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之理与李杲的脾胃升降说及组方用药.doc
易学之理与李杲的脾胃升降说及组方用药=发布时间:2010-02-22 20:48 易医不分家. 都在取象比类上. 有的 ,和一书都是这方面的. 大家可以在网站搜索栏搜索得到这两本书. 升降浮沉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运动形式, 在四时中皆有土气, 土在升降浮沉和万物生长收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推及到人身脾胃属土, 在脏腑精气的升降运动中有着重要作用, 李杲以此创立脾胃升降说, 并指导其施法组方用药。一以易学之理立“脾胃升降”说 补土派的开山李杲, 其代表著脾胃论中阐发的“脾胃升降说, 是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以十二消息卦天地阴阳消长之理创立的。从周易十二消息卦中可以看出, 从生机萌动, 一阳始生的复卦, 到刚阳全盛的乾卦, 为阳长的过程; 从一阴始生的始卦, 到全阴的坤卦, 为阴长的过程。以此可推演到天地间因日月盈亏, 昼夜更迭, 四时的变迁而有阴阳消长的规律。李杲从中得到启悟,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 而升降浮沉是其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故:“天以阳生阴长, 地以阳杀阴藏”。 1、 在一年之中, 以春季为岁首, 春夏地气升浮而生长, 万物由萌发到茂盛; 至秋冬, 则天气沉降而杀藏。一年之气的升与降, 以长夏土气居中央,是浮沉变化的枢纽。进而李杲以自然界阴阳消长生杀之理, 推及到人身。认为人身精气的升降运动, 也依靠脾胃居中以为枢纽, 并从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与肝心脾肺肾的关系中悟出, 人体元气的升降出入都是以黄土脾胃为本, 谓“春生夏长皆从胃出”。(脾胃论·盛衰论) 可见, 李杲以天地阴阳生长收藏之理, 于四时升浮沉降之间, 强调脾胃的作用, 所以非常重视生长与升发, 这是因为“春气升则万物化安, 故胆气春升, 则余脏从之”。 2 、只有水谷精气上升, 元气才充沛, 脏腑百骸得到濡养而生机盎然。若脾气不升, 谷气下流, 元气便会亏乏, 机体便会出现病变, 故曰:“或下泄而久不能升, 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 百病皆起”。 3、李杲又以天地阴阳生长收藏之理, 认为肾通冬气, 主沉主藏, 肾中伏火(阴火) 也依势而藏, 若脾胃元气不升, 即化源不足, 元气升降就会失常,本应沉藏的阴火就会因其有上炎之性, 而离位上升上炎, 从而形成“内伤热中证”故曰:“脾胃之气下流, 使谷气不得升浮, 是春生之气不行, 则无阳以护其营卫, 则不任风寒, 乃生寒热, 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 4、在李杲看来, 人体之元气充旺, 全赖脾胃之气的强健, 元气又是人体健康之源, 脾胃伤则元气衰, 元气衰则“诸病之所由生也”。二 以“四时阴阳之象”组方用药 李杲之师金元著名医家张元素, 从阴阳四时之象来阐发中药药理, 提出了“药类法象”。并按“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 5 、之象, 将药物分成五大类, 认为某一类的药物, 得了某一四时天地之气, 而这类药物就具有某一天地之气之功。如“风升生”一类, 将具有疗风、疏风、生发、上升药理作用的药物, 划分到此类, 并以春之象来解释这类药物之理, 从阴阳四时之象中寻求药物的机理,将阴阳、四时、五行、气味厚薄、寒热温凉, 溶在自然中, 以“象”的维度和喻意来感悟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 作为弟子的李杲发挥其师的学术思想进行组方用药, 依据“药类法象”之理创制的补中益气汤, 以“湿化成”(把对应“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的长夏, 概括为“湿化成”即湿土同类, 中央黄土具有万物之本源, 化气成物之功) 类的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甘草, 来补中益气; 又从“风升生”(把对应“阴中之少阳”的春, 概括为“风升生”即春季有风之象, 有万物生长之象, 有上升之象) 类中取升麻、柴胡升发少阳春升之气, 所以脾胃不足“须以升麻、柴胡苦平, 味之薄者, 阴中之阳, 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 生发阴阳之气, 以滋春之升也; 又引黄芪、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 充实腠理, 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 (脾胃论·卷中) 由此构成的补中益气汤具有明显的升发脾胃元气之功。以同样之理, 李杲对元气虚损, 阴火僭越的内伤热中证, 仍以此方“补其中而升其阳”, 以人参、黄芪、甘草甘温培土, 资元气之化生, 以升麻、柴胡升提中气, 以引元气之升, 元气得升阴火自降, 即所谓“甘温除热”。又如升阳散火汤的“益中气发火郁”, 调中益气汤的“从阴引阳”, 以及组方善用升麻之广, 诸如升阳散火, 升阳除湿, 升清降浊, 升阳解暑。凡此等等皆体现了李杲组方用药本于四时阴阳升降之理, 以升发春升之气的“天人相应”观。 三以“阴阳四时升降”之理施法用药 古人认为阴和阳, 天和地, 形和气的升降运动, 是自然界万物发生的根源, 春夏阳气升发向外, 有助于郁邪通过发汗经表外出, 达到祛邪病愈的目的。秋令主收气降, 可借秋季人体沉降之气, 有助于发挥下法祛病的目的。对此李杲以“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 6、论, 阐发了施之汗、吐、下利之法, 要依四时升降之理。认为春宜吐法, 像万物之发生一样, 使阳气之郁易达也; 夏宜汗, 像万物之浮而使汗易外透; 秋宜下, 像万物之收成, 推陈出新, 而使阳气易收。可见, 其治病施法时时注意“本于阴阳四时升降”之理, 即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杲又认为时令变化与五脏相应。肝旺于春,脾旺于长夏, 肺旺于秋, 肾旺于冬。五脏中某一脏有不足,若在该脏当旺之时令, 补该脏或补与该脏相关的脏, 如肺虚, 若在秋令肺金当旺之时, 补肺或补脾土以生肺金, 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因而提出了“因时而补, 易为力也”。 7、总之, 李杲的补脾气, 升元气, 降阴火等“脾胃升降”之说, 是沿着“象”的逻辑, 顺四时五行的方向, 以天地阴阳生长收藏之理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及施法组方用药等的推演, 这种推演恰是“天人合一”哲学的应用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