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

    • 资源ID:2316087       资源大小:59.50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Viral Diseases in Marine Mammals)Suzanne Kennedy-stoskopf 病毒分离的概况(Virus Isolation-An Overview) 病毒(Viruses)在排除其他容易分离到的病原体的基础上常常被认为是致病因子。一旦细菌(bacteria)、真菌(fungi)和寄生虫(parasites)在鉴别诊断中被排除,则适合病毒分离的材料常常不再具有活性,如具有活性则不再具有传染性。如对照血清显示对某病毒的抗体滴度升高,则表明动物有该病毒的感染。但这只是间接性的证据,因此不能做出最后定论。诊断一个病毒感染至少应用电子显微镜显示病毒粒子,最好的办法是分离病毒进行适当的鉴定,病毒是否真正造成疾病比较容易解释,并且能通过实验接种重新复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予以验证。然而,该方法是不实际的,并且有时因有其他病因(在实验条件下不能复制)能影响病毒的致病性而不能得出结论。某些临床症状明显的说明病毒是致病因子。大量动物由于急性死亡就是一个例子,比如发生于新英格兰海岸流行于点班海豹(harbor seal)中,由流感病毒A引起的疫病和在北欧由疱疹病毒(herpesvirus)引起动物大量急性死亡就是很好的例证。另外一个例子是在鲸类动物中,与痘病毒(poxvirus)有关的皮肤病变在临床上得到了复制。用于病毒分离的病料有皮肤病变组织、肺、肝、肾、脾、异常的淋巴结和脑组织,采集病料时应尽可能无菌操作,各个样品应置于塑料袋里于-70保存,但大家一致认为该方法在临床上不实用,除非事先采取预防措施。在病料运送到超低温冷冻器之前,可用含有冰块的容器保存6-12小时,样品应可能小,以便对样品进行速冻。有时,从活组织中分离出的病毒比较好,这就需要与实验室进行密切合作。并由实验室提供运输组织样品的运输媒介,用抗菌素和抗真菌药物强化处理的组织培养基和缓冲盐溶液被用于在冰中的环境中保存样品可达到24小时。在大多数实验室受限制的因素是缺乏海洋哺乳动物细胞,以便用组织均桨进行接种,这些实验室寄希望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的病毒能在来自其他动物种类的细胞上生长,或者能在那些组织样品细胞上进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该方法已被成功地用于萼病毒(calcivirus)和流感病毒A(influenza A virus),但在腺病毒和疱疹病毒(adeno and herpes virus)还没取得成功。假如病毒没有被分离出来,被保存的样品可作电子显微镜观察,以检查病毒粒子(viral particles),尽管用福尔马林固定的(Formalin fixed)组织能显示出病毒的超微结构,但最好用戊二醛(glutaraldhyde)进行固定一观察其形态学结构。还有一个限制因素就是冰,因为大多数固定后的组织用于电子显微镜的观察需要冷冻,假如样品在现场采集时不能进行理想的固定,则可将组织样品在转到3%戊二醛溶液里之前储藏于塑料袋或将其包起来放于铝盒里储藏于冰里面保存4-6小时。样品应小于1mm2以便用戊二醛进行适当的固定,假如样品不能冷冻保存或不能迅速转移到戊二醛溶液中,则可用福尔马林(Formalin)进行固定。痘病毒(Poxvirus) 宿主范围(Host range) 痘病毒已在数种鳍脚类动物皮肤病变组织中进行过形态学的分离鉴定,这些鳍脚类动物包括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南美海狮(Otaria byronia),点斑海狮(Phoca vitulina),灰海豹(Halichoerus grypus)和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痘病毒也和大西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和搁浅的白腰斑纹海豚(Lagenorynchus acutus)的皮肤病变相关联,该病毒对人工饲养的和自由生活的鳍脚类动物以及鲸类动物都感染。临床症状(Clinical signs)在鳍脚类动物中,该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变的分布基本相似,其中包括头、颈和鳍肢,在点斑海豹和灰海豹,开始在皮肤出现直径0.5-1cm突出皮肤的结节,接近一周后,这些结节增加到1.5-3cm(见图1),在第二周,这些病变破亏,在点斑海豹则可有化脓现象,同样在第二周,病变迅速扩散,在点斑海豹中,该病毒在开始形成的结节周围形成卫星样分布的皮肤病变,尽管在点斑海豹中这些结节可持续15-18周,但一般在四周后这些皮肤病变在这两种海豹中开始消退,在疾病康复后可能会留下脱毛区和瘢痕组织。在海狗和许多南美海狮中,皮肤结节是溃疡性的,而在加州海狮则结节既可以是溃疡性的,又可以是非溃疡性的。