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关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教程.ppt
关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思考,新能源分公司 杨旭东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四日,【内容摘要】本文从全寿命周期管理角度分析鲁能集团新能源产业的管理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体会,提出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提高投资效益,提升新能源业专业化管理水平。【主题词】资产 全寿命 周期 管理,目 录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二、新能源产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四、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念: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特点:全系统:以企业总体效益为出发点,打破部门界限,将资产管理的各个阶段的工作统筹考虑,寻求最佳方案。全费用:考虑寿命期间所有会发生的费用,不仅要考虑采购成本和建设成本,更要在资产形成前将运维成本、检修成本以及故障成本、报废成本等统一纳入进行考虑。全过程:考虑从规划设计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避免临时想法,避免决策局限于某个时间段或某个节点,从机制上实现贯穿各个阶段的整体优化。,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三、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计算模型:LCC=CI+CO+CM+CF+CD LCC为资产全寿命周期总成本;CI为投入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及建设成本;CO为运行成本;CM为维护成本;CF为故障成本,亦称惩罚成本;CD为废弃成本。在分别确定以上各项成本后,运用上述模型即可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并进行比较。,目 录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二、新能源产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四、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一、管理系统不协调 前期决策过程缺乏基建、运行部门的深度参与;重视前期资金投入,后期成本精细预测和管控不足;缺乏有效的部门协作机制,考核目标不统一,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或冲突;风险意识薄弱,对外部影响环境的因素研究不够,出于“被动”决策的情况比较多。,新能源产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二、量化标准不健全 经济技术评估模型、风功率预测、设备选型标准、设计导则、质检点清册、数据采集及远程监控、风电场运行维护操作方法及实施细则、项目后评价等行业特征明显的标准和规范尚需进一步完善。,三、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工程造价、风功率曲线、设备利用小时、运行维护、在线监测、管理数据等关键信息无法从最基本单元直接采集,信息质量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对制定决策、实施管理支持不够。资产基础资料和历史运行数据信息不全,难以实现对资产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管理策略的优化。,四、资产管理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不完善 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流程、精益化数学模型不能满足专业化管理的要求,难以衡量工作的成效和质量,无法实现各个阶段管理的持续优化,难以提供常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五、风电场运维水平低 检修维护工作过度依赖设备厂家,存在“维修好而非预防好”的观念,把“简单的更换”视为维修,故障重复上演,故障及设备损失的数据分析能力差,缺乏行之有效的技能培训,缺乏有效降低设备维修率的措施。,目 录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二、新能源产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四、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对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行部署。在公司系统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深入落实“四化”要求、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带动公司全局工作的“牛鼻子”。新能源产业是资产密集型产业,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以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对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企业绩效、员工综合素质和基础管理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对深入推进“三化两转”、实现“三上一跨”具有重大的意义。,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一、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实现业务流程化、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转变思维方式、转变工作方式的有效载体。比如一个风电场的设备选择,规划前期阶段可能主要关注项目的可批性,招标采购阶段可能主要关注设备的价格,建设阶段可能主要关注工程造价,生产运营阶段可能主要关注设备安全可靠,但在每个阶段都追求自身优化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全寿命周期效益是否最大、成本是否最低。,二、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前期决策阶段充分考虑基建阶段、运行阶段的要求,以多个备选方案作比较,降低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前期阶段造成资产健康隐患的可能性。在资产运行过程中,采用基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各种管理方法,持续控制和优化资产全寿命各个阶段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提高运营效率。