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与辐射事故伤员的分类与救治.ppt
1,核与辐射事故伤员分类及救治,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第一临床部姜恩海2012、4、18,2,一、伤员的现场分类二、伤员的现场救治三、常用应急标准四、国内外辐射事故简介,主要内容,核与放射事故受照人员分类,(一)事故类型1.核反应堆事故;2.临界事故;3.核设施受袭;4.“脏弹”恐怖袭击;5.放射源失控事故;,放射性监测,(二)伤类分型放射性核素体表污染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过量照射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一)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二)分类的基本形式(三)治疗分类(四)后送分类(五)放射损伤的伤类和伤情(六)在伤员分类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分类的目的和意义:1.分类的基本原则 2.分类的基本要求,(一)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伤员分类目的是确定伤员受伤的种类和受伤的程度,以使及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医疗救治和后送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在核与放射事故救援中,伤员分类是医学处理重要措施之一,其作用十分重要。,1分类的基本原则:(1)伤员是否受到外照射损伤及伤类和伤情;(2)伤员是否有体表、体内及创口放射性污染及污染程度;(3)伤员是否需要医疗救治,需要救治的紧急程度和方法;(4)伤员是否需要医疗后送,后送时机和地点。,2.分类的基本要求:(1)专人负责 由专人负责,首先分检出必须紧急救治的伤员,优先送到有关科室进行紧急医学处理。(2)力求快速准确 因待检伤员多,伤类、伤情复杂,因此力求以最快的速度对伤情伤类作出力求准确的判断。(3)紧张有序 由于伤员多,伤情轻重不一,在短时间内容易造成人员拥挤、程序混乱的局面,因此必须重视并采取措施,做好充分的人员和物资准备,保证分类工作能紧张、有序地进行。,(二)分类的基本形式,1.设置伤员分类组 在发生大批伤员的情况下,一线医疗机构在展开收容伤员时,应组建伤员分类组,并下设至少包括放射剂量监测和检伤分类两个小组。,(二)分类的基本形式,2.现场检伤分类 首先进行辐射监测,分检出有无放射性污染,紧接着快速观察伤员外观和体征,重点询问受伤史,迅速分检出不同伤类和伤情,并迅速填写伤票或伤员登记表。然后,将伤员送到指定的救治机构进行医学处理。在救护所和早期救治机构,通常将伤员分为四类。(1)优先分检危重伤员(2)可直接后送的伤员(3)观察与留治的危重伤员(4)留治可治愈的轻伤员,(1)优先分检危重伤员 损伤分为烧伤、创伤和放射损伤三类。复合伤则按主要损伤并考虑治疗的需要分别划入三类中,送往有关科室。放射病和以放射损伤为主的复合伤,专科救治机构;复合深度烧伤和以烧伤为主的复合伤,送烧伤科;创伤和以创伤为主的复合伤,送外科。,脑型、肠型和骨髓型极重度偏重的急性放射病伤员,是紧急救治的对象之一。受辐射照射后初期,临床症状出现越早、越重、越多,表明病情越严重,因此可根据伤后初期的症状对急性放射病进行初步分类。,1)伤后12小时出现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定向力和判断力障碍等共济失调征象,可初步判定为脑型急性放射病。2)伤后即刻出现严重恶心、频繁呕吐,继则腹泻、腹痛、排稀便以至血水样便等,可初步判断为肠型急性放射病。3)受照后2小时内呕吐,呕吐次数较多者,多为重度或极重度。受照后2小时以后呕吐,呕吐仅35次,多为中度。受照射后12天内出现腮腺肿痛或有3738左右的体温升高,提示可能为中度或更重。,若初期发生较大面积的皮肤潮红或红斑,则提示中度或重度的可能性大。受照射后1天内,若伤员仅有恶心而无呕吐,多为轻度。照后2小时前后出现呕吐,23天后出现食欲下降,大便稀但无水样便,全身状况尚可者,多半为骨髓型急性放射病。,(2)可直接后送的伤员 此类伤员伤情不急而又需进一步治疗,可直接后送或稍做一般处置即可后送。如中度放射病或放射复合伤、中度烧伤、一般骨关节伤和后送途中无危险的重度放射损伤或复合伤等。,(3)观察与留治的危重伤员 此类伤员已生命垂危,应视情况给予护理、减少痛苦的措施。如脑型、肠型放射病,极重度冲击伤等。,(4)留治可治愈的轻伤员 各类轻伤单独划一类。此类伤员伤情较轻,如面积不大的轻度烧伤,轻微的软组织损伤等,送轻伤处置室,就地做完一些简单处理后。,(三)治疗分类 治疗分类是由早期救治机构各科在治疗的同时作进一步的分类。根据受伤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结果以及个人剂量计测试数据判定伤势。凡疑有放射病和放射复合伤者,均应注意观察和记录放射损伤所特有的指征;疑有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者,应在病历上注明;冲击波引起的损伤多为闭合性损伤,常表现为“外轻内重”,有时被烧伤所掩盖,要仔细做全身检查。,根据受伤史和临床征象判断伤情,(1)依据伤员受照史、受照剂量、伤员初期临床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早期分型、分度诊断。其严重程度与剂量大小、个体状况和受照部位等有关。(2)详细询问受照史,特别注意了解核爆炸时伤员所处的位置、距爆心距离、防护情况及在爆区或污染区停留时间等;收集可供估计伤员受照剂量的物品(如个人剂量仪等),并结合核爆炸当量、爆炸方式等,估计受照剂量。