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案例分析.ppt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事件透视,Review of British Northern Rock Bank panic,前言挤兑的原因英国政府的行动该银行的对策对中国的启示,事件概述与经过,2007年,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的全球信贷紧缩影响,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诺森罗克银行(Northern Rock)发生储户挤兑事件。自9月14号全国范围的挤兑发生以来,截止到18号,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有30多亿英镑从诺森罗克银行流出,占该行240多亿英镑存款总量的12%左右,其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一度出现崩溃。受此影响,几天来,诺森罗克银行股价下跌了将近70%,创下7年来新低,成为英国遭遇本次信贷危机以来的最大受害者。为防止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出现,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与金融管理局先后采取了注资以及存款账户担保等救助措施,至18号,诺森罗克银行的储户挤兑情况才有所缓解,各大银行的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银行体系的恐慌局面才得以控制。,前言,Northern rock 银行,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拥有150万储户向80万购房者提供贷款,发生挤兑的原因,融资过于依靠批发市场 与其他银行资金主要来自储户不同,尽管诺森罗克银行在1997年已经转变为一家上市银行,但是其大部分资金仍来源于金融机构。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金中,由零售存款业务所获的资金不足全部的1/4,而超过3/4的资金来自批发市场,即通过同业拆借,发行债券或卖出有资产抵押的证券来融资(见表1)。而75%的比例远远高于英国其他几大抵押贷款公司,表2中列出了几家主要抵押贷款机构资金中依靠批发市场来融资的比例。其中,英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HBOS的这一比例也仅为43%。鉴于零售存款融资的稳定性,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批发市场的诺森罗克银行也就更容易受到市场上资金供求的影响。资产负债的利率缺口过大 诺森罗克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是按照英格兰银行的基准利率来发放,而不是依据市场上3个月的Libor来定价的。这种投融资的定价方式在货币市场利率大幅高于官方利率时会造成银行损失。在诺森罗克银行的资产中,发放给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达967亿英镑,占总资产的85.2%。据估计,在这960多亿英镑的抵押贷款中,有120亿英镑是直接暴露在这种利率缺口风险之下的。也就是说,Libor每超过基准利率一个基点,诺森罗克银行每年将多支付1200万英镑,银行原有的融资渠道受阻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主要靠批发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已经很难再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这些资金只能通过抵押贷款资产的证券化来筹集,而美国的投资者已经对抵押资产失去了兴趣。英国信贷市场的大门正在逐渐关闭,这对于主要依靠信贷市场来融资的诺森罗克银行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上半年以来经营收益下降 资产利率负债缺口的扩大以及因流动性不足导致的贷款业务放缓都降低了银行经营的收益,尽管诺森罗克银行在抵押贷款市场的份额大幅增加,从2006年下半年的14.5%上升到18.9,总资产也比一年前增长了28%,但是其利润并没有显著地上升。2007年上半年,诺森罗克银行的税前利润不足3亿英镑,几乎与上年同期没什么变化、资产大幅增加,而盈利不增,足见银行的经营收益下降的事实。,WWW.COMPANYSITE.COM|INFOCOMPANYSITE.COM|+12 34 567 890|LONG STREET 12345,CITY,COUNTRY,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与欧央行和美 联储截然不同的监管方式无为而治,即不向银行注资,也没 有降低贴现窗口利率。尽管英国的次级债务危机可能比美国更严重,但是在银行体系发生流动性危机之前,英国政府和英格兰银 行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甚至在起初,这种无为而治的做 法还得到了市场人士的一致好评。在8月中旬,为消除次级债危 机带来的流动性紧张,包括美联储和欧央行在内的全球大部分央 行都向银行体系注资,美联储甚至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了380 亿美元,而此时的英国却没有往银行体系注资。,10,问题暴露前的无为而治”,英格兰银行的行长墨文金曾一再表示,不会仿效其他央 行为银行注资,他认为,英国应避免给投资者造成“央行将为市 场人士错误决策买单”的印象,注资可能会鼓励“过度冒险,为 未来爆发金融危机埋下祸种”对于不注资的行为,除了墨文 金惧怕注资引发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这一顾虑外,另一原 因可能是,英国当局认为国内住房抵押贷款的评估标准以及次级 债市场的监管要严于美国,而且英国也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的房 屋过度供给问题。在8月份,英国金融管理局的一位发言人就指 出,“整体上来说,近来相对良好的经济状况使那些我们监管的 金融机构都保持了相对充足的资本”。不仅政府当局对英国的次 级债市场持有这一乐观观点,不少市场人士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英国政府采取的行动,WWW.COMPANYSITE.COM|INFOCOMPANYSITE.COM|+12 34 567 890|LONG STREET 12345,CITY,COUNTRY,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的情形表明,英格兰银行在银行体系 流动性危机爆发之前显得过于乐观和自信。