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悟范文五篇.doc
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悟范文五篇 夺冠可以说是银幕上的中国女排记忆。中国女排承载着无数国人的期待与荣耀,成为时代烙印下的集体记忆,振奋了千千万万国人之心。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悟范文五篇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夺冠观后感悟19月25日,电影夺冠上映,比原定的上映日期整整晚了8个月。尽管片尾写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但影评网站上,观众对夺冠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纪录片般的真实质感。电影讲述了中国女排30余年的沉浮,涉及的故事早已被无数文字、影视作品反复呈现过。巩俐出演郎平时甚至表达过担忧:郎平家喻户晓,表演只要“有一丝跑神,就可能造成失误”。导演陈可辛的压力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让观众在已知剧情的情况下,还能把电影看下去,他选择“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尽量去还原”。因此,夺冠带来这样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你知悉一切,却仍会被紧张氛围感染,仿佛置身比赛现场,为每一次得分欢呼。这部影片的命运与女排夺冠的过程形成了奇妙的对照。2020年1月21日,夺冠超前观影会后,陈可辛感慨:“拍之前,只知道什么叫女排精神。拍完之后,感受到了女排精神在推着我们去做一件事情”最初“没有把握”,但是“一分一分咬牙”扛下来。两天后,新冠疫情蔓延,夺冠不得不临时取消春节档的上映计划。8个月后,疫情带来的低迷逐渐散去,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却越来越强。人们此时正需要振奋和鼓舞,把那些看上去没有把握的事情,一件一件扛下去。这部用“女排精神”贯穿全片的电影,恰逢其时地和观众见面了。1陈可辛期待通过电影的细节和故事,来体现冠军背后的真实生活。电影开拍一年前,剧组就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演员。最初找的是专业演员,教她们排球,效果不佳。陈可辛就转换思路,在全国上万名排球运动员中海选,历经为期半年的淘汰和表演训练,定下12名运动员饰演老女排队员。陈可辛说,这12名演员“带着热爱排球的梦来这个戏”,“基本上不用调她们的戏”,只要给她们机会去表现自己。新女排的部分,朱婷、丁霞、张常宁、惠若琪等人自己演自己,编剧写的台词,若有人提出异议,那就改,改成她们平时说话的样子。夺冠中,郎平是主角。出演年轻郎平的是她的女儿白浪。白浪也是一名运动员,身高、体型与年轻时的母亲如出一辙。中年郎平由巩俐饰演,白浪第一次在片场看到化完妆的巩俐,吓了一跳,“太像我妈妈了!”开拍前,巩俐采访了郎平及目前女排国家队的所有运动员。她去宁波北仑排球基地看女排集训。10多天里,巩俐每天上午8点看训练,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继续看。她站得离郎平很近,随时用笔写下郎导说的话。郎平也在尽力成全巩俐。平常训练她总是坐着,因为全身上下做过不下10次手术。巩俐在北仑的十多天里,郎平始终站着因为电影中的郎平是站着的,她要让巩俐看到执教时的声音与状态。巩俐抓到了郎平的精髓。短发、细框眼镜、站姿微驼。不光是外表,她走路慢,身体向后仰,肩膀比较端,得分时高高举起的大拇指、脸上常带的肃杀神情、说话的口吻,都与郎平如出一辙。惠若琪回忆,巩俐第一天走进片场,女排姑娘们惊呼太像了,从此喊她“郎导”。陈可辛在媒体观影会上说,拍摄时,他时常觉得是在拍纪录片。“我只要给她们很大的自由度,镜头尽量不要锁定她们怎么做怎么走,尽量跟着拍,就能拍出她们的风采。”陈可辛说,夺冠不是模仿秀,更重要的是达到那个氛围。氛围要靠情绪营造、情感带动,情感无法伪装。拍摄现场,导演与表演指导几乎不讲技巧,而是不断引导女排选手们进入情境,激发她们的自然反应。有一场戏是,里约奥运会上对战巴西队比赛前夜,女排队员们有一次深谈。为了让向来克制内敛的朱婷爆发,表演指导李雅菂问她,如果没有郎导,你在哪,如果不是排球,你现在会做什么?朱婷被戳中,忍不住坐在墙角失声痛哭,李雅菂也跟着哭。电影点映时,许多观众看着那场深谈,也留下了眼泪。2有女排情结的人,可以把夺冠作为一次考据,在无数细节中搜寻关于女排的记忆,获得情感共鸣。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中国女排在那时开启风起云涌的五连冠。