(3)临床检查应注意有无头昏、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皮肤红斑、腮腺肿大、意识不清、痉挛等初期症状及开始出现的时间,其中尤其要注意有无呕吐和腹泻症状。(4)条件许可时,尽可能每隔1224小时给伤员检查一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类和淋巴细胞绝对数,必要时做染色体畸变率分析和微核率测定。(5)早期分型和分度的方法,可参照有关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标准。,(四)后送分类,由后送组主动深入各科室了解伤类、伤势和各科安排的后送次序,根据当时的运输工具统一安排后送。,(五)放射损伤的伤类和伤情,放射损伤的伤类,可分为单纯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由辐射一种致伤因素引起的损伤,称为单纯放射损伤;由辐射和非辐射(如创伤、烧伤、冲击伤等)致伤因素引起的损伤,称为放射复合伤。,放射损伤伤类的划分,(六)在伤员分类中应注意的问题,1.加强伤员分类训练2.派出分类调整哨 3.分清主要和次要损伤,1.加强伤员分类人员训练,大批伤员来到早期救治机构后,如没有良好的分类,尽管很快把伤员抢救下来,但由于分类不好,延误治疗,结果达不到迅速、合理救治的目的,医疗秩序也容易发生混乱。因此,对分类人员,应进行培训。,2.分清主要和次要损伤,在治疗分类中,要注意分清主要和次要损伤。例如,烧伤容易诊断,而冲击伤往往表现为“外轻内重”,即体表外观损伤轻或无伤,而体内损伤较重且易被烧伤所掩盖。尤其是对近爆心的伤员,警惕冲击伤存在,注意内脏伤情,详细询问负伤史,细致检查,密切观察,防止被“外轻内重”的现象掩盖而失去抢救时机。,目前国际上的检伤分类渐趋一致,大致上分为:立即治疗(Immedate Treatment,丁1)、延后治疗(Delayed Treatment,T2)、轻伤(Minimal Treatment,T3)及期待治疗(Expectant Treatment,T4)共四级,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加以区别和显示。T1以红色表示、T2为黄色、T3为绿色,T4在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则不尽相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黑色,英国则使用白色。,没有合并放射性照射和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伤员分类等级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现场伤员分类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1)第一优先 重伤员(红色标识)(2)其次优先 中度伤员(黄色标识)(3)延期处理 轻伤员(绿色或者蓝色标识)(4)最后处理 死亡遗体(黑色标识),二、伤员的现场救治,三、核和放射事故救治基地和救治体系,第一临床部,外沾染处理组,救治药箱配备组,病人剂量估算组,放射性损伤救治组,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技术后援部,剂量检测评价组,辐射防护组,救治药箱配备组,放射性损伤救治组,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监测评价部,外剂量检测评价组,内污染检测评价组,食品与饮用水监测组,辐射防护组,信息通讯组,第二临床部,放射损伤综合治疗组,造血干细胞移植组,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国家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医学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国家医学救援专家咨询组,省级医学应急组织,处理原则,一般原则2 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3 内照射事故受照人员4 内外混合照射事故照射人员,处理原则,1 一般原则1)首先应尽快将受照人员撤离现场,检查人员受危害的程度,并积极采取救护措施。2)根据事故的性质、受照的不同剂量水平、不同病情,迅速采取相应对策和治疗措施。3)对疑有体表污染的人员,首先应进行体表污染的监测,并迅速进行去污染处理,防止污染的扩散。4)对受照人员逐个登记并建立档案,应根据其受照情况和损伤程度进行相应的随访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效应,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5)在抢救中应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外伤、出血和休克等,对估计受照剂量较大者应选用抗辐射药物。,处理原则,2、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可根据受照人员的初期症状、体征、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物理剂量的估算结果,迅速作出病情的初步估计;生物剂量: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适用剂量范围为0.15.0Gy)和淋巴细胞微核测定(适用剂量范围为0.255.0Gy)等作进一步的生物学剂量估算。,2、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根据核和放射事故的分级救治要求,进行分级救治:全身受照剂量小于01Gy者可作一般医学检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受照剂量大于0.25Gy者应予以对症治疗;对受照剂量大于0.5Gy者应住院观察,并给予及时治疗;受照剂量大于1Gy者,必须住院严密观察和治疗。