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doc

    • 资源ID:2316336       资源大小:86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doc

    白癜风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诊断总论 白癜风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早在汉代称白癜风为“白处”为我国迄今为止对白癜风最早的描述与命名。直至隋朝诸病源侯论首次将此病正式命名为白癜风。现代认为白癜风是局部色素脱失而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白斑,亦有融合成大片;由于病变的严重程度、色素脱失的程度不同,白斑的色度亦不相同;白斑的数量及范围亦各不相同。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但年轻人多见。男女均可发病,男女发病比例国内外各家统计有一定差距,有的统计男女发病比例近于1:1,有的约为3:2,朱光斗等统计1020例病例,男女发病之比为1:1.78,而山西省临汾地区医院统计男女病人之比为2:1。世界各国各地区及各种肤色的种族均有发病,但肤色深的种族似较白种人发病率高,黄种人据统计其发病率为1%左右,按此推算我国白癜风患者有千万余人,这一点便充分说明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危害性不仅仅影响容貌,而且使患者承受难以忍受的心理压力,还影响着家庭、婚姻的稳定性。第一章正常黑色素代谢为了较透彻的了解白癜风的原因、病理、发病机制,必须详尽,全面地了解皮肤黑色素代谢过程 皮肤正常色素主要是表皮黑色素单位形成的黑色素。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两种色素内源色素:包括脂色素、含铁血黄素、胆红素等,黑色素当然是包括在内源性色素之中。外源色素:包括胡萝卜素,药物如阿平等过量可使皮肤黄染,另外纹身、煤粉、火药等异物沉着于损伤的皮肤之内,愈合其中。还有重金属(如砷、金、银、锌等)沉着症,均可使皮肤出现相应的颜色。以下是正常黑色素代谢的过程及其相关的一些问题。第一节 表皮黑素单位表皮黑色素单位一般是由一个黑色素细胞及其周围的2036个角朊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所组成,具有黑色素形成、代谢、转运、脱落等功能,是表皮黑色素代谢的基本单位。一个黑素细胞向同一个黑素单位内的角朊细胞输送黑色素。在动物和人体的实验研究中,已证实表皮黑色素单位的存在。在不同部位的皮肤具有活性的黑素单位的数目差异较大,但每个黑素单位的黑素细胞和角朊细胞比例相差无几。、黑素细胞()起源、分布、分类 黑素细胞起源于胚胎的神经嵴,在发育的过程中,黑素细胞逐渐移行至皮肤,出生后便位居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外根鞘中下部及毛球、漏斗部。实验发现在妊娠两个月,在表皮内便可见到黑色素细胞;两个半月黑素细胞内有黑素体出现,并能制造黑色素。由于黑素细胞定居的部位不同,命名异不相同,在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称为表皮黑素细胞(EM)在毛囊内的黑素细胞称为人类毛囊黑素细胞(HFM).除所在的位置不同,二者在形态、分布、抗原表达、功能特性均不相同,这些研究成果倍受皮肤病学界的重视,对皮肤色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等方面有较大意义。 表皮黑素细胞的密度,随不同部位而不同,但对称部位分布的黑素细胞密度基本上相同。一般认为人的表皮基层有1020亿黑素细胞,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560个黑素细胞。黑素细胞在头面部,皱襞位较多,在背腹部较少,这一规律经研究证实无性别、种族差异。 黑素细胞以有无树突分为两型:树突型和非树突型,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可将黑色素转移到角朊细胞,而非树状突型黑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色素膜,视网膜、脑膜之中,其中的黑色素不能向外转移,只存留在非突型黑素细胞内。 黑素体是黑素细胞最具特征性的细胞器,存在于黑素细胞质内,是一个有膜的小泡,内含结构蛋白与酪氨酸梅,黑素体功能之一是形成黑色素,其二是黑色素转移到周围角朊细胞内的运载装置。黑素体的形成黑素体的大小及形成由于人种不同而差异较大,目前有证据表明,黑素体形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过程:首先在粗面内质网内形成前黑素体结构蛋白,并在黑素细胞核糖体上合成酪氨酸酶。结构蛋白转运至滑面内质网运行处理、组装。经处理、组装的结构蛋白和酪氨酸酶均运到高尔基复合体,再进行总组装,最后形成具有活性的黑素体,具有使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的能力。黑素体形成过程中依据其结构演变可分四期:期黑素体内含酪氨酸、蛋白基质的有膜小泡,并有沿其长轴排列的同心性板层。此期黑素体内尚无黑色素。期黑素体呈卵圆形小体,内含较多的具有周期性横纹的丝和板层内部结构进一步完善,但此期仍无黑色素形成。期在黑素体内的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酪氨酸演变形成黑色素,电子密集的黑色素沉积并遮盖黑素体的板层网。