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第二第3节急性白血病12.ppt
南华大学医学检验教研室刘小军,白血病,leukemia,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及诊断,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四、慢性白血病,报告内容,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简称 急淋,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 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全身组 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1、起病急骤2、发热3、贫血4、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5、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轻中度肝脾肿大6、骨关节疼痛及胸骨压痛明显7、易并发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二)、检验1、血象:RBC及Hb低于正常,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偶见幼红细胞;WBC计数多数增高,可正常或减少。分类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多,可达90。篮细胞易见;Pt计数低于正常,低于20109,可引起严重出血,2、骨髓象: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少数为增生活跃,原淋幼淋30 红细胞系统增生受抑制,幼红细胞少见或不见血小板减少篮细胞易见,ALL骨髓象,ALL骨髓象,ALL骨髓象,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与苏丹黑(SBB)染色:各阶段淋巴细胞为阴性,阳性细胞3 糖原(PAS)染色,约2080%原淋为阳性。酸性磷酸酶(ACP)染色:T细胞为阳性,B细胞为阴性a丁酸萘酚酯酶(a-NBE)染色为阴性NAP积分:往往增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免疫学检验首先用TdT及第一线单克隆抗体诊断T或B系急淋与AML相鉴别,然后结合第二线单克隆抗体确定其亚型5、遗传及分子生物学检验染色体数目异常:多见超二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如6q-,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三)、诊断具有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骨髓象特征骨髓中原淋幼淋30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及单抗诊断T或B系急淋,进一步确定亚型从分子生物学进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诊断标准:,1、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症)2、有脑脊液的改变尤其是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3、排除其它原因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AMLM1),(一)、概述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简称急粒,成人中最多见的类型.分为两个亚型即未成熟型(M1)和部分成熟型(M2)除有急性白血病特点外,还有以下特点:大部分病例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常伴有严重感染、发热、出血、贫血,口腔粘膜和咽部常有炎症、溃疡或坏死;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但程度轻,且较急淋少见;绿色瘤常见于此型,典型表现为骨膜下绿色肿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二)、检验: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1050)109/L多见。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有时高达90%以上,可见畸形原始粒细胞。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有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2、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型加型原始粒细胞90%(NEC),可见小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及以下各阶段细胞罕见或不见。在少数病例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核分裂细胞少见。多数病例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及SBB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阳性;a-NBE阴性。4、免疫学检验:CD34,CD33,CD13(+)CD11(-)5、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Ph染色体t(9;22)形成融合基因,(三)、诊断:1、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2、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型型)90%(NEC),并伴形态学异常。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未见或罕见;3、POX或SBB()的原始细胞3%,a-NBE阴性;4、进一步依免疫表型特点与ALL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型),一、检验: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2、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NEC),并可见到早、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10,可见Auer小体。,Auer小体,2、骨髓象: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有瘤状突起,核型畸变,也可表现为核发育迟缓,胞质出现少数嗜苯胺蓝颗粒。有些病例出现小原粒细胞。胞核与胞质内可见空泡变性。,3、细胞化学染色:1)POX与SB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2)PAS染色:多数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多数为弱阳性反应,呈弥漫性粉红色,也有呈细颗粒状阳性者。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当合并感染时,NAP积分可一时增高。,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CE)呈阳性反应;aNAE可呈弱阳性反应,且不被氟化钠抑制。5)Phi()小体染色: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小体,此对急粒有诊断意义,并借以与急淋鉴别,并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价值。4、免疫学检验:粒系抗体均可呈阳性5、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t(6;9),(二)、诊断:1、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2、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89(NEC)并伴有形态学异常;单核细胞10,可诊断为M2a亚型;3、亦可进一步以免疫表型特点与ALL鉴别。