在两只南美海狮中,这些皮肤结节曾出现过不定期地分布在全身体表的现象。在鲸类动物中,与痘病毒感染相联系的皮肤表现有环形或针孔样病变,有时会出现深彩色点状图案,后者常指“花纹”病变(见第一章),这些环形或针孔样病变常单独出现0.5-3cm圆形或椭圆形斑点,这些斑点常常融合,尽管这些病变可以见到相反的颜色,并常呈深灰色图案,但在病变的边缘呈深灰色。Geraci等人曾提出,这些病变斑点(blemish)逐渐发展成为“花纹”状病变(见图2),Smith等人曾报道突出的仓白色水肿病变的发展与原先已存在的“花纹”样病变相联系,在这两类病变中都可显示出病毒。在鲸类动物,病变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病变常见于体背部的体表皮肤,尤其是在头部、胸鳍(pectoral flipper),背鳍(dorsal fin)和尾鳍(tail fluke),病变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而对动物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治疗(Therapy)海洋哺乳动物的痘病毒似乎不能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尽管有因皮肤痘病毒引起动物死亡的情况,但其他因素是致死的原因,在皮肤病变有化脓时,则在治疗时必须控制继发细菌感染,否则皮肤病变会在一定时间内被吸收。病理学(Pathology 见第十八章)从点斑海豹、灰海豹和加州海狮所采取的活组织标本进行福尔马林固定后,其组织学特征基本相似,皮肤角质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和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在一些区域能观察到溃疡,嗜中性细胞浸润和细胞、细胞桨的空泡化和细胞核的变性是棘细胞层最突出的现象,在这些表皮细胞中可见到胞桨内大的嗜酸性包函体(2-15m),在真皮可见到多种炎性细胞浸润。在海狗和南美海狮,皮肤结节由致密的多粒上皮细胞(polygonal epithelial cells)小叶组成,这些细胞向下朝着真皮方向增生,这些细胞含有丰富的微细颗粒状的嗜酸性细胞桨和一个圆形泡状细胞核,核中含有一个明显的核仁,在这些细胞内可见到单个存在呈圆形直径为8-26um的嗜酸性胞桨内包函体(inclusion body)。在鲸类动物中,间质细胞层的细胞含有较小、球状或不规则形状、浅嗜酸性的胞桨内包涵体,含有包涵体的细胞位于转移带并形成环形病变的边缘,病变中心带间质层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胞桨空泡样变性和典型的角质蛋白纤维的网状图案,与病变组织相连的未感染组织的纵轴由正常方向发展为与皮肤表面的方向垂直。在鲸类动物中,其皮肤的最外层(又称外层或角化不全层),在大多数动物中都没有角化(keratinized),而由10-15层各种具有细长细胞核和线粒体的扁平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极高的有丝分裂率并不断的脱落,留下光滑的皮肤表面。在痘病毒感染时,最外层细胞的数量增加到3倍,从而将细胞向下挤压,因而基本没有突出的皮肤与病变相联系,当病变逐渐发展成深色点状图案时,这些图案常与“花纹”病变相联系,此时会在皮肤表层出现破裂,产生凹陷并延伸到皮肤的间质层。诊断(Diagnosis):从鳍脚类或鲸类动物中分离痘病毒,目前还没有在科技文献中报道。痘病毒的假定性诊断是依据嗜酸性胞桨内包涵体的存在,并用皮肤活组织制作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鉴定出典型的痘病毒粒子而确定的。活组织标本应切成1mm2的块状,并用3%的戊二醛(glutaraldehyde)进行适当的固定。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活组织样品时,应包括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这一点在鲸类动物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鲸类动物中,病毒粒子只在病变周围组织中存在,有选择的采取活组织并且是在鳍脚类动物比较成功的方法是用手术刀获取活组织,并将其悬浮在0.1ml灭菌的蒸馏水中,该病料应允许在包被的栅栏上干燥,进行阴性着染,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可以检查出来,但组织的形态被破坏。在超微结构观察中,含有病毒粒子的细胞表现出细胞核和胞桨成分的丢失。在细胞桨中,存在胞桨细胞器的破坏和边缘化,细胞核不规则,染色体着边和存在团集。即使包涵体在不同种海洋哺乳动物中有所变化,但病毒粒子常常与胞桨内包涵体相联系,鳍脚类和鲸类动物成熟的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痘病毒的形态学特征,一个典型的病毒粒子在超薄切片或阴性染色标本检查时,直径约200×250-300nm,砖状,含有哑铃状的核心,具有一个外膜,两个侧体使核心成凹形,并具有一个核衣壳。