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实例.doc

    • 资源ID:2316511       资源大小:68.5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实例.doc

    第三章 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实例第一节 氯气中毒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可溶于水和碱溶液,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氯气遇水后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再分解为新生态氧。在高压下氯气液化成液氯。氯气有强烈腐蚀性,设备及容器极易被腐蚀而泄漏。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主要见于电解食盐,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其表现为:(1)氯气刺激反应: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2)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可有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干罗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罗音;(3)中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咳嗽、咳痰、气短、胸闷或胸痛,可有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罗音;(4)重度中毒:临床上表现为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罗音;严重窒息;中、重度昏迷;卒死;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只要具有其中一项即为重度氯气中毒。氯气对人体的慢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眼结膜、皮肤方面的刺激症状及神经衰弱综合证、氯痤疮,牙齿酸蚀症等。凡有明显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氯气中毒的防治要点有: 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 检修时或现场抢救时必须佩戴防毒面具; 执行预防性体格检查。 实例1 某区镇办水厂,加氯消毒工艺较为原始,即用液氯钢瓶置于水泵吸水口滴加消毒。1984年12月9日下午6时许赵某(男,34岁)当班抄表时 ,嗅及氯气间有氯气味,查见钢瓶接头处橡胶管破裂,遂戴防毒口罩去关钢瓶,未成,即上门通知有关同事请求帮助时,因胸闷、咳嗽、心悸继而昏倒在同事家里,即由同事送往医院救治。当日下午7时许,同事万云祥(男,47岁)在上岗帮助关阀维修后离开时,因呼吸困难、剧咳,小便失禁而昏倒在厂门口,也被送往医院救治。赵、万二人均被诊断为急性氯气中毒。 原因分析:生产工艺落后,操作原始,个人防护用品性能不佳或使用不当是造成本次氯气中毒的主要原因。 实例2 1984年12月13日,上海某化工厂生产漂粉精工段操作工朱某在通漂粉液时,事先未放置冷水,又未检查阀门开关,等到发现4号氯气桶飘出强烈刺激的氯气味时,桶内浆液已经外溢,通氯已超过工艺用量。朱某赶紧用水去冲,大约冲洗了了5分钟,在冲洗过程中,含有浆液的污水溅在他的套鞋内,现场环境的严重污染和氨气的大量逸散,造成氯气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化工生产作业必须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生产的全过程应严格控制,精确计算原料的使用量,细化操作过程的每一步。该操作工未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事先未检查阀门开关,导致通氯量超过标准,在发生浆液外漏时,违反常规用水进行冲洗,造成一起不该发生的氯气中毒事故,暴露出患者对安全卫生知识方面的薄弱。 实例3 1984年8月28日上午6时,某染化厂二车间合成工段液氯钢瓶和管道装置连接处的隔膜阀损坏,氯气外溢,工人章某赶忙上去修理,情急之下未戴防毒面具,致使,该患者因氯气中毒引起肺水肿住院治疗。 氯气泄漏时,抢修人员首先应做好个人防护,配戴好防毒面具,氯气量大时,应配戴供氧式防毒面具。抢修中,应充分利用现场机械通风设施,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 实例4 上海某染化厂需要拆迁,在拆迁过程中与浦东某公司达成协议,由其处理染化厂的废酸和废碱。8月21日该公司借用某纺运单位的槽车(包括1名驾驶员和装卸工)前来运走该染化厂9吨废硫酸(浓度70%),并将其中的7吨送至有关工厂进行处理,此时槽车内还余2吨废硫酸。8月22日上午11时,该公司准备再用该槽车将染化厂一车间剩余的废硫酸装入槽车内,并打算先移送至该染化厂生化车间进行中和处理。