,(一)、概述亚急粒,临床特征呈亚急性的经过,大多数起病缓慢,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少数患者以发热起病。出血发生率较低,程度也较轻,以皮肤瘀点及鼻出血为主,感染常见于皮肤疖肿。骨髓中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与其他类型AML相比,髓外浸润发生率高,治疗反应好,完全缓解率高,缓解期长。其特异性遗传标志为t(8;21)染色体易位,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M2b基因的标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b),(二)、检验:1、血象:多数为全血细胞减少,易被误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Hb及RBC数均减低,常较其他类型白血病更为明显。WBC数大多正常或低于正常,而少数病例增高。分类可见各阶段幼稚粒细胞,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粒细胞亦可增多。多数病人的白细胞数常有增高的趋势。血小板明显减少,形态多异常。,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活跃,红细胞系及巨核系增生均减低。粒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为主,30%(NEC)。,2、骨髓象:异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形态特点是胞核与胞质发育极不平衡,核染色质细致疏松,核仁大而明显,胞质丰富,含多量细小粉红色中性颗粒,呈弥散分布,常见空泡和双层胞质,内胞质量多,呈粉红色,外胞质量少,呈浅蓝色,且呈伪足状,Auer小体常见。,3、细胞化学染色:1)POX及SBB染色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2)AS-D-NCE染色阳性;3)aNBE阴性;4)NAP染色其活性明显减低。4、免疫学检验:MPO、CD13()5、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检验出现t(21;8),可形成AML1/MTG8融合基因,三、诊断:1、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2、骨髓粒系明显增生,原始细胞明显增多,但可30(NEC);3、t(8;21)(q22;q22)或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诊断本病的分子标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一)、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多见于成人。染色体t(15;17)形成的PML/RARa融合基因是本病最特异的基因标志。此类白血病细胞可被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成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临床表现:1、有发热、感染、贫血和浸润等急性白血病的症状;2、广泛而严重的出血常是本病的特点,以皮肤粘膜最明显,颅内出血最为严重,是致死的原因之一;3、本病易并DIC,亦可发生原发性纤溶亢进。,(二)、检验:1、血象:HB及RBC呈轻-中度减少,部分重度减少。WBC大多在15109/L以下,减少者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分类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可高达90,可见少数原粒及其他阶段的粒细胞,Auer小体易见。PLT中到重度减少。,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个别增生低下。分类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3090(NEC),可见原粒和中幼粒细胞。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形态异常,外形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胞核略小,常偏一侧,可见双核。,早幼粒细胞核染色质疏松有明显核仁,胞质丰富,染蓝色或灰色,含多量大小不等的嗜苯胺蓝颗粒,有的胞质可分为内外两层,外胞质层颗粒稀少或无颗粒。有的胞质含短而粗的Auer小体,几条、十几条或几十条,呈束状排列,酷似柴捆样,故称之为“柴捆细胞”。,粗颗粒型(M3a):胞质丰富,蓝色外胞质呈伪足状突出,其中布满粗大、深染、密集或融合的嗜苯胺蓝颗粒,或含较多的Auer小体,有时呈“柴捆”状,胞核常被颗粒遮盖而轮廓不清。,细颗粒型(M3b):胞质中的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误诊为单核细胞。部分患者的早幼粒细胞胞质呈强碱性,颗粒稀少,胞核分叶明显。,3、细胞化学染色:POX、SBB、AS-D-NCE和ACP染色均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不被氟化钠抑制,aNBE染色阴性,依此可与急单作鉴别。NAP积分明显降低。4、超微结构检验5、免疫学检验:CD13,CD33(+),CD34(-),6、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征性地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三)、诊断:骨髓中以多颗粒的早幼粒细胞为主,占非幼红细胞的30%;免疫学分型CD13、CD33(+);HLA-DR();细胞遗传学分型:特征性地染色体易位:t(15;17);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临床上出血倾向严重,多表现有全血细胞减少;能用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一)、概述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OL)简称急粒-单,是一种由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系同时发生恶变增生的急性白血病。临床上兼有急粒和急单白血病的特征。,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型),(二)、检验1、血象 Hb和RBC为中到重度减少;WBC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可见原粒及原单,原单和幼单可达30%40%,吞噬现象活跃,而粒系早幼粒细胞以下各阶段均易见到。血小板呈重度减少。,2、骨髓象 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本病异质性很强,至少包括两类;异质性白血病细胞增生型:白血病细胞分别具有粒系和单核系形态学特征;同质性白血病细胞增生型:白血病细胞同时具有粒系及单核系特征.此型细胞中可见到Auer小体,浆细胞常增多.,3、细胞化学染色(1)POX、SB染色:阳性或弱阳性(2)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部分抑制(3)酯酶双重染色:可出现醋酸萘酚酯酶阳性细胞 氯醋酸萘酚酯酶阳性细胞或双酯酶细胞4、免疫学检验:表达CD13,CD14,CD15,CD335、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多见t(9;11)(p21;q23),(三)、诊断:符合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诊断标准;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的异常增生;M4a: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细胞超过20(NEC),M4b:以原幼及单核细胞增生为主,而原粒和早幼粒超过20(NEC),M4c:具有粒单二系标记的原始细胞30%;M4Eo:异常嗜酸粒细胞大于5。染色体inv(16)导致CBF-MYH11融合基因,此融合基因为M4Eo的诊断疗效监测提供一个新的特异敏感指标。,(一)、概述:急单,多见于儿童或年轻人。