以人物经历为线索,穿插起历史脉络,这正是陈可辛最擅长的。当时,中国刚刚迈出与世界接轨的第一步,学术、文艺、实业迎来发展机遇,人们在兴奋之余也感受着落差,急需精神鼓舞。电影中,吴刚饰演的主教练对队员们说:“我们要证明给他们所有人看,中国人,行的。”1978年,未满18岁的郎平第一次出国打国际比赛,以绝对主力的身份亮相曼谷亚运会。当时16岁的陈可辛在泰国读中学,他站在球场边,看着白衣白裤的中国女排选手在赛场上大放异彩,深感震撼:“那一幕远远超越了排球,是全民跟体育本身的互动,也是中国人跟国际的接轨。”但16岁的陈可辛不知道,为了取得胜利,女排队员们经受了怎样的魔鬼训练。影片中展现的训练场景都在还原历史:训练馆的模样、凝固的血渍与训练服、扣好150个球才能去吃饭夺冠中,青年郎平因为训练太辛苦,打算放弃,又被教练说回来。现实中,这件事发生在王丽娜身上。她1996年进入国家队,当时郎平是国家队主教练。王丽娜身体不适,训练不使劲,郎平批评她:“如果碰到打比赛你怎么办,你能跟裁判说过两天再打吗?”王丽娜认为教练不近情理,赌气往门外跑。郎平对她说:“你出了这个门,就不要再进来了。”王丽娜转身回来训练。电影里,第一次出国比赛前在候机厅喝咖啡的段落也真实发生过。现实中,与郎平喝咖啡的是队长张蓉芳,一杯速溶咖啡五毛钱,用简易的杯子装着。那次比赛,中国女排赢球了,从此,两人便觉得“咖啡”与“赢球”有某种联系,每回出战,都要在机场喝上一杯。1986年,“五连冠”时期的女排队员几乎全部退役。她们当中,一些走上仕途,比如孙晋芳、张蓉芳和朱玲。一些进入商界,像是梁艳、杨希、曹慧英。陈亚琼成了_社驻港记者。周晓兰随丈夫赴冰岛执教。侯玉珠进入对外经贸大学读书。郎平退役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1987年,她以公派自费的方式到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留学,攻读体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对于郎平的“出走”,很多人觉得意外。郎平在自传中写道:“我的名字,即使从女排的队伍中撤下来,也不应该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消失,我是典型的民族英雄,似乎不应该加入这股出国潮。”她感到自己被“误解”了。“我不是怕亏待”,恰恰相反,郎平觉得“国家和人民待我太好”,她不能躺在冠军的荣誉上吃一辈子老本。她想抛掉过去,从头开始。她将奖杯、奖状统统锁在北京的小屋里,毅然决然去了美国。很快,中国女排青黄不接,陷入低谷。“女排精神”成为人们灿烂却难以重现的过往回忆。1995年,郎平回国执教。带领中国女排获得1995年世锦赛季军、1996年奥运会亚军、1998年世锦赛亚军。1999年,郎平卸任国家队主教练,再次出国。2005年,在思考了3个月后,郎平接受了美国女排主教练的工作。这件事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球迷感到愤怒。冲突在20XX年北京奥运会的“中美大战”上达到顶峰。这届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本来就凝聚着中国人超乎寻常的民族自豪感。郎平带领美国队战胜中国队,许多人在情感上都难以接受。颁奖典礼上,中国女排队员泪洒现场。20XX年,伦敦奥运会女排比赛时,郎平以央视现场解说嘉宾的身份亲临现场,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队不敌日本队,郎平在演播室后台哭了。奥运会结束后,中国排协给郎平打电话,力邀她再次出山。排协竞聘会的前一天晚上,郎平还在犹豫。但在竞聘现场,她很快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被任命为女排国家队主教练。她为自己设定了“弘扬女排精神,走出低谷再创辉煌”的竞聘题目,球迷们亦对她寄予厚望。但是也有人怀疑,基座不稳的女排想重现往日辉煌并不容易。郎平一上任,就开始推动组建“大国家队”。影片中,拟定四年计划,进行全国大海选,将张常宁、惠若琪等人从不同的队伍中选取出来,联系美国的体能师、康复师、运动创伤医生、大战前夕的聊天这些真实发生过的细节,在电影中一一重现,展现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巅峰的艰难过程。即使没有女排情结的人,也可以把夺冠当作一部扣人心弦的体育电影。豆瓣评论中,不少观众认为,三场比赛是整部影片拍得最好的部分。一些出现在赛场外的细节,也是从现实还原而来。比如,20XX年里约奥运会上,兴奋的巴西球迷用英语冲着中国队高喊:“Go home!”观众席上,一个小男孩在哭泣当中国队胜局已定时,全世界人民都通过转播信号,看到了巴西女排主教练吉马良斯的外孙泪流满面。中国女排载誉归国,机场被球迷堵得水泄不通。媒体开始重新长篇累牍地报道女排精神,追忆过往:中国女排精神回来了。