当日下午1时45分,槽车开至一车间硫酸泵口,此时该车间空无1人,槽车装卸工在染化厂无人在场的情况下,擅自将槽车皮管误放入该车间次氯酸钠贮槽,并将槽车阀门打开,这时余存槽车内的废硫酸返流至次氯酸钠贮槽,瞬时产生了的剧烈化学反应,氯气大量外溢。在整个事故发生和抢救过程中,共有13名职工和消防队员发生不同程度的氯气吸入刺激反应。 事故发生原因:染化厂对有毒物质管理不善,次氯酸钠槽和硫酸泵口未设置明显标志,某纺运单位装卸工不了解化学危险品装卸的有关规定,在不明情况下未经厂方同意,擅自将废硫酸误放次氯酸钠贮槽,造成了此起氯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实例5 1996年2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农药厂装卸液氯钢瓶时,从本厂码头用卡车将液氯钢瓶驳至厂内三氯化磷存氯场地(每只钢瓶载重量1000公斤),车子倒入地下斜坡车道后,将钢瓶滚至地面。由于车子装货面与地面有位差,该位差用一个橡皮垫圈作避震。当装卸工胡某和候某在装卸第四车最后一只钢瓶时,钢瓶从卡车上滚至地面平台上时橡皮垫圈跳了一下,钢瓶斜转滚下时,撞到边上一只氯气钢瓶的针形阀,导致针形阀齐根开裂,大量氯气外溢。厂消防队员迅速赶至现场抢险,跑氯得到有效控制。在事故发生和处理过程中共有43人不同程度氯气吸入,其中有2人属氯气轻度中毒。 事故发生原因:装卸钢瓶平台高度与橡皮垫圈位差5CM,钢瓶落地时发生碰撞,导致钢瓶阀门根部断裂,氯气外泄;其次钢瓶缺少钢瓶阀门安全帽,违反“氯气安全规程”,同时装卸现场不规范,通道不畅等。厂方加强化学危险品装卸管理,装卸现场应配置必要的抢修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实例6 1987年5月14日晚上10时,某乡镇化工厂操作工在混甲酚车间加料。混甲酚车间位于氯乙酰氯车间的下风侧,由于氯气塔氯气外逸,造成下风侧的混甲酚车间操作工作曹某中毒。事故原因:设备跑、冒、滴、漏,未及时检修。 实例7 1987年9月17日上午8时左右,某自来水厂尹某发现加氯工段氯气钢瓶的开关不能关紧造成氯气外逸,随即上前进行修理,由于吸入外逸的氯气而发生中毒。事故原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案例8 1987年10月7日,奉贤县某漂染厂运进五吨次氯酸钠,存放在新建水泥池东侧小格内,仅仅过了二天,次氯酸钠液体大部分已渗漏至西侧的大格内。10月20日上午,该厂又运来十三吨碱式氯化铝,拟放至水泥池的大格内,但发觉大池内已渗漏有次氯酸纳,即派人清除,但未能清除干净。有关人员即认为二种溶液均含氯,又都是水净化剂,放在一起不会有问题。于是即于当天上午9时30分左右开始用泥浆泵将碱式氯化铝灌入池中,约5分钟左右(这时已灌入碱式氯化铝一吨多),管理员杨某发现池内泛气泡,并有黄绿色气体逸出。于是,厂长朱某与厂三废处理人员裴某前去探望,刚上水泥池顶盖不久,突然发生爆炸,裴某及朱某分别掉入池内。车间主任朱某闻声赶来,欲翻墙进去抢救,但因毒气太浓而绕道过来抢救。此时,厂长朱某已撑起身,将其救出后能自行用自来水冲洗;裴某掉在池内,被拉出时已口吐血性泡沫、昏迷,裴某在被送医院途中即死亡。杨某在奉城医院诊断骨折即送市六医院,厂长朱某因急性重度肺水肿而送县中心医院救治,在现场抢救过程中车间主任朱某及另二名抢救人员因受氯气刺激感到不适,留观于医院。 厂方不了解化学物品贮存保管有关规定,错误地将碱式氯化铝放在含次氯酸钠的同一水泥池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氯气,同时产生一氧化二氯爆炸性气体,导致发生爆炸,此外在抢救和事故处理过程中,也未按照职业卫生防护要求,佩带跟人防护用品,结果造成职工1死6伤的惨剧。 实例9 1987年7月23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制药厂胺基物操作工周某在SMZ车间操作时吸入氯气中毒。这主要是由于胺基物反应中需不断地通入氯气,因加氯超量,使氯气经安全阀外逸,受当天风向影响,反流入车间,导致周某中毒。事故原因:生产设备工艺设置不合理。 实例10 1994年10月21日,中国水产上海某公司第二分公司辛某及奚某清洗二只原用于消毒的0.5吨液氯旧钢瓶。他们将钢瓶倾斜放在地面,在瓶两头分别接上橡胶管,注水清洗,观察到水由黄变白,认为瓶内已无氯气,拔下进水管时,突然有氯气喷出,两人吸入氯气。经诊断,奚某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辛某为氯气吸入。中毒原因分析:该公司领导缺乏防护意识,钢瓶清洗方法不当操作工人思想麻痹,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这些均是造成中毒的原因。 实例11 上海某化纤厂浆粕车间一年一度的大检修又要开始了。1986年10月13日上海,浆粕车间副主任吩咐代理工长陆某,安排人员清洗漂洗工段的高位槽,包括盐酸池和次氯酸钠池,每个池的容积约为9个m3,陆随即将任务派给了四位工人,两人一组,分别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盐酸池和次氯酸池内留有残液,冲洗后各形成约一吨左右的废水,清洗完毕,两组工人几乎同时开阀放水。由于下水道平时就有堵塞,流水不畅,因此,两股废水冲到下水道后积聚在一起,混合后便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氯气。氯气从阴沟中逸出,并逐渐扩散到车间男子更衣室和过道处,导致在场的十多名员工不同程度地吸入氯气,分别出现咳嗽、流泪、气急、胸闷、恶心、头昏、心悸、流涕等症状。