化学组。1991年9月1924日在天津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神经科全体会议上报告论文共40篇,在神经科分组会议上共报告论文107篇,内容涉及脑血管疾病、癫痫、神经病理及免疫、神经临床电生理、变性疾病、脱髓鞘疾病、肌病等。会议期间还选出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大会总结会议上提出这届委员会的任务之一,就是争取尽早分别成立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分为中华精神科杂志和中华神经科杂志。接着于1993年5月由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长春、广州、西安等地30余位神经病学专家、教授签名要求分别成立两学科学会的报告,提交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1993年2月4日在第十五次常务理事会议讨论了申请报告,同意神经精神科学会分科,分别成立神经科学会、精神科学会。于是在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下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筹备组。学术会务部负责进行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的选举前期工作。1993年4月29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筹备组向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提交“建议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分为中华神经科杂志及中华精神科杂志的请示报告”。于1994年4月1822日在西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神经科学术会议,出席代表37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2800余篇,其中选出了13篇进行大会报告,其内容有连续5年脑血管病死亡危险因素干预试验,中国急性软瘫的常见类型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对“散发性脑炎”的再认识及其命名的建议、多发性硬化病人的IL-4和IFU-r分泌细胞和中国Joseph病研究的6年报告等。其余325篇论文中脑血管疾病论文较多,分4次分组交流,癫痫分2次交流,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分为周围神经病;神经心理及脱髓鞘疾病;神经系统感染;神经脑电生理;病理、生化、脑脊液细胞学;神经变性病;头痛、综合征、小儿神经病;肌病;代谢中毒及其他;神经肌电生理分别以一次分组交流。会议期间由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召开了首届神经科学会委员会,并主持选出了本届学会的常委、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1994年7月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同意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分为中华精神科杂志和中华神经科杂志。从1978年起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召开的有关神经病学的会议有1981年5月2531日在苏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会上修订了脑血管病分类草案和颅内-颅外动脉吻合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及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11月38日在扬州召开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会上进行了脑血管分类草案的第二次修订,并提出了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1990年5月1114日在洛阳召开了第三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1985年10月2024日在宜昌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癫痫学术会议,会议制订了癫痫发作分类法(草案),此后全国癫痫学术会议由脑电图和癫痫学组负责召开。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科学会下的学组学术活动很活跃,对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赶超国际水平都做出了许多贡献。在该学会下成立9个学组,分别为肌电图与神经生理学组(1984)、神经病理学组(1986)、神经生化学组(1986)、脑电图与癫痫学组(1987)、神经心理学组(1987)、神经免疫学组(1989)、神经肌病学组(1991)、神经康复学组(1991)和脑脊液细胞学组(1991)。现将各学组的活动分别简要介绍如下:神经病理学组成立于1986年,在这期间共召开了5次神经病理学术会议,并邀请台湾、香港地区的神经病理学专家参加。特别是第四届(1991年9月),全国神经病理学术会议召开时有以国际神经病理学会主席Webster医生为首的各国神经病专家10余人参加,以周围神经病理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神经病理研讨会。我国神经病理学组通过与国际神经病理学会联系交流,促进我国神经病理学的发展,我国有20多名神经病理医生加入,并成为国际神经病理学会会员。脑血管病的神经病理学方面进行了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在应用头颅CT和MRI的基础上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病理研究不断深入发展,逐渐进入实验病理,制备各种动物模型;随着国外免疫病理、免疫组化和超微结构研究发展较快,我国对肺瘤的上述研究也发展较快;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方面,经临床病理研究提出我国多发性硬化与日本报告病例相似,被称为亚洲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脱髓鞘病GBS,曾提出中国麻痹疾病综合征,经尸检病理观察后定名为急性运动性轴索性神经病。仍属GBS变异型,基本被国际上GBS研究者所认可;关于“散发性脑炎”,经临床病理和病毒学检查,有的属变态反应播散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周围神经病理研究、肌病病理研究也取得不少的进展,神经病理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不少成绩。神经生化学组于1986年成立以来共进行了四届全国临床神经生化学术会议,其中二届有外国专家参加,学术空气较浓,学组还定期出版神经生化通讯,迄今已有9年,并聘请于宽仁、伍福廉等10位海外华裔神经科学家为特约顾问。神经生化学组在国际交流也很活跃,多次参加国际神经化学会主办的历届会议,学组主要成员参加筹备在我国召开的多次国际有关神经科学的会议和讨论会等,神经生化学组全体成员170多人参加了亚太神经生化会,成为会员。学组组长并当选为该学会副主席。肌电图及神经生理学组成立于1984年,共召开五届学术会议,每次会议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参加会议的医生由50余人扩大到300余人。全国的肌电图和脑诱发电位实验室由80年代初的10余个扩展到300余个,分布于全国各地。还多次邀请国际上知名专家来华讲学,引起国内同道的很大的兴趣。1989年在北京由学组召开了国际肌电图及脑诱发电位学术会议,1992年举行了第一次海峡两岸电生理学术会议。目前国内已能进行肌电图、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定量肌电图、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及各类肌诱发电位检测等。汤晓芙组长当选为国际临床神经生理联盟的执行委员、会委,并兼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杂志的编委。