期黑素体内充满黑色素,即黑素化,呈电子致密的卵圆形小体,内部结构看不清,此期黑素体,便是通常所说的色素颗粒即成熟的黑素体。黑素体长度因人种不同而不同,白人为0.4g,而黑人则为0.8g.黑素体转运方式黑素体成熟后,可能借助细胞质中微丝作用,较迅速将其集中于黑素细胞树突末端,随着树突末端的离断,色素颗粒(即黑素体)被释放。这种较特殊的释放色素颗粒的方式,称为胞突分泌,释放的色素颗粒立即被附近的角朊细胞和表皮干细胞所吞噬。由于黑色素细胞的胞突分泌,使黑素细胞的黑素颗粒明显减少。由于角朊细胞的吞噬作用,在其细胞内含有较多的黑色素颗粒。 二、角朊细胞角朊细胞又称为角质形成细胞,角蛋白形成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的形成、生长、成熟、角化、衰亡、脱落等正常演变过程,实际上是以角朊细胞正常演变过程为基础。表皮基底层的基底细胞具有极强的分裂能力,幼稚的角朊细胞就是由基底层细胞生发而来,进一步成熟为角朊细胞,较成熟的角朊细胞质优较多的线粒体,而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则不发达,胞质内还有较多的肌动蛋白丝和角质白丝束。黑素细胞突分泌的黑色素颗粒,被角朊细胞吞噬后,存在角朊细胞质内。角朊细胞的功用可概括有角朊细胞与黑素细胞共同构成表皮黑素单位,参与黑色素的形成、代谢转运、脱落等。角朊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真皮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等均有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的功能,如分泌生长因子、炎症因子,尤其是干细胞生长因子(SC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内皮素-1、白三烯C4神经生长因子等。这些细胞因子参与诱导毛囊外根鞘内的休眠状态的黑素细胞移至与白癜风斑处的表皮内,并使这些黑素细胞激活、增殖,使形成黑素素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导致白斑处色素的再生。第二节 黑色素代谢与调控一、 黑色素形成黑色素是黑素细胞的黑素体内形成,黑素细胞内的酪氨酸是黑色素的主要的直接的原料,而酪氨酸的前身则是苯丙氨酸,当这种氨基酸之一缺乏,均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黑色素的合成,均可能引发皮肤色素代谢障碍,使色素脱失,甚或形成白癜风。 酪氨酸在酪氨酸酶(TYR)作用下,氧化成多巴(Dopa),在TYR作用下Dopa进一步氧化成多巴醌,经过复杂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由蛋白质,吲哚、醌等所构成的结构紧密的高分子聚合物即黑色素。以往认为黑色素合成是个较简单的生化过程,由单一底物(即酪氨酸酶)参与。近年来研究发现,酪氨酸酶有四个基因、构成酪氨酸酶基因家族,这个家族四个成员分别albino、brown、Slaty、Pmel-17,它们均定位于黑素小体膜上同一多酶复合体中,彼此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质和量,这些发现从分子水平来认识上述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对开辟基因治疗新途径是新有启发的。 酪氨酸酶基因家族与皮肤黑色素形成酪氨酸酶(TYR)基因家族非常古老,推测这些原因可能均已经过了时间的独立进化。Morrison研究的结论是TYR基因家族均来源于一个共同祖先基因,在进化中分成酪氨酸酶相关蛋白(TRP)-1和TRP-2,它们均含有两个高保守铜结合区,均属双核铜结合蛋白家族成员TYR基因家族的四个成员简述如下;1.albino albino位点编码的蛋白质,具有酪氨酸酶功能,若将albino基因转染指酪氨酸酶缺乏的细胞或酪氨酸酶有缺陷的细胞(如:成纤维细胞、无黑素的黑色素瘤细胞)内,便出现具有酪氨酸酶活性的蛋白质表达。用酪氨酸酶编码序列和有效调控元件组成小基因,来制备转基因鼠皮肤着色程度明显增加,黑素细胞内出现大量黑素颗粒。酪氨酸酶是一种含铜糖蛋白,具有酪氨酸羟化酶、多巴氧化酶、5,6二羟基吲哚氧化酶三种特征性催化性。2. Brown brown蛋白即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其功能直至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外源性TRP-1互补DNA(CDNA)在黑素瘤细胞系中表达上调TRP活性,促进黑色素生成。在体外无L-多巴、低浓度的酪氨酸,若延长孵育时间,TRP-1显示明显的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L-多巴又是酪氨酸酶激活辅助因子。上述研究的结果说明,在酪氨酸酶没有被激活之前,第一个L-1多巴的来源是TRP-1显现出酪氨酸羟化酶的活性形成了第一个L-1多巴。3. Slaty Slaty位点是编码TRP-2(酪氨酸酶相关蛋白-2)基因定为定位点。TRP-2的功能现已明确,它具有多巴色素异构酶(DT)功能,TRP-2在黑色素生成过程中,决定多巴色素(DC)是羟化而形成5,6-二羟基吲哚(DHI)对多巴色素下一步的演变发挥调节作用。4.Pmel-17定位于人的第12号染色体,是又64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中间有重复三次的26个氨基酸基序,该结构可能与蛋白质功能密切相关。(二)皮肤黑色素形成的调控黑色素目前主要分为两种,即黑棕色优黑素及红黄色褐黑。