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压积及相关参数的检测分析及其相关性研究.doc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压积及相关参数的检测分析及其相关性研究 硕士生姓名: 赵 蒙 指导教师:曹 红 教授 指导小组:曹 红 教授 专业名称:神经病学摘 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流变学指标如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的临床变化及其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以及对脑梗死发病过程的可能影响机制。研究CT灌注(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的各参数与脑梗死患者的上述血流变学指标是否有相互关系。【材料方法】:选择在2011年7月-2013年11月之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临床脑血管病患者102名。所有患者入院24小时内均行头CT检查排除脑出血、肿瘤、积水。入院后1周内复查头颅CT或行MRI检查明确缺血病灶。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脑梗死组51例,对照组51例。其中有影像学梗死病灶者84例,无病灶或脑白质脱髓鞘者共18例。根据影像学结果统计84例有梗死病灶者中皮层梗者22例,皮层下梗死者62例。入院后第48小时内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日本Sysmex XE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外周血RBC(1012/L)、HCT(L/L)、Hb(g/L)水平,根据HCT水平分为两组:HCT水平42%为高HCT组,HCT水平42%为低HCT组。48名患者入院后1周内行脑CT灌注检查,原始图像通过脑灌注软件处理后测量各脑区的灌注参数,如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对比剂峰值时间(time to peak TTP)、对比剂排除时间(time to distinct TTD)、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CT灌注后行头CT扫描,48例患者中有明确梗死灶者共39例,脱髓鞘病变者5例,无影像学病灶者4例。39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A、B两组,A组为病灶在基底节区共27例,B组为病灶在脑叶共12例。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对其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进行评定,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检验的显著水平为双侧检验P>0.05。【结果】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构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外周血RBC、HCT水平有统计学差异。脑梗死组外周血RBC、H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Hb无明显差异(P0.05)。3. 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可能受年龄及外周血HCT水平的影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回归方程为y=-4.429+0.063 x1+1.818 x2。Y代表梗死部位,x1代表年龄,x2代表HCT。84例脑梗死患者中高HCT组脑叶梗死占13.9%,基底节区梗死占86.1%;低水平HCT组中皮层梗死35.4%皮层下梗死64.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4.932, P0.05)。4. 脑梗死组外周血RBC、HCT与NIHSS呈正相关。Hb与NIHSS无明显相关(P0.05)。对照组RBC、Hb、HCT水平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5. 脑梗死组颅脑CTPI参数 1)病侧半球与健侧半球相比较,CTPI参数中MIP及CBV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TTP、TTD、MT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病侧半球的MIP、CBV均明显小于健侧。病侧脑叶与健侧脑叶相比较,CTPI参数中CBF、CBV、TTP、TTD、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IP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侧脑叶CBF、CBV、TTP、TTD、MTT均低于健侧。病侧基底节及健侧基底节比较,CTPI各参数MIP、CBF、CBV、TTP、TTD、MT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 病侧半球的TTD与NIHSS有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其MIP、CBF、CBV、TTP、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健侧MIP、CBF、CBV、TTP、TTD、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病侧脑叶的CBF、TTD与NIHSS有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健侧MIP、CBV、TTP、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病侧基底节及健侧基底节的CTPI各参数MIP、CBF、CBV、TTP、TTD、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 3)病侧半球及健侧半球MIP与外周血RBC、HCT水平呈负相关;TTP、TTD与外周血RBC、HCT水平呈正相关,CBF、CBV、MTT与外周血RBC、HCT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病侧半球及健侧半球各灌注参数与外周血Hb外无明显相关(P0.05)。