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型》说课稿.doc
输血与血型说课稿教材简析(一) 地位和作用输血与血型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四节内容。教材通过前三节的介绍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特意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输血与血型单独安排一节,它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知识点虽不多,但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学生感兴趣,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十分强烈。基于此,鼓励学生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血型与输血的知识,并结合教材展开探究,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悟,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二)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血型发现的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类。(2)概述人体的血量,知道输血与血量及血型的关系。2能力目标:(1)参与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与交流,培养收集、分析资料能力,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学会运用本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树立成年公民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2)感受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珍惜学习机会。(三)教学重点概述人体的血量,知道输血与血量及血型的关系。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四)(四)教学难点概述人体的血量,知道输血与血量及血型的关系。珍爱生命情感的培养以及无偿献血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血量、输血和血型是三个密切关联的问题,血量不稳定,影响人体生理活动,失血过多,需要输血,输血涉及血型的问题。故把输血与血量及血型的关系确立为本节的重点。献血是本文乃至整本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一个亮点,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献血对健康并无大碍,同时更要让学生意识到献血对大量失血人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到献血是爱、是奉献,故把它确立为本节的难点。一、 教法设计血量、输血这两个知识点较为简单,而“献血”却是近年来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爱心话题。因而本节课的具体思路是:以献血为主线,贯穿整节课,“血量”、“输血”、“血型”穿插其中,使学生在接受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情感的熏陶,体现浓郁的人文教育。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案例分析谈看法、谈感受,在谈中互相学习、解决问题,理解、掌握知识并得到情感道德的体验。而教师在学生的讨论、知识点的切入、学生情感的升华中扮演着引导者、首席者的角色。三、学法引领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逐渐转向为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时期,他们爱问,爱动、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本节课应注重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知识,同时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愉快”。二、 教学过程(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播放2004中国FLASH公益广告大赛提名作品生命因爱而延续,揭示课题。设计意图:用心电图的简单线条与各种图案同构产生创意,简洁含蓄,视觉传达力强,反映了献血挽救生命的主题,学生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二) 自学新知,积极竞答(1)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节教材,然后通过“抢答游戏”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的新理念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得出的、能够独立发现的,尽量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主获取知识。“抢答小游戏”,达到了既调动积极性又活跃了气氛还获得了知识的目的。(2)作知识点适当补充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新知。如关于血量,为了使其直观易懂:教师可以一个60公斤的人为例,用四个1.25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此人体内的血液量。用拿走一满瓶半不倒(1.2瓶)红墨水代表失去体内血量的30%具体是多少血,就会危及生命,。再从四瓶红墨水里倒出200毫升放到有刻度的烧杯里,代表一次献的血,告诉学生:人一次就献这么点血,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损害,但对那些病危躺在医院急需输血抢救的人来说,却是救人一命。因此,每一个健康的公民都应积极参加义务献血。设计意图:采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对自己血液总量有个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对于“血量、输血、献血”就会有更直观地感受.也会认识到献血对人的身体不会产生影响,逐步建立无偿献血的概念。(三)创设情景,激发情感(1)现象一:播放动画播放2004中国FLASH公益广告大赛提名作品无偿献血快乐你我(故事的主人公苹果的前后变化与顾虑反映了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思想认为:献血会伤元气,而且会造成贫血,甚至可能还会得上传染病。)(2)现象二:讲述案例案例1:有一名叫高尔萨斯的男子,到他1992年57岁时,已用他的特殊血液救活了2000多名婴儿,真是奇迹。案例2:一位叫高永华的福建农民现已有57岁,他献血次数达30多次,献血量超一万毫升。可他的身体却非常健康,据香港输血服务中心作出的鉴定,高永华的健康年龄只有45岁,而当时他实际上已是56岁。由于献血的缘故,他整整年轻了11岁。展示图片(课前调查小组的同学拍摄献血照片)(3)采访专家,消除疑虑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学生课前采访身边曾经献过血的老师和在常州血站工作的专家,通过他们的亲身感受,献身说法,更有说服力。(4)谈观后感,深化情感设计意图:多给学生机会去体验去感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教师要善于激起和诱发青少年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逐步培养青少年学生善感的心灵,让青少年学生真正地感动,使学生“多情善感”。因此,本环节特意设置了两个相反的场景,让学生辨证思维,通过专家的答疑进一步煽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激起其心中感动的连漪至浪花,激起学生产生成年后自愿献血的强烈愿望,并从心底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四)合作探究,学以致用1介绍ABO血型发展史(播放录象)2简要介绍“输血应输同型血”(播放录象)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发展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关于“输血应输同型血”这一内容有点难,借助相关资料讲清,尽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力求通俗。3角色扮演,合作模拟救助出示病例:(1)赞比亚小男孩汤姆因长期营养不良,严重贫血。(2)110民警李勇因抢救火灾中被困的老太太而重度烧伤。(3)6岁男孩张旗刚被查出身患白血病。假设你现在是普爱医院输血科的医生,对这三位紧急入院的患者,你怎样救助?设计意图:这个探究活动涉及血型鉴定、安全输血、输血量、成分输血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老师可介绍成分献血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并体会到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不再感到科学是那么遥远,而是可爱的有用的。通过活动,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体验拯救生命的成就感,激发学生成年后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再次认同无偿献血制度。(五)拓展延伸,关注社会1.出示一则报道:共同关注师引入:不管是同型输血、或是异型输血都需要血源。可是大家如果到各地的血液网站,就可发现很多地方的血液库存量都很少,血液短缺的警钟一次次地敲起,这不得不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献血的重要性。2.布置作业:为向全社会宣传无偿献血,请设计一份“无偿献血企划书”,形式不拘一格。(可漫画或板报或倡议书或宣传标语或会徽等)。设计意图:这是课堂学习的延伸,让学生带着热情,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加深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再次用心感受和体验生活,感受生命的崇高,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六)屏幕上打出“我献血,我健康,献爱心,我快乐”的标语,在歌曲生命的彩虹中结束本课。五、教学反思整堂课的设计努力实现:“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课堂中通过各种途径的情景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和学习的热情。设计了问题,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以题促学,转变了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课前小记者进行采访和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此外,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事例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育,关注人文关怀,增强了学生珍爱生命,相互关爱的情感,初步树立了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