3有影评指出,夺冠存在“技术硬伤”:“我相信上映后,不少观众仍会被这部电影感动到落泪,但这只是单场戏生理性催泪的效果,不再具有前后文贯穿而成的、由内而外的饱满情感力量。”这些眼泪,“本质上与我们看公益广告和赛事转播无异。”不过,多数观众仍然为夺冠展现出的女排精神感动。尤其是作为影片大背景的80年代,充满了启蒙时代强烈的饥饿感,造就了滋生精神偶像的土壤。获得五连冠的女排极大激励了人们的信心,经历过的人都难以忘怀。再加上自上而下的宣传和推动,女排很快成为全民偶像,不自觉地演化为某种时代符号。1981年11月17日,女排首次夺冠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史无前例地用整个头版进行详细报道。当日刊登于报上的全国妇联贺电中,出现了“女排精神”一词:“你们是祖国的骄傲,妇女的光荣。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让女排精神在我国四化建设的道路上永放光辉!”郎平在自传中回忆,“学习女排精神”的口号喊出去之后,“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帜。”那是精神至上的年代,精神与集体紧密相关,精神足以缔造奇迹。在女排精神的鼓励下,工人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义务加班。女排精神长期、全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有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回忆,1982年前后,写作文要是不提女排精神,都得不了高分。不少影视作品表达过女排精神,比如中国姑娘排球之花沙鸥等。在1981年的电影沙鸥中,女排运动员沙鸥经历伤病、失败、爱人罹难的种种打击之后,依然坚强地重振精神,为排球事业奉献全部生命。影片中有个细节。亚运会上,中国队以两分之差输给日本队,沙鸥无比痛苦,在返回祖国的轮船上,将银牌丢入大海。她说:“我要的是金牌,不是银牌。”夺冠想展现的女排精神显然已经和40年前不同。陈可辛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探讨精神的变迁。他坦诚自己是个怀旧的人,但也“非常非常相信世界是不停地往前走的”,要相信年轻人,而不是“永远用一套我觉得对的东西去跟他们沟通。”他在电影中做了这样的尝试。比如,郎平问朱婷:“为什么打球?”朱婷回答:“为我爸妈。”“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成为你。”“那你就搞错了。”“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电影中,郎平对朱婷说,“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此刻,精神有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更加个性、释放的表达。有亲历过80年代,被女排精神鼓舞过的中年人对媒体回忆,女排精神其实是一种不限于女排甚至不限于体育的精神,是人类共有的最高境界的向上精神,在英文里,叫“do your best”。这种精神之所以被附加在女排身上,其实是历史的偶然选择,女排因此背负了某种包袱,但“幸与不幸是它赶上了”。还有人说,说起女排精神,就会想到向上的、单纯的、阳光的80年代。经历了8个月的漫长等待,经历了疫情对包括影视行业内的各行各业的重创之后,正在面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市场重新洗牌的观众、电影行业乃至全社会,都需要一些阳光、一些希望。夺冠观后感悟29月25日,今年国庆档“五巨头”的首个种子选手,陈可辛导演的夺冠终于上映。该片首日排片占比29.5%,收票房5600万元,超过八佰夺得单日票房第一的宝座。截止9月26日15时40分左右,影片上映2天票房已破亿。夺冠上映首日,导演陈可辛也在微博发文分享了拍摄团队工作人员幕后的艰辛和努力,并感谢团队的付出。曾执导过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的这位著名导演感慨道:“我们这三年来,从编剧带着敬畏的心去做资料,再改编。选角副导演从全国几千个女排运动员里挑选了最终的十几个给表演老师,变魔术一样,把她们一个一个训练成演员。美术团队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漳州基地的所有真实细节。摄影和制作人员日以继夜的艰苦拍摄。剪辑团队没完没了地把球赛展现到终于能使观众热血沸腾。后期团队把音响效果,画面调色,推到极致。当然少不了梅林茂老师画龙点睛的音乐。最后还有所有的演员,带着使命感去展现你们角色原型的风采。这一切,我陈可辛都放在心里。我们做的所有,都是为了今天,上场吧。”确如陈可辛所言,这部主旋律体育大片从诞生到因疫情从春节档撤档,到重新定档、提档,创作的艰辛和等待上映的焦灼,导演最知晓。