,三、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提升资产质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基础 在设备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招标采购时充分考虑可靠性因素,将故障成本作为惩罚性成本折算进全寿命周期成本,全面分析可靠性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有助于从源头提高设备和系统可靠性。,四、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降低资产寿命周期总成本的有效方法 选择度电成本、单位千瓦造价、投资回报率等关键经济技术指标,将基建和运行阶段统筹考虑,寻找一次投入和运行维护费用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改变片面追求一次投入最低的做法,实现实现资产的优良和运行维护成本的优化,降低资产寿命周期总成本。,目 录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概述二、新能源产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三、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必要性四、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基本思路: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以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安全可靠为前提,制度体系为保障,精益化方法为手段,信息化系统为支撑,降低资产总成本为目标,完成管理方法从定性管理向精益化管理的转变,管理方式从注重职能管理向系统化、流程化管理的转变。,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工作建议: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组织机构。评估资产状态,围绕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管理、技改报废四个阶段,制定管理策略,设计工作流程,建立评估考核和保障机制;策划实施方案,合理配置资源,跟踪任务指标执行情况,制定纠正偏离目标的措施。,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二、划分全寿命周期管理阶段 资产全寿命周期由不同的阶段组成,按照从资产形成前期开始一直到资产退役的时间顺序,不改变目前机构设置、职能和业务管理范围,尽可能使工作流程和评估流程更为简捷,将资产全寿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资产规划、项目立项、初步设计、年度预算 统筹考虑初始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重点考虑风能资源条件、送出条件、风电场选址、风力发机组机型选择、概算、工程技术方案评估、标准设计、后期扩建可能性等因素,重点评价设备利用小时、单位千瓦造价、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特别是考核能科学反映资产全寿命周期造价水平的度电投资。,采购建设阶段:招标采购、工程建设、投运转资。提高投标报价的分析精度,统筹考虑建设方案及未来的运营、维护方案,由建设成本最低变为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开展标准化建设,施工监理向前期延伸,介入工程的设计工作。建立有计划的动态控制体系,确定工程造价,合理支付工程费用,严格按照程序完成决算和结算。,运行检修阶段:运行监测、状态评估、维护检修、备品备件对设备进行日常巡视,定期维护修理,收集、分析在线数据和历史数据,评估设备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发展趋势,开展备品备件的管理。这些工作在风电项目整个寿命周期都非常重要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需要重点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技改报废阶段:技术改造、退役资产处置 重点开展大型技改、专向技改、大修类技改和科技技改工作。进行退役资产状态评估,开展设备再利用、转备、评估转让、置换、报废处理等资产处置工作。,三、构建闭环管理的总体工作流程 构建协调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加强规章制度和标准的策划,建立制度管理的工作规则和常态机制。对现行的规划、前期、设计、招标采购、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检修、技改、资产报废、财务、绩效等方面的制度、标准进行梳理、评估、检查和修订。资产状态评估在工作流程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在优化各个阶段内部自评价的同时,强化其他相关阶段的信息反馈与评估,实现闭环管理。,四、建立全寿命周期成本财务管控体系 依据设备运行、检修标准化成本定额体系,补充完善公司全资产、全寿命成本预算和核算制度,健全精益化的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财务管控体系。,五、健全设备监造和施工监理工作体系 按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健全设备监造工作体系,强化主要设备的驻厂监造,扩大监造范围,开展标准化监造工作,将资产质量管理向前延,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 从效能、成本、安全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值。项目核准后重点评价风能资源状况、主要设备选型,设备利用小时、单位千瓦投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度电投资等指标。项目投产后重点评价单位千瓦造价、设备造价和预期维护成本、工程质量、工期、安全等指标。项目投产一年后重点评价设备实际利用小时、设备可靠性和可用率、运行维护成本、技术改造投入、功率预测准确率等指标。每年对资产运营状况进行动态评估,不断提高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水平。,七、加强信息化建设 结合ERP系统建设,强化基础数据信息的管理和业务流程的优化,确保公司资产账、卡、物统一和联动,完善相关辅助决策分析功能,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结束语,总之,在集团新能源产业导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以创新管理方法,引导科学决策,优化管理策略,加快实现“两个转变”;可以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加快与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接轨,打造优秀团队,从而为“发展上层次,管理上台阶,队伍上水平,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