,2、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辐射事故应依据核和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GBZ113.过量照射应依据GB18196处理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人,应依据GBZl04采取综合性对症治疗。对伴有急性放射皮肤损伤的病人,应依据GBZ 106进行分度诊断和治疗。对伴有放冲复合伤或放烧复合伤的病人,应依据GBZ102、GBZ103进行诊断和治疗。,处理原则3、内照射事故受照人员,3、内照射事故受照人员放射性核素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甚至完好的皮肤进入体内造成内照射损伤。内照射放射病人应根据GBZ 96-2011诊断治疗。,3、内照射事故受照人员,内照射的判定可依据污染史(事故性质、核素的种类、浓度、人体污染途径等),进行生物样品的放射性测定分析(如血、尿、粪及其他内容物等)和全身或靶器官的体外放射性测量,并结合临床表现等综合判定。,3、内照射事故受照人员,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医学处理 尽早清除初始进入部位的放射性核素。包括:彻底洗消体表污染,防止污染物的扩散。有摄入时,可催吐、洗胃、使用缓泻剂和阻吸收药物;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进入量,尽早选用相应药物进行促排治疗;有放射性碘进人体内时,服用稳定性碘。,3、内照射事故受照人员,对超过5个年摄人量限值(ALI)的放射性核素内照射人员应进行医学观察及相应 的治疗;超过20个ALI者属于严重内照射,应进行长期、严密的医学观察和积极治疗,并注意远期效应.。,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分类标签,分类标签,(一)现场救治的基本原则 现场医疗救治遵循的原则是:快速有效、保护救援者和被救援者,对危及生命的损伤优先救护。,(二)现场救治的基本任务,1.首先将伤员撤离事件现场并进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危重伤员优先进行急救处理;2.依据早期症状和血液常规检查结果,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剂量,设立临时分类站,进行初步分类诊断,必要时使用稳定性碘和(或)抗放药物;3.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查和初步去污处理,并注意防止污染扩散;对开放性污染伤口去污后可酌情进行包扎;4.初步判断伤员有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吸收和促排措施;,5.收集、留取可供估计受照剂量的物品和生物样品;6.填好伤票或伤员登记表,根据初步分类判断,将各种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内污染人员以及现场医疗单位不能处理的非放射损伤人员送至当地医疗救治单位;必要时将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严重内污染者直接送至专科医院。伤情危重不宜后送者可继续就地抢救,待伤情稳定后及时后送。参加现场救护的各类人员应穿戴防护衣具,视现场剂量率大小,必要时应采取轮换作业和使用抗放药物。,(三)现场救治的一般实施程序及主要伤类伤员的现场救治 1.医学应急救治人员的准备 2.现场抢救 3.可延迟处理伤员的处理原则一般程序,1.医学应急救治人员的准备 一旦事件发生,抢救人员应迅速做好个人防护,如穿戴防护衣具、配备辐射计量仪、酌情使用稳定碘和抗放药物等。根据地面照射量率和规定的应急照射水平,确定在污染区内的安全停留时间。,2.现场抢救 为保护被抢救者与抢救者,若现场辐射水平较高,应首先将伤员撤离事故现场,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医学处理。实施抢救时,先根据伤员的伤情做出初步(紧急)分类诊断。对危重伤员应立即组织抢救,优先进行紧急处理;急救。,急救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灭火 应帮助重伤员脱离现场和灭火,如脱去着火衣服,用雨衣覆灭等。告诉伤员不要张口喊叫,防止呼吸道烧伤。(2)止血 有出血者(内、外出血)要及时止血。(3)固定 对伤员的骨折要做到切实固定。,(4)包扎 对烧伤或一般创伤要及时包扎,对污染创面应清洗后包扎(敷料应统一处理)。(5)抗休克 大出血、胸腹冲击伤、严重骨折以及大面积中、重度的烧伤、冲击伤易发生休克,可给予镇静、止痛药物,或用其他简易的防暑或保温方法进行防治,尽可能给予口服液体。输液时要做到“少量缓速”。(6)防治窒息 严重呼吸道烧伤、肺水肿、泥沙阻塞上呼吸道的伤员,昏迷伤员出现舌后坠情况时,均可能发生窒息。应清除伤员口腔内泥沙,采取半卧位姿势,牵舌引出,加以预防;已发生窒息者,要立即做气管切开,或用大号针头在环甲筋膜处刺入,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合并化学损伤的伤员应优先处理,无危及生命急症可延迟处理的伤员,经自救、互救和初步除污染后,应尽快使其离开现场,并到紧急分类站接受医学检查和处理。需紧急处理的伤员苏醒、血压和血容量恢复和稳定后,及时去污处理。有手术指证的伤员应尽快作早期外科处理,无手术指证的按可延迟处理伤员的处理原则和一般程序继续治疗。,3.可延迟处理伤员的处理原则一般程序(1)进入紧急分类站前,应对全部伤员进行体表和创面放射性污染测量,若污染程度超过规定的控制水平,应及时去污直至达到或低于控制水平。