这些员工纷纷来到医务室就诊,厂医给他们服用了氨茶碱后,将其中9名症状较重的员工送往医院治疗,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轻度氯气中毒。事故原因,主要是厂方没有制订清洗化工料槽的安全卫生操作规程,车间副主任和代理工长在布置任务时,也都没有讲清冲洗池槽的要求和有关的防护知识,清洗盐酸池和次氯酸池时也没有安全卫生干部到现场监护,而4名清洗工人均不是漂洗工段的工人,是临时召集起来的,缺乏相应的防护知识,上述原因凑在一起,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实例13 1997年7月25日下午3时左右,上海自来水公司某水厂请上海某控制机器有限公司(合资企业)来该厂加氯车间检修、测试在线的DR-20K电子磅称,下午3时10分左右,日班的加氯工使用氯气钢瓶仓库的3吨行车,起吊在电子磅称上的氯气钢瓶,由于该行车单边刹车不灵,致使被吊钢瓶晃动,碰擦相邻钢瓶,引起钢瓶互撞,撞击到最后一只接在加氯歧管上的钢瓶,脱离支架,造成DN10mm连接管拉脱,引起液氯泄漏,当时在场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关闭氯气电动阀,切断加氯机氯源,3时45分左右,漏氯得到控制。在抢险过程中,有3名职工轻度吸氯,被送往有关医院观察治疗,诊断为氯气吸入。由于行车安装质量存在问题,刹车不灵,加上加氯设备本身的缺陷,在处理液氯泄漏过程中,现场人员又未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厂内缺乏运输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危险物品操作时现场也无监护措施等,造成了事故的发生。第二节 氯化氢中毒氯化氢,HCl,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呈白色的烟雾,易溶于水,成为盐酸,能与多种金属及非金属作用。工业上接触氯化氢的行业有化学、石油、冶金、印染等。氯化氢对人体的影响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急性中毒多见于意外事故中,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咽痛、眼痛、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有的有咯血。严重者可引起化学性肺炎、肺水肿、肺不张等病症。长期在超过15mg/m3浓度的环境下操作,会造成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变。对于氯化氢的防治,应做好局部通风排毒,同时加强个人防护。实例1 1984年2月25日上午,上海某试剂厂锑盐小组,两名早班工人观察到通氯反应锅温度记录仪指示为80,即将200公斤锑块投入反应锅,检查温度记录仪指示温度仍在下降,又继续投入锑块322公斤。此时他们发现有少量气体溢出,再次检查温度时,发现温度记录仪已达130。两名操作工刚撤离现场,大量的氯化氢气体和部分氯化锑液体冲出加料口外溢,并随风扩散,处于下风侧的该厂化验室的12名女职工、离反应锅仅7米的4名南汇工程队的油漆工和8名绿化农民工,没来得及躲避,吸入了氯化氢气体,致使眼、呼吸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出现了声嘶、咳嗽、咳血、胸闷等症状。 事故原因分析:生产管理不严谨,投入料的量、反应的时间均设有严格控制和一定规范,加料有随意性。同时现场作业场所和生产设备无事故警报救援装置和紧急防患措施,发生氯化氢泄漏后操作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即逃离现场,因附近的其他生产员工茫然不知,以致造成无关人员多人发生氯化氢中毒。实例2 1988年2月22日,上海某洗涤剂厂“209”车间烯氯工段,因一名操作工违反操作规程,在规定时间内过量地将三氯化磷注入油碱中,引起罐内剧烈反应,大量氯化氢气体冒出,致使附近车间及浴室的9名工人不同程度吸入氯化氢气体,引起不同程度的氯化氢中毒。原因分析:主要是厂方管理制度混乱,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规定形同虚设,对职工上岗前技术和安全卫生教育不重视,职工不严格执行工艺规程,最终危及职工健康。实例3 1987年7月8日上午9时30分,上海某电化厂按计划,由中试室、三车间启动F11试产装置。当班反应工陈某启动上3号反应釜,试验工徐某、高某启动氯化氢分离和中和工序,情况均属正常。运转到下午1时55分,因上3号反应釜内夹套腐蚀,反应釜中约150公斤五氯化锑催化剂及氟致冷剂、少量氟化氢、四氯化碳漏入蒸汽夹套内,遇水分解产生大量氯化氢气体,从回汽水管中溢出。在场人员思想比较松懈,未采取措施,直到造成气体积聚,白茫茫一片,在操作室内的15名操作和试验人员被困,吸入氯化氢等混合气体。后这些人员被救往医院,作进一步观察治疗。事故原因分析:反应釜的蒸汽夹套腐蚀留下事故隐患,试生产时未对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思想上对氯化氢泄漏估计不足。第三节 氮氧化物中毒氮氧化物因氧化程度不同而品种各异,并具有不同的颜色(黄至深棕)和比重。氮氧化物中除二氧化氮(NO2)外均极不稳定。一氧化氮遇光、湿、热变成二氧化氮。