在阴性染色标本中,可以观察到两种类型的病毒粒子:电子透明粒子M(桑葚粒子)粒子和电子密度粒子-C(病毒衣壳)粒子,从加州海狮和点斑海豹所观察到的M粒子大小为313×194-200nm,C粒子稍大一些,其大小为352×196nm,从鲸类动物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220×105nm8和200×300nm7。尽管能根据病毒的形态学做出诊断,但假如在不同种鳍脚类动物之间的病毒分离作比较或在鳍脚类动物之间的病毒作比较,则必须进行病毒的分离。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痘病毒还没取得成功,有人曾试图从有临床症状的点斑海豹采取病料接种到绒膜尿束膜(chorioallantoic membrane)上,但犬如接种到Vero细胞和犬胚胎皮肤细胞一样没有取得成功。多数种类的病毒可以用绒膜尿束膜进行分离,然而痘病毒(parapoxvirus)在形态上和海豹病毒相似,同时也不能用绒膜尿束膜进行分离。分离海洋哺乳动物痘病毒合乎逻辑的地方应该是包含有正常组织和非正常组织的活组织样品的移植物上,鳍脚类动物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容易在体外繁殖,假如病毒在组织培养物上的复制速度没有在分裂细胞上复制速度快的话,则该方法用于病毒在加州海狮、点斑海豹、灰海豹的上皮上的繁殖,假如海洋哺乳动物成纤维细胞不容易得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可同时移植正常的皮肤用于组织培养的需要,由于这些鳍脚类动物的病毒能造成人四肢的分离病变,因此可选择性的使用已被用于增殖类似海豹痘病毒的脑骨髓和动物痘病毒的原代人羊膜细胞进行病毒的增殖。这两种方法之中的任一种是否适合南美海狮和海狗(North Fur Seal)描述过的皮肤结节(epithelial nodules)的病毒分离存在争论,这是由于病毒在体外复制的靶细胞(target cell)似乎是上皮细胞(epithelial)而不是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ic)。不幸的是,正常海豚皮肤的移植生长不是很容易,因此用海豚的痘病毒病变组织在培养基上能生长很好这还存在着一定的疑问。因此分离海豚痘病毒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切碎或研磨的组织接种到原代海豚肾细胞或原代人羊膜细胞或包皮细胞上,在运用此种方法时,可以将组织冷冻到-70。鉴别诊断(Differentials)与皮肤链丝菌病的鉴别:鳍脚类动物皮肤链丝菌病(Cutaneous streptothricosis)造成的皮肤节结与痘病毒(poxvirus)造成的皮肤结节相类似。其病原体为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假如没有与其他细菌一起大量生长,则该病原体可用血琼脂培养基进行分离,或代之以病变组织的组织学切片检查,发现无数纵分裂或横分裂的菌丝便作出诊断。与萼状病毒病的鉴别:萼状病毒(Caliciviruses)在鳍脚类动物中可引起囊泡病变,该病变可与破溃型的痘病毒病变相混淆。然而由萼状病毒引起的囊泡病变常常只涉及为鳍肢,而在动物的头部和颈部常常不造成病变。流行病学(Epizootiology)和发病机理(Pathogenesis)痘病毒科(Poxviridae Family)有2个亚科(Subfamily):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rodopoxvirinae)和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nvirin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rodopoxvirinae subtamily)由六个属组成,除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以外,这些属在形态学上很难区别,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的病毒粒子在阴极染色标本有交叉螺旋性的表面图案,依据该鉴别特征在加州海狮、点斑海豹和灰海豹种的痘病毒应归为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该属的其他成员包括牛的流行性胃炎的病原体-假牛痘(pseudocowpox)和羊痘(orf),反刍兽和鳍脚类动物的副痘病毒在流行病学上(epizootiology)存在着某些相似性。鳍脚类和反刍兽(ruminant)动物的痘病毒病变经常在新生儿中见到。副痘病毒属的病毒很容易在这些敏感的动物群中传播,对于刚进入人工饲养的刚断奶的鳍脚类动物极易爆发该病毒病,其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为3-5周。在灰海豹,只有饲养到水泥池的动物才发生副痘病毒属病变。这表明,皮肤表面的破裂是造成感染的始发原因,这种现象对于假牛痘病毒确实存在。