(2)根据具体情况,酌情给予稳定性碘或抗放药。,(3)询问病史时,要特别注意了解事故时伤员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如有无屏蔽物,与辐射源的距离,在现场的停留时间,事故后的活动情况等)。注意有无听力减退,声音嘶哑,皮肤红斑、水肿,头痛,腹痛、腹泻,呕吐及其开始发生的时间和次数等。怀疑有冲击伤的伤员,应进一步作X线检查及血红蛋白、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测定。有皮肤红斑、水肿的,除逐一记录出现的部位、开始时间和范围外,应尽量拍摄彩色照片。受照人员尽可能每隔1224小时查一次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分类,网织红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数。,(4)条件许可时,可抽取静脉血作淋巴细胞染色体培养,留尿样、鼻拭物和血液标本等作放射性测量;收集能用作估计伤员受照剂量的物品(如个人剂量仪)和资料(包括伤前健康检查资料)等,以备日后作进一步诊断的参考。,(5)伤员人数较多时,那些临床症状轻微、白细胞无明显升高和白细胞分类无明显右移、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不明显的伤员不一定收入医院观察,但须在伤后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到门诊复查。临床症状,特别是呕吐和皮肤红斑水肿较重,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和白细胞分类明显右移、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较明显的伤员须住院治疗和观察,并应尽快后送到二级医疗救治单位。,(6)伤情严重、暂时无法后送的伤员继续留置抢救,待伤情稳定后再根据情况处理。条件许可时,那些伤情较重或伤情难以判断的伤员可送往上级医疗救治单位。,后送时,应将全部临床资料(包括检查结果、留采的物品和采集的样品等)随伤员同时后送;重度和重度以上伤员后送时,需有专人护送并注意防止休克。运送病人的方式必须适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疏散被照射的病人,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但应避免有的病人可能造成污染扩散,特别是在核设施现场没有进行全面辐射监测和消除污染的情况下。带有隔离单可隔绝空气的多用途担架、内衬为可处理塑料内壁的救护车等,是运送污染人员最理想的设备。,临床症状明显的伤员可给予对症处理,但应尽量避免使用对淋巴细胞计数有影响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放药及输血等)。如需使用,应采血后再用,防止对诊断指标的干扰。体内放射性污染超过规定限制时,应及时采取促排或阻吸收措施。,核及放射事故医学应急常用的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检查及处理原则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内照射放射病诊断标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剂量估算规范核与放射事故干预及医学处理原则放射复合伤诊断标准 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沾染去污处理规范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的方法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医学处理规范核事故场外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核事故场内医学应急计划与准备,六、国内、外事故介绍,(一)“过量照射”事故的国内外发生情况据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自1940-2002年2月全球共有423起重大辐射事故,约有133480人员受照,其中1Gy以上有135人因此致死。一般可将辐射事故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大量人群的事故。此类事故相对是少的,但是绝对不可忽视。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另一类是只涉及有限人数的事故。这类事故在没有导致严重临床后果时很少被报道。,六、国内、外事故介绍,1、国外重大辐射事故1)、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技术性放射事故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由于当时复杂的气象条件,放射性物质在苏联及其周围国家境内的大气转运和地面沉降状况极为复杂,所涉及到的受照人员达60多万。这次事故可以说是全球性的灾难。,Radiological Nuclear Accident,Chernobyl Disaster(April 26,1986),No casualties,237 people with ARS and 31 deaths within the first 3 months,Three-Mile Island Accident(March 28,1979),1,2,3,4,1979年3月28日凌晨,美国宾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由于设备故障和认为疏失等原因造成核突发事件。由于核电站安全壳的有效保护,只有少量的放射性气体排出。