生产中主要接触二氧化氮(常温下与四氧化二氮N2O4混合存在),系红棕色气体,较难溶于水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接触氮氧化物的行业和工种有:制造硝酸、硝基炸药、硝化纤维、苦味酸等;利用硝酸进行零件酸洗;苯胺染料的重氮化过程;焊接、气割及电弧发光操作等。氮氧化物的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又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刺激期,表现为在刚接触时,有鼻和呼吸道刺激、咳嗽等,易被忽略;第二期为潜伏期,一般为412小时;第三期发作期,表现为有典型的肺水肿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同时可有亚硝酸盐中毒出现,青紫、变性血红蛋白症、血压下降等。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炎症。凡是制造和应用硝酸的生产场所,除了加强密闭外,还应当有充分的抽风排毒设备。对进入可能存在氮氧化物的场所及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进行电焊等工作的,应有局部抽风设施,必要时应戴能供给新鲜空气的头盔进行工作。实例1 1985年10月4日,上海某冶炼厂五车间钴粉工段B班唐某等4人做中班,按岗位分工,2人做化工工作,2人做还原工作,班长唐某负责化工工作,上班后,4人一起做好了钴粉的出炉、筛粉、成品包装等还原岗位的工作,化工岗位本班的任务只需加温加水继续溶解、调整PH值。唐某为了增加本班产量,没有按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于晚上89时间在溶液中加了上清液(含有硝酸、草酸、钴等),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产生剧烈反应,于9时1025分间大量冒槽,唐某在关闭蒸气和上清液阀门时,双腿被溶液烫伤(二度伤,面积14%),同时吸入大量氮氧化物气体和酸雾,呼吸衰竭,中毒窒息死亡。本次事故原因为车间在承包生产指标中没有安全指标,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设备安全设施有缺陷,专用劳防用品针对性不强,在贯彻执行现有规章制度很不严格。 实例2 上海某铜棒厂酸洗车间共有9只酸洗槽,每只酸洗槽容积约3.5m3。1995年1月19日上午9时,酸洗车间清洗酸洗槽,在将东侧第一只酸洗槽内的五只盛放硫酸铜、硝酸铜废渣的塑料桶吊上来时,有二只桶把手损坏,致使桶内物散落在槽内,操作工王某见状,便带二只桶进入槽内,用铁锹将散落的废渣装入桶内,共入槽四次,每次约30秒钟,间隔约15分钟,并在离槽约1.5米处吸烟,在下槽时只戴普通纱布口罩。上午10时自感胸闷停止工作,下午5时胸闷加剧,出现呼吸困难,送市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为急性轻度氮氧化物中毒。因该厂正在筹建中,操作规章制度尚未建立与完善,作业工人在未佩戴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将含有氮氧化物气体的废渣装入桶内,造成氮氧化物的吸入,并在工作场所吸烟,增加了氮氧化物的吸入量,引起急性轻度氮氧化物中毒。实例3 1984年9月15日,某氧化铁颜料厂对开发的新产品(磁性材料)做扩大试验,该产品用硝酸和铁皮作原料,副产品是二氧化氮。当天助理工程师周某在反应锅旁观察了一天,次日,周感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医院诊断为二氧化氮中毒。事故原因分析: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生产或试验中,要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预见各种职业中毒发生的可能,生产时做好有害气体的检测,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应带好防毒面具。由于操作人员未预计到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氮,对二氧化氮对人体的毒性不了解,没有采取防护措施,造成了急性二氧化氮中毒。此外生产设备密闭条件差,作业场所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发生这类事故的常见原因。在生产和使用硝酸中,以硝酸制取硝基盐、硝基化合物等反应过程中,会有氮氧化物的产生,应注意对它的排放处理。第四节 氨气中毒氨气,分子式NH3,为无色具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成为氨水(又称氢氧化铵),呈弱碱性,1%水溶液PH值11.7,28%水溶液称强氨水,氨气与空气混合时具爆炸性,爆炸极限为15.527%。常温下可加压成液氨。工业生产涉及石油精炼、氮肥、合成纤维、鞣皮、人造冰、油漆、塑料、树脂、染料、医药以及氰化物、有机腈等制造和用于金属热处理等,又是食品、副食品等冷库的冷冻剂。本品主要对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高浓度时可危及中枢神经系统,还可通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停博和呼吸停止。