优黑素褐黑素转换机制与TYR(酪氨酸酶)活性有关,当TYR活性增高时,多巴醌的浓度随之增高,并与谷胱甘肽(GSH)迅速形成较多的谷胱甘肽多巴(GSH-dopa),当酪氨酸酶活性过高,而r-GTP(谷氨酰转肽酶)活性较低时,可将大量的谷胱甘肽多巴转变成吲哚类黑色素,释放到胞质中,最终形成几乎是纯质的优黑素。(三)影响黑色素代谢的原因皮肤直接与外界相接触,受到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学、理化学因素的刺激,对黑色素代谢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黑色素代谢竟然亦受遗传因素影响。以下简要介绍影响黑色素代谢的几种因素:1. 遗传因素 如酪氨酸酶活性缺陷。2. 多巴 多巴是酪氨酸酶在演变成黑色素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合成黑色素的生化过程中,多巴又发挥催化剂作用,促使黑色素形成过程顺利完成。参与黑色素合成的各种酶类及一些中间产物还有5,6-二羟基吲哚(DHI)、5,6-二羟基吲哚羟酸等对黑素代谢均有影响。3.角朊细胞形成和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 如干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素-1.白三烯C4、神经生长因子等对黑色素形成、代谢均有调控作用。4.硫氢基 具有抑制黑色素生成作用,硫氢基(SH)在正常表皮中以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形式存在,它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使酶活性受到抑制,从而使黑色素形成受到影响。当紫外线或阳光照射时,能使SH减少,使黑色素形成增多。重金属金、银、砷等,可能皮肤色素沉着,可能的机制是这些重金属能与SH结合,减少SH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使该酶活性升高,黑色素形成增多。5.微量元素 目前对人体微量元素的研究颇多,其重要性逐渐给予了正确评价,白癜风患者血清铜、锌、钙、镁等离子均较明显降低。在黑色素形成过程中铜、锌是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实验表明铜的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减少。上述的重金属元素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黑色素形成。以上各种资料均说明微量元素在皮肤色素代谢中的重要作用。6.内分泌激素 激素对黑素代谢的影响是明显的与肯定的。 (1)性激素能促使黑素形成与沉着,使皮肤的颜色加深;尤其是雌激素与孕激素联合应用更为明显,如妇女在妊娠、分娩、哺乳期,使原有的局限性白斑迅速扩大,波及到腰、腹部及双侧乳房全变白,如同乳罩样呈瓷白色,病灶迅速发展与该病人的特殊时期内分泌特殊变化有密切关系。临床统计女性病人较男性发病早5年,这也间接的说明女性内分泌改变对皮肤色素代谢的影响是很明显。 (2)甲状腺素: 参与黑色素代谢过程,在酪氨酸生物化学演变过程中,发挥氧化剂作用,使黑色素生成增多。(3)促黑色素激素(metanocyie stimulating hormone MSH):促黑色素刺激使脑下垂体中叶形成,具有提高血中铜离子含量,并能刺激酪氨酸酶的合成,MSH可能还有直接参与黑素的代谢;白癜风病人肌肉注射促黑色素激素(促黑素),正常皮肤颜色显著变黑;而白斑的颜色却无变化,这很可能是因为白斑部位已无黑素细胞,MSH在病灶处便不能发挥增色作用。推测MSH使皮肤颜色变黑很可能是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实验也证明无论a或是B-MSH均不能使用每平方厘米中的黑素细胞的数目增加,说明MSH的作用是提高黑素细胞功能,使黑色合成增加,并促使其沉着。尤其是人毛囊无功能黑素细胞,在MSH外用涂擦治疗后,会变成具有生成黑色素功能的黑素细胞。使患者首先在白斑区毛孔形成色素,呈点状与岛状,然后逐渐扩大。(4)松果体素(melatonin,褪黑素):该激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褪黑素可抑制黑色素形成。正常褪黑素与促黑素激素处于动态平衡,保持正常肤色。当精神受到严重创伤时或情绪高度紧张时,褪黑素生成增多,从而使黑色素生成减少。(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雌激素、孕酮等对黑色素细胞均有刺激作用,使黑素细胞合成色素增多,并促使黑色素沉积于皮肤。7、角朊细胞及其细胞内黑色素代谢产物,已反馈方式或其他方式,对黑素细胞发生影响,调控黑素细胞活性;而黑素细胞内的黑素体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和角朊细胞演变成角化细胞及其脱落速度有较密切关系。当黑素细胞受到某种因素影响,黑素细胞与角朊细胞接触过于密切,可使皮肤色素沉积过多。若因皮肤的炎症、水肿等,角朊细胞形成加速,与黑素细胞接触不良,接触时间短,致使皮肤色素沉着减少,肤色变白。8、神经精神因素 一些动物如:蛙、蜥蜴、鱼类等可迅速发生皮肤颜色的变化,实际是受神经调控所致,实验证明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等作用,使黑素体迅速集中于黑素细胞中央,致使肤色变浅;而副交感神经可使黑素体复位,使肤色变深。人类节段型的白癜风其白斑部分布是按皮神经分布,呈节段分布,提示神经因素参与皮肤黑素代谢。 