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基本思路(修改).ppt
药品价格管理及改革,国家发改委价格司 刘振秋2011.07.20,主要内容,一、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三、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管理体制及政策制定,一、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1、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 2、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 3、药品价格管理和改革取得的成效,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从全面管制到逐步放开,再到逐步加强管理”1、19781990年: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法,对绝大多数药品的出厂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2、1990年1996年: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只对极少数基本药物价格进行管制。,药品价格管理的政策演变,3、1996年2000年:药品价格快速上涨,不规范行为增多,根据国务院要求开始恢复对药品价格的管理。主要是对临床应用量大面广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品种有200种左右。4、2000年至今:按照国务院推进医药卫生“三项改革”的部署,对药品价格管理范围、权限、形式等进行重大改革,并沿用至今。5、2009年至今:配合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药品价格改革思路、目标和方法步骤,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1、管理机构 根据价格法、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药品价格监管;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中央政府的具体管理部门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地方省级人民政府的具体管理部门为当地省级发展改革委或物价局。,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2、管理范围 政府管理药品价格的范围是,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国家基本药物以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特殊药品(免疫规划疫苗、麻醉药品、计生药具等),约2700种左右。其中,西药约1700种(按成分划分),中成药约1000种(按剂型划分)。,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3、管理权限 中央政府负责国家医保目录中的处方药及目录外特殊药品价格管理,约1900种左右(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与国家医保目录重合)。地方政府负责国家医保目录中的非处方药,以及地方增补的医保用药价格管理,约800种左右。,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4、价格管理形式 对进入国家医疗保险报销的药品价格实行指导价,采取最高零售限价方法,具体价格水平由经营者在不突破限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对政府统一采购免费提供的免疫规划疫苗、计生药具等,实行政府定价。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的药品价格实行进销差率控制。,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5、现行定价政策(1)对仿制药品,一般以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考虑合理利润制定统一最高零售限价。(2)对专利药品(化合物、组合物专利)根据企业的个别成本制定价格。(3)对原研制药品(首先研发上市企业生产的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允许比仿制药品价格高30-35%。,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4)对部分质量优势比较明显的仿制药品,经专家论证,可根据具体企业成本和质量等情况,实行单独定价。(2005年起已暂停)(5)对同种药品不同剂型、规格和包装等,规定了差价和比价关系。政府制定价格,首先在同品种中选择代表剂型规格,其他剂型规格价格按规定的差价或比价确定。(6)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15%销售。,现行管理体制及政策,6、近年来价格调整情况:从1997年开始,已经连续多次出台价格调整方案。其中,三次大规模的价格调整是与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密切相关的。分别在2001年-2003年、2006-2007年、2010年至今。20012003年,共调整了700多种,20062007年,共调整了1000多种。价格调整累计涉及药品金额600多亿元。新一轮调整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调整了抗生素和循环类的约160个品种。,取得的成效,1、药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在政府多次调整药品价格,以及药品招标采购的共同影响下,药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放缓,药品价格指数低于同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0年逐步放开价格管制后,药品价格迅速上涨,1996年恢复价格管理,药品价格涨速趋缓,2000年以来,药品价格涨幅逐年回落,2、部分新药常用药价格降幅明显 医院销售排名靠前的部分抗生素注射剂十五年来的价格变化:头孢曲松1g,从100多元降低到目前7元;头孢他啶1g,从90多元降低到目前11.3元;左氧氟沙星0.2g,从80多元降低到目前8.8元;头孢呋辛0.75g,从60多元降低到目前14.8元;头孢哌酮-舒巴坦0.5g/0.5g,从90多元降到9.8元;阿奇霉素0.25g,从原来的80多元降低到13元;,取得的成效,3、医疗机构药品差价率得到有效控制 2000年前后,为鼓励医疗机构参与药品招标采购,国家放松了药品进销差率的控制,医疗机构实际差率平均超过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50%。2006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发文要求严格执行进销差率,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药品进销差率不得超过15%。当年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人均药费首次出现负增长。