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doc
-
资源ID:2316635
资源大小:15.5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doc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观察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目的:观察改良小梁切除术闭角型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6例(32眼)青光眼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作为观察组;随机对照组20例(24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结果: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半年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多。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闭角型青光眼; 改良小梁切除术; 功能性滤过泡; 前房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1,小梁切除术为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小梁切除术是1968年Cairus首先提出的,目前已广泛应用各类青光眼治疗,是当代最流行的一种青光眼滤过引流术2,但部分患者因术后早期并发症如浅前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和术后后期并发症滤过泡瘢痕化而致手术失败。我科于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起开展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即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节缝线技术以及前房穿刺向前房内注入无菌平衡灌注液形成前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理想,同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青光眼拟行小梁切除术患者46例(56眼)。男10例,女46例。年龄4182岁。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32眼),男5眼,女27眼,施行改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0例(24眼),男5眼,女19眼,施行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两组性别分布相似,年龄相似,两组术前检查无显著差异性。术后随访6个月。 1.2手术方法:观察组:给予2%利多卡因注射液+0,75布比卡因注射液等量液2ml做球后阻滞麻醉,再给予0.4%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三次。做以穹窿为基底的上方结膜瓣,做梯形板层巩膜瓣4mm*3mm约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板层间剥离至透明角膜内1.0mm。用浸0.25%丝裂霉素C的棉片置于巩膜瓣下3min,100ml生理盐水冲洗。用5.0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于术眼颞侧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于巩膜瓣下做1.5mm*1mm小梁切除,对应虹膜根部切除。巩膜瓣两角做结节缝合1针,做可调节缝线1针,将结膜瓣严密缝合(视情况缝合23针).前房穿刺口注入无菌平衡灌注液形成前房,观察60s前房形成,深度不变。术后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注射液10mg+地塞米松注射液2.5mg。术眼单眼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 1.3术后处理:术后每日常规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每日六次滴眼,给予静点抗菌素三天预防感染,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球结膜切口有无渗漏、前房以及滤过泡形成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压、前房深度及滤过泡情况。 2结果 2.1术后前房形成情况:采用同仁浅前房分级,术后第二天观察组前房形成31眼,占96.88%,有1眼I级浅前房。对照组术后第二天前房形成21眼,占87.50%,有3眼I级浅前房。观察组术后浅前房明显低于对照组。 2.2术后眼压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一天平均眼压11.8mmHg,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平均眼压15.5mmHg,两组术后眼压有明显差别。 2.3滤过泡的形成情况:根据Kronfeld分型标准3,术后6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30眼(93.75%),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20眼(83.33%),二者有明显差别。 3讨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不可逆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主要因瞳孔阻滞,虹膜周边向前膨隆与小梁相贴,房水外流受阻而引起眼压升高,造成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造成的视神经损伤是不可逆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就在,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