病侧基底节TTD与外周血RBC、HCT水平呈正相关,其他灌注参数MIP、CBF、CBV、TTP、MTT与外周血RBC、HCT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健侧基底节MIP与外周血Hb呈负相关,其他各灌注参数CBF、CBV、TTP、TTD、MTT与外周血Hb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病侧和健侧脑叶MIP与外周血HCT水平、Hb呈负相关,病侧脑叶MIP与外周血RBC呈负相关。健侧脑叶MIP及脑叶其他灌注参数CBF、CBV、TTP、TTD、MTT与外周血RBC、HCT水平、Hb无明显相关(P0.05)。 结论 1.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RBC、HCT水平明显增高,提示RBC及HCT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 2.脑梗死发生的部位可能与年龄及外周血HCT水平有关。年龄及外周血HCT的增加都更易诱发基底节区梗死的发生。 3外周血.RBC、HCT水平的变化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速神经细胞功能障碍的进展,最终促进脑梗死的发生。所以外周血的HCT及RBC水平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4.CTPI的部分灌注参数可能对对神经功能的损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脑梗死部位不同CTPI参数的敏感性也不同。脑左右半球及脑叶的灌注参数敏感性相对高,但特异性差;基底节灌注参数敏感性低,特异性也较差。 关键词 脑梗死 红细胞数 红细胞压积 血红蛋白 CT灌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压积及相关参数的检测分析及其相关性研究 硕士生姓名:赵 蒙 指导教师:曹 红 教授 指导小组:曹 红 教授 专业名称:神经病学前言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缺血性脑血管病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严重危害健康的高发疾病。现阶段国际上对引发脑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较明确的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等,但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脑血管病的影响仍未完整阐述,且不同研究结论迥异。血液流变学已被研究表明其变化会引发脑血流的改变,其中以血液黏度的改变对局部脑血流的影响为著 吕建强, 韩岩, 孙波, 等. 血液流变学指标 24 h 动态观察与缺血性中风发病关系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2, 24( 3) : 132.。对于血流变众多参数的研究中一致发现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的变化能通过影响血黏度从而诱发脑血流的改变,但其对脑血流的改变趋势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现阶段尚无定论。CT灌注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 imaging CTPI)是临床上一种功能成像的方法。它通过CT增强扫描的不同时相和CT图像密度的变化来观察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分析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随着多层螺旋的应用与数学模型的不断改进,CTPI在脑及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疾病的研究及临床诊断中已经被应用。现阶段CTPI主要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超早期对缺血半暗带的诊断及指导治疗 Koenig M,Klotz E,Luka B.Perfusion CT of the brain;Diagnostic approach for early detection of ischemic stroke.Radiology,2005,209: Gillard JH,Bearcroft PW,Miles KA.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cerebral CT perfusion with position emission tomography:preliminary result.Radiology,2002,205:185-198.,但对于脑梗死患者梗死前期之后CTPI的临床诊疗价值尚无有意义的发现,因此本研究主要借助CTPI这种功能学检查手段来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RBC、Hb及HCT的临床变化及其对脑梗死可能的的影响机制。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7月-2013年11月之间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2名患者。纳入标准:(1)中华神经科学会及中华神经外科学会1996年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经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检查确诊,部分病例亦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确诊; (3)非TOAST分 型 中的 心 源 性 脑 栓 塞及其它原 因 引发 的缺 血 性 卒 中。 (4)对诊疗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半年内患急性心肌梗塞、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有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者; (2)有各种急慢性感染、肿瘤、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营养不良、脱水、脾切除、脾功能亢进、肾动脉狭窄、多囊肾、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急性或慢性肝胆疾病及心肺功能障碍者; (3)严重胃肠疾病或者有胃肠手术史; (4)近三个月应用生长激素、骨髓抑制/刺激药物、炎症抑制药物及/或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药物;近三个月失血频繁或者过量出血、失血者。所有患者根据影像学结果脑叶梗死22例,基底节区梗死62例,脑白质脱髓鞘8例,未见异常者10例。CT灌注后行头CT扫描,根据CT显示的缺血病灶将48例行CT灌注者分为A、B两组,A组为病灶在基底节区,B组为病灶在脑叶。二、研究方法 (一)标本采集对所有入组患者于发病48小时内无菌条件下抽取空腹12小时后清晨肘静脉血,2小时内送检于我院检验科。入院1周后于我院放射科行头CT灌注检察或MRI检查。(二)主要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1外周血RBC、Hb、HCT水平的测定:采用日本希森美康株式会社生产的sysmex XE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希森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配套试剂检测,由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负责测定,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1)开机并检查; (2)质控,然后选择进样器模式,将样品放在样品架内,再将样品架放入进样器; (3)设置进样器样品识别号、样品架号和管的位置,进行样品检测; (4)检测合格后经接受标号打印样品分配单; (5)分析样品; (6)结束操作,关机检查,关闭电源。2全脑CT灌注检查(1)CT扫描方案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1周内行全脑CT灌注检察,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机,具体扫描方案: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碘海醇40ml,随后推注生理盐水40ml,注射速率4.0ml/s,延长5秒后进行扫描。选基底节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层面,电压80kV,电流200mA,即时图像采样率为1层/s,层厚5mm共扫描4层,总扫描时间50s,共获得图象2002幅。扫描数据使用Perfusion CT灌注成像软件基于去卷积数学模型进行后处理,然后使用CT阈值滑块设定阈值范围,去除骨、脂肪、空气的影响。选择Brain stroke-CT Perfusion协议。选取增强处于峰值的大脑前动脉作为输入动脉,选取同一层面的上矢状窦作为输出静脉,将感兴趣区(ROI)分别放置在血管内,以计算对比剂的注射速率。经过计算生成各参数函数图。(2) 灌注图像分析 将扫描获得的CT灌注参数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神经系统放射专家对灌注彩图共同目测分析,对血流改变情况达成共识。 2)定量分析:分别选两侧大脑半球、两侧ICA供血区(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区)、MCA供血区(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枕叶)画感兴趣区。获取各参数值。具体划分情况以TTP所显示的前后分水岭区的中线为划分标志。MIP:扫描期间所有图象的最大密度投影图象,反映血流流经脑组织区导致增强的程度,间接反映脑组织灌注量,单位CT值-HU。CBV:所观察的区域的毛细血管和大血管的血管床容积,代表局部脑组织中血液的充盈的容量,单位ml/1000ml。CBF:单位时间流经 100g脑组织的血流量,代表局部脑组织的血液流量,单位为ml/min/100ml。TTP:造影剂在特定区域脑组织中达到峰值所需要的时间。TTD代表造影剂从特定区域脑组织中排出需要的时间。TTD:造影剂由特定区域脑组织中完全排除所需要的时间。MTT:对比剂通过观察区域的平均时间,反映血液一次通过某一区域脑组织所用时间。3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对入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由一名经过培训不了解入选者临床表现和影像结果的医师进行评定。(三)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应用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IQR)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样本间差别分析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年龄,HCT,RBC,Hb,CTPI的参数)。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配对样本间差别的分析采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方法(NIHSS评分)。样本间的构成比应用2检验。双变量间的单因素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用于双正态分布变量)或Spearman非参数等级相关性分析(用于非正态分布的变量)。二分类及多分类变量之间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的显著性水准为双侧检验P<0.05。结 果一、脑梗死患者外周血、RBC、Hb及HCT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表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组别对照组脑梗死组例数5656年龄(岁) (x±s )(极值)(68.92±9.57)(45-88)(66.10±10.67)(51-85)性别 (男/女)(例)20/3127/242.