由于在反刍兽中引起的病变可再度复发,因此,在鳍脚类动物中其症状消失的可能性也明显的存在。引起南美海狮(South America sea lion)和海狗(Northern fur seal)的痘病毒(poxvirus)可能是其他属,而不是副痘病毒属的病毒(parapoxvirus)。遗憾的是从这些动物分离的样品没有制成阴性染色标本,分离病毒的组织必须具备相应的特征。然而,由于这些痘病毒病变开始时,以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这种现象犹如人的传染性软疣,该病是由于一种未确定分类地位的痘病毒引起人的一种常见的疾病。海豚的痘病毒仍未确定分类地位,C粒子已在永久存在的“花纹”病变中显示出来,而C和M两种粒子可在并发的、新生的、突出皮肤的病变中同时存在。C和M粒子沉淀抗体的出现表明突出皮肤的病变在消退,同时在长期存在“花纹”病变的病例中也会出现沉淀抗体,由于血清中含有沉淀C和M粒子的沉淀抗体,因而不能沉淀原病变中的C粒子。作者推测这两种感染的动物要么是感染了两种不同的痘病毒,要么是由于宿主与病毒之间互相影响导致了某种改变。不管怎样,可检测出的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形成,都与急性和慢性皮肤病变相一致。在采取活组织标本区域的局部病变同样也会痊愈。Geraci等人推测,在海豚中与痘病毒相联系的病变的出现和消退与动物的健康状态和环境条件有关,差的水质,水温的急剧下降和胃溃疡的发生,同时与痘病毒病变的出现一致。公共卫生意义(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当人与感染的动物接触时,鳍角类动物的副痘病毒(parapoxvirus)能造成人手散在性的病毒病变,反刍兽的副痘病毒(parapoxvirus)也同样如此。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假设,那就是只要有病变存在,动物就排出病毒。曾有一个文献报道,在处理过灰海豹的三个人当中,有2个人唯一在接触动物19天后发生皮肤病变(见第9章),病变最初出现到结痂脱落,最快需要35天,其中1个人病变完全愈合时,其愈合期超过3-4个月;然而另外一个人反复出现病变后又消失,其病变完全愈合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尽管没有生命威胁,但鳍脚类动物的副痘病毒几乎对人是一个潜在的危害。因此,与感染动物相接触的人必须戴上手套。大多数痘病毒对于干燥和低温等环境因素以及大多数普通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腺病毒(Adenovirus) 宿主范围(Host Range)在大西洋(Antarctic)由日本捕鲸船捕获的鰛鲸(SeiWhale)曾出离腺病毒(Adenovirus),该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该病毒是首次从海洋哺乳动物中分离到的DNA病毒,其分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然而,其分离由于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长效价很低,而没有特征,有人用Vero细胞从北极露脊鲸(bowhead whale)分离出了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粒子的特征有人在发生肝炎(Hepatitis)的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的肝脏中作过观察。临床症状(clinical signs)曾经有两个文献报道了加州海狮与腺病毒有关的肝炎,总共有六头动物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所有动物都在春季于加州海崖搁浅,这些动物除1头动物以外,年龄都在1岁以下,动物在营救后的1-28天相继死亡,其临床症状只有在28天死亡的动物作了适当描述。 开始时,动物表现虚弱、消瘦、羞明、干渴,在入院后13天,一支后鳍产生不全麻痹,动物腹部呈夹板状,并有间隙性血性腹泻,尽管有辅助治疗,但胃肠症状渐渐恶化,血液学显示淋巴细胞相对减少,单核细胞相对增多,这些临床症状和血象(hemograms)与在狗中观察到的犬传染性肝炎(l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 ICH)的临床症状和血象相一致,而犬传染性肝炎是由犬1型腺病毒引起的(canine adenovirus type 1 cav-)。 治疗(Therapy) 到目前为止,由腺病毒引起的加州海狮的肝炎其致死率为100%。然而,在群体样本中,其死亡率很小,来诊断除具有中等临床症状的动物有可能康复。正如所有的病毒感染一样,治疗只是一种辅助疗法,有人曾在腺病毒传染病流行时,用灭活的CAV-1型疫苗(Vaccine)对美洲黑熊(American black bears)进行过免疫接种。