经剂量评估,整个事件造成部分公众的最大个人剂量为0.8毫西沃特,核电站周围80公里范围内,平均公众个人接受剂量水平为15毫希沃特,在国际核事件分级上列为第五级。,六、国内、外事故介绍,2)、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4月18日报大约20余人受到高水平的辐射引起轻度放射损伤。,应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人员的医学检查及咨询:主要是日本回国人员造血及细胞遗传学检查,进行辐射损伤评价,每天情况上报科技处再报卫生部核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中心。,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当地时间),日本宫城县以东约130公里的太平洋海域发生20世纪以来罕见的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且引发特大海啸,日本岩手县、宫城县以及福岛县沿岸遭受高达10米的海浪袭击,截至4月17日,死亡超过13000人,失踪超过14000人,疏散人数超过136000人。,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来袭后,成功启动了快速停堆,中断了链式反应,但是由于特大地震、特大海啸、全厂断电、应急柴油机损毁、辅助给水系统瘫痪等一系列事件同时发生造成反应堆无法降温而引发次生灾害核泄漏事故。,六、国内、外事故介绍,3)2003年10月哈尔滨锅炉厂放射事故:,忻州辐射事故,1992年 11月18日,民工侯在井底挖出一个瓷盘和一根圆柱形铅捧带回家中。大约11时即感到头晕、恶心、呕吐,不能继续劳动,下午其兄张双等人陪同张昌到地区医院就诊。张双在陪侍张昌的第四天也发病住院。两兄弟的症状体征基本相同。下午转入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下称山医一院)继续治疗,医治无效,张昌于12月2日出院回到家中死亡,陪侍的张双于12月7日也在家中死亡。其父张亮一直陪侍两个儿子看病也相续发病,于12月10日死亡。张昌之妻张于12月17日到北京医科大学第二人民医院(下称北医大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放射病。经中辐院根据受照条件,对张昌、张双、张亮估算了受照剂量,张昌为44Gy,张双为8.9Gy,张亮8.1Gy。,六、国内、外事故介绍,4、1999年4月26日河南放射事故:事故特点:河南省封丘县发生一起严重的60Co辐射源事故,在这次事故中,共有7人受到了严重过量照射,受照剂量在0.26GY之间,过量照射三例、轻度一例、中度二例、重度一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放射性皮肤损伤二例,经积极救治均存活。,医学应急救治,1.事故病人剂量估算 在这次事故剂量估算中,为便于现场的分级、分类和临床上对辐射损伤程度的准确诊断,我们不但用常用的物理和生物的剂量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估算,而且用实验模拟和Monte Carlo理论模拟方法进行了剂量重建。表1列出了三种不同方法的主要结果。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这三种方法的估算结果基本一致。Comparison results of three methods,2.ARS患者受照情况及伤情判断,3.初期主要临床症状和体症,河南4、26放射事故患者-脱发,河南4、26放射事故,3个月,3年,4.造血系统改变 受照者从入院到进入恢复期每天查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每周查2次网织红细胞。,救治期间白细胞数值变化,5.治疗,三例患者在照后87天,造血功能己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6.随访,为了进一步研究患者受照后的远后效应及其恢复程度,我们对此3例患者第 年进行了规律、系统的医学随访观察。,照后3年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白细胞变化,免疫功能检查结果,正常值:IgG:(7.2316.8),IgA:(0.693.82),IgM:(0.632.77),C3:(0.851.93),C4:(0.120.36),CD3:(6477%),CD4:(4151%),CD8:(2333%),CD4/CD8:(1.32.0),正常值:T4:(42133),T3:(0.82.2),hTSH:(0.35),TGAb:(30%),TMAb:(15%),Cor:(55200ng/ml),T:(男4.47.3ng/ml,女0.370.8ng/ml),E2:(男836pg/ml,女50240pg/ml),内分泌功能检查结果,3例ARS10年远后效应随访结果,项目 梅 旺 天血常规 正常 正常 正常骨髓像 三系增生 三系增生 三系增生免疫系统 基本正常 正常 正常睾酮、雌二醇 部分回复 正常 部分回复精液 大部分回复眼科 白内障手术 正常 正常肿瘤标志物 正常 正常 正常肝肾B超 正常 正常 正常肾功能 正常 正常 正常,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3个月,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6个月,7年随访,3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6个月,河南4、26放射事故(早期),患者2,河南4、26放射事故(三年),患者2,河南4、26放射事故(三年),谢 谢,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