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外周血、RBC、Hb及HCT水平的比较 外周血RBC、HCT水平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脑梗死组RBC、HCT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Hb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表2.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外周血RBC、Hb及HCT水平的比较(x±s )指标对照组脑梗死组RBC(1012/L)4.30±0.464.53±0.55*Hb(g/L)133.44±28.40136.55±16.91HCT(L/L)0.398±0.0390.416±0.044*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P<0.013. 脑梗死组中HCT与梗死部位的关系脑梗死患者中可能影响梗死部位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对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外周血HCT水平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结果显示仅年龄、HCT水平进入回归模型,回归方程为y=-4.429+0.063 x1+1.818 x2。Y代表梗死部位,x1代表年龄,x2代表HCT。高HCT组皮层梗死占13.9%,皮层下梗死占86.1%;低水平HCT组中皮层梗死35.4%皮层下梗死64.6%,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932, P0.05),见表3,图1。表3.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CT水平与梗死部位的关系HCT水平(%)脑叶梗死(例数%)基底节梗死(例数%)合计(例数%)425313642173148合计226284图1 不同HCT水平下梗死部位的比较4. 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与NIHSS评分的关系脑梗死组外周血RBC、HCT与NIHSS呈正相关,见表4,图2、3。Hb与NIHSS无明显相关(P0.05)。对照组RBC、Hb、HCT水平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4。表4. 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指标脑梗死组对照组NIHSS-rNIHSS-PNIHSS-rNIHSS-PRBC0.3180.027*-0.1850.194Hb0.2050.163-0.1580.269HCT0.3040.036*-0.1780.212注:*P<0.05,*P<0.01 图2 外周血RBC与NIHSS的相关图图3 外周血HCT水平与NIHSS的相关图二、脑梗死组脑全CTPI参数的临床意义1. 一般情况:年龄 (66.50±10.14)、 性别(男/女)(23/25)发病时间(天) (7.73±13.81)、梗死部位(脑叶/基底节)(12/27)2. 脑梗死组全脑CTPI参数 病侧半球与健侧半球相比较,CTPI参数中MIP及CBV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TTP、TTD、MT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即病侧半球的MIP、CBV均明显小于健侧。病侧脑叶与健侧脑叶相比较,CTPI参数中CBF、CBV、TTP、TTD、MT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IP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侧脑叶CBF、CBV、TTP、TTD、MTT均低于健侧。病侧基底节及健侧基底节比较,CTPI各参数MIP、CBF、CBV、TTP、TTD、MT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表5. 脑梗死组病侧与健侧全脑CTPI参数的比较指标基底节脑叶半球病侧健侧病侧健侧病侧健侧MIP57.59±4.4658.06±4.56186.70±26.47193.53±20.2160.86±4.89*61.80±5.23CBF73.92±12.1273.78±11.90160.88±36.52*189.26±22.4150.12±8.1850.79±7.64CBV4.25±0.724.26±0.589.18±1.63*10.40±1.132.81±0.43*2.86±0.39TTP12.11±2.8612.12±3.0538.99±6.57*35.45±6.3412.67±2.5012.60±2.56TTD4.10±0.814.01±0.8716.62±5.39*12.29±2.254.69±0.964.61±0.78MTT3.89±0.593.91±0.7412.75±2.95*10.84±0.923.91±0.403.87±0.31注:*P<0.05,*P<0.013. 脑梗死组全脑CTPI参数与NIHSS评分的关系 病侧半球的TTD与NIHSS有相关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病侧半球MIP、CBF、CBV、TTP、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健侧半球MIP、CBF、CBV、TTP、TTD、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6,图4。病侧脑叶的CBF、TTD与NIHSS有相关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健侧脑叶MIP、CBV、TTP、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7,图5、6。病侧基底节及健侧基底节的CTPI各参数MIP、CBF、CBV、TTP、TTD、MTT与NIHSS均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7。表6. 