假如在加州海狮也爆发类似的病,也可考虑用该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病理学(Pathology) 肝脏由淡黄色发展为充血,从正常大小发展到高度肿胀。在所有的病例中,最突出的组织病理学发现是肝脏坏死,在有些动物中还可发生大量的凝固性坏死,但该坏死没有明显的带状分布,有一头海狮其坏死灶(necrotic loci)几乎都发生在大肝门(portaltriads)和中心聚合静脉(cential collecting veins),淋巴细胞聚集在肝动脉和中央静脉的管壁。在第一章报道中,于肝细胞中观察到了核内嗜碱性包函体(basophilic intranuclear inclusions),在第二章报道中,于kupffer氏细胞中观察到了颗粒状的两性着染的核内包函体。所有的感染动物都发生肺炎(Pneumonia),尽管腺病毒是亲肺炎的,但在肺切片中没有观察到包函体的报道,其肺炎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如寄生虫和吸入性的肺炎。诊断(Diagnosis)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在所有的病例中,其诊断是依据在宿主细胞核内的包函体中检测出典型的病毒粒子,在核孔周围的细胞桨里可发现少量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viron)由Hexagonal到圆形,其直径为70-75nm,病毒粒子没有衣壳(envelope),有人试图用绿猴(green Monkey)肾细胞、恒河猴肾细胞、WI36成纤维细胞、Hela细胞和人羊膜(humon amnion)细胞对肝组织均桨进行海狮腺病毒的分离,都没有取得成功。最近,CAV-1病毒已从美洲黑熊中分离出来,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因为海狮在种系发育上与熊有关(见第24章)。用熊的肝、脑和肾的细胞均桨接种到Madin Dardy犬肾细胞(MDCK cells)以及猪的肾细胞和睾丸细胞上进行病毒的分离,CAV-1病毒同样也能在浣熊(Raccoon)和雪貂(Ferret)肾细胞上进行复制。如将来想从海狮中进行腺病毒的分离可用这些细胞当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病毒分离。流行病学(Epizootiology)加州海狮腺病毒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然而,其临床症状使人回想起感染CAV-1型病毒的狗和熊的临床症状,假如CAV-1型病毒是加州海狮肝炎的原因,那么它的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可能是狗。在两例文献记载的发生腺病毒感染的熊中和野生的Canids中同时爆发了ICH感染,该病毒具极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与感染动物接触而进行传播,或通过与污染的设备或衣服而发生传播,康复后的Canids可在感染后于尿中排毒长达6个月之久。在狗和自由生活的加州海狮之间的接触机会存在,更有趣的是所有腺病毒感染的海狮被运到海洋哺乳动物中心,在该中心存养着无数鳍脚类动物,然而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存养的动物能感染腺病毒。这表明海狮腺病毒与CAV-1型病毒有着抗原区别并且不具备接触性传染性。或者CAV-1型病毒如同在狗中一样能在海狮中流行,但极少造成临床疾病。公共卫生意义(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海狮的腺病毒和CAV-1型病毒能否造成人的疾病,目前尚不清楚。疱疹病毒(Herpesvirus)宿主范围(Host Range)疱疹病毒已从点斑海豹(Phoca vitulina)、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cnus)和灰海豹(Halichoerus grypus),疱疹病毒样病毒粒子已在白鲸(Delphinapterus leucas)的皮肤中作过显示。临床症状(Clinical signs)点斑海豹(Harbor Seals)的临床症状:死亡动物的临床症状期为1-6天,在病程的早期,有鼻分泌物、口腔粘膜发炎,呕吐不止(Vomiting)、腹泻,体温高达40(正常体温为36.5-37.8),在病程后期发生咳嗽(coughing),厌食(noresia)和昏睡(Lethargy)。所有感染的动物都是新生儿。加州海狮(California sea lion)的临床症状:在临死之前(感染后13天),脱毛区的界限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成年和雄性海狮(在皮肤病变曾分离出反转病毒(Retrovirus),发病动物在10天后厌食、高热(Febrile),进行辅助治疗,但动物出现呼吸困难(Dyspnea)最终导致动物死亡。