此外,英格兰银行早期不注资行为还与其“最后贷款人的 制度有关,自1998年修订的英格兰银行法颁布实施以来,英格兰银行开始独立掌控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但行使最后贷款人 职能却成为英格兰银行非常罕见的行为,因为按照规定,英格兰 银行在行使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时要事先同金融管理局协商。在本 次危机之前英格兰银行不愿意注资,而金融管理局则认为不必 要注资,这就难怪会出现不注资的行为了。,11,事实果真如此么?,WWW.COMPANYSITE.COM|INFOCOMPANYSITE.COM|+12 34 567 890|LONG STREET 12345,CITY,COUNTRY,12,参考表格,WWW.COMPANYSITE.COM|INFOCOMPANYSITE.COM|+12 34 567 890|LONG STREET 12345,CITY,COUNTRY,而随着英国银行间借贷市场的日益紧张,市场上对这种“无为而治”行为的批评声逐渐出现,英国央行不 得不在本月5号宣布向金融市场注资44亿英镑但是,这时注资 已经不能改变市场上的紧张情绪,3个月Libor仍不断创出新高,9月7号至13号的3月期Libor直高达6.85%。上周四(13号),诺森罗克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部分分支机构发生挤兑,其被迫 向央行提出紧急贷款申请。此时,英国政府部门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以及金融管理局于当晚就 诺森罗克银行的申请召开紧急会议,第二天(14号),三部门 发表联合声明指出,诺森罗克银行仍是具备清偿能力的,而且其 资本充足率符合要求,贷款质量也不存在问题,目前的挤兑只是 该行出现的暂时流动性困难,因此,财政部授权央行向诺森罗克 银行提供一个附加惩罚性利率的资金支持。然而,.这一声明通过 媒体传出以后,加之诺森罗克银行当天又宜布了全年预期收益下 降的不利消息,银行的股价当即跌去近四分之一,原本只是爆发 在一些分支机构的小规模挤兑事件迅速蔓延到全国。随后的三天 里,储户挤兑更为严重,致使几天的时间里诺森罗克银行的存 款就减少了30多亿英镑,更糟糕的是,因为传言将成为下一个“诺森罗克银行”,英国另外两家银行Alliance&Leicester和 Bradford&Bingley在17号股价也大幅下跌。,13,问题暴露后的大力拯救,央行初步的注资,WWW.COMPANYSITE.COM|INFOCOMPANYSITE.COM|+12 34 567 890|LONG STREET 12345,CITY,COUNTRY,17号晚上,为缓解诺森罗克银行的 挤兑风潮.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英同财政部部长达琳不 得不再次宣布:政府将保证该行现有储户存款的安佥,政府保障 将涵盖所有存款,无论数额多少,而且政府也将为与诺森罗克面 临相同问题的其他银行提供账户担保。财政部这一全额担保的承 诺是史无前例的,甚至是极端的,超出了英国服务补偿计划的规 定。按照英国的金融补偿条例,英国服务补偿计划只是单纯的“付款箱”机制,因此,在这次银行挤兑危机中,补偿计划有限公司还没有介入,而按金融补偿条例规定,如果银行倒闭,存款 数额少于2000英镑的储户可以获得全额补偿,超过2000英镑的存 款将不会得到全额补偿,英国财政部的全额担保承诺等给储户 吃了一颗“定心丸”。,14,财政部全额补偿承诺,央行再次注资,除了财政部部长做出的全额担保承诺外,英 格兰银行也加大了向银行体系的注资。18号,英国央行承诺将再 向银行体系注入低利率的资金44亿英镑.而19号又宣布,将于下 周向3个月期的资本市场注人100亿英镑的资金,旨在应对银行间 隔夜拆借市扬在更长期限内存在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政府这一系列大力干预之下,诺森罗克银行的挤兑风潮才 有所平息,英国的金融恐慌才得到控制。回顿政府当局的行为,可以发观,在锒行体系流动性危机爆发之前,英国央行一直拒绝 向银行体系注资,也没有降低贴现率,而金融管理局则乐观地认 为不必要注资,这些是英国成为这次次贷危机“重灾区”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金融恐慌不断加剧的背景下,英国当局改变原 來不作为的初衷,最终被迫地对银行施加金融援助和存款担保,金融体系的恐慌才得以控制。而之所采取注资、存款担保的方式 来解决诺森罗克银行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当局始终认为诺 森罗克银行仍具有偿付能力,基本面也良好,只是出现了暂时的 流动性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监管当局害怕诺森罗克银行的风险 向整个金融体系扩散。然而,英国政府对诺森罗克银行的大力援 助是否牵涉违反市场竞争原则的问题巳引起欧盟官员的关注,尽 管欧盟认为目前的援助还属于应急援助。,WWW.COMPANYSITE.COM|INFOCOMPANYSITE.COM|+12 34 567 890|LONG STREET 12345,CITY,COUNTRY,积极寻求流动性除了 9月13号向英格兰银行申请紧急贷款来增加流动性之 外,谋森罗克银行还通过资产出售,寻求重组来获得流动性#有消息称,陷入危机的诺森罗克银行打箅分割出售其持有价值 1000亿英镑的抵押贷款债权。而事实上,早在6、7月份诺森 罗克银行就.先后Lehman Commercial Mortgage Conduit Limited(LCMCL)公司卖出了并计10多亿英镑的商业保睑贷款。另一方面,诺森罗克银行的董事长也公开呼吁能有机构出手来收 购银行。市场上也曾传言英国国内的劳埃德银 行以及众多国外银行都有收购诺森罗克银行的意图。,16,作为整个挤兑事件的“主角”,诺森罗克银行在面对挤兑时 都采取了都哪些应对措施?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总结起来,诺森罗克银行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业务正常的声明面对市场上的恐慌心理,具有清偿能力的诺森罗克银行加大 了其业务正常、并将力保客户资金安全的声明,以此来安抚储户 的恐慌心理。9月16日之后,诺森罗克银行在其主页上发表了董 事长的一封公开信,信中就提出公司将保证客户资金的安全。而 且,诺森罗克银行也连续多天在英国的主要报章刊登全副广告,声明自己的业务正常。这对于缓解客户的紧张心理起到了一定 的作用。,诺森罗克银行采取的对策,对挤兑事件风险管理方面的思考,进入新世纪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受到各国的认可和接受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首先要求银行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组织,简单地说就是建立由董事会、监事会、高层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组成的风险管理系统。