人对氨的嗅觉阈为0.51mg/m3,浓度50 mg/m3以上鼻咽部有刺激感和眼部灼痛感,500 mg/m3以上短时内即出现强烈刺激症状,1500 mg/m3以上可危及生命,3500 mg/m3以上可即时死亡。缺氧时可加强氨的毒作用。国家卫生标准为30 mg/m3。急性中毒多见于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意外事故,症状依氨的浓度、吸入时间及个人耐受性等而有轻重。刺激反应表现为一过性的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轻度中毒表现为眼结膜充血流泪、咽痛、咽部充血水肿、声音嘶哑、咳嗽、咯痰及肺部干性罗音,胸部X线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表现,血气分析其动脉血氧分压在呼吸空气时可低于预计值1.332.66kpa(1020mmHg);中度中毒表现为声音嘶哑、剧烈咳嗽、伴血丝痰、胸闷、呼吸困难频速,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轻度紫绀、肺部有干、湿罗音,胸部X线符合肺炎或间质性肺炎表现,血气分析在低浓度吸氧时(<50%氧)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kpa(60mmHg);重度中毒表现为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气急、胸闷、心悸等,并常有烦躁、恶心、呕吐或昏迷等,体征呈呼吸窘迫、明显紫绀、双肺满布干、湿罗音,胸部X线符合严重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肿,血气分析在吸高浓度氧(>50%氧)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8kpa(60mmHg),还伴有严重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所致窒息或较重的气胸或纵隔气肿或伴较明显的心、肝、肾的损害。急救处理原则: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合理吸氧,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立即用2%硼酸液或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眼或皮肤;为防治肺水肿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及早、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在病程中应严密观察以防病情反复,注意窒息或气胸发生,预防继发感染,有严重喉头水肿及窒息预兆者宜及早施行气管切开,对危重病员应进行血气监护。此外注意眼、皮肤灼伤的治疗。预防措施: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加强密闭化,防止跑、冒、滴、漏,液氨管道、阀门等应经常检修,移液胶管应定期做耐压试验,老化者及时更换,应有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作业人员上岗和定期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重点企业应编制防治氨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作业环境定期测定氨浓度,对工作人员执行定期体检制度。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均列为职业禁忌证。 实例1 上海某制药厂于1989年7月27日上午8时45分,对新装的8AS-17型主机和250m2蒸发式冷液器进行试压捉漏和氨系统工艺调试,在检查1号氨储罐排气阀门时,由于该管道安装时管道丝口壁过薄,强度不够,开启阀门时管道齐根断裂,当时1号氨储罐处于工作状态,罐内氨压力达12.5Kg/cm2,以致高压液氨气从裂口处大量喷出,顿时现场氨雾弥漫,操作工员无法靠近抢救,后在消防人员的协作下,用大量高压水封住外逸氨气,操作工人未戴上防毒面具冲进现场关闭阀门,于上午10时15分现场抢救结束。至此约有4吨左右液氨外逸造成环境污染。在抢险过程中有7人送医院救治,其中有4人留院观察。经现场测试,上午11时20分时1号氨储罐排气管断裂处的上、下方的氨浓度为686mg/m3。事故发生原因:设备检修时未充分认识到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工艺调试前对有关设备未作全面严格检查以消除隐患,生产现场也未按规范要求配置足够有效的带氧防毒面具。实例2 地处虹口区的上海某食品厂于1988年初因基建施工,临时铺设一根通1000吨冷库的液氮输送管道。9月30日上午10时05分,该管道在穿墙的管段部分发生断裂,至11时左右抢关阀门的1小时内,约有7吨液氨以10kg/cm2的压力向外冲出,厂区氨气弥漫,并累及周围居民区。医疗救护及消防部门接到报告后最先赶到现场,先救出被困职工、关闭阀门,后用消防龙头喷水抑气,使环境空气污染逐渐得到控制。经市和区卫生监督监测机构于当日上午11时45分对厂区不同距离环境氨气浓度的监测,距事故点约10米处氨气的浓度为200.0586.7mg/m3、30米处为40.093.0 mg/m3;中午12时45分监测,分别为96.0108.0 mg/m3和20.024.0 mg/m3。