灰海豹的临床症状:一个成年雄性灰海豹具有反复发生皮肤病变的历史,这些病变包含界限明显的脱皮区,这些脱皮区直径接近0.5cm,主要沿腹部分布,这些病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与雄性灰海豹发情期(rut)的出现相吻合,厌食是一个不定的临床表现。白鲸(Beluga whales)的临床症状:在两头死于多重感染的搁浅的青年雌白鲸中观察到动物普遍发生皮炎(Dermalitis),病变呈环形,直径可达到2cm,病变出现后又稍微有所凹陷,一个狭窄的黑环其颜色比位于中心的一小块正常皮肤的颜色要浅,一些病变的中央发生坏死,类似的病变也发生于被捕获后3个月的未成年的雌性动物。经过7个月的时间后,位于背脊部的病变发展到直径为20-30cm的病变区。如动物处于明显的健康状态,则病变虽能见到,但不再发展。治疗(Therapy):在全身感染的情况下,治疗只是辅助性的,针对文献记载的动物流行病,可试用治疗人单纯性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感染的口服用acyclovir (9-(2)hydroxyethoxymethyl guanine,9-(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抗病毒药,该药不能消除病毒的感染,但在原发性感染中能明显地减轻局部的临床症状。该药在复发期和抗非H. simplex的疱疹病毒的有效性是可变的。因此,该药治疗鳍脚类动物疱疹病毒的价值具有较大的推测性,一个有趣的报道是有人曾引用副牛痘接种的原理来控制两头贝加尔环斑海豹(phoca sibiria),这两头动物被圈养在Leipzig动物园,并在3年里于头部反复发生结膜炎(Conjunctivitis),角膜炎(Keratitis)和皮肤疹块(Skin eruptions),这些临床症状一年出现三次,疾病反复发生并结合不能鉴定出细菌性或真菌致病的病因,可得出疑似疱疹病毒感染(suspected herpesvirus infection)的诊断。为努力控制各期病症,可将1ml的三联脊椎灰质病毒疫苗注射到鱼体内用口服的方法对海豹进行免疫接种,其目的是对无关病毒激发免疫反应,以希望对疑似疱疹病毒诱发有益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的偶发现象(Epiphenomenon)在过去曾应用过,并用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poliovaccine)和小痘真菌苗(Small poxvaccine)(请注意疫苗必须为仍能使用的疫苗),接种后海豹会在9个月里不出现症状。此后,仅仅只发生皮肤病变,如动物每间隔1个月连续接种三次,到本文发表时止,已有11个月没有出现临床症状,尽管该治疗有些益处,但由于动物在接种后会排出有活性的脊髓灰质病毒到外界环境中,因而会潜在性的公共健康方面的危害。病理学(Pathology): 1、点斑海豹(Harbor Seal)的病理变化:肉眼可见的明显的病变包括肺炎(Pneumonia)、肝肿大(hepatomegaly)和口腔粘膜出现溃疡,在显微镜下,肝脏显示出大量的严重的凝固性坏死; 2、加州海狮(California sea lion)的病理变化:在颊壁粘膜上有小溃疡。有5-10个小的溃疡性皮肤病变分布于胸部背侧、腹部和两支前鳍上。心包腔(pericardial sac)含有接近500ml的脓性渗出液(purulent exudate),肺的重量增加并在胸膜下有大量灶状出血(hemorrhages)。心包(pericardium)和心外膜(epicardium)由于水肿和纤维素积聚而增厚。炎性浸润主要由嗜中性细胞组成,并蔓延到心肌层(myocardium)。肺充血(pulmonary congestion)并伴有散在性的胸膜下和肺泡出血,纤维素沉着弥漫性存在于肺泡里。没有观察到核内色函体。从心包渗出物(pericardial effusion)和肺进行纯培养并分离到了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3、灰海豹(Gray seal)的病理变化:皮肤病变以具有局灶性脓性渗出物的溃疡为特征,并伴有皮肤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 4、白鲸(Beluga whales)的病理变化:皮肤病变以赖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的坏死为特征。坏死性的角化细胞发生固缩(pyknotis),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细胞桨空保养变性。这些细胞中一部分细胞核各自含有一个色函体(lnclusion hoby),尽管皮肤的乳头状突起高度降低、数量减少,皮下没有炎症存在。诊断(Diagnosis) 1、点斑海豹(Harbor seal)的诊断。 该病毒最初是用患有肺炎(pneumonia)和肝炎(hepatitis)的一头动物所获取的移植肾细胞进行分离的。典型的细胞病理作用(CPE)包括细胞呈局灶性圆形排列的合胞体细胞的形成,该细胞毒作用会在7天内感染各层的细胞。从死于其他原因的点斑海豹获得的肾细胞用于病毒的繁殖以进行最新的病毒分离,同时也用于其他海豹肝、肺病毒的复壮。