我国肌电图及临床神经生理学正处在大发展的形势中,学组将适应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神经心理学组于1987年由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常委会批准成立。其间共召开了四届全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并制订了反映汉语失语症的基本内容,适合于神经科医生临床应用的汉语失语检查法(草案),有利于疗效和言语康复的评价,还为使草案检查工具更标准化和统一化设计了手册,以供全国各医院备用。为了临床神经心理学的需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还提供了常用单项神经心理测验方法,其中包括Rey复杂图形测验、线方向判断测验、本顿视觉保持测验等6项常用的心理测验方法。神经心理学组成员还参加1990年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国语文-认知科学研讨会。神经肌病学组成立于1991年12月。在学组成立以前曾召开过两届肌病及周围神经学术会议。会议上介绍了周围神经活检、肌肉组织化学、肌电图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红细胞膜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等研究,重症肌无力症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骨骼肌柠檬酸提取物抗体研究以及线粒体肌病等研究。1992年9月学组与台湾神经肌病学组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神经肌病研讨会。脑脊液细胞学组于1991年成立。在学组成立以前于1985年召开第一届脑脊液细胞学学术交流会,并成立了脑脊液细胞学协作组。自此以后各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进步,出版了脑脊液细胞学信息杂志,临床脑脊液细胞学和实用脑脊液细胞学彩色图谱,更促进了全国脑脊液细胞学的进一步的发展。目前已召开三届全国脑脊液细胞学学术交流会。神经免疫学组于1988年召开全国第一届神经免疫学术研讨会时成立。于1989年召开了全国第二届神经免疫学术研讨会;1990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神经免疫学学术研讨会;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三届神经免疫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主办,出版了季刊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1年集体参加国际神经免疫学会。神经康复学组于1991年成立,1992年5月在杭州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神经康复学术会议,会议的论文内容包括脑血管疾病康复、中医康复、综合康复、理疗康复及其他康复等。这次会议后,在北京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医院首先成立了神经康复科,在学组的筹划下出版了“中国康复与预防”录像带,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在家庭中的康复。1994年10月在南昌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会议,会议上还就神经康复发展中的形式、设备、人员和前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脑电图与癫痫学组于1987年成立。早于1983年对全国六大城市进行癫痫的调查,患病率为4.4。1979年曾提出癫痫发作分类方案。1985年10月在宜昌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癫痫学术会议,制定了癫痫发作分类法(草案)。于1990年8月和1993年5月分别召开了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癫痫学术会议。为了促进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和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不少医科大学和医学院成立了院校一级的研究所,有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脑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脑血管病研究所、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脑血管病研究所、广州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湖北省神经精神科研究所、南京神经精神病研究所等。卫生部为了神经科方面的专科人员的培养指定国内几个医科大学为培养中心,其中有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神经病学培训中心并为国家神经病学培养中心、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的神经病学培训中心、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的神经病学培训中心和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的神经病学培训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设在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和北京市天坛医院。研究生制度的建立为促进我国科研工作的进步和神经病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全国(包括部队医学院校)共设神经病学博士点9个,导师26名,共招收博士生94名,已毕业79名;硕士点40个,导师106名,招生硕士生486名,已毕业的硕士生446名。华山医院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设博士后流动站,各有博士后1名。已获得博士学位的医学博士和硕士走上工作岗位,对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也是促进我国神经病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定期出版的杂志有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55年),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4年),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3年),临床神经科学(1993年),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年),临床脑电学杂志(1992年),临床实用神经疾病杂志(1994年),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73年),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年)。神经病学进展也表现在科研工作,特别是科研工作所获得成果,从全国来说各神经科单位从卫生部、各省市和部队等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奖是大量的,由于收集资料存在着困难,现仅统计了几年来卫生部所颁发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奖,也间接说明近年来神经病学迅速的发展。最后我们还统计了解放后有关神经病学的专著、科普和翻译书籍,仅从数量上也说明神经病学的进展。解放以前出版神经病学书籍仅一本,解放后每年出版的书籍逐渐明显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许英魁、张沅昌、冯应琨、魏毓麟、黄克维、黄友岐、王慰曾、陈学诗、周孝达、赵葆洵、刘多三、王芷沅、陈文俊、刘贻德、曹天祥等老一辈教授对我国神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注意事项

    本文(我国神经病学发展史 王新德.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1688)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