受害职工和居民共31人,分送五家市、区有关医疗机构救治。其中该厂职工10人、居民21人,年龄最大77岁、最小为出生仅24天的婴儿,症状严重的4人(均为该厂职工、)其中1人为怀孕7个月的女工。 输送危险化工品的管道不执行定期巡检制度,查找安全隐患,并及时加以维修,此为该起氨泄漏工厂和环境、危及人群健康事故的主要起因。实例3 地处闵行地区的市机电局所属的上海某机器厂,于1982年6月21日下午2时30分,检修工许某(男,24岁)进冷饮室为冷冻机加致冷剂氨水时,由于加药用的橡胶管老化破裂,吸入大量氨气。出现咽喉部充血、胸闷、气急等一系列中毒症状。经区级医院职业病科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输液橡胶管没有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和定期更换的制度,由于老化破裂而致中毒的事故屡有发生,本厂的冷冻机加氨中毒事故也属此列。实例4 上海某溶剂厂的检修工朱某(男,30岁),于1982年11月30日上午9时在冷库检修冷冻机时,因机内留有氨的残液,拧开螺丝后,氨气逸出而经呼吸道吸入,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咯出泡沫样痰等症状,并有面部皮肤局部灼伤。送市有关职业病专业机构诊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检修冷冻机前,对机内有否残液不作测试,在不明安全性的情况下盲目拆卸机件行检修作业,且无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必然会发生中毒事故。实例5 1982年3月15日下午2时,上海某化工厂在将液氨灌装入槽车时,槽车上方回气管(橡胶材料)突然爆裂,当即大量氨气外逸,现场灌装工均出现流泪、咳嗽等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送医院急救,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7例、氨气吸入2例。这些患者分属五个单位,可见该起事故影响范围之广。事故原因主要是:灌装作业前未巡视检修管道设备,橡胶管老化,且灌装工均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事故。厂方应建立设备定期检修制度,输液用橡胶管应作定期强制性耐压试验,为防老化应定期更换,灌装工人应配备防护用品并进行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实例6 1982年7月14日上午10时,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的合成氨车间,液氨槽在放液氨时,由于橡胶管老化,接口处受压发生脱落,使大量液氨溢出,操作工卢某(女,20岁)在未佩带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在现场处理外逸事故,即发生咳嗽、咽喉充血等症状,经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氨气中毒。事故原因,操作工在生产作业前未对老化的皮管进行检查和更换,在处理外逸事故时也未佩带防毒面具而引起中毒。第五节 光气中毒光气,COCl2,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腐草气味,微溶于水,可水解成二氧化碳和氯化氢,易溶于醋酸、氯仿、苯和甲苯等。可加压成液体贮于钢瓶中使用。由一氧化碳和氯的混合物通过活性碳而制得。光气通常用于有机合成、制造染料、塑料和其他中间体(如异氰酸酯),制造农药和制药等行业,也曾用作军用毒剂。光气属高毒类,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而慢性影响迄今未见报道。光气所致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分为四期:(一)刺激期(立即反应期):吸入光当时即出现呛咳、胸闷、气促和眼结膜刺激症状,还可有头晕、头痛、恶心等;(二)症状缓解期:吸入光气后一般有324小时的症状缓解期,这时刺激期所表现的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肺部病变仍在发展;(三)症状再发期:肺部病变逐步发展为肺水肿,可有怕冷、发热、头昏、烦躁不安、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紫绀、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出现休克等症状,此期可持续13天;(四)恢复期:经积极救治,肺水肿逐渐吸收,34天后基本恢复,在恢复期中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急性中毒痊愈后,一般无后遗症。对于患有精神病、心脏病、活动性肺结核、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者,均不宜从事光气作业。凡接触光气的单位,必须加强领导,做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把防毒知识交给广大工人群众并建立必要的制度。实例1 上海某农药厂生产农药速灭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光气作为生产原料。