人们试图用Vero细胞(美洲绿猴肾细胞系)、第三代Cynomologous monkey肾细胞、具有Hela标记的人猴表皮样肿瘤细胞系(Hep-2)、猪肾细胞系(PK-15)、狗原肾细胞、MDCK、猫胚胎细胞系(FE1)、兔原肾细胞、兔肾细胞系(RK13)、鼠胚胎细胞系(Rates)、幼仓鼠肾细胞系(BHK)进行该病毒的繁殖都没有取得成功。感染的海豹肾细胞常制成超薄切片和阴极对照标本进行超微结构的检查,病毒衣壳(Viral capsids),大小接近115×105nm。在阴极对照标本中,疱疹病毒具有中空病毒颗粒的特点,病毒粒子具有同心的衣壳。交叉中和反应试验(cross-neutralization test)结果表明,从海豹分离出来的疱疹病毒在抗原性上与犬疱疹病毒(canine herpesvirus)和猫疱疹病毒-1(Feline herpesvirus-1)有关。因而,该病毒被认为是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 Family)的一新成员,依据该病毒的抗原关系,短的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和体外的细胞毒作用(CPE)以及体外的器官嗜性,海豹疱疹病毒(SeHV)被认为是-疱疹病毒亚科(Alphaherpesvirinae subfamily)的一名成员,该亚科的成员除了犬和猫的病毒以外,还有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牛传染性鼻气管炎(rhnotracheitis)病毒以及鸡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2、加州海狮(California sea lion)的诊断:用移植的肺组织中过度生长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在培养2周后,细胞开始集聚并出现细胞崩解(lysing)。将此时的细胞刮下来并固定作超薄切片检查,病毒粒子具有偏心的衣壳,直径为180-220nm,病毒粒子的大小和形态和疱疹病毒相一致。 3、灰海豹(Gray seal)的诊断。用移植的皮肤中过度生长的成纤维细胞进行病毒的分离,在典型的细胞病理作用(CPE)出现之前,用胰蛋白酶处理过的融合细胞层分裂成1:2,3天后细胞聚集和崩解,括取细胞并固定进行超薄切片检查,发现有核内包函体,核内和胞浆内病毒粒子都能见到,具有同轴的病毒衣壳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120-140cm。 4、白鲸(Beluga whales)的诊断。用石蜡包埋的、福尔马林固定的皮肤标本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尽管其形态学很差,但在坏死的角质细胞核中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具有20面体的病毒衣壳直径接近60-75nm,深色的核衣壳被一个清晰的晕圈和一个深色的同心环所包围,形成病毒典型的“靶”构型,具有衣壳的病毒粒子,大小为115-130nm,能在邻近核膜的细胞桨中见到,并具有“靶”构型。在圈养的白鲸的皮肤活组织中观察到了大小为140-160nm的类似的病毒粒子。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s) 在海狮中,由SeHV造成的肺炎(Pneumonia),必须区别于感冒病毒造成的肺炎,除病毒分离确定诊断以外,这两种病毒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SeHV造成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感冒病毒A(influenza A)能造成支气管肺炎(Bronchial Pneumonia),虽然其病原生物诸如细菌和寄生虫能造成肺炎,但如在海狮中检出疱疹病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以及在点斑海豹(Harbor seal)中检出感冒病毒和支原体(Mycoplasma)就不能排除并发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尽管在海豹中(Phocid seal)没有腺病毒造成肝炎的报道,但应予以考虑,到目前为止,海狮的腺病毒能形成核内包函体,而SeHV则不能形成核内包函体。流行病学(Epizootiology)1984年在荷兰(Netherlands)爆发SeHV期间,23头动物中有11头动物死亡,所有的动物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幼崽,这些幼崽被带到一个救养所进行救养,年龄为出生几天到2周龄。根据流行过程,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为10-14天,该病毒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但所有的证据证明疱疹病毒对海豹有其特异性。 从加州海狮和灰海豹分离到的疱疹病毒类型还知之甚少,在形态学上他们不同于SeHV。