精神情绪波动对皮肤色素代谢有影响,而对部分人群来说精神情绪对色素代谢关系相当密切。临床部分白癜风病人的发病或发展之前可寻觅到精神情绪的严重波动。精神受到严重创伤,可使白癜风发生或白斑扩大。 9.前列腺素对黑素细胞增殖有较明显影响,其中前列腺素E2能使黑素细胞增殖,使其密度明显增加,前列腺素E2还有促进黑素合成增多的作用。除此之外前列腺素E2还能影响角朊细胞和朗格罕斯细胞。而前列腺素D2对黑素细胞增殖影响较小。前列腺素E2是炎症渗出液的一种成分,故在紫外线照射后及在炎症之后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因此提出将前列腺素E2制成某种制剂,用来治疗白癜风等色素脱失性皮肤病,或许是一种疗效明显的药物。(四) 皮肤黑色素的功能1.黑色素散射和吸收紫外线,使皮肤深层组织免遭紫外线的损伤,发挥遮光剂的作用。同时黑色素还能消除皮肤内的因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自由基,减少或消除自由基的损伤作用。黑色素不但可以消除短波紫外线波长300nm损伤,还可以冲淡长波紫外线和可见光作用。皮肤细胞(黑素细胞和角朊细胞)核附近的黑色素能减轻光子对细核的直接撞击,保护了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而后者易受损伤。2. 黑色素吸收日光中的热能,并将热能转输到体内,维持人的体温。但在酷署季节,黑色素的沉着增加了机体对热能的负荷。实验证实黑人吸收阳光的热能较白人多30.3. 黑色素沉着可降低维生素D的合成,黑人儿童易患维生素D缺乏症,白人儿童相对有利合成维生素D,不易患钙代谢障碍。4 较黑色的或黑色的皮肤保护人类,在森林中免遭动物伤害。因此,有的学着认为黑色素的沉着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 二、黑色素与皮肤的色泽 皮肤的颜色取决以下几个因素:皮肤中黑色素的含量;皮肤血管分布的疏密与深浅;皮下脂肪的厚度;皮肤固有的颜色,即由胡萝卜素等所显现的黄色。其中最重要的是黑色素形成与沉着的数量,黑色素的形成又取决黑素细胞的活性与能力。 不同的性别,不同种族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包含量(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同一个体不同的部位的皮肤中黑素细胞含量不同。如阴茎包皮黑素细胞2 400个/mm2、头部2 000个/mm2。四肢1 150个/mm2、驱干900个/mm2. 种族不同,个体不同皮色不同,这并不取决黑素细胞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黑素细胞活性及黑素体的多少、大小以及黑色素的多少。特别是在角朊细胞内黑素体的数量、大小、分布、运转、分解的速度。黄种、白种人黑素体成群的分布于角朊细胞内。每个人皮肤的颜色即色素沉着的程度主要取决遗传,包括基本肤色和紫外线照射引起的色素沉着程度均决定于遗传因素。 人类在一生中,皮肤颜色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期:新生儿:在这一阶段皮肤颜色一般无大变化,有的新生儿因在胚胎发育期,在胚胎某一局部,黑素母细胞增生活跃,聚集较多,形成胎记,青痣或蒙古斑等,随年龄增加,胎记等多可自行变浅或消失。婴幼儿期:黑素细胞代谢进一步增强,黑色素沉着逐渐增多。青春期:因内分泌变化,而影响肤色,原有的色素痣颜色变深变暗,面积也可扩大。中、老年期:黑素细胞代谢可降低,黑色素形成减少,老年人皮肤可出现滴状白斑,以及头发变白,但也可以出现老年斑、痣等。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机制白癜风的病因迄今尚不是十分明确,近年来通过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多学科、多方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学说和观点,为揭示白癜风病因与发病机制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白癜风的发生、发展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它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第一节 黑素细胞自毁学说黑素细胞主要功能是形成黑色素,人体正常与健康的肤色是黑色素合成与代谢平衡的结果。当黑色素细胞功能障碍或结构破坏,黑色素形成减少或停止;但是黑色素降解与破坏依然进行,其结果皮肤色素变淡或脱失,便可引发白癜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工产品不断增多,生产与生活几乎离不开这些产品,例如:氢醌单苯醚是生产橡胶的氧化剂;橡胶制品广泛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戴橡胶手套易使手的皮肤脱色,使用避孕套可使女性患外阴白斑。取代酚类是毁坏黑素细胞的物质,可是该物质却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黑素细胞内的酪氨酸也是一种酚类化合物,它的羟基对位有烷基羧酸侧链,在酪氨酸酶的氧化作用下,形成中间产物醌类化合物(黑色素前体),这些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的一部分,被还原成半醌游离基,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能使脂类及脂蛋白类等构成的细胞器的膜乃至细胞膜遭到损伤,例如细胞器溶酶体的膜,受到黑素形成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中间产物的作用,便会遭到破坏,溶酶体内的消化酶便释放到细胞浆内,进一步损伤其他细胞器,甚至整个细胞。