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戒毒的重要意义.doc
论社区戒毒的重要意义 王苹 (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法学部,辽宁大连116036) 摘要:社区戒毒是我国禁毒法规定的戒毒措施之一。它是将吸毒人员放在其生活的社区,由有关的基 层组织和机构进行戒毒管理的一种戒毒模式。文章指出,提倡社区戒毒既可以避免强制戒毒“戒而不除”、“归则复 吸”的恶性循环,又可在源头上截断毒品的蔓延。同时提出了实行社区戒毒应当注意的问题。进一步阐明了社区 戒毒有利于全社会参与戒毒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对有效解决毒品问题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戒毒措施,社区戒毒,和谐稳定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378(2011)01-0055-03 受国际毒潮泛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已禁绝30多年的毒品犯罪在我国又死灰复燃。我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严厉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狠抓禁吸戒毒工作,但贩毒、吸毒现象依然呈现不断蔓延之势,禁毒形势严峻。贩毒分子猖獗,贩毒手段更加多样;涉毒区域从我国边境地区逐步向内地蔓延;吸毒人数持续增加,复吸毒人数居高不下。贩毒吸毒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不仅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给我国的社会治安与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论文)建设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我国政府在严厉打击毒品犯罪的同时,十分关注戒毒工作,针对原有戒毒制度的缺陷,禁毒法规定了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三种戒毒措施,建立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和重返社会“三位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 一、社区戒毒的含义 社区戒毒是我国禁毒法规定的戒毒措施之一。禁毒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也就是说,接受社区戒毒的人员必须是吸毒成瘾者,这些吸毒人员对毒品产生严重依赖性,在心理上具有一种周期性和连续性吸毒的欲望,想方设法获取和吸食毒品,无论什么兴趣、爱好和刺激都难以使毒瘾转移;在生理上需要反复使用毒品,一旦停止,生理上就会出现戒断症状。而对于那些虽然吸食毒品,但是没有达到成瘾程度的人员,或是一些偶然接触毒品、初次吸毒或者吸食低度性毒品没有形成毒瘾的人,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不进行社区戒毒治疗。社区戒毒是指吸毒成瘾人员在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有关基层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的监督下自愿进行戒毒。社区戒毒的监管主体是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有关组织、戒毒人员的其他家庭成员。社区戒毒的戒毒场所包括戒毒人员的家庭、戒毒人员生活的社区。 社区戒毒是一种半自愿半约束性质的戒毒措施。 其含义有两点:一是吸毒成瘾人员在社区自愿戒毒是以接受公安机关作出的社区戒毒责令为前提的,如果吸毒成瘾人员不接受公安机关作出的社区戒毒责令,公安机关有权对其采取强制隔离戒毒措施;二是社区戒毒是以戒毒协议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的,即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有关基层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落实具体戒毒措施,以实现戒毒目的。戒毒人员自愿接受社区戒毒协议约束进行戒毒,否则,如果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约定,公安机关有权对其采取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因而,社区戒毒意在避免强制隔离戒毒措施限制人身自由的缺陷,以弥补强制隔离戒毒措施的不足,提高毒瘾戒断率,而强制隔离戒毒措施就成了社区戒毒之后的最后手段。 二、提倡社区戒毒的几点理由 (一)强制戒毒与社区戒毒脱节,毒瘾难戒断在禁毒法实施之前,我国禁毒措施主要是以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为主,吸毒人员在公安机关设置的强制戒毒机构进行强制性的毒瘾生理戒断,在司法行政部门设置的劳教戒毒机构进行劳动教育戒毒,这些戒毒方式都是在封闭的、与外界隔离的场所内戒除毒瘾的,在这些戒毒场所内大多戒毒者都诚心表示以后不再吸毒,但他们离开戒毒机构回到家后,又摒弃操守,重归吸毒路。复吸率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仅仅依靠戒毒机构的脱毒治疗而未较好的动员社区(家庭)的支持力量参与戒毒工作,强制戒毒与家庭戒毒、社区戒毒脱节。就毒瘾而言生理戒断易,心里戒断难。心病还得心药治。对于戒断毒瘾最好的“心药”是家庭、亲人、邻里,是在社区建立起来的社会支持力量。因而,从戒毒工作的实践来看戒毒工作应该向社区延伸。 (二)强制戒毒易导致“戒而不除”、“归则复吸”的恶性循环1995年国务院发布的强制戒毒办法第六条规定:“强制戒毒期限为3个月至6个月,自入所之日起计算。对强制戒毒期满仍未戒除毒瘾的戒毒人员,强制戒毒所可以提出意见,报原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批准,延长强制戒毒期限;但是,实际执行的强制戒毒期限连续计算不超过1年。”也就是说,强制戒毒的期限最长是1年,在这1年内,吸毒者戒除毒瘾事实上是困难的,但是,强制戒毒的期限一到,就必须解除戒治。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于中毒较深的吸毒者来说,生理毒瘾都可能没有戒除,心里脱瘾更不可能。 在实际执行中,大部分戒毒者在3个月后就可以出所。