与此同时,电影背后近40家出品方、联合出品方,同样对该片的上映寄予厚望。国庆黄金档的头炮能否打响,夺冠担子颇重。据悉,目前夺冠豆瓣已经开分,7.4分,还不错。电影由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主演,开头便是回到了20XX年8月15日,北京奥运会女排比赛,中国VS美国。戴着金丝框眼镜的郎平坐在美国队教练席上,大气沉稳,目光如电。中国队教练陈忠和站在场边,全神贯注,面带笑容。陈忠和望向郎平,目光充满深意,不断经过的人影遮蔽了他的视线,中国女排三十余年的图景被缓缓打开。整部影片选择了中国女排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间点。上世纪80年代,在世界杯排球赛上击败日本,迎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女排五连冠”。20XX年前后郎平担任美国女排教练与中国对战。以及20XX年郎平临危受命,重新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带来中国女排新高峰。影史上优秀的体育电影不少,近年两部赛车题材电影极速风流和极速车王都以曲折的情节和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拿到超8.5分的豆瓣高分。夺冠的表现手法则以接近真实为原则,是一部纪实风格的电影。虽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但以中国女排为题材,有着激励着几代人的女排精神,依旧使得电影够燃。有网友表示,夺冠真实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风貌,虽然物质匮乏,但充满了理想主义,为祖国荣誉而拼搏的奉献精神。此外,夺冠浓墨重彩地展现的中国女排两场艰难而辉煌的夺冠比赛,受到观众认可。第一场在前半段,1981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打败日本队获得世界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拿下的第一个世界冠军。这场比赛展现了那个年代中国女排的朝气和激情。1981年,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巨大浪潮奔涌而至,彼时祖国百废待兴,国人急需振奋士气。就在此时,中国女排横空出世,以七战全胜的姿态斩获中国三大球首个世界冠军。她们坚毅拼搏,比肩作战,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佳绩,女排姑娘们成为了全民的模范与骄傲,更成为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腾飞的象征。第二场浓墨重彩的夺冠比赛,是20XX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和巴西女排的比赛。“铁榔头”郎平在万众瞩目下挂帅出征,带领新一代女排逆转战胜卫冕世界冠军巴西队,夺回了暌违12年之久的奥运金牌。片中,20XX年里约奥运冠军队再度集结,朱婷、惠若琪、张常宁、丁霞、袁心玥等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本色出演,重现惊心动魄的中巴大战。这场比赛是电影的高潮,“郎平上身”的巩俐和中国女排配合默契,真实再现了激烈的比赛场景。当中国女排站在奥运会冠军领奖台上,国歌奏响时,不仅片中的演员在流泪,观众也不由地红了眼睛。还有网友十分认同该片编剧张冀的感叹,中国女排一路都在创造奇迹,书写中国人的传奇,女排精神的核心正是中国精神的密码。此外,网友对饰演郎平的巩俐的演技也赞不绝口。夺冠中已看不到巩俐,看到的就是郎平。这是一个不苟言笑严肃的郎平,但又是一个重情义,会默默流泪的郎平。郎平评价自己:“我郎平,从来不装!”而巩俐则真真实实地演出了这个少言寡语的女中豪杰郎平。面对女排队员,她心中充满疼爱,却从不轻易表露。面对强敌,她展现了大气沉着,运筹帷幄的高超战术。巩俐在片中与角色融为一体,不论是讲话声调、走路姿势,甚至表情,彷佛都如郎平附体,令人惊叹。夺冠观后感悟3夺冠可以说是这个国庆档最万众瞩目的电影了,毕竟中国女排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中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瞬间,影片的主演又是巩俐、吴刚、黄渤这些高口碑演员。因此影片开播前,网友在网上标注想看的人数就超过了百万人。大家在期待的同时也难免好奇影片最终会呈现什么效果?其实大家也都猜测过,会是纪实类影片还是偏文艺类的电影,但是百密一疏,谁也想不到陈可辛把中国女排的故事拍成了让人看了会哽咽的高燃大片。9月25日影片一上映,我就忍不住第一时间买了电影片,结果2个多小时的电影,影院里细微的抽泣声几乎没有断过。