目前,配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的国家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探索差别差率政策,实行“低价药高差率,高价药低差率”,已有多个省开展相关试点。,取得的成效,近期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近期主要工作及下一步改革重点,一、改革药价形成机制的基本思路二、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三、下一步改革重点,改革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从中国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调控(干预或监管)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2、鼓励创新与使用基本药物并重 3、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4、价格改革与体制改革协调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定价方法 1、改进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逐步引入药物经济性评价、国际价格比较等因素。2、对专利药品给予价格保护,保持价格相对稳定。3、首仿参照被仿制药品定价,后仿价格次之。4、完善药品差价比价规则。,改革的基本思路,流通环节加价 1、适当降低流通环节加价总体水平,探索有效方法,对流通环节实际加价率进行控制。2、对医院药品销售加价率政策进行改革,逐步降低15%加价,探索试行差别加价政策;3、推进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地区,探索取消药品加价,可研究设立药事服务费。,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构建基本药物价格政策体系,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及时制定公布了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2、测算发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全国平均采购价格3、按照国务院要求将基层的挂号费、诊察费、注射费、输液费,以及 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有序推进1、规范医疗服务项目,调整了部分医疗服务价格2、开展按病种收费改革试点工作3、指导地方开展药品销售“差别加价”试点工作,近期开展的主要工作,(三)继续降低药品价格,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去年底和今年初分两批降低了基本药物中的单独定价药品和部分临床使用量大、用药周期长、价格偏高的抗微生物循环系统药品价格。,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一、加快政策法规建设 抓紧完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制定植(介)入类医疗 器械价格管理办法 二、研究新进医保药品定统一价格的具体政策 三、稳妥推进基本药物统一定价试点工作 四、继续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需要探讨的若干问题,若干问题,一、关于政府管制药价的理论依据;二、关于药品价格与“看病贵”的关系;三、关于药品“降价死”;四、关于原研药与仿制药的价格关系;五、关于药品价格管制的基本理念。,若干问题,政府管制药价的理论依据:一般意义上讲,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归纳为市场失灵)。换一个角度,市场有效运行的条件,(1)供求双方各自之间的有效竞争;(2)产品具有同质性;(3)消费者有拥有充分信息;(4)无进入障碍;(5)供应充足;(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管制理由:被动消费和政府(社会)支付能力和消费者承受能力,而非“特殊商品”,药品价格与“看病贵”,降低药品价格是控制医药价格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的重要手段,多年来降价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但时有报道群众感受不明显。,“看病贵”是总费用的问题,受药品价格和使用数量、结构共同作用,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总费用=(数量1价格1+数量2价格2+数量3价格3+数量n价格n),降低药价与“看病贵”,*北京等13个大中城市不同级别医院用药结构的研究结果,20元以下的药品使用比例明显下降;40元以下的药品使用比例明显上升。,*对北京12家样本医院药品购销情况典型调查的结果,在“以药养医”的条件下,医疗机构通过改变用药结构和用药数量,保证收入不降低,从而抵消降价的积极作用;,药品价格与“看病贵”,2、“看病贵”也是个人负担水平的问题。,2004年前后是各方面对“看病贵”的呼声最强烈的时期,个人支付的部分在医药费用中占了大头。如果个人支付少,即使总费用高,也不会有“看病贵”的感受;如果个人支付多,即使总费用低,也可能出现“看病贵”的问题。随着本轮医改的逐步深入,个人支付的比重已经出现下降趋势。,关于药品“降价死”现象,在降低药品价格的过程中,有的反映降价药品医生不愿意用,药店不愿意经营,退出市场;有的反映一些廉价老药价格太低,没有利润,企业不愿意生产。这些就是大家经常说的“降价死”现象。,关于药品“降价死”现象,制定调整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坚持“区分情况,有升有降”的原则,日治疗费用高的多降,日治疗费用低的少降或不降。,2006年全面调整中央定价药品价格,其中300余种日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维持原价约占25,70多种价格低廉、临床急需的药品上调价格约占5,平均涨幅25。,2011年调整抗生素和循环类药品价格,其中,15种日治疗费用较低的药品维持原价约占10%,32个低价品种减少了降幅约占20%,与统一原则相比,降幅平均减少了10个百分点。,2007年有媒体报道称“70降价药品已停产”,“8000多种政府定价药品消失”等,相关报道至今仍被媒体反复引用。,降价后媒体集中报道“降价死”现象,称“罗红酶素、阿司匹林”等品种降价后消失。,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针对“降价死”的反映,我们多次开展调查:1、2005年下半年,通过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广药集 团等渠道,对政府定价范围内的2400种药品购销情况,进行专门调查,其中有200多种药品没有商业批发购进 的交易记录,约占政府定价药品品种数量的8%,主要 是一些市场早期销售的老品种或临床用量少的特殊品种。,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2、2007年,我委就对2002-07年间,媒体和地方医疗机 构报告的286个“短缺”降价药品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 95%的药品仍正常供应。不供应的主要是受疾病谱变化 和正常更新换代影响的品种,基本不存在单纯因为政府 降价、企业无法弥补成本而整体消失的情况。