这些中间代谢产物又是黑色素形成过程中必须经过的步骤,没有这些中间产物便不能形成黑色素,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催化下经过中间产物,最终形成黑色素是在黑素细胞内的黑素小体进行的,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在黑素小体外有一完整的包膜,是这些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中间产物,不致泄露到细胞浆内发挥其毒害作用。黑素小体膜遭到损伤原因不外是内因与外因,例如黑色素中间代谢产物的积累与紫外线照射均可使黑素小体膜遭到损伤,失去完整性,从而使黑素小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漏泄到细胞浆内,细胞器与整个细胞遭到损伤破坏,这些现象已得到实验证实。当这些中间代谢产物泄漏到细胞浆内以后,由于黑素细胞对这些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中间代谢产物的敏感性不尽相同,所以不是所有黑素细胞全部损伤;其原因可能和遗传有关,即清楚自身的细胞毒性物质的生化过程可能存在先天性缺陷。半醒类物质对黑素细胞可能具有双相作用,动物试验表明,在皮肤涂擦氢醌单苯醚,一方面可使黑素细胞及其生成的黑色素数量增加,这可能是半醌类物质影响下,刺激前列腺素的形成,而后者可促进黑色素的合成;如果这些半醌类等毒性物质(如氢醌单苯醚)外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黑素细胞便会遭到破坏,这便是双相作用的另一方面。或者由于接触醌类物质(或酚类物质)机体,清楚自身细胞毒性物质的生化过程又存在着先天性缺陷,体内这些毒性物质的生化过程又存在着先天性缺陷,体内这些毒性的作用便大增,黑素细胞遭破坏,这是黑素细胞自毁学说的一种说法。在黑素细胞自毁过程中可能有免疫反应参与,即破坏了的黑素细胞又成为抗原,通过免疫机制形成抗黑素细胞抗体,使黑素细胞受到免疫反应的损伤,出现恶性循环,黑素细胞受损愈来愈多,愈来愈重第二节 自身免疫学说在白癜风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学的研究中,自身免疫的研究是重点之一,研究已步人超微结构及分子水平,以下就其几个主要方面做简单介绍: 一、血清中抗黑素细胞抗体的发现抗黑素细胞抗体破坏黑素细胞机理也可能与以下两点有关:抗体直接与黑素细胞的选择性表达的抗原结合,针对黑素细胞发生主动作用;抗体与黑素细胞及其他对照细胞上均有表达的抗原相结合,然而白癜风患者的黑素细胞对免疫损伤更敏感。有的学者在白癜风患者血清中还发现抗黑素细胞浆抗体及角朊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抗体,它们对黑素细胞损坏作用均不及抗黑素细胞抗体,但它们确是白癜风这种疾病的严重性、活动性的一个标志。二、其他自身抗体白癜风病人血清中含有多种器官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较正常人群显著增高,自身抗体阳性率高达40%。用免疫荧光技术观测80例白癜风病人时发现,有抗肾上腺细胞质抗体者占3.8%,抗甲状腺细胞质抗体者占27.5%,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者占8.75%,抗胃壁细胞抗体者占21.25%,抗胰岛细胞抗体者占7.2%,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者占20%,另外还有抗核抗体、抗双链或单链DNA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肌动蛋白抗体、抗RNA抗体、抗Poly(I)抗体及抗Poly(G)抗体等。国内靳培英等检测结果发现:泛发型与局限型白癜风患者TG(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M(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及ANF(抗核因子)的阳性率与正常组相比较,显著增高。上述结果足以说明泛发型与限局型白癜风的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密切;而段节型则与外伤有关。三、郎格罕细胞 白癜风病灶边缘集聚密度较高的郎格罕细胞(LC),该细胞具有抗原摄取与呈递功能,是抗原呈递细胞,郎格罕细胞参与变态反应、免疫反应,在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有理由认为郎格罕细胞参与白癜风发生、发展,并发挥着一定作用。在研究中还观测到角朊细胞、黑素细胞在变性、毁坏后产生并释放某些细胞因子,具有刺激郎格罕细胞增殖活跃的作用。四、对称性皮肤淋巴瘤学说 免疫机制引发白癜风,是抗黑素细胞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导致黑素细胞损伤,这只是研究的一个方面。 新的观点提出:白癜风可能是一种原发于T淋巴细胞的疾病。并提出白癜风病灶对称发生的机制,他们根据动物循环淋巴细胞亚群,定居部位是受到该部位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定分子所决定,提出淋巴细胞在机体解剖对称部位定居而引发局部反应,因此认为白癜风和其他一些对称发生的皮肤病一样,可能均是一种良性淋巴瘤。