然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们象SeHV,极易传播。一只加州雄海狮与一只雌海狮一起圈养了9个月,该雄性动物在出现同样的临床症状和肺部病变4天后死亡,但是在该动物既没有分离到病毒又没有分离到细菌。尽管灰海豹与加州海狮没有直接接触,但该动物在同一水环境中生存,这两种分离到的病毒的关系目前还不清楚。 在白鲸中疑似疱疹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目前还一无所知。 发病机理(Pathogenesis): 疱疹病毒能在它们的宿主中造成永久性的感染,潜伏期的病毒能重新被激活而表现出重复感染,触发新一轮病毒复制的机制还不清楚,但诸如应激(Stress)和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似乎与病毒的复发有着某种联系,在鳍脚类动物和白鲸的每例病例都有应激的病史,在点斑海豹,当动物处于遗弃状态时,过度拥挤被证实是一种诱发因子。最近,加州海狮在临近运输时,被转移到一个较小的圈养区。在繁殖季节(breeding season)当雄灰海豹追逐雌海豹时仅仅只发生皮肤损伤。一只搁浅的白鲸(Beluga whale)具有穿孔性胃溃疡并继发腹膜炎,另一支搁浅的白鲸则具有蠕虫性支气管肺炎(verminous bronchophneumonia)和可能由病毒引起的非化脓性脑炎(nonsuppurative encephalitis)。高浓度的多氯联二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和DDT及其代谢物可在这些动物的组织中找到。第三只白鲸最近被抓获并适应了人工饲养环境。在点斑海豹中,尽管病毒感染有可能是主要的,但灰海豹和人工饲养白鲸的病史表明有隐性感染。 公共卫生意义(Public Health significance) 除开灵长类动物以外,疱疹病毒在海兽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依据此生物学特征,海兽的疱疹病毒可能不在人兽间传播(见第9章)。流感病毒(Lnfluenza virus) 宿主范围(Host Range) 有人已从点斑海豹(Phoca vitulina)中分离出了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A。第一中病毒(A/Seal/Mass/1/80,(H7N7)是于1980年在新英格兰海岸死亡的动物中分离到的,同时还从这些死亡的动物中同时分离到了支原体(Mycoplasma)。第二种病毒(A/Seal/Mass/133/82(H4N5)是于1982-1983年间在新英格兰海岸死亡的动物中分离到的。流感病毒A的两个亚型(Subtypes)H13N2和H13N9是于1984年在美国缅因州海岸搁浅的领航鲸(Globicephala melaena)中分离到的。临床症状(Clinical signs)在点斑海豹中,该病在原发性疾病流行期间其临床症状具有戏剧性的变化,营养好的动物出现虚弱、共剂失调和呼吸困难,偶尔可见泡沫样的白色或血性鼻分泌物,最常见是由于空气从胸腔入口逃逸而被包埋于筋膜和肌肉中形成的颈部肿胀。在一头领航鲸中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没有什么特征,动物运动困难,极度消瘦,在皮肤上有腐肉形成。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治疗(Therapy)该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以至于任何辅助治疗都无济于事。病理学(Pathology):在海豹,肺炎以坏死性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为特征,同时还表现出血性肺泡炎(Hemorrhagic alveolitis)。在领航鲸,表现出肺出血,肺门淋巴结(hilar node)极度肿胀。诊断(Diagnosis)在海豹和领航鲸(Pilot whale)两种动物中,流感病毒可将动物的肺和肺门淋巴结组织匀浆接种到鸡胚的尿囊膜中,进行病毒的分离。该病毒同样也可以采取海豹的脑组织进行分离。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的抗血清在病毒分离时被用于病毒的特异性鉴定。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s) 请参阅疱疹病毒的鉴别诊断。 流行病学(Epizootiology) 在海兽中复壮的病毒在抗原性和遗传上与禽的流感病毒株(avian inphcenra virus strains)有关。从领航鲸(pilot whale)分离到的两种病毒与欧鸟(gull)的 H13流

    注意事项

    本文(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为本站会员(laozhun)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