观众第一次情绪大爆发,是影片里讲到1980年中日女排决战前夕,中国老女排们的训练日常时。当时中国女排的口号是"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但是其实在这之前,中国已经有10年没有参加过国际大赛。为了让姑娘们能更好地应战,时任女排总教练的袁指导采取了魔鬼式训练,常常把女排姑娘训得精神接近崩溃。当时世界发达国家的排球队已经开始把计算机运用在排球领域,电脑代替人脑,能更精确地预判运动员的数据。但是中国条件有限,全国的电脑也不过几台。袁指导沉思了片刻,立即决定在原本已经很严苛的训练上再把球网升高15厘米,加强训练强度。然后他说:"这个电脑能预判得了吗?"这不止是当时女排的状况,更是整个中国的写照,我们的父辈、祖辈,就是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才让中国绝地反击,重新走上了正轨,这也是"中国女排精神"的含义所在。影片里第二个高燃的瞬间,是女排出征日本,无数的中国人聚在一起,几百个人围着一台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的镜头。后排的人根本看不到电视画面,只能靠前排的人实时播报战况,但是即便如此,依然影响不了大家的热情。看这一段时,令人热血沸腾的,不仅是赛场上中国队面对有着"打不死的东亚魔女"之称的日本队,更是万众一心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980年已经过去了40年,但是这种凝聚力并没有散,我们反而更加团结,面对疫情时的万众一心,面对洪水时的众志成城,都和当年大家聚在一起为了一个世界冠军梦而彻夜达旦的赤子之心没有差别。第三个让人感动的点,是郎平20XX年回国重新执教后,一改往日"金牌至上"的体育理念,坚持快乐排球的理念,尊重每一个运动员自己的意愿。郎平说:"曾经有一名外国记者问我: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一场比赛的输赢呢?我的回答是:或许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提及奥运会奖牌榜时,都有了云淡风轻的感觉,能登顶榜单固然好,但是即便结果不仅如此人意,我们也愿意为付出了努力的运动员鼓掌。这就是中国人越来越自信的表现。没有特效,没有宏伟的场景,为什么我会说夺冠是一部高燃大片?因为虽然夺冠拍摄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但是从中国女排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发展的缩影,影片里有珍贵的过往、顽强的奋斗、还有越来越好的未来。这样的影片难道不高燃?不是大片吗?而且不管你是什么年纪的人,你都能在三代女排姑娘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第一代女排能吃苦,无怨言;第二代女排顶着国家发展的压力努力向前;第三代女排有个性,但也同样有着敢想敢干的品质,这正是60、70、80、90后的缩影。也正是因此,夺冠才能直击观众的心灵,让人看得鸡皮疙瘩直冒,泪涕横流。我们一直都在说女排精神,但是在看夺冠之前,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女排精神究竟代表了什么。女排精神就是影片中姑娘们即使筋疲力尽也要接住下一颗球的信念,是郎平在功成名就后为了中国女排选择回国继续执教的坚持,它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夺冠拍出了让人一看就明白的女排精神,在内忧外患不断的当下,我们正需要一部这样能够鼓舞人心的高燃影片,所以千万不要错过,带爸妈去二刷吧!夺冠观后感悟4昨晚六点,夺冠在全国上映,短短6个小时的放映时间,它就斩获了 5800万的票房。从春节到国庆,多次改档,片名也从中国女排改成了夺冠,我们确实等得太久了。在我国所有体育项目里,女子排球不是最强的,但它的比赛绝对是最让人揪心的。每个人多少都会知道几场女排的比赛。尤其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对战俄罗斯队,从注定要输要搏命换赢,那一夜多少人睡不着觉。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能比任何一部主旋律电影更牵动人心。但昨晚第一时间冲去电影院看完之后,两个多小时坐下来,虽然我一度落泪,但最后散场心中却有些怅然若失。我立刻理解了中国女排为何改名为夺冠,甚至觉得它应该改名为郎平。别误会,我很喜欢郎平,也很喜欢巩俐出演的郎平。除了长相上不可抹除的差距,巩俐已经把自己变成了那个铁汉也有柔情的“铁榔头”。但既然这不是郎平传,我更想看到的是中国女排的郎平,而不是郎平的中国女排。简而言之,夺冠太想讨巧了,所以推了一个最讨巧的人站在前头,使得电影夹带着一股莫名的英雄色彩。