其肿瘤性的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在身体解剖对称部位定居和增殖,继而引起黑素细胞损伤。 五、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白癜风病人或其亲属伴发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斑秃、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其中并发甲状腺疾病者较多,约占7.5%。有学者报告:白癜风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较非白癜风病人高1 000倍这点较充分的说明白癜风病人自身免疫的异常。据观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的白癜风的患病率比一般人高IO15倍。 六、白斑区表皮基底层有免疫复合物沉积病理研究,发现病灶区域基底层有IgG或补体C3沉积,其发现率前者为55.5%,而补体C3沉积发现率为33.3%,此现象说明白癜风发病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七、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糖类皮质激素及氮芥等治疗白癜风及其并发的过敏性或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疗效。 八、人类白细胞抗原与白癜风易感性有关 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白癜风的易感性有关,认为白癜风患者中人类的细胞抗原基因位点在DR4。 九、其他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改变白癜风患者免疫学的改变是全方位的,血液中除发现多种自身抗体、表皮基底层可见免疫球蛋白颗粒沉积,以及免疫复合物沉积外,其他体液与细胞免疫均有明显变化。体液免疫变化主要表现为:IgG、IgM等升高。李志强等为探讨白癜风的自身免疫性发病机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抗黑素细胞IgG、IgM抗体,并以吖啶橙溴化乙啶细胞染色法观察补体介导的白癜风血清对黑素细胞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25例活动性寻常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有19例(76%)检测出抗黑素细胞1gG抗体,明显高于稳定期白癜风( X2=7.66,P<o.ool)及正常人对照血清(X2=12.71,P<o.o1),胞浆与胞核均匀着色。21例(84%)出现抗黑素细胞IgM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稳定期白癜风血清(X2=24,35,P<O.01),呈胞浆着色模式。20例稳定期寻常型白癜风血清有7例(35%)出现抗黑素细胞IgG抗体,2例(1 0%)出现IgM。1 0例正常人对照血清仅有1例出现弱的IgG抗体染色,未检出IgM抗体。所有待检和对照血清均不与成纤维细胞反应。白癜风血清中出现的抗黑素细胞抗体应是针对黑素细胞多种成分,其中有些针对的是黑素细胞膜抗原的抗体(即以往称之的黑素细胞抗体),这些抗体可能是导致黑素细胞破坏的始动因素。黑素细胞被破坏后会释放出特有的胞浆成分,如酪氨酸酶等做为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便产生针对这些抗原的抗体。血清中的这些抗体可以反映黑素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又可反映疾病的活动性,这一设想与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高滴度的酪氨酸酶抗体,其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平行观察相符合。而疾病的稳定期黑素细胞破坏减弱或停止,因此释出的酪氨酸酶等抗原减少,抗体的滴度便随之下降。近半数的活动期患者血清,可以通过补体有效的杀伤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推想这些抗体在体内可能也有类似的作用,这些抗体便是白癜风患者导致黑素细胞破坏的病理性抗体。 上述资料与其他国内外资料证实部分白癜风患者血清中酪氨酸酶抗体是客观存在的,此酶与白癜风临床类型和分期密切相关。此事实较充分揭示白癜风的发病自身免疫机制,为白癜风免疫治疗提供了根据;同时酪氨酸酶抗体还可以作为白癜风活动性的一个指标。酪氨酸酶做为酶具备自身抗原的条件:酪氨酸酶是黑素合成的关键酶,在黑素合成过程中呈现酶的活性,即具有酶的活性;无论是从恶性黑素瘤细胞或正常色素细胞来源的酪氨酸酶,在暴露于免疫系统中可以做为产生自身抗体的靶抗原;酪氨酸酶与蛋白酶无交叉反应,提示抗酪氨酸酶抗体对酪氨酸酶是特异性的,并具有免疫原性;能诱导识别自身的抗体。 实验资料表明抗白癜风抗体和抗黑素瘤抗体作用在色素细胞上有相同的抗原,并且这些抗原能在黑素细胞、黑素瘤细胞上表达。白癜风黑素细胞抗体既能溶解黑素细胞,又能有效的破坏黑素瘤细胞;而黑素瘤细胞抗体也能与正常黑素细胞结合,并能诱导黑素瘤患者产生白癜风样白斑,酪氨酸酶抗体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大多数急性白癜风及黑素瘤患者的黑素细胞抗体与黑素瘤细胞的抗体,在体外是通过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以及抗体依赖细胞毒作用杀伤黑素细胞。 