1986年2月日下午1时10分,该厂酯化工段早班操作工蔡某在作业时,闻到车间内有光气味,经检查未发现原因。1时30分反应结束,蔡某停机准备下班,在交班时就该情况向中班操作工刘某作了交待,刘随即向车间值班人员作了汇报。车间值班人员于下午2时左右到车间巡回检查,走进酯化工段即闻到了光气味,便打开窗户戴上防毒面具进行检查,检查了近一个小时未发现泄漏处,即通知开机生产,一开机室内又有了光气味,再次进行检查,发现进入室内的一根光气总管的弯头有白色雾状气体,说明有泄漏,因此再次吩咐停机,并通知检修工卢某进行检修。卢接到通知后,未戴任何个人防护用品,即进入现场作业,用黑胶布在泄漏处包扎止漏。值班人员在复查时发现总管仍有光气泄漏,再次吩咐卢进行检修,卢某又进入现场检修,发现管子上有一黄豆大的洞,两人商量后决定采取临时措施止漏,以维持中班的正常生产,待明日早班后再调换管道。随即,卢便用自行车内胎进行包扎加固,基本堵塞了光气的泄漏。当日下午7时,检修工卢某出现了呕吐症状,过了一小时,到厂医务室就诊,即进行对症治疗并急送职业病专科医院进行抢救,经检查两肺弥漫性肺水肿,并且病情有进一步加重趋势,诊断为重度光气中毒。经过近一个星期的治疗和精心护理,病人才脱离了危险,得以生还。通过调查,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安全卫生意识淡薄。光气作为生产原料,厂方是了解其危害性的,并在操作规程中明确了安全卫生防护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均没有遵章办事。检修工进入现场检修光气泄漏时,未戴个人防护用品,在场的管理人员也未进行阻止。当其吸入光气后,在场的管理人员也未采取强制措施,送其就诊,而是反复多次进入泄漏现场继续作业,任其发展,结果延误了病情。这一事故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 实例2 上海某农药厂绿麦隆工段因原料缺乏停工半月后,准备开车恢复生产,为开车顺利,保证产品质量,首先要排除冷酯化甲苯光气吸收锅内积水。1989年5月6日中午12时15分,该车间以常规处理办法,将冷酯化锅底考克打开,将锅内积水放到低位的热反应锅中进一步处理,让残余的光气缓慢地介释出来,进入光气尾气催化破坏塔碱洗后,由45米高烟囱排放。但因在冷酯化锅中还残存着光气甲苯液,当它放入热酯化锅中后,冷的甲苯光气液受热,造成阵发性的光气释放,来不及进入高排破坏塔,有一部分光气从酯化轴封中跑出,向该厂东南方向散发,光气外溢时间约23分钟,造成该厂毗邻三个工厂的86名职工发生光气吸入,该农药厂现场作业的2名职工发生光气中毒现象。事故发生原因:排除冷酯化甲苯充气吸入吸收锅内积水的操作方法原始,在未仔细检查有关设备及对酯化锅内液体残存不明的情况下,匆忙开车作业;职工应急能力差,安全生产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大意,忽略了光气中毒的可能性。第六节 硫酸二甲酯中毒硫酸二甲酯,分子式(CH3O)2SO2,无色,略有洋葱气味的油状液体,18以上时易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50时的气雾极易水解生成硫酸和甲醇,稀碱液可使其迅速水解。工业上本品主要用作甲基化剂,见于制药、染料和香料等工业。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常见于设备泄漏或爆炸,或运输装卸过程中的容器破损,或清洗、检修带有残液的设备等。本品属高毒类,作用与芥子气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用作化学毒剂,可影响机体氧化还原酶系统的甲基化反应,引起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肌损害,具有迟发性生物效应,并是可疑的人类致癌物。国家卫生标准0.5mg/m3。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常经过68小时的潜伏期后迅速发病,潜伏期越短症状越重,人接触500mg/m3(97ppm)10分钟即致死。刺激反应表现为有一过性的眼结膜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轻度中毒表现为明显的眼结膜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如羞明、流泪、眼结膜充血水肿、咳嗽咳痰、胸闷等,两肺有散在干性罗音或少量湿性罗音,肺部X线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表现为明显咳嗽、咳痰、气急、伴有胸闷及轻度紫绀,两肺有干性罗音或哮喘音可伴散在湿性罗音,胸部X线符合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或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重度中毒表现为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呼吸困难、紫绀、两肺广泛湿罗音,胸部X线符合弥漫性肺泡性肺水肿,严重者可导致呼吸窘迫综合征,或窒息(喉头水肿、大块坏死的支气管粘膜脱落),或出现较严重的纵隔气肿、气胸、皮下气肿。