以下内容有剧透!01从相当的程度上,我可以理解夺冠的这种讨巧的心理。从女排在1981年拿下第三届日本世界杯的冠军开始,就有太多故事可以述说。夺过的冠、跌过的跟头、闪闪发光的运动员.都太多了。而郎平,确实是戏剧冲突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那个。天上一块饼砸下来,能砸到不知多少郎平粉丝。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青年郎平1981年她作为主力出征日本世界杯,1984年随女排拿下洛杉矶奥运会冠军,1986年激流勇退,选择退役去美国留学。此后她在多个国家担任过排球教练,都带出了好成绩。2005年执教美国国家队,20XX年北京奥运会带着她们打败了中国队。几年后郎平又回到中国女排担任总教练,并带领女排拿下了里约奥运会的冠军。如果真有一部郎平传,一定能拍得百转千回。但夺冠毕竟不是郎平传,它更应当是一部群像,其中固然有轻有重,但女排精神绝不只是口号,更不是一个人的领悟。02电影开场是1978年,青年陈忠和被派到漳州排球训练中心。此时刚刚改革开放, 时任女排教练的“魔鬼”袁伟民,用男排的要求训练着女排。当时女排背负着把中国国民精神向全世界宣扬的任务中国人也可以当世界冠军。任务不可谓不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看到姑娘们一次次摔倒在地上又爬起来,身上磨破的伤勒紧了再上场的果决,很难不动容。可是从训练到站上1981年第三届日本世界杯的战场,足足占了全片二分之一的时间,除了郎平,没有一名女排队员拥有姓名。其中包括扭转了赛局的主力、郎平的好友陈招娣。这固然有“技术原因”,但目前的处理手段实在是有点简单粗暴,多少让人感到遗憾。更大的问题从世界杯结束开始。从1981年到20XX年,足足27年的时间,其中多场重要赛事,都一笔带过,雅典奥运会也只有短短几秒的镜头。剧情直接跳到20XX年,主场压力下,中国女排输给了美国女排。这种情况下,镜头没有对准受挫的中国女排,而是把焦点放在了美国教练郎平身上。说实话,我觉得此刻用来展现“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女排精神的人,不应该是赢了比赛的郎平,而是输了比赛的女排。20XX年北京奥运会,郎平指导美国女排如此选择再接下来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比比皆是。包括郎平在20XX年走马上任中国队总教练,比起女排姑娘们的辛勤汗水和高光时刻,更多的刻画郎平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哪怕是赢了比赛,也多亏了郎平用兵如神。全片基本只选取了和郎平有关女排历史进入国家队、从替补选为主力、拿下冠军、出国、当美国队教练、中国女排走下坡路很痛苦选择了回国、在她的带领下女排又拿到了奥运冠军。与郎平无关的成长和历史,都被处理成轻若鸿毛的碎片。而在中国女排史上举足轻重的陈忠和,全程像是郎平的陪衬,不少人甚至看出了两人的cp。上一次有这种荒唐感还是看那部突然变成爱情片的攀登者。而选择黄渤饰演陈忠和,也有很强的违和感。哪怕黄渤演技佳,但两人的气质实在是相去甚远。你很难说服自己劈开腿的黄渤是那个笑面虎。郎平很强,她对中国女排确实意义非凡,选择她作为串联全片的线索没有问题。但女排不是只有郎平,女排的功劳也不全属于郎平。当过多地渲染了她的个人情绪,无形中让个人成长压倒了女排的集体成长。03那作为郎平个人电影,夺冠做好了吗?很遗憾,也太不好。缺少了对人物成长转变的探索。大概出于电影本身主题是中国女排的大设定,郎平在退役之后的经历更像是一种流水账的铺陈,虽然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够丰满。只感觉导演在你眼前晃着一面“这里准备感动”的大旗,你知道应该感动了,但很难。如果这部电影抛掉包袱,干脆拍成郎平传,它会是一部更出彩的作品。话说回来,虽然我不会给电影夺冠打高分,但我还是推荐大家去看。因为中国女排的比赛真的足以燎原,中国女排的精神真的令人为之喟叹。它确实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尤其是两场主要比赛,即便你已经知道结果,还是忍不住为之屏住呼吸,一次次热泪盈眶。让人惊喜的除了巩俐、白浪的郎平,还有真正中国女排的上阵。朱婷、惠若琪、刘晓彤、曾春蕾、丁霞、龚翔宇、张常宁.或许是本色出演,真情实感一分假没掺,大家的演技都出乎意料的好。大银幕还原里约奥运淘汰赛,让人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那个异常炎热的夏天。当时没有人看好落到了“二流”的她们,姑娘们才落地巴西,就被吐槽要回家了。但中国女排,流血不流泪。绝不是一句空话。每一场胜利都不是运气,而是她们用生命努力拼搏换来的。女排值得所有人把手掌拍红。夺冠观后感悟5从首夺世界冠军到夺得第十个世界冠军,中国女排几经沉浮却始终不屈不挠.