与白癜风相关的黑素细胞抗体相对的特异性抗原分为两大类:胞浆抗原:包括酪氨酸酶抗原、酪氨酸相关蛋白-1 (TRP-I)抗原,也称为gp75蛋白,以及酪氨酸相关蛋白-R (TRPR)抗原,有研究提示TRP-2与白癜风的病理机制有关。实验研究指出TRP-R的自身抗体与TRP-2或酪氨酸酶均可发生反应,即酪氨酸相关蛋白-2与酪氨酸酶存在抗原交叉作用。胞膜抗原:1992年发现白癜风抗黑素细胞抗体,可以针对黑素细胞表面的1个或多个抗原成分。在早期有人认为这些抗体主要存在于黑素细胞膜上。目前除此以外认为酪氨酸酶抗体在白癜风发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在学者们注重白癜风的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的同时,季素珍等检测了33例白癜风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人们都知道白介素2受体是由激活的T细胞释放入血循环的一条多肽链,IL-2R不仅出现在细胞的表面,也可溶于血液和培养的上清液中,前者称细胞膜IL-2R(mIL一2R),而后者称细胞可溶性IL-2R(SIL-2R)。目前认为SIL-2R水平高低与T细胞激活有关,SIL-2R明显增高可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种表现,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动有关。 十、B2一微球蛋白增高 B2一微球蛋白(B2-M)在寻常型白癜风显著增高,活动期尤甚。B2-M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体内所有的有核细胞几乎均能合成,但50%左右是来源于淋巴细胞。B2-M也是有核细胞膜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HLA)的一部分。在正常新陈代谢中B2-M于B2一M与HLA(白细胞抗原)分离后释放入血,正常人B2-M合成释放与代谢速度非常恒定,无性别差异,年龄在60岁以下者,血清B2-M浓度无显著性变化,60岁以上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B2一M增高进一步支持白癜风的发病和自身免疫改变有密切关系。 寻常型活动与稳定期白癜风患者血清B2-M水平均显著升高(P <o.ol),活动期较稳定期升高的更显著(P<o.ol)节段型白癜风患者血清B2-M水平无显著性变化(P<0.05);寻常型白癜风血清IgG、IgA、IgM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节段型白癜风除血清IgG浓度稍升高外(P<o.05),IgA、IgM浓度无显著性变化(P>0.05)。依据上述分析,寻常型癜风患者血清B2-M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从而使黑素细胞、淋巴细胞等有核细胞过多的破坏,血清中p2-M浓度才显著增高,白癜风活动期尤甚,稳定期也存在着自身抗体,所以稳定期血清中p2-M也增高。从上述分析不难得出下述结论:寻常型白癜风患者B2-M、IgG、IgA、IgM浓度均增高,说明此型白癜风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与体液免疫功能亢进有关。寻常型白癜风无论是活动期,还是稳定期均有自身抗体存在,上述体液免疫指标均较显著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白癜风在临床上为什么稳定期、活动期反复交替出现;也回答了白癜风复发率较高的可能原因。B2-M与寻常型白癜风病情活动程度有一定关系,所以B2-M含量的多少,似可做为判断白癜风病情的一个指标。节段型白癜风病人血清中pz-M、IgA.IgM均无改变,故可以认为节段型与寻常型的发病机制不同,前者倾向于神经源性的说法,但不能完全除外自身免疫因素参与节段型白癜风的发病。第三节 角朊细胞学说白癜风患者皮肤的角朊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形态学改变包括:细胞外颗粒物质沉积和空泡变性等这些变化在白癜风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角朊细胞吞噬黑素小体能力降低,吞噬黑素细胞树突顶端的期与期较成熟与高度变黑的黑素小体能力降低。并使黑素小体转移、皮肤色素沉着均发生明显障碍。黑素小体转移障碍为白癜风皮肤脱色提供了十分直接发病原理的假说。角朊细胞钙摄取不足,白癜风皮损中,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增加,因此抑制膜相关性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该酶活性降低,可使角朊细胞形态学改变,吞噬、转移黑素小体等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影响黑素沉积,使皮肤色素脱失。角朊细胞形成的细胞因子,影响黑素细胞行为。角朊细胞还能形成肾上腺素类物质,影响黑素的代谢、分布等,参与白癜风形成。角朊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如使黑素细胞粘附减弱,最终导致黑素细胞减少甚或消失。