根据国际上的戒毒经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完整的戒毒过程应包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和回归社会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36个月内可以解决生理上对毒品的依赖。第二阶段一般需要35年时间才能解决心里依赖性。公安部强制戒毒所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对强制戒毒期满后,经检验已生理脱毒的戒毒人员,由强制所所长批准后办理出所手续,发给解除强制戒毒证明书,通知其家属或者所在单位领回。”这就意味着强制戒毒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它并非是一个完整的戒毒过程,而是只限于生理脱毒。对身心康复、回归社会的缺失决定了它并非是一个科学的戒毒流程。 (三)不良的社区环境和交往群体容易使人走上吸毒路从吸毒人员初始吸毒的原因来看,戒毒工作应该向社区延伸。从吸毒人员自身来看,吸毒一般是出于两个目的:一是追求快乐。有相当多的吸毒者在吸毒之前难以从家庭、亲人、朋友、社区中得到温暖与快乐;二是逃避痛苦。吸食毒品者内心世界有各种各样的痛苦,企图从吞云吐雾中去求得解脱,图得一种不可言状的享受,而毒品的药理机制可以使它通过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给人带来快慰。从外因来看,一部分吸毒人员初始吸毒的原因,或是出于好奇从同伴手中接过第一支尝尝新,或是屈服于同伴的压力不得不吸上第一口后,一发而不可收。因此,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吸毒的原因都与社区生活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四)社区是毒品依赖的温床 从毒品交易和吸毒场所来看,社区是毒品蔓延的源头。吸毒人员往往是麇集在社区的一些阴暗角落秘密地进行毒品交易和实施着各种方式的吸毒。社区中的高危人群、边缘群体经常出没于这些活动场所,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部分就由边缘人群变成了“圈内人”,社区中的这些地方就成了毒品依赖的温床。所以,从毒品的堵源来看,戒毒工作应该向社区延伸,这样可以从源头上截断毒品在社会上的蔓延。 三、实行社区戒毒应当注意的问题(一)社区戒毒是以戒毒协议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的,即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有关基层组织(如居委会、村委会)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具体落实戒毒措施,以实现戒毒目的。 但是,街道居委会、农村村民委员会本身事务很多,因此,如何监督戒毒人员遵守戒毒协议,如何认定戒毒人员是否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约定,特别是在戒毒人员家属不配合的情况下,基层组织如何发挥戒毒监管作用等需要明确规定。 (二)吸毒人员有强烈的自尊心,吸毒人员及其家属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及家人有吸毒行为。 基层组织在对吸毒人员进行戒毒监管、帮助其戒除毒瘾、恢复身心健康和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同时,如何掌握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伤害吸毒人员及其家属的自尊心,不扩散戒毒人员的吸毒信息等,是社区戒毒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应当尽快健全和完善社区戒毒管理办法、社区戒毒考核办法、社区戒毒工作小组人员的培训考核和奖惩,戒毒药物的领取和管理等制度。 四、社区戒毒的意义 (一)社区戒毒有利于全社会参与戒毒工作,有效提高禁戒毒效果禁毒法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首次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药物维持治疗作为戒毒措施进行立法确认;将原先的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增加了戒毒康复等相关内容。这标志着我国禁吸戒毒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强调对吸毒人员要教育、挽救,改变了原先对吸毒人员惩戒为主的做法;将一直以来都是由公安机关一家行使戒毒职责的情况,改变为由政府及各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戒毒工作,这些规定对有效解决毒品问题具有深远意义。社区戒毒有利于将禁毒由政府行为、部门行为转变为全社会的行为。实践证明,要有效解决毒品问题仅依靠政府号召、公安机关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在整个戒毒工作中的功效不可低估,有公安部门主导,街道、乡镇政府依法履行戒毒职责,力量大,资源丰富,方法多样,工作深入,可以有效的提高禁毒戒毒效果。 (二)社区戒毒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国累计发现并登记的吸毒人员达100多万,如果把他们都当成吸毒违法者进行打击惩处,只能引起吸毒人员强烈的反社会心理,他们吸了戒、戒了吸,”破罐子破摔”,丧失了改正信心,甚至与社会对立,以身试法。吸毒人群相对于正常人群来说,心态封闭,因为社会上只要听说某人吸毒,正常人就避而远之,但在吸毒人群中,因为都是吸毒者,遇有”知音”,就找到了”平等”。吸毒人群逐步走向被社会”边缘化”的窘境,他们感觉自己被家庭、社会抛弃了,因此,相互之间结伙抱团,又会引发诸如抢劫、盗窃等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对社会和谐稳定构成了直接威胁。实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就是要创造一个社会包容吸毒人员的氛围,让吸毒人群找到”家”的感觉,得到真情真爱,使之消除与社会对立的情绪,其行为与心理与主流社会合拍,重拾戒毒信心,彻底摆脱毒魔,回归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林晓磊.从当今禁毒斗争的特殊性析社区戒毒的重大意义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8(4):85. 2乔德春.对构建我国新的戒毒模式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7(2):99. 3张明红.社区戒毒刍义J.当代法学,2009(5):34. 4韩丹.吸毒人群调查J.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