本型临床上除有一般白血病的症状外,浸润症状较为明显,其突出表现为皮肤粘膜的损害,皮肤出现弥漫丘疹、硬性结节、肿胀等皮炎;牙龈增生、肿胀、出血及溃疡坏死等,器官浸润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易发DIC.特异染色体异常为11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的缺失或易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型),(二)、检验1.血象:HB和RBC呈中度到重度减少。大多数患者WBC减少,分类可见原单和幼单,血小板重度减少,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单幼单细胞30%。M5a以原单细胞为主,可80,幼单较少。M5b中原单、幼单及单核细胞均可见,原单80%,原单幼单30,可见Auer小体。,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1)原单及幼单细胞体积较大,形态变化多样;2)胞核较小,常偏向一侧。呈笔架形、马蹄形、S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疏松,排列似蜂窝状,着色较淡;3)胞质量较多,可见内外双层胞质,有明显伪足突出,边缘清晰,颗粒的粗细和数量不一,外层胞质呈淡蓝色,无颗粒或颗粒少,内层胞质呈灰蓝色略带紫色,不透明,似毛玻璃感。,3、细胞化学染色(1)POX和SBB染色:原单阴性,幼单阳性(2)酯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阳性,可被NaF抑制4、免疫学检验:表达CD11,CD13,CD14等5、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检验:11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的缺失或易位6、其它,(三)、诊断1)符合急性白血病细胞的诊断标准;2)骨髓中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的异常增生,原单核细胞80(NEC)可诊断为M5a,原单核细胞80(NEC)原单核幼单核细胞30(NEC)可诊断为M5b;3)白血病细胞a丁酸萘酚酯酶阳性可确诊。,(一)、概述 红血病为红细胞系的恶性增生。红白血病是红细胞及白细胞两系同时恶性增生性疾病。,红白血病(M6型),典型的红白血病经历的三阶段:1)红血病期:红细胞系异常增生,骨髓中以红细胞的增生为主:2)红白血病期:红细胞及白细胞两系同时异常增生性3)白血病期:转变为急粒,少数转变为急单、急粒单,(二)、检验1)血象(1)红血病期:贫血轻中不一,贫血程度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可见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原红和早幼红为主,幼红细胞的形态奇特并伴有巨幼样变。网织红细胞轻度增生,少数病例正常或偏低。WBC低于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WBC可增加。PLT常降低。,(2)红白血病期:Hb和RBC数中度到重度减少。血片中可见嗜碱点彩、靶形及异形红细胞,并可见各阶段的幼红细胞,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且形态各异。WBC数一般偏低,少数病例正常或偏高,可见原粒或早幼粒细胞,随着病情的发展,幼稚粒细胞逐渐增多,部分病例后期发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象随之改变。PLT减少明显,可见畸形PLT。,2)骨髓象(1)红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有核细胞中以红系增生为主,大于50%,粒红比例倒置,原红及早幼红易见,常有中幼红细胞阶段缺如的“红血病裂孔”现象或中幼红细胞阶段减少的“红血病亚裂孔”现象。有丝分裂细胞增多。,(2)红白血病期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和粒系(或单核系)细胞)同时呈恶性增生,大部分病例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有些病例以原红早幼红为主,本病幼红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是类巨幼样,有核红细胞核质发育不平衡。白细胞系统明显增生,原粒(或原单幼单)30%,可见Auer小体,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细胞化学染色 PAS阳性,NAP升高(4)免疫学检验 表面抗原表达主要是血型糖蛋白A,CD13,CD33,CD44(5)遗传学检验 染色体有5q-/-5等,(三)、诊断 红白血病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其中红系50%,常有形态学的异常,红系PAS阳性;原粒(或原单幼单)30%,或血片中原粒或原单大于5,骨髓中原粒或原幼单细胞20,部分病例红系在30%-50%,而异常幼红细胞大于10也可诊断,(一)、概述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是一种少见类型白血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男性。临床表现与其它急性白血病相似,常以贫血和发热起病,多数肝脾,淋巴结不肿大。,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型),(二)、检验1)血象常见全血细胞减少,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减少,血小板也减少,可见畸形或巨型血小板。,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活跃,粒系及红系增生减低,巨核系异常增生,以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为主,其中原始巨核细胞30,其特征是胞体圆形或椭圆,边缘不整齐,呈云雾或毛刺状,胞质蓝色不透明,周围可见伪足样突起,核染色质较粗,可见蓝染核仁,幼稚巨核也增多,体积较大,成熟巨核细胞少见。,根据白血病巨核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两亚型:未成熟型:以原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成熟型:原始巨核和成熟巨核细胞同时存在。血小板易见,骨髓常为干抽,可进行活检,3、细胞化学染色 5核苷酸酶阳性,ACP和PAS阳性4、免疫学检验 原始细胞有vWF抗原5、遗传学检验 染色体inv(3)等6、超微结构检验:PPO阳性,(三)、诊断 1)外周血有原巨核细胞,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2)细胞化学染色 5核苷酸酶阳性,AC和PAS阳性;3)骨髓干抽,活检发现原始巨核细胞增多。,(一)、概述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特点为细胞形态学不能分型,常规细胞化学染色阴性,无Auer小体,免疫表型有髓系分化抗原而不表达T和B细胞系分化抗原,MPO阳性,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0型),(二)、检验1、血象白细胞数减少,可升高,血小板较低或正常,伴正细胞正色素贫血。,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原始细胞30,白细胞细胞形态较小,核圆,核仁明显。无Auer小体。,3、细胞化学染色 POX和SBB阴性或3%,PAS及特异性酯酶染色阴性。4、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5、免疫学检验。CD13,CD33,CD14,CD15,CD11b至少有一种阳性。6、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验 大多有染色体异常。,(三)、诊断符合白血病诊断标准;异常增生细胞在形态学上呈原始细胞特征;细胞化学染色POX和SBB阴性或3;免疫学检验CD13,CD33阳性;髓过氧化物酶(MPO)阳性。,病例讨论,患者资料:初诊患者,男,33岁,肝、脾、淋巴结均不肿大。血常规:HB 76G/L,WBC 84.8109/L,PLT 32109/L.血象和骨髓象见如下,讨 论,POX染色见图,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