第四节 神经介质学说 神经化学介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对色素代谢均有一定影响。在上述神经介质影响下鱼、两栖类等动物肤色变白。其机制经实验证明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影响,使黑素细胞内的黑素体迅速集中在黑素细胞中央,使肤色变浅,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则使黑素体复位,使肤色变深。另外上述神经介质或某些儿茶酚胺类物质,可抑制多巴反应,使黑素形成过程发生障碍。第五节 化学物质作用 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接触酚类化合物,以及硫基氨、硫醇、氢醌单苯醚、含巯基的二巯丙醇等化学物质均可抑制黑色素形成,使白癜风发病。第六节 微量元素学说 微量元素学说认为白癜风的发病与微量元素如铜、锌、钙、镁等有关。众所周知,酪氨酸酶是黑色素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氧化酶,而该酶含有铜元素,如果铜缺乏,酪氨酸酶从结构上、功能上均要发生异常变化。另外在黑色素合成过程中一些氧化酶含有锌离子,黑素颗粒内也含有锌,且含量较高,因此铜、锌元素在黑色素化学合成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缺铜、锌可能是白癜风发病因素之一。人体缺铜的原因多种多样,可归纳以下几种: 1饮食中缺少铜离子,使之摄入不足。如兄弟_二人在某地工作,日常饮用含铜量明显低的水,双双患上的白癜风,其中一人易地工作后,白癜风不治自愈。农作物施氮肥,其中的氮与铜相互影响,从而使农作物吸收和利用铜元素受到较严重的影响,造成农作物含铜量明显减少,人们食用这种农作物,铜的摄入量则不足。食物中缺乏维生索B6或磷酸盐增加,均影响铜离子吸收,从而使人体内缺乏铜元素。日常生活较少使用铜制炊具或餐具,也是使食入的铜离子减少的原因之一。 2锰、铁、钼等元素摄入增多会导致铜离子利用受到影响。 3.含有巯基的药物如二巯基丙醇等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使该酶活性降低或消失,最终导致黑色素形成减少。 4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神经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化学介质分泌增多,因此铜离子消耗增多,使缺铜的机会增多。第七节 原料缺乏学说 酪氨酸是黑色素的直接原料,而酪氨酸的原料则是苯丙氨酸。临床观察发现白癜风患者血清中的苯丙氨酸明显减少。若在患者食物中多补给黑豆或含苯丙氨酸较丰富的豆类等食物,白癜风病灶区内形成色素斑点以及色素斑点融合成片的机会便会增加。酪氨酸是黑色素形成中的必需元素,酪氨酸酶是合成黑色素化学反应中重要的氧化酶,因此当酪氨酸缺乏,酪氨酸酶功能障碍均可引发白癜风。第八节 神经精神学说 苯丙氨酸形成酪氨酸后,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多巴,其后的代谢演变有两条途径:其一是最终形成黑色素;其二则是形成儿茶酚胺类神经介质。两条途径,两种结果,对皮肤色素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当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时,交感神经便会高度兴奋,此时多巴的代谢走入第二个途径,最终形成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类物质增多,争夺了较多的形成黑色素的原料,即形成黑色素的原料及中间产物明显减少。另外所形成的肾上腺素类物质本身又有脱色作用,白癜风皮损处,角朊细胞表达的B一肾上腺素能受体较正常皮肤区的角朊细胞明显增多,这与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升高密切相关。并提示B2一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儿茶酚胺能受体,在白癜风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第九节 遗传学说临床工作者在调查中发现,白癜风患者有家族史者占18.8%一40.0%。在白癜风病因学的研究中,关于遗传倾向国内外屡有报道。有学者报道单卵双生子其中一个患有白癜风,另一个也患白癜风,故认为本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明确认为白癜风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第十节 竞争性抑制苯丙氨酸羟化酶理论 有的学者认为白癜风患者表皮4a -羟基四氢生物蝶呤脱水酶活性降低,导致7-四氢生物蝶呤过多。7-四氢生物蝶呤能竞争性抑制苯丙氨酸羟化酶,阻碍苯丙氨酸转化为L氨酸,造成黑色素合成原料缺乏,黑色素因此合成减少。同时该物质能使角朊细胞形成与释放较多的儿茶酚胺等物质。这一理论提示白癜风的表皮黑素细胞只是功能障碍,甚或只认为是黑色素原料缺乏,而黑素细胞结构、功能均无异常,这与病理学家的研究相差甚远。第十一节 微循环学说 人体微循环异常与许多疾病均有密切联系。白癜风与微循环的相关性。认为长年受压部

    注意事项

    本文(白癜风的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doc)为本站会员(文库蛋蛋多)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