脑梗死组颅脑CTPI参数(半球)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指标NIHSS-r NIHSS-P病侧TTP0.1590.280健侧TTP0.1350.362病侧TTD0.3150.029*健侧TTD0.1230.405病侧MTT0.1690.252健侧MTT0.1740.236病侧MIP-0.1370.345健侧MIP-0.0470.753病侧CBF-0.1420.336健侧CBF-0.0990.502病侧CBV-0.0960.515健侧CBV-0.0920.534注:*P<0.05,*P<0.01图4 病侧半球TTD与NIHSS的相关图表7 脑梗死组颅脑CTPI参数(基底节、脑叶)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指标基底节区梗死脑叶梗死NIHSS-rNIHSS-PNIHSS-rNIHSS-P病侧TTP0.2130.286-0.2900.929健侧TTP0.0980.625-0.2030.391病侧TTD0.0730.7160.5890.044*健侧TTD-0.0090.9660.0470.885病侧MTT0.0220.9120.4200.174健侧MTT-0.1070.5970.3200.311病侧MIP-0.2030.3090.1110.730健侧MIP-0.3800.0510.3200.311病侧CBF-0.0260.899-0.5960.041*健侧CBF-0.1040.604-0.4920.104病侧CBV-0.0400.842-0.5570.060健侧CBV-0.3030.125-0.3940.217注:*P<0.05,*P<0.01图5 病侧脑叶TTD与NIHSS的相关图图6 病侧脑叶TTD与NIHSS的相关图三、脑梗死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与全脑CTPI参数的关系病侧半球及健侧半球MIP与外周血RBC、HCT水平呈负相关;TTP、TTD与外周血RBC、HCT水平呈正相关,CBF、CBV、MTT与外周血RBC、HCT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8,图7-图18.病侧半球及健侧半球各灌注参数与外周血Hb外无明显相关(P0.05)。病侧基底节TTD与外周血RBC、HCT水平呈正相关,其他灌注参数MIP、CBF、CBV、TTP、MTT与外周血RBC、HCT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9,图19-图21。健侧基底节MIP与外周血Hb呈负相关,其他各灌注参数CBF、CBV、TTP、TTD、MTT与外周血Hb水平无明显相关(P0.05)。病侧和健侧脑叶MIP与外周血HCT水平、Hb呈负相关,病侧脑叶MIP与外周血RBC呈负相关。健侧脑叶MIP及脑叶其他灌注参数CBF、CBV、TTP、TTD、MTT与外周血RBC、HCT水平、Hb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10,图22-图26。 表8脑梗死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与全脑CTPI参数(半球)的相关性分析指标RBCHbHCTrPrPrP病侧TTP0.3350.020*0.1630.2690.2960.041*健侧TTP0.3120.031*0.1590.2810.2720.061病侧TTD0.3240.025*0.1670.2580.2910.045*健侧TTD0.3740.009*0.2400.1010.3390.018*病侧MTT0.1340.3640.1740.9440.0830.573健侧MTT0.3600.0120.1640.2660.3550.013*病侧MIP-0.4700.001*-0.1590.281-0.4330.002*健侧MIP-0.4030.005*-0.1320.373-0.3780.008*病侧CBF-0.2270.120-0.1630.268-0.2280119健侧CBF-0.1730.240 -0.1070.4700.1760.232病侧CBV-0.1450.326-0.1200.417-0.1450.327健侧CBV-0.1230.405-0.0900.541-0.1330.366注:*P<0.05,*P<0.01图7 外周血RBC与病侧半球MIP的相关图图8 外周血RBC与病侧半球TTP的相关图图9 外周血RBC与病侧半球TTD的相关图图10 外周血RBC与健侧半球MIP的相关图图11 外周血RBC与健侧半球TTP的相关图图12 外周血RBC与健侧半球TTD的相关图图13 外周血HCT水平与病侧半球MIP的相关图图14 外周血HCT水平与病侧半球MIP的相关图图15 外周血HCT水平与病侧半球TTD的相关图图16 外周血HCT水平与健侧半球MIP的相关图图17 外周血HCT水平与健侧半球TTD的相关图图18 外周血HCT水平与病侧半球TTD的相关图 表9脑梗死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与全脑CTPI参数(基底节)的相关性分析指标RBCHbHCTrPrPrP病侧TTP0.3780.0520.0800.6920.3660.060健侧TTP0.2650.1820.0530.7940.2370.235病侧TTD0.5730.002*0.0800.6920.5510.003*健侧TTD0.1960.3270.0190.9230.1380.492病侧MTT0.0820.684-0.2470.214-0.0310.876健侧MTT0.0910.652-0.1830.360-0.0490.808病侧MIP-0.0260.8970.3580.066-0.0190.926健侧MIP-0.1310.5140.3820.049*-0.1270.537病侧CBF-0.0700.7290.1130.573-0.0240.907健侧CBF-0.2020.3120.0560.794-0.0760.705病侧CBV-0.0330.871-0.0500.805-0.0540.790健侧CBV-0.1580.431-0.0760.705-0.1240.537注:*P<0.05,*P<0.01图19 外周血RBC与病侧基底节TTD的相关图图20 外周血HCT水平与病侧基底节TTD的相关图图21 外周血Hb与健侧基底节MIP的相关图 表10 脑梗死组外周血RBC、Hb、HCT水平与全脑CTPI参数(脑叶)的相关性分析指标RBCHbHCTrPrPrP病侧TTP0.3350.2870.4800.1140.3060.333健侧TTP0.1660.6060.3090.3280.1720.643病侧TTD0.2500.4340.2840.3720.2430.446健侧TTD0.2550.4240.3900.3280.3670.241病侧MTT-0.1400.664-0.2220.487-0.1780.581健侧MTT0.0740.819-0.1000.757-0.0710.827病侧MIP-0.6500.022*-0.7760.003*-0.6700.017*健侧MIP-0.4930.103-0.6330.027*-0.6260.030*病侧CBF-0.1110.7320.0510.875-0.0100.975健侧CBF0.1330.6810.2890.3260.1600.619病侧CBV-0.1360.674-0.0140.965-0.0480.883健侧CBV0.1720.5920.2640.4070.1490.643注:*P<0.05,*P<0.01图22 外周血RBC与病侧脑叶MIP的相关图图23 外周血Hb与病侧脑叶MIP的相关图图24 外周血Hb与健侧脑叶MIP的相关图图25 外周HCT水平与病侧脑叶MIP的相关图图26 外周血HCT水平与健侧脑叶MIP的相关图 讨论一、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RBC、Hb、HC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和可能的致病机制。