急救处理,首先迅速将中毒病人救移至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衣服,彻底清洗皮肤,对刺激反应者至少观察2448小时,及时吸氧,给予镇静、祛痰及解痉药物等对症治疗,眼部受污染时现场及早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冲洗,再用510%碳酸氢钠溶液冲洗,再用可的松与抗生素眼药水交替滴眼,早期、适量、短程的糖皮质激素疗法可有效防治肺水肿。皮肤灼伤采用抗感染及暴露或脱敏疗法。要时刻警惕迟发性中毒效应的发生。预防措施,加强设备检修,防止跑、冒、滴、漏,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作业人员进行生产性安全卫生教育,坚持上岗前安全培训制度。主要接触岗位附近应设置用于眼和皮肤清洗的喷淋装置,应穿工作服上岗作业,进入较高浓度作业区或设备检修及事故抢险人员必须佩戴有效的防毒口罩、防护眼镜和手套等。执行现场作业环境定期测定制度及职工上岗及定期健康检查制度,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明显的皮肤、眼部及心血管疾患者不宜接触本品。 实例1 上海某制药厂的硫酸二甲酯中毒事故发生地为氨替匹林中间体工段的泵房间。生产工艺为将原料吡唑酮投入甲基化反应釜,再加入硫酸二甲酯,经反应合成为氨替匹林中间体。 1983年1月6日下午4时,即泵房操作工谢某上班后启泵将硫酸二甲酯由储罐压料到生产车间约1个半小时后,室内嗅及似葱味的硫酸二甲酯气体(该工人曾在甲基化工序工作过,熟悉该气体)。经室内检查未见有气体渗漏现象,即继续工作。下班回家后,第二天自觉有喉痛、声音嘶哑、眼结膜充血、胸闷、气急、脉快、血压升高等症状,自己即去市职防专业机构就诊,经检查即入院治疗。同室夜班女工陈某下班后也出现类似症状,即到厂保健站门珍,由于保健站已知谢某住院,随即将陈某送至同一职防专业机构并入院治疗。二者均诊断为急性轻度毓酸二甲酯中毒。位于泵房墙外壁的硫酸二甲酯输液管因年久腐蚀裂口,压料后硫酸二甲酯液由裂口沿墙壁下流,经气化产生的气体几根管道从穿越墙壁的缝隙逸散入泵房操作室,而致中毒。此渗漏点在事故发生后经厂方重新压料后仔细查找才得以发现。平时无严格的巡视查漏和设备定期检修制度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经追索,该厂1981年前发生类似的生产车间硫酸二甲酯泄漏事故先后达10余起。 实例2 上海某染料化工厂的染料产品之一“X-红”,其工艺流程为,三氮唑经重氮化、甲基化(加硫酸二甲酯)、压滤、烘干,即为成品。1983年6月16日上午9时,反应工何某(男、27岁)在X一红车间反应岗位当班时,因见反应釜结料拟进釜铲刮,先用真空泵抽气,因压力不够,改用硫酸二甲酯料管的压力,致使管内硫酸二甲酯漏出,何某尚未入釜即吸入硫酸二甲酯气体后即有流泪、喉烧灼不适,至夜间症状加重,第二天晨自行去职业病专业机构急诊,经27天的住院治疗,方趋痊愈。原因分析:严重违反操作规程,随意用硫酸二甲酯料管压力代真空泵抽气压力,为此起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园。岗位未配备相应固定使用的结料消除设施,导致操作人员随手移用其他不适宜的工具,这是造成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发生的诱发原因。 实例3 上海市南汇县某乡办化工厂生产三甲氧基苯甲醛化工品,需用硫酸二甲酯作原料。1997年3月29日上午6时30分,工人上班开工时,生产车间的硫酸二甲酯抽料不能正常进行,操作工猜想可能管道堵塞,于7时左右叫机修工闵某(男,46岁)来进行检修。当闵某把管道阀门放松时,硫酸二甲酯残留液体溅到他的面部和眼睛,当时他仅用清水一般洗一下后就回家了。下午1时45分左右,他感到眼痛、气急、胸闷等全身不适,于是送市职防专业机构就诊,诊断为硫酸二甲酯中毒。违反设备检修时的安全操作规程,在不明管路残液的情况下盲目打开阀门,又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是造成检修人员中毒的主要原因。实例4 1987年7月29日下午3时,上海某农药厂六车间阳离子染料工段操作工王某、陈某、张某三人在对硫酸二甲酯底部出料“考克”漏料进行检修时,由于吸入硫酸二甲酯而先后出现头晕、双眼疼痛、流涕、胸闷、喉痛、声音嘶哑等症状,急送至所在区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硫酸二甲酯中毒。事故原因:生产设备跑、冒、滴、漏,对职工缺乏安全卫生意识的教育,操作者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而盲目从事对漏料“考克”的检修作业。 实例5 上海市青浦县某乡办企业,主要为上海某真空泵厂生产的泵体进行喷油漆作业。按工艺要求,在进行喷油漆前需对泵体用松香水进行洗刷。1989年6月7日,该厂从县化轻供应站购进二桶“松香水”(每桶160公斤),进货时即见色泽不对,嗅味异常,即向供货方提出,供货方认为无误。6月19日该厂开始使用这批“松香水”,至21日止,同车间42名职工中有35名陆续出现眼睛红肿、怕光、流泪及咳嗽、气急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鉴于时值农忙季节,工人白天生产,晚上下田,为免误农时,患者忍住不去就诊,厂领导也没有关心,直延至26日下午再

    注意事项

    本文(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实例.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