“一种精神,两次传承,三代传奇。”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激励了几代代中国人.9月25日,电影夺冠上映。夺冠的第一主人公是巩俐饰演的郎平,影片借她30多年的排球人生,照见几代中国人心头具有举足轻重位置的精神中国女排精神。故事的线索由三场重要赛事串起:1981年世界杯中国队对战东道主日本队,20XX年北京奥运会中美一役,以及20XX年里约奥运会中国队与东道主巴西队的对垒。于所有人,这是事先张扬了结局的比赛。但导演陈可辛对镜头的调用、对人心在比赛进程中的递迁把握,都让“复制”的比赛拥有了不亚于现实的扣人心弦。原央视著名体育评论员宋世雄这样评价:“明明是每个人都了然于胸的历史时刻,却能让你如第一次见证般落下热泪。”在国产体育电影里,夺冠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应时代而生的女排精神1981年11月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并凭借着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鲁光先生的作品中国姑娘的宣传,女排精神开始在电视、报纸等各大媒体上出现,国家领导人也常以女排精神鼓励着各行业的人们。这场胜利,填补了民众长久的信心缺失,迅速被拔高到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女排精神成为一盏指明灯,将 20 世纪 80 年代初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人民引向改革开放的路,坚定了人们投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人民日报评论称,“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1981年的女排精神,是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成为了励志标杆。之后“五连冠”的霸气出世,女排精神已超越体育精神,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矗立在中国民族的精神之林。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影片中1981年的中日排球大战,教练袁伟民在决胜局关键时刻对队员们说:“你们要想一想这是在什么地方打球。要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你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祖国人民在电视机前看着你们,这场球不拿下来,你们会后悔一辈子!”而在郎导当主教练时,郎平让女排运动员们去交男朋友,去约会,也会去跟这批年轻队员讲交心:排球不是你们的唯一,比赛的胜负不是唯一,你们要享受排球运动,你们要做你自己女排精神一直都在,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始终都是女排精神的核心,变化的只是时代给予的含义。相比过去,如今中国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了质的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都非常饱满。如今中国女排再次辉煌,提起“女排精神”一种民族情怀悠然而生,提高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不同的时代下“女排精神”都有不同的诠释,在同一时期不同视角下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个体对于“女排精神”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女排精神”实际上是民族精神具体表达 , 如今的“女排精神”早已超越排球项目和竞技体育的界限,被社会、被时代、被国家赋予了更多、更全面的意义。在“去金牌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再是金牌至上原则。更加注重人文和精神层面的表达。夺金固然是为国增光成为民族的骄傲。但对于优势项目没有夺金的项目,民众对运动员的付出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鼓励和感动。何为女排精神那是一种明知不会赢也竭尽全力的拼劲“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郎平说。中国女排夺冠观后感悟范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