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聚集性、凝固性以及有形成分变形性的一门科学 蔡如林. 几种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的原理、 方法、 意义和临床应用 J . 新医药通讯, 1980, 12: 1.。血液黏度越大,流动性越差。近几年有学者发现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流变学异常有密切关联,并强调血黏度增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吕建强等在对血流变指标行24小时动态监测后发现缺血性脑卒中24小时内发病高峰时间在清晨,这一高峰与同步的血流变24小时内高峰时间相吻合1,但对于上述研究结果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各种原因所致脑血管痉挛、狭窄患者中,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可因血液高凝状态引起脑血管堵塞发生急性脑梗死,反过来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性增高, 进一步加重缺血区脑细胞损伤。脑梗死可引起相应的脑组织供血减少或中断, 从而使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导致血浆中高分子蛋白发生聚集,聚集性越强,越容易引起组织供氧和血管内皮细胞供氧障碍。在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液流变异常及所致微循环障碍是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因素,血液处于高度的浓、黏、聚、凝状态,并促发了脑梗死的发生 梁志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细胞参数的变化J.齐齐哈尔医学 院学报,2006, 27(18):2188-2190.。(一)RBC的可能作用机制 红细胞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自身形态,表现为其变形性。红细胞变形性是影响全血黏度,特别是高切变率下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在正常红细胞流场作用下,其变形作用可使红细胞在血流中呈弹头状、泪滴状,减少血流阻力及血细胞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降低血液黏度。同时增加红细胞与组织间物质和气体的交换面积 李蕴琛.红细胞变形性与脑缺血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3,01;56-57。本研究发现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外周血RBC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者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外周血RBC与CTPI的部分参数及NIHSS均具有相关关系(P<0.05)。其可能机制有Sugibara等认为内皮因素能促使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性增加 Sugihara K,Hebbel RP,Multiple mechanisms of sickle erythrocyte adherence to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Clinical Hemorhe,1992;12;185。脑动脉硬化后血管内皮损伤几率增加,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多种因素作用后,其细胞膜被破坏,使膜表面的粘附蛋白如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um TSP)等暴露,这些高分子桥接物质使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加。上述过程导致微循环内血流缓慢、涡流形成,引发红细胞变形性下降,降低脑灌注量 彭蓉,袁光固,周东,陈槐卿,林毅,王玲.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粘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04:349-352+358。内皮细胞损伤后胶原暴露,释放ADP活化血小板,进一步促进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及其变形性降低,脑灌注亦降低。血流灌注量下降可破坏红细胞的轴向集中作用,增加红细胞与管壁及血管分叉处的摩擦,红细胞容积血流不能随血管径的变化而变化,增加血流阻力,进一步降低有效灌注量5。脑梗死后血管内皮素生成增加,同时氧自由基增加,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大量脂质易受氧自由基的攻击而损伤 莫颖敏.脑梗死患者氧自由基浓度变化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3, 13(2)126-129.,最终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RBC的增加是引起红细胞聚集性增大的原因之一,Hellem发现红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