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教学课件PPT.ppt
第九章 公共组织的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第一节 财务报告第二节 财务分析,第一节 财务报告,一、财务报告的概念公共组织财务报告是反映公共组织一定时期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二、财务报告的意义(一)可以如实地反映公共组织单位的经济资源、债务情况、收入、成本费用等情况(二)可以为财务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三)有利于提高公共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四)有利于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五)有利于提高公共组织的透明度,增强其社会公信力,三、财务报告使用者,政府组织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有:立法机关;审计机关和其他监督机关;纳税人、投资者和其他资材提供者;公众,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非盈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有:(一)资财提供者(捐赠人)(二)服务对象(三)债权人(四)会员(五)监管部门(六)单位管理层、单位职工和职工代表组织(七)社会公众和其他使用者,四、财务报告的组成体系,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两部分内容。(一)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财务报表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用一定的财务指标体系总括反映一定时期公共组织预算执行情况和财务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报告文件。,政府组织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总表、支出明细表、预算外资金收支明细表、专项支出情况表、基本数字及补充资料表、固定资产统计表。非政府组织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总表、事业支出明细表、预算外资金收支明细表、事业基金、专用基金增减变动情况表、基本数字及补充资料表、固定资产统计表。,财务报表的种类,按财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按财务报表的编报单位,分为本级报表和汇总报表按财务报表的编制时间,分为月报、季报和年报,(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情况说明书也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情况说明书是对公共组织一定期间内收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的书面文字报告。,第二节 财务分析,一、财务分析的意义和要求二、财务分析的内容和形式三、财务分析的指标四、财务报告的分析方法五、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一、财务分析的概念和意义1、财务分析的概念 公共组织的财务分析,主要是指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和其他有关信息资料,如会计报表、统计数据等,运用专门的方法,对其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2、财务分析的意义(作用)1)增强公共组织对业务发展状况规律性的认识2)促使公共组织全面分析财务问题,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依据3)可以预测公共组织财务发展的潜力,即财务风险承受能力4)可以促进公共组织严格执行制度和财经纪律,二、财务分析的内容和形式,(一)财务分析的内容1、分析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2、分析资产、负债的构成及其资产使用情况3、分析收入、支出情况4、分析定员定额情况5、分析财务管理制度规范情况,(二)财务分析的形式按照财务分析的内容划分1、全面分析 全面分析是指对公共组织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2、专题分析 专题分析是指对某个特定问题或特定内容单独进行的分析。3、典型分析 典型分析是对某个地区、某个部门或某些环节的典型事例等所进行的分析。,按照财务分析的过程划分1、事前分析 事前分析又称预测分析,是指在财务活动实施之前,对财务活动可行性、可靠性所进行的分析预测。2、事中分析 事中分析又称控制分析,是指对某一个阶段或某一个特定时间的财务活动所进行的分析。如运用月报、季报和其他有关资料对公共组织预算执行情况所进行的分析,就属于事中分析。3、事后分析 事后分析又称总结分析,是指在某项财务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总结分析。财务决算分析,就属于事后分析。,按照财务分析的时间(阶段性)划分1、定期分析 定期分析是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对财务活动进行的分析。它一般是在财务报告期(月、季、年度)结束后进行。2、不定期分析 不定期分析是指在日常财务工作中,为了研究和解决某些特定问题或者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临时进行的一种分析。,三、财务分析的指标(一)非政府组织财务分析指标1、经费自给率 经费自给率是用于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计算公式为: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例1,假定某事业单位全年财政补助收入250万元,中其中专项补助收入12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80万元,事业收入500万元,经营收入200万元,附属单位上缴收入50万元,其他收入30万元;事业支出800万元,经营支出150万元。计算该事业单位的经费自给率。,例1,经费自给率=【(500+200+50+30)/(800+150)*100%】=82.10%,2、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 用来衡量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结构的指标。计算公式为: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3、资产负债率 用来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二)政府组织财务分析指标1、支出增长率 支出增长率是衡量行政单位支出增长幅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支出增长率(本期支出总额/上年同期支出数1)100,2、人均开支 人均开支是衡量行政单位人均支出水平的指标。计算公式为:人均开支本期支出总额/本期“工资”目平均人数,3、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是衡量行政单位支出结构的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本期专项支出数/本期支出总额)100,4、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 该指标是衡量行政单位支出结构的指标之一。计算公式为: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本期人员支出数/本期支出总额)100本期人员支出数=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5、人车比例 人车比例是衡量行政单位小汽车占有情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人车比例期末“工资”目人数/期末小汽车实有数,四、财务分析的方法(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比数字或指标进行对比,用以确定差异的方法。是财务分析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方法。1、本期实际完成数与预算数相比较 计算公式为:实际完成数比预算增减数实际完成数预算数 预算完成百分比(实际完成数/预算数)100,例2,某县教育事业费支出预算为3216万元,1月至9月预算用款2674万元,实际支出数为2805万元。将其实际支出与预算用款相比较。,例2,(2805万元2674万元)100%=105%2805万元-2674万元=131万元。由此可知,1月至9月实际完成数比预算数多支出131万元,完成预算105%,超支5%。,2、本期实际数与上期、过去同期或特定时期的实际数相比较 计算公式为:本期实际数比上期或过去同期实际数增减数本期实际数上期或过去同期实际数 本期实际数为上期或过去同期实际数百分比(本期实际数/上期或过去同期实际数)1003、本单位与其他单位同类型指标相比较,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把某些彼此存在关联的财务指标加以对比,计算出比率,据以确定经济活动变动程序的分析方法。1、相关比率分析2、构成比率分析3、效率比率分析,三)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水平分析法,是将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相同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以说明公共组织财务状况或投资效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1、趋势分析法的两种比较方式定比趋势分析(基期是固定的)环比趋势分析(基期是变动的),2、趋势分析法运用的三种具体方式1)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定基动态比率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环比动态比率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2)财务报表的比较3)财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3、采用趋势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四)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又称因素替代法或连锁替代法,是指将多个因素所构成的指标分解成各个具体因素,然后,顺序地把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变量,把其他因素看作不变量,依次逐项进行替换,以测算各因素对指标变动影响程度的方法。其一般计算程序如下:1、列出各个因素的预算数和实际数,2、依次以每个因素的实际数替换预算数,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直到所有因素都由预算数代替成实际数,并计算出“替换指标”;然后将各次替换与替换前的指标相比较,两者的差额,就是某一因素对预算完成结果的影响程度。3、将各个因素的影响值相加,即是实际数与预算数之间的总差额。,五)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简化形式。这种方法是先计算出各因素实际数和预算数的差额,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替换程序,依次计算出各因素变动对预算完成的影响程度。,五、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一)财务分析报告的种类1、综合分析报告2、专题分析报告(二)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1、反映基本情况2、分析主要因素3、总结经验,发现问题4、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