,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3、2011年4月,组织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对近期降价的 162种抗生素和循环类药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情况进 行全面调查,调查涉及31个省(区、市)的196家药品 生产经营单位、214家医疗机构和部分招标采购机构。未发现因降价导致品种整体退出市场的现象。,关于药品“降价死”问题,调查发现,媒体反映“降价死”有以下几种情况:,临时性下架,短期内会恢复供应;,个别品牌、规格或剂型“消失”,但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仍正常生产经营;,选择性地退出部分市场,如退出销售费用较高的城市市场,向农村市场转移;,媒体报道不准确,造成误导;,非价格因素退出市场或供应紧张:有的是因为安全性低、效果不明显被逐步淘汰,如氯霉素、土霉素等;有的是因为发病率低、市场需求小,企业不愿意生产,如新斯的明等;有的是因为国家提高行业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导致供应短缺,如氟哌啶醇等;有的是因为原料依赖进口,国内不能稳定生产,如毒花毛苷K等。有的是因为招标过程中过度竞价,难以为继;,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按照现行药品价格政策,允许过专利保护期的原研制药品执行单独的价格,并规定可以比仿制药品高30%-35%,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际价差高于这一水平。国内制药企业普遍认为原研制药品价格政策实际上是给予外资药“超国民待遇”。,总体情况:价格差异倍数的最大值为37.62,最小值为1.02,平均值为2.70,价差的中位数为1.64,*原研药品与相对应的仿制药品价格差异倍数区间分布,数据来源为中国药学会,原研药品个数,26,48,43,外资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价差,原研药和仿制药价差问题,1、原研制药品价格政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鼓励性政策。,初衷:原研制药品价格政策相对于2000年之前简单按进口、国产管理 是一大进步。同时,这项政策一方面让国外高品质药品进入国 内,满足不同层次的用药需求,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国内企业 研发创新。,问题:一方面虽然政策本身不区分进口国产,但我国是仿制药大国,新药研发能力薄弱,客观上享受到这项政策的绝大部分是外资 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随着行业发展,国内仿制药品质明显 提高,要求统一价格的呼声越来越高。,原研药和仿制药价差问题,原研药生产企业分布情况,原研药品种排位前八位的制药企业,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2、原研制药品和仿制药品价差扩大有正常的因素,原研制药品多数是跨国经营的产品,企业有维护全球价格统一的内在需求。而我国仿制药品价格基于国内生产要素等形成的,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原研制药品因知识产权保护的原因,在较长时间里具有市场独占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和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从一般患者的消费心理考虑,原研制药品和仿制药品的竞争较弱,仿制药品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泰国,2.5,中国,3.5,美国,3.4,台湾,2.4,英国,2.3,日本,2.1,巴西,1.9,法国,1.8,韩国,1.5,135,152,145,165,140,176,216,183,248,*2007年麦肯锡公司研究结果,数据来源为IMS公司统计数据,对国外原研制药和仿制药价差的研究表明,即使是纯粹市场竞争环境下,两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价差。而且,随着仿制企业数量的增加,价差会进一步扩大。,头孢曲松注射液的原研药与仿制药价格和国内仿制药批号数的关系,高,低,高,低,小,少,大,多,3、不合理性,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问题一:从鼓励创新的角度看,原研制药品过专利保护期之前已经享受了较长时间的 市场独占地位,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收益已收回,价格政策从鼓励创新的角 度继续给予无限期的支持缺乏依据.,问题二:从按质论价的角度看,有观点认为原研制药品具有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并经 过市场充分检验,质量比仿制药品可靠,应考虑质量问题继续给予支持.但对 质量而言,“原研”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同样缺乏依据.,问题三:从定价水平来看,价格部门制定药价考虑社会平均成本,更准确地说是以 社会必要劳动成本为基础,个别成本与之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几倍甚至十 几倍的价差已经远远偏离“必要成本”,政府制定这样的价格,社会难以认同。,原研药与仿制药价差,4、采取的措施 加大原研制药品的降价力度,逐步缩小原研和仿制药品价差(今年降低抗生素和循环类药品价格已经贯彻了该原则,按照价差大小相应增加原研药品降幅)对现有药品进行梳理,对中断供应的原研药品取消价格,对不符合原研药价格政策的明确统一价格。(同上)改革区别定价的相关政策,原研不再作为区别定价的充分条件,对现有的原研药品实行限期过渡(正在研究),基本理念,(一)政府定价依据: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药品定价的基础是社会平均成本。理由:成本是企业正常经营最低经济界限。,成本定价面临的问题 成本定价本质上是“从实际的个别成本中抽象出理论上的平均成本,重新作用于实际”的过程,基本理念,企业数量,成本(元),企业数量,成本(元),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没有现实成本做支撑,所定价格就没有指导意义。如何获得科学合理的“社会平均成本是下一步要研究的问题。,基本理念,西方经济学理论:短期看,价格变化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中期看,市场需求变化的同时,供给能力相应调整则供求共同决定价格;长期看,任何价格都是由供给成本决定的。”,政府定价应当坚持以“成本定价”为基础,加强成本调查工作,完善定价成本的测算方法,同时参考市场价格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基本理念,(二)药品“同城同价”;(三)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医院实行不同价格管理方式;(四)“输液椅”收费。,曼昆:公共政策的正确与否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社会的兴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