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案例分析和基本思路.ppt
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案例分析和基本思路主讲人 唐忠新 博士南开大学社会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民政部城乡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一、街道风雨六十年,新中国初期,许多城市建立了街道组织,但名称性质不同。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10万人以上的区和不设区的市应当设立街道办事处,5-10万人的如确实需要也可设立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一般应当同公安派出所相同;街道办事处的任务是:办理市、区的人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工作的交办事项,指导居委会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街道办事处设专职干部3-7人,其中包括做街道妇女工作的干部1人。,一、街道风雨六十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街道办事处纷纷改建为人民公社。1962年后又先后恢复为街道办事处。“文革”时期,各街道办事处改组为街道“革命委员会”。1979年颁布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确立街道办事处是不设区的市或区政府的派出机关。此后30多年,街道办事处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服务管理对象拓展到了辖区内各类社会成员和各类单位;工作任务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乃至经济发展的各主要方面;街道工作队伍和内设机构明显增多;但也面临一系列压力和挑战。,一、街道风雨六十年,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1954年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其缘由主要在于50多年来,城市街道办事处的设置、人员构成和职能权限发生了很大变化,该条例的规定明显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立法机构强调,废止该条例后,街道办事处的设置和工作可以适用“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经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并认为可以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作出具体规定。,80年代以来,关于 存废 乃至 加强或撤销 街道的争论和做法接连不断。(一)上海市街道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 90年代中期以来,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主线,加强和优化街道的地位和职权,强化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社会管理的主导功能,推动形成条包块管、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管理格局。1997年出台地方性(市人大常委会)法规。2015年初上海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6个配套文件,对街道:赋权增能、转变职能、整合科室。,二、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案例分析,(一)上海市街道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做法 赋权增能:赋予街道党工委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赋予街道规划参与权和综合管理权,以及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等等。转变职能: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及相应考核和奖励,街道经费由区政府全额保障,街道工作以公共服务、公共管理为主。整合科室:“6+2”即党政办、社区党建办、社区管理办、社区服务办、社区平安办、社区自治办,还可根据实际增设2个机构。(原先一般设11个左右科室,个别街道达到15个)。评价:思路和做法值得借鉴,符合时代要求,重在落实。,二、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案例分析,(二)北京“鲁谷社区”的“新型”管理体制 2003年,石景山区将鲁谷作为一个“大社区”建立了三个组织管理机构。一是鲁谷社区党工委;二是鲁谷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中心(相当于街道办事处,但剥离了部分街道职能,精减内设机构为“三部二室”;三是鲁谷社区成员代表会议,作为群众评议监督机构。鲁谷改革试图通过剥离街道部分职能理顺条块关系,出发点虽好但容易再现条条管理为主的弊端;整合内设机构值得肯定和借鉴;建立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是对基层民主的扩展;体制改革需要“大环境”和同步推进。,二、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案例分析,(三)安徽铜陵铜官山区“区直管社区”改革 2010年7月撤销各街道,将全区49个社区(居委会)归并为18个社区(居委会);在每个社区建立社区党工委,基本履行原街道党工委职能;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基本履行原街道职能(城管执法、司法行政等职能上收);组建社区居委会,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将原街道人员基本分流到各社区。试图减少行政层级,但该市可否探索撤销区县?以条为主与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优劣?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性质定位?,二、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案例分析,(四)贵州省贵阳市街道社区体制改革 到2012年上半年撤销了各街道,将原街道辖区一分为二、三,组建社区党委,基本履行原街道党工委职能;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定性为全额拨款的副科级事业单位,“是政府在社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不承担经济工作职责;在社区服务中心层面设立议事协商机构(居民议事会);设想改革居委会,用业委会替代,养事不养人,等等。思考:社区服务中心的定性与走向?居委会改革设想的实施结果?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从1+6文件到撤街文件20多天)?,二、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案例分析,(一)现阶段街道办事处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属地化社会管理服务的客观要求与市辖区规模偏大的客观现实,需要街道作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层次。快速转型时期基层社会管理服务问题的多发性、复杂性、超部门性,需要街道发挥协调乃至“兜底”作用。群众性自治的有限性,需要街道发挥社区治理的主导作用。铜陵、贵阳等实践表明,区政府不得不分地区设立派出机关(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等类似于街道的机构)。大规模城镇化客观上需要适度推进撤乡(镇)建街工作。设立街道办事处并非无法律依据,取消,并非无法律障碍。结论:加强和优化街道体制机制,三、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二)加强和优化街道体制机制的任务和思路 1.加快街道办事处法制建设步伐(中办发201027号)。2.理顺条块关系,构建以街道为主导的属地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增强街道对“条口”的协调监督职能,促使“条条”管理服务资源向街道转移,解决街道责权失衡(责大权小)问题。3.优化街道组织结构和职能。调整管辖规模;整合内设机构实行“大科室制”;优化职能,增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转变作风,分片包块服务管理群众;扩大民主等等。展望:待到市场经济规范有序,社会组织功能健全,社会成员遵纪守法,“强政府大社会”基本形成之时,统筹整合区、街,重新定位我国城市基层政权的设置模式。,三、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