其中风险管理部门是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并且直接向首席财务官或者首席执行官报告。,各部门之间职责要明确分离,并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该银行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都犯了严重错误。高风险业务经营方针、错误的内部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管理部门不具有实际权力和意义。,挤兑事件对中国的启示,总结下该次挤兑事件的根本原因,此次事件的*导火线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根本原因诺森罗克银行本身激进的融资经营策略*直接原因英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疏忽英国该银行的挤兑恐慌终于是得以暂时平息了,那么这次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挤兑事件对中国的启示,严格监控房地产市场泡沫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密切关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提高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预见能力合理设计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严格监控房地产市场泡沫带来 金融风险,这次英国版的次贷危机,除了受国际环境的影响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随着英国房价不断攀升,抵押贷款公司发放了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而且这些住房抵押贷款的审慎性评估又不足,结果是金融体系隐藏了大量的风险,一旦房价增长减缓或房价下跌,则难免形成大规模的坏账。我国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增长过快的问题,因此要严格监控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发放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核标准。,密切关注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金融风险,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是这次全球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尤其是那些次级贷款的证券化资产。然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贷款的证券化作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一直被人们所称道,以致人们忽视了其存在的风险。在英国,不少银行和抵押贷款机构通过发放房贷房贷的资产证券化再发放房贷的方式来经营,但是,当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增加时,投资者也就对银行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失去兴趣,以此来经营的银行或抵押贷款机构也就会出现流动性的危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处于发展初期,对于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要密切关注。,提高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预见能力,在2007年9月份之前,英国央行实施“无为而治”,一直拒绝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即便是在全球的大部分央行都向银行注资的情况下也无动于衷。结果,当英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造成恐慌时,英国当局才不得不采取措施甚至是极端的措施来干预,英国央行也不得不改变初衷,多次向银行体系注资。这不仅因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而付出了更大的成本,而且央行的出尔反尔的出资举动也给其自身带来了“信心危机”。,提高监管当局对金融风险的预见能力,因此,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金融体系内风险的监测和分析,提高对金融体系风险的预测能力,尽量把危机化解于初始阶段。这次危机中,美联储和欧央行的及时干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合理设计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的初衷就是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范银行挤兑,进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在英国这次银行挤兑事件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存款保险机构发挥作用,存款保险对存款人信心的提升作用也无从体现,银行存款挤兑是在得到财政部的全额偿付的承诺后才得以缓解。虽然如此,但财政部对储户的,合理设计存款保险制度,存款的全额偿付的承诺无疑会增大市场的道德风险,为以后的金融稳定埋下隐患。分析存款保险缺位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存款保险制度仅仅是一种“付款箱”机制,它并没有金融检察权和防范金融机构倒闭的及早干预机制,只能在金融机构倒闭后来收拾残局。可见,这一“付款箱”机制在提升储户信心、防范银行挤兑方面是无效的或者说是效果不大的。因此,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应考虑给以存款保险机构一定的监管和救助职能。,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在银行挤兑爆发前,英格兰银行和金融管理局缺少必要的沟通,结果造成各方出于各自的考虑没有及时向银行体系注资。而在银行挤兑爆发后,英格兰银行、英国财政部以及金融管理局的联合行动对于控制金融体系的恐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种一致行动在危机处理中尤为重要。,THANKS FOR COMING,